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第二节猪苓 猪苓[ Polyporus umbellatus(Pers.)Fr.],属担子菌亚门( Basidiomycotina)、层 菌纲( Hymenomycetes)、非褶菌目( Aphy llophorales)、多孔菌科( Polyporaceae)、多 孔菌属( Polyporus)。别名,豕苓、粉猪苓、猪伏苓等 猪苓的菌核即中药猪苓。猪苓入药有利尿、渗湿、解热之效,用以治疗小便不利, 水肿脚气、肝硬化腹水及糖尿病等疾病。猪苓中的葡聚糖具有抗肿瘤的活性。据《本草 纲目》记载,猪苓“开腠理,治淋肿,脚气,白浊带下,妊娠子淋,胎肿,小便不利”。 治急性肾炎,全身浮肿,口渴,小便不利,猪苓16克,水煎服,日服二次。治水肿 小便不利,猪苓、茯苓、泽泻、滑石各9克,水煎服,日服二次。治热淋、尿急、尿频 尿道痛,猪苓、篇蓄、车前子各9克,木通6克,水煎服,日服二次。治渴欲饮水,水 入则吐,猪苓9克去皮、茯苓9克、泽泻12克、白术9克,水煎服,日服两次。治受暑 水泻,猪苓、茯苓、白术、白扁豆各9克,水煎服,日服二次。治黄胆病,猪苓、茯苓 白术各等分,研末,水调成糊,每服16克,日服二至三次。治肝硬化、腹水、鲤鱼一条 (重0.5—2千克)、猪苓、大腹皮、防己、泽泻各9克,剖开鱼腹,除掉内脏,洗净,将 以上四味药研末装入腹腔内,煮熟,去药渣,食鱼喝 猪苓主要分布于我国河北、山西、黑龙江、吉林、辽宁、湖北、四川、贵州、云南 陕西、甘肃、青海以及日本和欧洲。 生物学特性 (一)形态特征子实体从地下的菌核上长出,俗称猪苓花。子实体有短的主柄 多次分枝,上生10-100余朵扁圆形的菌盖,菌盖总直径可达20厘米。菌盖圆形,宽1 4厘米,中部脐状,有淡黄色的纤维状鳞片,近白色至浅褐色,无环纹,边缘薄而锐, 常内卷,肉质,干后硬而脆。菌肉薄,白色。菌管长约2毫米,与菌肉同色,下延。管 口圆形至多角形,每毫米3-4个。菌柄白色,柔软,有弹性。孢子印白色,孢子无色, 隋圆形或梨形,7-10×3-4微米,内有1-2微米的大油球。菌核呈不规则块状,大小 约为2.5—4×3-10厘米,坚实。外皮层紫黑色,有多数凹凸不平之皱纹,内部白色 (二)生活条件 1.营养条件营养硏究发现猪苓菌核的生长靠蜜环菌提供菅养,蜜环菌侵入猪苓菌 核,蜜环菌的代谢产物及蜜环菌侵染后期的菌丝体都成为猪苓的营养。菌丝纯培养可以 利用葡萄糖、蔗糖、纤维素等碳源,蛋白胨是较好的氮源 2.环境条件 野生猪苓 多分布于海拔 米的次生林中,其中以桦木、枫树 柞木、柳树、山毛榉、栓皮栎等衰弱的老树或半腐朽的根株周围为多。生长地点为气候 凉爽,土壤比较干燥、排水良好的砂壤土或砾壤土的坡地上。菌丝在10-30℃都能生长, 以22-25℃最适宜,。菌核在8-9℃时开始萌发,18-22℃生长最快,超过28℃生长受 到抑制。土壤pH值5-6,含水量在30-50%,适宜猪苓生长。生长旺季空气相对湿度为 栽培方法 猪苓喜欢生长在枫、桦、柞木的根际。但用枫、桦、柞的段木栽培却又不易成活。 有人认为猪苓不是腐生菌,而是寄生菌,需寄生在活树上,所以难栽培。然而用活树栽 培更不易成功。