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本章作者论证生产全球化对国际安全的积极影响只适用于发达的大国之间, 对发展中国家之间安全关系的影响是负面的,对发展中国家与大国之间的安全关 系的影响是混合的、不确定的。 这是因为发达的大国符合本文论点成立的条件一一即开展了深入、广泛的跨 国生产活动,而发展中国家卷入生产全球化的程度远没有前者来得高,因此路径 一(切断武器供应链)与路径二(减少军事政府的经济收益)并不适用,而路径 三(强化区域经济合作)的前提条件过于严格,除了Mercosur之外没有其他发 展中国家符合,所以跨国生产的日益全球化并不能改善发展中世界的安全关系。 对于大国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安全关系,路径二与路径三由于条件不满足因 此也不适用,而路径一可能带来的结果是不确定的。在常规武器方面,生产全球 化并不改变各国之间的军事能力现状:而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方面,跨国生产活 动使发展中国家制造这些武器更为方便。但是,究竟武器的生产全球化对两类国 家见的影响如何仍然如法确定。 二、评论与问题 不同于以往对经济全球化的安全后果的研究,作者首次将我们的注意力从国 际贸易与金融转移到了跨国公司生产活动的全球化,重点关注后者如何影响了国 际安全,为这一经典议题做出了突破性的尝试与贡献。在论证方面,作者创新性 地建构了三条因果路径,系统性地阐述了生产全球化对国际安全环境的作用机制。 但是,作者在理论构建与实证检验方面也暴露出了一些不足与问题,可能间接或 直接影响本书论点的解释力。 1.对于路径一一一生产全球化弱化大国动用武器的能力,作者所建构的理 论的逻辑在于生产全球化所带来的效益促使大国进行武器的跨国生产, 因此其他国家可以通过切断供应的方式削弱进攻性大国的军事能力。但 是在第四章实证检验中,供应链这一环却没有涉及,无法完整地验证路 径一是否成立。其次,作者并没有探讨大国进行外包与采供的武器供应 国。在现实中,大国的武器跨国生产地极有可能在其盟国之中,这样一 来,切断武器供应链这一说就很难成立了。事实上,第四章中就有涉及, 冷战后期美国就在北约国家之中积极开展武器的跨国生产。这恰恰证明 了国家安全逻辑左右着跨国公司的选择。 2. 第四章作者认为苏联在冷战末期落后的原因在于没有进行军工业的跨 国生产。但反事实的问题是,即使有跨国公司,即使苏联在其阵营中积 极开展了武器的跨国生产,也不一定能获得像美国一样的技术进步。苏 联计划式的经济使其无法创造像美国与北约国家那样巨大的市场规模 与市场需求,即使有大量的军民两用产业的跨国公司,它们也会因为高 额的研发与生产成本无法被市场消化而失败。所以,可能问题并不是苏 联没有意愿进行武器生产的全球化,而是因为其自身的经济结构导致这 种方案根本行不通。 3. 第六章对于军事征服的经济收益的论证存在极多的干扰变量无法排除。 战胜国倾向于对占领国实施经济的集权控制,但在苏联控制东欧的案例 中,无法将苏联本身就是这种集权式经济结构的影响独立出来。究竟是 苏联为了巩固统治才对东欧进行经济集权控制,还是其自身的经济结构、 政治制度与意识形态决定的?如果苏联是像美国一样的自由开放的经本章作者论证生产全球化对国际安全的积极影响只适用于发达的大国之间, 对发展中国家之间安全关系的影响是负面的,对发展中国家与大国之间的安全关 系的影响是混合的、不确定的。 这是因为发达的大国符合本文论点成立的条件——即开展了深入、广泛的跨 国生产活动,而发展中国家卷入生产全球化的程度远没有前者来得高,因此路径 一(切断武器供应链)与路径二(减少军事政府的经济收益)并不适用,而路径 三(强化区域经济合作)的前提条件过于严格,除了 Mercosur 之外没有其他发 展中国家符合,所以跨国生产的日益全球化并不能改善发展中世界的安全关系。 对于大国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安全关系,路径二与路径三由于条件不满足因 此也不适用,而路径一可能带来的结果是不确定的。在常规武器方面,生产全球 化并不改变各国之间的军事能力现状;而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方面,跨国生产活 动使发展中国家制造这些武器更为方便。但是,究竟武器的生产全球化对两类国 家见的影响如何仍然如法确定。 二、评论与问题 不同于以往对经济全球化的安全后果的研究,作者首次将我们的注意力从国 际贸易与金融转移到了跨国公司生产活动的全球化,重点关注后者如何影响了国 际安全,为这一经典议题做出了突破性的尝试与贡献。在论证方面,作者创新性 地建构了三条因果路径,系统性地阐述了生产全球化对国际安全环境的作用机制。 但是,作者在理论构建与实证检验方面也暴露出了一些不足与问题,可能间接或 直接影响本书论点的解释力。 1. 对于路径一——生产全球化弱化大国动用武器的能力,作者所建构的理 论的逻辑在于生产全球化所带来的效益促使大国进行武器的跨国生产, 因此其他国家可以通过切断供应的方式削弱进攻性大国的军事能力。但 是在第四章实证检验中,供应链这一环却没有涉及,无法完整地验证路 径一是否成立。其次,作者并没有探讨大国进行外包与采供的武器供应 国。在现实中,大国的武器跨国生产地极有可能在其盟国之中,这样一 来,切断武器供应链这一说就很难成立了。事实上,第四章中就有涉及, 冷战后期美国就在北约国家之中积极开展武器的跨国生产。这恰恰证明 了国家安全逻辑左右着跨国公司的选择。 2. 第四章作者认为苏联在冷战末期落后的原因在于没有进行军工业的跨 国生产。但反事实的问题是,即使有跨国公司,即使苏联在其阵营中积 极开展了武器的跨国生产,也不一定能获得像美国一样的技术进步。苏 联计划式的经济使其无法创造像美国与北约国家那样巨大的市场规模 与市场需求,即使有大量的军民两用产业的跨国公司,它们也会因为高 额的研发与生产成本无法被市场消化而失败。所以,可能问题并不是苏 联没有意愿进行武器生产的全球化,而是因为其自身的经济结构导致这 种方案根本行不通。 3. 第六章对于军事征服的经济收益的论证存在极多的干扰变量无法排除。 战胜国倾向于对占领国实施经济的集权控制,但在苏联控制东欧的案例 中,无法将苏联本身就是这种集权式经济结构的影响独立出来。究竟是 苏联为了巩固统治才对东欧进行经济集权控制,还是其自身的经济结构、 政治制度与意识形态决定的?如果苏联是像美国一样的自由开放的经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