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的记载。甚至,有些家谱中也有记载。甘肃以黄河、渭河、泾河、洮河和大夏河等河流沿岸发生严 重。 粘虫食性杂,可取食100余种植物,尤以禾本科为多。主要为害麦类、稻、玉米、高梁、谷子、 糜子等。大发生年份也能为害豆类、棉花和蔬菜。这些非禾本科的植物虽能取食,但对粘虫幼虫发育 有不良影响,或不能满足完成生活史的需要。野生寄主有芦苇、谷莠子、稗草、碱草、苇草等禾本科 杂草。 粘虫以幼虫咬食叶片,1一2龄幼虫仅食叶肉呈小孔,3龄后才形成缺刻,5一6龄达暴食期。大发 生时,可将叶片全部吃光,仅剩光杆,抽出的麦穗、稻穗亦能被咬断,当一块田被吃光之后,幼虫常 成群地迁到另一块田为害取食,故名“行军虫”。 1984年陇东地区粘虫大发生,1953、1956、1964、1976、1977年甘肃省粘虫大发生。 粘虫发生特点是突发性、多食性和暴食性。若防治不及时,常可造成极大的损失。 三.形态特征 成虫:一条斜线两圆斑,白斑两边两黑点。淡黄色、或淡灰褐色,体长17一20mm,翅展:35 一45mm,前翅中央近前缘有两个淡黄色圆斑,外侧圆斑较大,其下方有一小白点,白点两侧各有一 个小黑点。由翅尖向后方有一条暗色条纹。雄蛾稍小,体色较深,其尾端经压挤后,可伸出1对鳃盖形 的抱握器,其顶端具1长刺,这一特征是区别于其它近似种的可靠特征。雌蛾腹部末端有1尖形的产卵 器。 幼虫:幼虫6龄3龄弓,纵行条纹五色虫(白红黑红黑)。体长39mm,沿脱裂线有褐色“八”字 纹。背中线白色,边缘有细黑线;背中线两侧有2条红褐色至黑褐色、上下镶有灰白色细线的宽带。 四.习性及生活史 (一)习性 1成虫具有昼伏夜出习性:傍晚开始活动、取食、交配、产卵、直到黎明才寻找阴暗处如草垛、 灌木丛、茅棚、畜舍、树洞等处隐藏,也就是白天潜伏。成虫在夜间有两次活动高峰,第一次在傍晚8 一9时,第二次在黎明前。 2.成虫需要补充营养:成虫羽化后,必须取食花蜜作为补充营养,在适宜的条件下,才能正常发 育产卵。主要的蜜源植物有桃、李、杏、苹果、刺槐、油菜、大葱、苜蓿、刺儿菜等:对蚜虫、介壳 虫分泌的蜜露也很喜欢取食。此外,对腐烂的果实,酒糟、发酵液、甚至酸泔水、污水等也能吸引粘 虫蛾取食。 3.成虫有趋光趋化性:成虫对糖、酒、醋混合液的趋性尤其强烈。成虫对普通白炽灯的趋光性不 强,但用黑光灯可诱到大量的成虫。在测报工作常用到。 4.成虫产卵有选择性:成虫对产卵部位有一定的选择性。一般喜欢产在植株的枯叶或或绿叶的尖 端的皱缝处。在麦株上多产卵于植株中、下部干枯叶尖上。在玉米上多产在枯叶尖或受虫害后萎蔫的 叶片面,也喜欢产在被拔除掉的玉米枯苗上。在谷子上多产在谷苗上部3一4个叶片尖端或者在枯心 苗、白发病株的枯叶缝间或叶鞘中。利用这种习性,可在田间插上小谷草把诱卵,观测卵量消长趋 势,作为预测预报的依据。 5.幼虫的食量和抗药性随幼虫的龄期增加而增强:1一2龄幼虫多隐藏在作物心叶或叶鞘中昼夜取 食,但食量少仅取食叶肉残留表皮呈麻眼状。3龄前幼虫头部无花纹,腹足发育不完全,行走时体拱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