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因为σ=2,g=M,所以弹性模量E又可以表示为 P E (1.3) A△L 式中 E一材料的弹性模量,σ一应力,ε-应变, P一实验时所施加的荷载,A一以试件直径的平均值计算的横截面面积, Lo—引伸仪标距,ΔL-试件在载荷P作用下,标距Lo段的伸长量。 可见,在弹性变形范围内,对试件作用拉力P,并量出拉力P引起的标距内 伸长ΔL,即可求得弹性模量E,实验时,拉力P值由试验机读数盘示出,标距 Lo=50m(不同的引伸仪标距不同),试件横截面面积A可算出,只要测出标距 段的伸长量ΔL,就可得到弹性模量E 在弹性变形阶段内试件的变形很小,标距段的变形(伸长量△L)需用放大 倍数为200倍的球铰式引伸仪来测量。为检验荷载与变形之间的关系是否符合胡 克定律,并减少测量误差,实验时一般用等增量法加载,即把载荷分成若干个等 级,每次增加相同的载荷ΔP,逐级加载。为保证应力不超过弹性范围,以屈服载 荷的70%~80%作为测定弹性模量的最高载荷Pn。此外,为使试验机夹紧试件, 消除试验机机构的间隙等因素的影响,对试件应施加一个初始载荷Po(本实验 中Po=20kN) 实验时,从P到P逐级加载,载荷的每级增量均为ΔP。对应每级载荷P, 记录相应的伸长△1,△L与ML1之差即为变形增量△(△),它是△P引起的变 形(伸长)增量。在逐级加载中,如果得到的△△L,基本相等,则表明M与P 为线性关系,符合胡克定理。完成一次加载过程,将得到P与ΔL的一组数据, 按平均法计算弹性模量,即 E=200×-4PLo (14 A△(△L) 其中,△(AL)=∑△(AL),为变形增量的平均值;200为测量变形时的放大系 数 (2)屈服极限σ,、强度极限σ的测定 测定弹性模量后继续加载使材料达到屈服阶段,进入屈服阶段时,载荷常2 有上下波动,其中较大的载荷称上屈服点,较小的称下屈服点。一般用第一个波 峰的下屈服点表示材料的屈服载荷P,它所对应的应力即为屈服极限G,。 屈服阶段过后,材料进入强化阶段,试件又恢复了承载能力。载荷达到最大因为 A P  = , L0 L  = ,所以弹性模量 E 又可以表示为 A L PL E  = 0 (1.3) 式中: E—材料的弹性模量,  −应力,-应变, P—实验时所施加的荷载,A-以试件直径的平均值计算的横截面面积, L0——引伸仪标距, L −试件在载荷 P 作用下,标距 L0 段的伸长量。 可见,在弹性变形范围内,对试件作用拉力 P,并量出拉力 P 引起的标距内 伸长 L ,即可求得弹性模量 E,实验时,拉力 P 值由试验机读数盘示出,标距 L0=50 ㎜(不同的引伸仪标距不同),试件横截面面积 A 可算出,只要测出标距 段的伸长量 L ,就可得到弹性模量 E。 在弹性变形阶段内试件的变形很小,标距段的变形(伸长量 L )需用放大 倍数为 200 倍的球铰式引伸仪来测量。为检验荷载与变形之间的关系是否符合胡 克定律,并减少测量误差,实验时一般用等增量法加载,即把载荷分成若干个等 级,每次增加相同的载荷 P ,逐级加载。为保证应力不超过弹性范围,以屈服载 荷的 70%~80%作为测定弹性模量的最高载荷 Pn。此外,为使试验机夹紧试件, 消除试验机机构的间隙等因素的影响,对试件应施加一个初始载荷 P0(本实验 中 P0=2.0kN)。 实验时,从 P0 到 Pn 逐级加载,载荷的每级增量均为 P 。对应每级载荷 Pi, 记录相应的伸长 Li ,Li+1 与 Li 之差即为变形增量 ( )  L i ,它是 P 引起的变 形(伸长)增量。在逐级加载中,如果得到的 ( )  L i 基本相等,则表明 L 与 P 为线性关系,符合胡克定理。完成一次加载过程,将得到 Pi与Li 的一组数据, 按平均法计算弹性模量,即 A ( L) P L E      =  − 0 200 (1.4) 其中, ( )  ( ) = −   =   n i L i n L 1 1 ,为变形增量的平均值;200 为测量变形时的放大系 数。 (2)屈服极限  s 、强度极限  b 的测定 测定弹性模量后继续加载使材料达到屈服阶段,进入屈服阶段时,载荷常 2 有上下波动,其中较大的载荷称上屈服点,较小的称下屈服点。一般用第一个波 峰的下屈服点表示材料的屈服载荷 Ps ,它所对应的应力即为屈服极限  s 。 屈服阶段过后,材料进入强化阶段,试件又恢复了承载能力。载荷达到最大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