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第5期 秦趣,等:我国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研究进展与展望 143 范围不断扩大,新增加的文化景观、文化线路等遗产类型需在景观或区域尺度上进行保护匚 2.2.6调控机制研究生态基础设施要进一步优化,调控机制研究必不可少。滕明君等通过对城市生态基础设 施景观结构特征与形成机制的分析,探讨城市生态基础设施景观结构特征的形成机制,提出生态系统承载力与 压力评估、生态系统生态服务功能估量、生态适宜性评价以及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分析为基础的多尺度综合调 控机制。俞孔坚等认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必须依靠综合、系统的途径,通过建立生态基础设施来整合相关的 景观结构与生态过程。刘超针对西部地区生态基础薄弱的问题,从加强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产业结 构调整的力度,提高西部生态力,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统一起来等4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汤放华对长株潭城市群进行空间重构,即构建区域一体的“流动空间”体系,构建以生态基础设施为空间分割的 组团式空间结构,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2.7定量研究通过文献检索分析,直接涉及生态基础设施定量研究的文献仅4篇。秦趣等以绿地系统、水文 系统和大气系统为依据,建立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综合指数法、模糊数学法构建模型,对我国部分城市的生态基 础设施现状及演化进行了研究。汪洋等讨论了生态基础设施元素的空间结构识别模型与空间信息提取方 法,应用多源空间数据挖掘原理构建了区域生态基础设施结构的信息识别方法,对广州市萝岗区进行了评价研 2.2.8其它研究除以上研究领域外,其他有关学科也逐渐进入到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的研究中来,如高均凯等把 生态基础设施概念与理论应用于森林生态建设中,提出应将森林定位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设施,在分 析森林生态系统特点的基础上,认为森林基础设施属性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即主体由活体的生物材料构成,权属 带有明显的多元性质,因此林业生态建设的管理体制和模式既要遵循基础设施的基本原理,又要考虑森林的特 殊性[838], 3研究文献评述与展望 3.1研究文献评述 通过研究我国生态基础设施文献发现,在研究内容的视角参考、研究类型的范式选择和研究方法的科学运 用等方面呈现出以下特征:①我国生态基础设施规划研究和建设研究文献占主体地位,其他领域文献逐渐增加。 规划研究文献43篇,建设研究文献22篇,共65篇,约占文献总量的57.02%,重点关注规划方法、规划模式、规 划设计、规划实证、建设原则、建设途径、对策分析等视角;对我国生态基础设施的关注程度逐渐提高,在其他研 究领域内岀现了包括调控机制、文化遗产廊道、保护与利用和安全硏究等相关研究文献,且呈增长趋势。随着我 I生态基础设施研究的深入,多学科理论融人其中,我国生态基础设施研究领域与视角会不断拓宽,理论也会不 断完善。②我国生态基础设施案例研究文献较纯理论研究文献占主导。通过文献分析可以看出案例研究以及 理论和案例相结合的研究文献为79篇,约占全部研究文献总数的69.30%。在科学发展过程中,人们对事物的 认识过程具有反复性,认识往往要经过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回归到实践中进行检验的多 次反复才能完成。生态基础设施研究在我国起步晚,发展慢,是一个新鲜复杂的事象,起初难以准确认知,这为 学者们发展奠定了研究基础。因此,案例型研究文献开始较多,可是,理论来源于实践而又指导实践,基于实践 性的生态基础设施感性认识也应上升到理性认识,不断归纳出生态基础设施的发展理论并能对其提供合理的科 学指导。③我国对生态基础设施定量研究文献稀少,定性分析居多。通过检索只发现4篇文献,且研究方法单 仅从绿地系统、大气系统和水文系统3个方面进行探讨,未能全面反映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的整体状况。定量 硏究与分析能更准确地了解生态基础设施的现状与发展情况,所以在今后研究中应加强生态基础设施的定量研 究与分析。 从目前已有的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研究文献来看,我国对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已有一定的研究,但还不够全面, 不够完善,没有形成体系,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日前对生态基础设施的研究概 念性内容较多,而对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的基本理论和技术体系研究很少,未能形成系统的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 设和管理理论体系,尤其没有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立足中国国情的理论体系。②城市生态基础设施与城市空间 i构的耦合关系并不确定,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的城市生态基础设施优化途径和调控方法。③在城市生态基础 设施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中,尚未建立科学、合理、全面而又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④对城市生态基础设施未来发 展趋势进行预测的研究鲜有涉足。这些问题在以后的研究中应当得到加强。范围不断扩大,新增加的文化景观、文化线路等遗产类型需在景观或区域尺度上进行保护[74]。 