正在加载图片...
上伦理观念加以维系。中国人首先考虑的也不是遵从国家的法律,而是如何在错 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履行伦理义务:臣对君尽忠,子对父尽孝,妇对夫尽顺,弟 对兄尽悌;与此同时,君、父、夫、兄等尊者、长者,对臣、子、妇、弟等卑者、 幼者也有特定的义务。这两者的配合,便构成宗法社会的“和谐”。历史上、现 实中的人物和事件如果有利于这种和谐,便能获得很高的评价的。历史上,司马 迁云:“德胜才为君子,才胜德为小人。”唐太宗品评大臣,五条标准:“一曰德 行,二曰忠直,三月博学,四曰词藻,五曰书翰。”现实中,师德的强调,师德 票否决制在教师评价中的作用,都说明了这一问题 2.“治道”特别注重道德感化。在宗法社会的中国,道德的威力始终看得比 法律更为重要和有效。尊者、长者尤其讲究“身教”(身教重于言教),帝王在发 生灾荒或社会动乱时,便要下“罪己诏”。这类行径不能以“虚伪”一言以蔽之, 它实际上是氏族社会宗法观念的遗存。中国封建统治者主要是以伦理的训条,而 不是以法律的精神治理国事。这个传统到现在仍然具有相当的影响,从提倡“以 德治国”,到“三讲”,到“保先”,到“八荣八耻”,都可以看做是这一传统的延 续。所以中国民众在评价政治人物的功过是非时,也特别注重其人格操守,有时 甚至把其德行看得比政治作为还重要。 3文学:强调“教化”功能。中国古代文学一直非常发达,从诗经、楚辞 汉赋、魏晋骈体文,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奇峰叠现,代有髙峰。中 国文学之所以一直非常发达,与统治者、知识分子对它的高度重视直接相关。统 治者、知识分子都认为文学是“千秋之盛事,不朽之伟业”,所以“文以载道 的思想贯穿今古。古代文学评论家刘勰认为文学的社会功能有三条:政化贵文 事迹贵文、修身贵文。他在《诗大序》中指出:“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 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教化,厚人伦,美教化,易风俗。”实际上,强调 文学艺术的教育功能,这一传统也是至今保持。(江泽民: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 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髙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五个一工 程”) 4史学:以“寓褒贬、别善恶”为宗旨。中国古代的史学也一直很发达,二 十四史绵延不绝,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各具特色,这在世界历史都是独 无二的。因为中国的统治者和知识分子也是高度重视史学的,而史学也是因为 其特色的宗旨而受人重视。孔子在作《春秋》时指出其目的:“善善恶恶,使乱 臣贼子惧。”为达到这一目的,不惜使用曲笔和直笔。曲笔:为尊者讳、为贤者 讳、为亲者讳;直笔:隐恶扬善、长幼有序、适可而止。两者结合,形成春秋笔 法:文笔曲折、微言大义,并带有一定倾向性的文字。刘知几提出“史有三长” 史才、史学、史识(史才是指修史的才能,主要是指历史编纂和文字表达方面的 能力;史学,是指占有史料和掌握历史,要能搜集、鉴别和运用史料,要有广博 丰富的知识,还要深思明辩,择善而从;史识,是指史家的历史见识、见解、眼 光、胆识,即观点和笔法,包括“善恶必书”的直笔论,也包括其他历史观点), 后来,章学诚肯定了“三长”理论,又补充了“史德”,即高尚的道德,“著书者 之心术”。总之、德、才、学、识是对史家素质的全面要求,因而也成为史家的 奋斗目标和评论史家的标准,而其衡量标准无一不是以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在中 国重伦理道德的思想文化的熏陶下,史家向来以修身立德为己任,史书以表彰忠 臣孝子为要务。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人伦正是贯穿中国古代史学的精 神支柱。 5教育:德育统驭智育。孔子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2 上伦理观念加以维系。中国人首先考虑的也不是遵从国家的法律,而是如何在错 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履行伦理义务:臣对君尽忠,子对父尽孝,妇对夫尽顺,弟 对兄尽悌;与此同时,君、父、夫、兄等尊者、长者,对臣、子、妇、弟等卑者、 幼者也有特定的义务。这两者的配合,便构成宗法社会的“和谐”。历史上、现 实中的人物和事件如果有利于这种和谐,便能获得很高的评价的。历史上,司马 迁云:“德胜才为君子,才胜德为小人。”唐太宗品评大臣,五条标准:“一曰德 行,二曰忠直,三月博学,四曰词藻,五曰书翰。”现实中,师德的强调,师德 一票否决制在教师评价中的作用,都说明了这一问题。 2.“治道”特别注重道德感化。在宗法社会的中国,道德的威力始终看得比 法律更为重要和有效。尊者、长者尤其讲究“身教”(身教重于言教),帝王在发 生灾荒或社会动乱时,便要下“罪己诏”。这类行径不能以“虚伪”一言以蔽之, 它实际上是氏族社会宗法观念的遗存。中国封建统治者主要是以伦理的训条,而 不是以法律的精神治理国事。这个传统到现在仍然具有相当的影响,从提倡“以 德治国”,到“三讲”,到“保先”,到“八荣八耻”,都可以看做是这一传统的延 续。所以中国民众在评价政治人物的功过是非时,也特别注重其人格操守,有时 甚至把其德行看得比政治作为还重要。 3.文学:强调“教化”功能。中国古代文学一直非常发达,从诗经、楚辞、 汉赋、魏晋骈体文,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奇峰叠现,代有高峰。中 国文学之所以一直非常发达,与统治者、知识分子对它的高度重视直接相关。统 治者、知识分子都认为文学是“千秋之盛事,不朽之伟业”,所以“文以载道” 的思想贯穿今古。古代文学评论家刘勰认为文学的社会功能有三条:政化贵文、 事迹贵文、修身贵文。他在《诗大序》中指出:“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 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教化,厚人伦,美教化,易风俗。”实际上,强调 文学艺术的教育功能,这一传统也是至今保持。(江泽民: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 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五个一工 程”) 4.史学:以“寓褒贬、别善恶”为宗旨。中国古代的史学也一直很发达,二 十四史绵延不绝,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各具特色,这在世界历史都是独 一无二的。因为中国的统治者和知识分子也是高度重视史学的,而史学也是因为 其特色的宗旨而受人重视。孔子在作《春秋》时指出其目的:“善善恶恶,使乱 臣贼子惧。”为达到这一目的,不惜使用曲笔和直笔。曲笔:为尊者讳、为贤者 讳、为亲者讳;直笔:隐恶扬善、长幼有序、适可而止。两者结合,形成春秋笔 法:文笔曲折、微言大义,并带有一定倾向性的文字。刘知几提出“史有三长”: 史才、史学、史识(史才是指修史的才能,主要是指历史编纂和文字表达方面的 能力;史学,是指占有史料和掌握历史,要能搜集、鉴别和运用史料,要有广博 丰富的知识,还要深思明辩,择善而从;史识,是指史家的历史见识、见解、眼 光、胆识,即观点和笔法,包括“善恶必书”的直笔论,也包括其他历史观点), 后来,章学诚肯定了“三长”理论,又补充了“史德”,即高尚的道德,“著书者 之心术”。总之、德、才、学、识是对史家素质的全面要求,因而也成为史家的 奋斗目标和评论史家的标准,而其衡量标准无一不是以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在中 国重伦理道德的思想文化的熏陶下,史家向来以修身立德为己任,史书以表彰忠 臣孝子为要务。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人伦正是贯穿中国古代史学的精 神支柱。 5.教育:德育统驭智育。孔子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