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髙岭石和管状埃洛石的混合物),并且主要矿物为石英和水云母类矿物、以及部分髙岭石或 长石的各种瓷石。故景德镇瓷器的配方不同于目前的长石质瓷器,而属于水云母质系统。即 以水云母作熔剂的高岭!石英!水云母质瓷胎和石灰石!石英!水云母质瓷釉的瓷器。于是, 为具有半透明釉的瓷发展到具有半透明胎的瓷创造了条件。这三个重大飞跃的观点,不仅可 以概括解释由陶到瓷各个历史发展阶段上的“质变”现象,而且特别适合于用来说明:随着 人类社会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髙,陶瓷科学领域中的“飞跃”现象将像在其它科学技术领 域中一样,继续出现许多光耀夺目的成果,如近年航天飞机外壳上所用的陶瓷耐热耐磨绝缘 材料,以及近代材料科学领域内出现的各种技术陶瓷和特种功能陶瓷,其用料和制作工艺已 超出传统陶瓷的范畴,则可看作是陶瓷发展的第四个“飞跃”。 (三)我国历代瓷器的成就 我国瓷器在汉、晋时期完成由陶向瓷过渡以后,进入了普遍发展时期。在南北朝(公元 420~589年)青釉瓷器大量生产,不仅在南方,同时在北方青瓷生产也有极大的进展。到了 隋唐时代(公元581~907年)瓷器的发展进入了成长阶段。当时的经济、文化颇为发达,由 于生活的需要和禁用铜器的结果,陶器制造业有了更大的发展,瓷器的使用已很普遍,瓷器 生产已普遍使用高火度烧成,胎质更为坚致。隋代已出现白釉瓷器。唐代瓷器产区已分布很 广,并正式出现“窑”的专称。其中以越窑(浙江余姚)的青瓷和邢州的白瓷齐名全国。古 人有诗云:“邢客与越人,皆能造瓷器,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魄起”,人评“邢瓷类银、类 雪”,“越瓷类玉、类冰”。到五代江西景德镇胜梅亭窑的白瓷,其白度达70%,空隙度为 0.81%,已接近现代细瓷的水平 宋代(公元960~1279年),我国南北各地的窑业,继承唐代传统,得到了极大发展,造 瓷地区逐渐扩大,当时有官、越、定、钧、汝五大名窑。官窑北宋时在河南开封,南宋时在 浙江临安(杭州),北宋官窑一说是汝窑的贡器,釉色主要是粉青。越窑在浙江余姚,继承 唐代越密的传统,以秘色著称。定窑有北定、南定两处,北定在河北曲阳,南定在江西景德 镇,定窑继承了邢窑制瓷传统,以白釉为主,兼出红、紫、黑、绿定,花纹加工有划花、刻 花、印花三种。钧窑在河南禹县神镇,钧窑是应用钢红釉最早的窑,其釉色丰富多彩,并创 造出窑变花釉,著名的釉色有茄波紫、朱砂红、胭脂斑、鸡血红、雨过天晴、葱翠青等,钧 窑的铜红釉和窑变花釉对以后的国际上著名的景德镇铜红釉和窑变影响极大 元代(公元1270~1368年)初期,南北瓷窑很多遭到破坏,独有景德镇在原有基础上继 续获得发展。当时蒙古帝国横跨欧亚,中西交往频繁,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景德镇的瓷业生 产。景德镇除继续烧造青白瓷外,又创烧了卵白釉、黑釉等,并绘制了红绿彩与金彩等釉上 彩绘瓷器。特别是青花与釉里红两种釉下彩绘瓷器的烧造成功,使我国瓷器的装饰艺术别开 生面,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除景德镇瓷器外,龙泉的青瓷也大量出口。 明代(公元1368~164年)以来景德镇逐渐成为全国瓷业的中心,景德镇的制瓷工艺继 承了历代的优秀传统,在技术上和艺术上都有了极大的发展。从原料的开采、精选、胎釉配 方的改进、成形、干燥、烧成和装饰等一系列的工艺过程都有显著的进步。如当时已能烧制 “半脱胎”和“大龙缸”等大型制品。当时四方名工巧匠集聚景德镇,除发展本地区的优良 传统外,还吸取和继承了国内外著名瓷区的工艺特点,仿制过宋代窑场的各种色釉,如汝、 官、钧、龙泉,釉色逼真,甚至超过原物,有的派生出新,更有发挥,基本上可以代表我国 这一时代传统制瓷工艺的综合成就。当时有名的制品有:永乐时创制的白釉脱胎瓷,宣德时 用低锰高铁的钻料为着色剂的青花,用铜为着色剂的雾红釉和釉里红,成化时的五彩和斗彩 等。尤其是宣德青花,幽茜明艳,被称为“开一代未有之奇”。除景德镇外,河北彭城、浙 处州(龙泉)、福建德化、江苏宜兴、广东石湾等地都有各具一格的发展。 清代(公元164~1911年)初叶,我国的制瓷工艺进入了十分成熟的阶段。此时仍以景 德镇为中心,选瓷规模更大,制瓷技术达到历史上的空前水平,制品种类更为丰富。除继承 前人之外,又接受了一些外来的影响,釉彩由五彩、斗彩发展到粉彩与珐琅彩,并创造了各 种低温和髙温颜色釉,康煕、雍正、乾隆三朝制品尤其精巧华丽。它是我国劳动人民在工艺高岭石和管状埃洛石的混合物),并且主要矿物为石英和水云母类矿物、以及部分高岭石或 长石的各种瓷石。