2.2.6调控机制研究 生态基础设施要进一步优化,调控机制研究必不可少。滕明君等通过对城市生态基础设 施景观结构特征与形成机制的分析,探讨城市生态基础设施景观结构特征的形成机制,提出生态系统承载力与 压力评估、生态系统生态服务功能估量、生态适宜性评价以及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分析为基础的多尺度综合调 控机制[75]。俞孔坚等认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必须依靠综合、系统的途径,通过建立生态基础设施来整合相关的 景观结构与生态过程[76]。刘超针对西部地区生态基础薄弱的问题,从加强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产业结 构调整的力度,提高西部生态力,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统一起来等4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77]。 汤放华对长株潭城市群进行空间重构,即构建区域一体的“流动空间”体系,构建以生态基础设施为空间分割的 组团式空间结构,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78]。 2.2.7定量研究 通过文献检索分析,直接涉及生态基础设施定量研究的文献仅4篇。秦趣等以绿地系统、水文 系统和大气系统为依据,建立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综合指数法、模糊数学法构建模型,对我国部分城市的生态基 础设施现状及演化进行了研究[79-81]。汪洋等讨论了生态基础设施元素的空间结构识别模型与空间信息提取方 法,应用多源空间数据挖掘原理构建了区域生态基础设施结构的信息识别方法,对广州市萝岗区进行了评价研 究[82]。 2.2.8其它研究 除以上研究领域外,其他有关学科也逐渐进入到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的研究中来,如高均凯等把 生态基础设施概念与理论应用于森林生态建设中,提出应将森林定位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设施,在分 析森林生态系统特点的基础上,认为森林基础设施属性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即主体由活体的生物材料构成,权属 带有明显的多元性质,因此林业生态建设的管理体制和模式既要遵循基础设施的基本原理,又要考虑森林的特 殊性[83-84]。 3研究文献评述与展望 3.1 研究文献评述 通过研究我国生态基础设施文献发现,在研究内容的视角参考、研究类型的范式选择和研究方法的科学运 用等方面呈现出以下特征:①我国生态基础设施规划研究和建设研究文献占主体地位,其他领域文献逐渐增加。 规划研究文献43篇,建设研究文献22篇,共65篇,约占文献总量的57.02%,重点关注规划方法、规划模式、规 划设计、规划实证、建设原则、建设途径、对策分析等视角;对我国生态基础设施的关注程度逐渐提高,在其他研 究领域内出现了包括调控机制、文化遗产廊道、保护与利用和安全研究等相关研究文献,且呈增长趋势。随着我 国生态基础设施研究的深入,多学科理论融入其中,我国生态基础设施研究领域与视角会不断拓宽,理论也会不 断完善。②我国生态基础设施案例研究文献较纯理论研究文献占主导。通过文献分析可以看出案例研究以及 理论和案例相结合的研究文献为79篇,约占全部研究文献总数的69.30%。在科学发展过程中,人们对事物的 认识过程具有反复性,认识往往要经过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回归到实践中进行检验的多 次反复才能完成。生态基础设施研究在我国起步晚,发展慢,是一个新鲜复杂的事象,起初难以准确认知,这为 学者们发展奠定了研究基础。因此,案例型研究文献开始较多,可是,理论来源于实践而又指导实践,基于实践 性的生态基础设施感性认识也应上升到理性认识,不断归纳出生态基础设施的发展理论并能对其提供合理的科 学指导。③我国对生态基础设施定量研究文献稀少,定性分析居多。通过检索只发现4篇文献,且研究方法单 一,仅从绿地系统、大气系统和水文系统3个方面进行探讨,未能全面反映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的整体状况。定量 研究与分析能更准确地了解生态基础设施的现状与发展情况,所以在今后研究中应加强生态基础设施的定量研 究与分析。 从目前已有的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研究文献来看,我国对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已有一定的研究,但还不够全面, 不够完善,没有形成体系,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目前对生态基础设施的研究概 念性内容较多,而对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的基本理论和技术体系研究很少,未能形成系统的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 设和管理理论体系,尤其没有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立足中国国情的理论体系。②城市生态基础设施与城市空间 结构的耦合关系并不确定,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的城市生态基础设施优化途径和调控方法。③在城市生态基础 设施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中,尚未建立科学、合理、全面而又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④对城市生态基础设施未来发 展趋势进行预测的研究鲜有涉足。这些问题在以后的研究中应当得到加强。 第5期 秦 趣,等:我国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研究进展与展望 143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