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善。这一思想指引了中国教育以后的发展路向。此后,中国的各级教育,无论是 官学还是私学,始终把德育放在第一位。(三好学生德为先;“思想政治素质似乎 素质教育的核心”;“两课”) 6价值观:贵义贱利。在中国传统的价值系统中,义是第一位的。儒家往往 将义理解为一种无条件的道德命令,并把履行道德规范本身当做行为的目的。“君 子喻义,小人喻利”;“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当然,也不绝对否 认利,“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但当义与利、生发生冲突时,义是第一位的。 (三)影响 1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它具有积极意义:(1)等级社会中对下层民众的 心理调适作用。中国人强调在道德面前人人平等(西方……),孟子:人皆可以 为尧舜;王阳明:满街都是圣人。都认为每个人都有道德高尚的可能,都有成圣 成贤的可能。这一方面可以激励下层民众追求道德自律,也可以缓解、调适其心 理。(2)绝对君权下对君王的政治调节作用。伦理型文化对包括君王在内的统治 者可以形成道德制约和严格要求。自周朝开始,帝王死后有谥号,群臣根据其德 行政绩加以概括,褒者如成、康,贬者如幽、厉。这种人格评判式的道德制约, 在缺乏分权制的古代中国,所发挥的社会调节作用功能是不可低估的(刘罗锅)。 (3)精神激励作用。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成为鼓舞人民自觉地维护正义、忠于 民族国家的精神力量,所谓“杀生成仁”、“舍生取义”,这种文化气质曾造就了 历史上许多悲壮高洁的民族英雄,浇灌了美丽的精神之花。“精忠报国”的岳飞、 “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饮血吞毡、坚贞不屈的苏武,都从传统伦理思想 中吸取了积极的思想营养,立功、立德,彪炳千秋。 另一方面,它又具有精神虐杀的一面。它将封建等级关系伦理化、凝固化, 成为封建压迫的一种形式。在伦理义务的绝对拘束之下,“自然界对人类的一切 关系,主观情绪的一切要求,都完全被抹杀、漠视”,整个社会呈现僵化而有秩 序的状态。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封建伦常愈益成为束缚卑贱者的枷锁,“饿死 事小,失节事大”之类礼教训条,不知戕害了多少弱者。 2中国文化德力分离 将动机与效果截然两分,只强调动机,不注重效果,引导人们追求道德上的 完善和道义上的胜利,漠视功利,认为“德之所在”,“义之所在”,生死赴之, 因此,物质欲望和力的夸耀都被认为是不道德的、低贱的,这养成了士大夫脱离 实际、空论仁义的陋习 二、人文传统 (一)内涵:以人为中心,文化的宗教色彩比较单薄 伦理道德观念在中国文化系统中居于中心地位,而中国的伦理道德观念所概 括的主要是世俗社会人际关系的规范,并没有与宗教意识相混淆。这使中国文化 与欧洲、印度、中东等地区的文化风格迥异。以欧洲为例,宗教一直在这个大陆 的文化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古希腊人确信:现世之上,有一个以奧林匹斯山 为中心的神的世界。神间冲突、神人冲突构成希腊神话传说和悲剧的基本风格 后来,当希腊文化和罗马文化走向衰落之际,来自中东的基督教风靡欧洲,成为 欧洲文化的主干。基督教通过天堂与地狱、原罪与赎罪、末日审判等故事,将人 世的苦难、短暂,与天堂的幸福、永恒形成一种强烈的对照,从而引导人们超脱 现世的苦难,去求得天堂的解脱 中国在殷商时期宗教意识也一度占据统治地位,但当时尚未出现统一的、有3 善。这一思想指引了中国教育以后的发展路向。此后,中国的各级教育,无论是 官学还是私学,始终把德育放在第一位。(三好学生德为先;“思想政治素质似乎 素质教育的核心”;“两课”) 6.价值观:贵义贱利。在中国传统的价值系统中,义是第一位的。儒家往往 将义理解为一种无条件的道德命令,并把履行道德规范本身当做行为的目的。“君 子喻义,小人喻利”;“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当然,也不绝对否 认利,“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但当义与利、生发生冲突时,义是第一位的。 (三)影响 1.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它具有积极意义:(1)等级社会中对下层民众的 心理调适作用。中国人强调在道德面前人人平等(西方……),孟子:人皆可以 为尧舜;王阳明:满街都是圣人。都认为每个人都有道德高尚的可能,都有成圣 成贤的可能。这一方面可以激励下层民众追求道德自律,也可以缓解、调适其心 理。(2)绝对君权下对君王的政治调节作用。伦理型文化对包括君王在内的统治 者可以形成道德制约和严格要求。自周朝开始,帝王死后有谥号,群臣根据其德 行政绩加以概括,褒者如成、康,贬者如幽、厉。这种人格评判式的道德制约, 在缺乏分权制的古代中国,所发挥的社会调节作用功能是不可低估的。(刘罗锅)。 (3)精神激励作用。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成为鼓舞人民自觉地维护正义、忠于 民族国家的精神力量,所谓“杀生成仁”、“舍生取义”,这种文化气质曾造就了 历史上许多悲壮高洁的民族英雄,浇灌了美丽的精神之花。“精忠报国”的岳飞、 “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饮血吞毡、坚贞不屈的苏武,都从传统伦理思想 中吸取了积极的思想营养,立功、立德,彪炳千秋。 另一方面,它又具有精神虐杀的一面。它将封建等级关系伦理化、凝固化, 成为封建压迫的一种形式。在伦理义务的绝对拘束之下,“自然界对人类的一切 关系,主观情绪的一切要求,都完全被抹杀、漠视”,整个社会呈现僵化而有秩 序的状态。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封建伦常愈益成为束缚卑贱者的枷锁,“饿死 事小,失节事大”之类礼教训条,不知戕害了多少弱者。 2.中国文化德力分离 将动机与效果截然两分,只强调动机,不注重效果,引导人们追求道德上的 完善和道义上的胜利,漠视功利,认为“德之所在”,“义之所在”,生死赴之, 因此,物质欲望和力的夸耀都被认为是不道德的、低贱的,这养成了士大夫脱离 实际、空论仁义的陋习。 二、人文传统 (一)内涵:以人为中心,文化的宗教色彩比较单薄 伦理道德观念在中国文化系统中居于中心地位,而中国的伦理道德观念所概 括的主要是世俗社会人际关系的规范,并没有与宗教意识相混淆。这使中国文化 与欧洲、印度、中东等地区的文化风格迥异。以欧洲为例,宗教一直在这个大陆 的文化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古希腊人确信:现世之上,有一个以奥林匹斯山 为中心的神的世界。神间冲突、神人冲突构成希腊神话传说和悲剧的基本风格。 后来,当希腊文化和罗马文化走向衰落之际,来自中东的基督教风靡欧洲,成为 欧洲文化的主干。基督教通过天堂与地狱、原罪与赎罪、末日审判等故事,将人 世的苦难、短暂,与天堂的幸福、永恒形成一种强烈的对照,从而引导人们超脱 现世的苦难,去求得天堂的解脱。 中国在殷商时期宗教意识也一度占据统治地位,但当时尚未出现统一的、有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