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的《论时政书策》,明代张居正的《论时政疏》,清末康有为的《上清帝第二书》, 都是以治国经验上书皇帝而闻名于世的政治辞说。 第二,对安民经验的总结。安民是实现社会稳定和政权稳固的头等大事, 是政治管理的核心之一,也就是政治辞说必然要涉及到的一项重要内容。我国 古代有不少对安民经验进行总结的政治辞说。比如,先秦时期的《孟子》,就记 载着不少关于孟子向诸侯国君讲述安民经验的辞说。如《孟子·梁惠王上》中, 孟子不仅向齐宣王讲述了“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的“王道”理论,还劝他 要发政施仁,以使“黎民不饥不寒”,同时也提出了不少制民之道。又如,宋代 包拯所上给皇帝的奏疏《乞不用赃吏》、《弹张尧佐》、《论大臣形迹事》、《论冗 官财用等》、《请不用苛虐之人充监司》、《请救济江淮饥民》等,都是他关心民 瘼、为民请命、除暴安民的经验总结。 第三,对用人经验的总结。政治统治的目标是治国安民,而治国安民就在 于行政管理,管理需要人才,所以用人问题实际上也是政治问题之一。古代政 治辞说中,关于如何健全用人制度、如何选贤与能等言论,屡见不鲜,充分显 示了古人对总结用人经验的高度重视。如,战国时期的著作《荀子》,在人才选 拔和使用上,坚决反对任人唯亲路线,主张任人唯贤,如其《王霸》篇中指出 “贤能不待次而举”、“制度以陈,政令以挟,官人失要则死,公侯失礼则幽” 等用人思想。又如,秦代李斯的《谏逐客疏》,在论证“驱逐客卿是错误”的过 程中,通过总结秦缪公、秦孝公、秦惠王、秦昭王等人的用人经验,指出用人 不能以是否“生长在秦国”为标准,来使秦始皇明白为何不能“却客而不内(纳), 疏士而不用”的道理。再如,三国时期诸葛亮的《前出师表》,在对军中人才情 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明确指出:“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 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此外,如明代张居正《请申旧章饬学政以振 兴人才疏》、清代李光地《奏请命九卿推举清公官员以励人心折》和梁启超《公 车上书请变通科举折》等政治辞说,也都是以总结用人经验为基础来提出用人 思想的 第四,对游说经验的总结。古代政治辞说,作为政治交往之工具,对协调 政治关系有着不可估量的效用。也许正因为如此,历代政治辩论家都很重视对 游说经验的总结,并且大多可见于他们发表的言论辞说中。中国古代的谏议理 论,也正是在总结游说经验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系统的。如,相传为战国时期著 名纵横家苏秦所作的《鬼谷子》一书,不仅讲了治国用兵之道,也谈了不少游 说论辩的经验。又如,战国时期的韩非在其《说难》篇中总结了游说君主的经 验:“凡说之难,在知所说之心,可以吾说当之。所说出于为名高者也,而说之 以厚利,则见下节而遇卑贱,必弃远矣。所说出于厚利者也,而说之以名高 则见无心而远事情,必不收矣。所说阴为厚利而显为名高者也,而说之以名高, 则阳收其身而实疏之;说之以厚利,则阴用其言显弃其身矣。此不可不察也。 即指出向君主游说时,必须了解君主的心理变化,并要随时适应这种变化,否 则就达不到好的效果。再如,汉代儒者编撰的《忠经》、《孝经》、《白虎通义》、 《礼记》等书,也有不少内容谈及进谏君主的经验,如《忠经·忠谏》篇指出: “当不义,……臣不可不争于君”、“夫谏始于顺辞,中于抗议,终于死节,以 成君休,以宁社稷。”7 的《论时政书策》,明代张居正的《论时政疏》,清末康有为的《上清帝第二书》, 都是以治国经验上书皇帝而闻名于世的政治辞说。 第二,对安民经验的总结。安民是实现社会稳定和政权稳固的头等大事, 是政治管理的核心之一,也就是政治辞说必然要涉及到的一项重要内容。我国 古代有不少对安民经验进行总结的政治辞说。比如,先秦时期的《孟子》,就记 载着不少关于孟子向诸侯国君讲述安民经验的辞说。如《孟子·梁惠王上》中, 孟子不仅向齐宣王讲述了“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的“王道”理论,还劝他 要发政施仁,以使“黎民不饥不寒”,同时也提出了不少制民之道。又如,宋代 包拯所上给皇帝的奏疏《乞不用赃吏》、《弹张尧佐》、《论大臣形迹事》、《论冗 官财用等》、《请不用苛虐之人充监司》、《请救济江淮饥民》等,都是他关心民 瘼、为民请命、除暴安民的经验总结。 第三,对用人经验的总结。政治统治的目标是治国安民,而治国安民就在 于行政管理,管理需要人才,所以用人问题实际上也是政治问题之一。古代政 治辞说中,关于如何健全用人制度、如何选贤与能等言论,屡见不鲜,充分显 示了古人对总结用人经验的高度重视。如,战国时期的著作《荀子》,在人才选 拔和使用上,坚决反对任人唯亲路线,主张任人唯贤,如其《王霸》篇中指出 “贤能不待次而举”、“制度以陈,政令以挟,官人失要则死,公侯失礼则幽” 等用人思想。又如,秦代李斯的《谏逐客疏》,在论证“驱逐客卿是错误”的过 程中,通过总结秦缪公、秦孝公、秦惠王、秦昭王等人的用人经验,指出用人 不能以是否“生长在秦国”为标准,来使秦始皇明白为何不能“却客而不内(纳), 疏士而不用”的道理。再如,三国时期诸葛亮的《前出师表》,在对军中人才情 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明确指出:“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 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此外,如明代张居正《请申旧章饬学政以振 兴人才疏》、清代李光地《奏请命九卿推举清公官员以励人心折》和梁启超《公 车上书请变通科举折》等政治辞说,也都是以总结用人经验为基础来提出用人 思想的。 第四,对游说经验的总结。古代政治辞说,作为政治交往之工具,对协调 政治关系有着不可估量的效用。也许正因为如此,历代政治辩论家都很重视对 游说经验的总结,并且大多可见于他们发表的言论辞说中。中国古代的谏议理 论,也正是在总结游说经验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系统的。如,相传为战国时期著 名纵横家苏秦所作的《鬼谷子》一书,不仅讲了治国用兵之道,也谈了不少游 说论辩的经验。又如,战国时期的韩非在其《说难》篇中总结了游说君主的经 验:“凡说之难,在知所说之心,可以吾说当之。所说出于为名高者也,而说之 以厚利,则见下节而遇卑贱,必弃远矣。所说出于厚利者也,而说之以名高, 则见无心而远事情,必不收矣。所说阴为厚利而显为名高者也,而说之以名高, 则阳收其身而实疏之;说之以厚利,则阴用其言显弃其身矣。此不可不察也。” 即指出向君主游说时,必须了解君主的心理变化,并要随时适应这种变化,否 则就达不到好的效果。再如,汉代儒者编撰的《忠经》、《孝经》、《白虎通义》、 《礼记》等书,也有不少内容谈及进谏君主的经验,如《忠经·忠谏》篇指出: “当不义,……臣不可不争于君”、“夫谏始于顺辞,中于抗议,终于死节,以 成君休,以宁社稷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