1978年山西省古县猪苓场,发现野生猪苓绝大多数生长在带有蜜环菌的第二节 猪 苓 猪苓[Polyporus umbellatus(Pers.)Fr.],属担子菌亚门(Basidiomycotina)、层 菌纲(Hymenomycetes)、非褶菌目(Aphyllophorales)、多孔菌科(Polyporaceae)、多 孔菌属(Polyporus)。别名,豕苓、粉猪苓、猪伏苓等。 猪苓的菌核即中药猪苓。猪苓入药有利尿、渗湿、解热之效,用以治疗小便不利, 水肿脚气、肝硬化腹水及糖尿病等疾病。猪苓中的葡聚糖具有抗肿瘤的活性。据《本草 纲目》记载,猪苓“开腠理,治淋肿,脚气,白浊带下,妊娠子淋,胎肿,小便不利”。 治急性肾炎,全身浮肿,口渴,小便不利,猪苓 16 克,水煎服,日服二次。治水肿, 小便不利,猪苓、茯苓、泽泻、滑石各 9 克,水煎服,日服二次。治热淋、尿急、尿频、 尿道痛,猪苓、篇蓄、车前子各 9 克,木通 6 克,水煎服,日服二次。治渴欲饮水,水 入则吐,猪苓 9 克去皮、茯苓 9 克、泽泻 12 克、白术 9 克,水煎服,日服两次。治受暑 水泻,猪苓、茯苓、白术、白扁豆各 9 克,水煎服,日服二次。治黄胆病,猪苓、茯苓、 白术各等分,研末,水调成糊,每服 16 克,日服二至三次。治肝硬化、腹水、鲤鱼一条 (重 0.5—2 千克)、猪苓、大腹皮、防己、泽泻各 9 克,剖开鱼腹,除掉内脏,洗净,将 以上四味药研末装入腹腔内,煮熟,去药渣,食鱼喝汤。 猪苓主要分布于我国河北、山西、黑龙江、吉林、辽宁、湖北、四川、贵州、云南、 陕西、甘肃、青海以及日本和欧洲。 一、生物学特性 (一)形态特征 子实体从地下的菌核上长出,俗称猪苓花。子实体有短的主柄, 多次分枝,上生 10—100 余朵扁圆形的菌盖,菌盖总直径可达 20 厘米。菌盖圆形,宽 1 —4 厘米,中部脐状,有淡黄色的纤维状鳞片,近白色至浅褐色,无环纹,边缘薄而锐, 常内卷,肉质,干后硬而脆。菌肉薄,白色。菌管长约 2 毫米,与菌肉同色,下延。管 口圆形至多角形,每毫米 3—4 个。菌柄白色,柔软,有弹性。孢子印白色,孢子无色, 椭圆形或梨形,7—10×3—4 微米,内有 1—2 微米的大油球。菌核呈不规则块状,大小 约为 2.5—4×3—10 厘米,坚实。外皮层紫黑色,有多数凹凸不平之皱纹,内部白色。 (二)生活条件 1.营养条件 营养研究发现猪苓菌核的生长靠蜜环菌提供营养,蜜环菌侵入猪苓菌 核,蜜环菌的代谢产物及蜜环菌侵染后期的菌丝体都成为猪苓的营养。菌丝纯培养可以 利用葡萄糖、蔗糖、纤维素等碳源,蛋白胨是较好的氮源。 2.环境条件 野生猪苓多分布于海拔 1200—3000 米的次生林中,其中以桦木、枫树、 柞木、柳树、山毛榉、栓皮栎等衰弱的老树或半腐朽的根株周围为多。生长地点为气候 凉爽,土壤比较干燥、排水良好的砂壤土或砾壤土的坡地上。菌丝在 10—30℃都能生长, 以 22—25℃最适宜,。菌核在 8—9℃时开始萌发,18—22℃生长最快,超过 28℃生长受 到抑制。土壤 pH 值 5—6,含水量在 30-50%,适宜猪苓生长。生长旺季空气相对湿度为 65—85%。 二、栽培方法 猪苓喜欢生长在枫、桦、柞木的根际。但用枫、桦、柞的段木栽培却又不易成活。 有人认为猪苓不是腐生菌,而是寄生菌,需寄生在活树上,所以难栽培。然而用活树栽 培更不易成功。1978 年山西省古县猪苓场,发现野生猪苓绝大多数生长在带有蜜环菌的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