故景德镇瓷器的配方不同于目前的长石质瓷器,而属于水云母质系统。即 以水云母作熔剂的高岭! 石英! 水云母质瓷胎和石灰石! 石英! 水云母质瓷釉的瓷器。于是, 为具有半透明釉的瓷发展到具有半透明胎的瓷创造了条件。这三个重大飞跃的观点,不仅可 以概括解释由陶到瓷各个历史发展阶段上的“质变”现象,而且特别适合于用来说明:随着 人类社会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陶瓷科学领域中的“飞跃”现象将像在其它科学技术领 域中一样,继续出现许多光耀夺目的成果,如近年航天飞机外壳上所用的陶瓷耐热耐磨绝缘 材料,以及近代材料科学领域内出现的各种技术陶瓷和特种功能陶瓷,其用料和制作工艺已 超出传统陶瓷的范畴,则可看作是陶瓷发展的第四个“飞跃”。 (三)我国历代瓷器的成就 我国瓷器在汉、晋时期完成由陶向瓷过渡以后,进入了普遍发展时期。在南北朝(公元 420~589年)青釉瓷器大量生产,不仅在南方,同时在北方青瓷生产也有极大的进展。到了 隋唐时代(公元581~907年)瓷器的发展进入了成长阶段。当时的经济、文化颇为发达,由 于生活的需要和禁用铜器的结果,陶器制造业有了更大的发展,瓷器的使用已很普遍,瓷器 生产已普遍使用高火度烧成,胎质更为坚致。隋代已出现白釉瓷器。唐代瓷器产区已分布很 广,并正式出现“窑”的专称。其中以越窑(浙江余姚)的青瓷和邢州的白瓷齐名全国。古 人有诗云:“邢客与越人,皆能造瓷器,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魄起”,人评“邢瓷类银、类 雪”,“越瓷类玉、类冰”。到五代江西景德镇胜梅亭窑的白瓷,其白度达70%,空隙度为 0.81%,已接近现代细瓷的水平。 宋代(公元960~1279年),我国南北各地的窑业,继承唐代传统,得到了极大发展,造 瓷地区逐渐扩大,当时有官、越、定、钧、汝五大名窑。官窑北宋时在河南开封,南宋时在 浙江临安(杭州),北宋官窑一说是汝窑的贡器,釉色主要是粉青。越窑在浙江余姚,继承 唐代越密的传统,以秘色著称。定窑有北定、南定两处,北定在河北曲阳,南定在江西景德 镇,定窑继承了邢窑制瓷传统,以白釉为主,兼出红、紫、黑、绿定,花纹加工有划花、刻 花、印花三种。钧窑在河南禹县神镇,钧窑是应用钢红釉最早的窑,其釉色丰富多彩,并创 造出窑变花釉,著名的釉色有茄波紫、朱砂红、胭脂斑、鸡血红、雨过天晴、葱翠青等,钧 窑的铜红釉和窑变花釉对以后的国际上著名的景德镇铜红釉和窑变影响极大。 元代(公元1270~1368年)初期,南北瓷窑很多遭到破坏,独有景德镇在原有基础上继 续获得发展。当时蒙古帝国横跨欧亚,中西交往频繁,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景德镇的瓷业生 产。景德镇除继续烧造青白瓷外,又创烧了卵白釉、黑釉等,并绘制了红绿彩与金彩等釉上 彩绘瓷器。特别是青花与釉里红两种釉下彩绘瓷器的烧造成功,使我国瓷器的装饰艺术别开 生面,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除景德镇瓷器外,龙泉的青瓷也大量出口。 明代(公元1368~1644年)以来景德镇逐渐成为全国瓷业的中心,景德镇的制瓷工艺继 承了历代的优秀传统,在技术上和艺术上都有了极大的发展。从原料的开采、精选、胎釉配 方的改进、成形、干燥、烧成和装饰等一系列的工艺过程都有显著的进步。如当时已能烧制 “半脱胎”和“大龙缸”等大型制品。当时四方名工巧匠集聚景德镇,除发展本地区的优良 传统外,还吸取和继承了国内外著名瓷区的工艺特点,仿制过宋代窑场的各种色釉,如汝、 官、钧、龙泉,釉色逼真,甚至超过原物,有的派生出新,更有发挥,基本上可以代表我国 这一时代传统制瓷工艺的综合成就。当时有名的制品有:永乐时创制的白釉脱胎瓷,宣德时 用低锰高铁的钻料为着色剂的青花,用铜为着色剂的雾红釉和釉里红,成化时的五彩和斗彩 等。尤其是宣德青花,幽茜明艳,被称为“开一代未有之奇”。除景德镇外,河北彭城、浙 江处州(龙泉)、福建德化、江苏宜兴、广东石湾等地都有各具一格的发展。 清代(公元1644~1911 年)初叶,我国的制瓷工艺进入了十分成熟的阶段。此时仍以景 德镇为中心,选瓷规模更大,制瓷技术达到历史上的空前水平,制品种类更为丰富。除继承 前人之外,又接受了一些外来的影响,釉彩由五彩、斗彩发展到粉彩与珐琅彩,并创造了各 种低温和高温颜色釉,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制品尤其精巧华丽。它是我国劳动人民在工艺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