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Sep. 20 第31卷第5期 Journal of Chongqing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Vol 31 No 5 DOI:10.1172l/ conus20140525 我国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研究进展与展望 秦趣12,冯维波3,代稳,杨洪1 (1.六盘水师范学院环境与资源科学系,贵州六盘水553004;2.乌蒙山区发展研究院,贵州六盘水553004 3.重庆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重庆401331) 摘要:城市生态基础设施是目前学界研究的热点议题。本研究基于相关文献统计分析,对我国生态基础设施研究的历程 文献类型、期刊来源等进行分析,认为我国生态基础设施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期,经历了起步、初步发展和快速发 展3个阶段。同时采用主观筛选法和 Pearson Cor- relation分析法相结合,对生态基础设施研究的13篇硕士、博士论文和 90篇重点文献进行综述,结果如下:(1)文献研究中案例研究是主导,理论研究较少;(2)研究内容主要有规划、建设、安 全、保护与利用、文化遗产廊道、调控机制、定量和其它研究,其中规划和建设研究文献占主体;(3)研究方法以定性研究为 主,定量研究稀少等。最后,在研究的基础上,对6个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引起学界关注。 关键词:生态基础设施;研究进展;评述与展望;中国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693(2014)05-013812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城市化速度不断加快,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1978年,中国 的城市化水平仅为17.92%,2012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为52.57%,达到世界平均水平。在城市取得重大发展 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低,生境破坏的恢复性差;水土流失加剧;地质灾 害严重;环境污染突出,自净能力差;景观生态基质穿孔( Perforation)效应上升;热岛、浊岛效应明显等。如何解 决这些问题已成为当前学界思考的课题,生态基础设施( 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简称EI)方法与理论由此应运 而生。所谓生态基础设施,就是城市可持续发展所依赖的自然系统,是维护城市生态安全和健康的关键性空间 格局,是城市和居民获得持续自然服务(生态服务)的基本保障,是城市扩张和土地开发利用不可触犯的刚性限 制口。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与生物圈计划”(MAB)。1984年,在该报告中提出了生态 城市规划的五大原则:①生态保护战略;②生态基础设施;③居民生活标准;④文化历史的保护;⑤将自然引入城 市。MAB的研究推动了全球生态城市研究的进展。在我国,直到1999年才有学者涉足这方面的研究,最早 的论文是俞孔坚的《生物保护的景观生态安全格局》一文,该文在1999年1月发表在《生态学报》刊物上,认为不 论景观是均相的还是异相的,景观中的各点对某种生态具有重要性,而一些局部、点和空间关系对控制景观水平 生态过程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这些起关键性作用的局部、点是现有的或是潜在的生态基础设施。2005年,刘海 龙等在《生态基础设施概念及其研究进展综述》一文中对生态基础设施的概念、内涵、相关理论思想硏究进展以 及逐步的系统与完善进行综述,强调在中国城市化和国土面临巨变背景下提出的关于建立具有前瞻性的生态基 础设施的理论方法和战略[。通过文献检索得知,近年来我国生态基础设施研究在论文数量大量增长的同时 在理论研究和规划方面有新的发展。本研究以我国生态基础设施为研究对象,采用 Pearson Correlation分析法 对文献间相关性进行研究,以期为我国生态基础设施研究提供参考 1文献的研究方法 1.1获取文献的方法 本研究以中国知网为基础,在期刊全文数据库、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分别以检索项“主题”和检索 收稿日期:2013-09-30 修回日期:2014-03-27网络出版时间:2014-9-1722:37 资助项目:贵州省科学技术基金项目(No.黔科合J字[201212308号);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No.13GH003);贵州省 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No.13GZYB27);六盘水师范学院科研计划项目(No.lpsy201109) 作者简介:秦趣,男副教授,重庆师范大学校友,研究方向为堿市规划、旅游規划及人居环境研究,E-mail:qinqu2008@126.com 网络出版地址htp://www.cnki.net/kcms/detail/50.1165.N.20140917.2237.026.html
2014年9月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Sep.2014 第31卷 第5期 JournalofChongqingNormalUniversity(NaturalScience) Vol.31 No.5 DOI:10.11721/cqnuj20140525 我国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研究进展与展望 * 秦 趣1,2,冯维波3,代 稳1,杨 洪1 (1.六盘水师范学院 环境与资源科学系,贵州 六盘水 553004;2.乌蒙山区发展研究院,贵州 六盘水 553004; 3.重庆师范大学 地理与旅游学院,重庆 401331) 摘要:城市生态基础设施是目前学界研究的热点议题。本研究基于相关文献统计分析,对我国生态基础设施研究的历程、 文献类型、期刊来源等进行分析,认为我国生态基础设施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期,经历了起步、初步发展和快速发 展3个阶段。同时采用主观筛选法和 PearsonCor-relation分析法相结合,对生态基础设施研究的13篇硕士、博士论文和 90篇重点文献进行综述,结果如下:(1)文献研究中案例研究是主导,理论研究较少;(2)研究内容主要有规划、建设、安 全、保护与利用、文化遗产廊道、调控机制、定量和其它研究,其中规划和建设研究文献占主体;(3)研究方法以定性研究为 主,定量研究稀少等。最后,在研究的基础上,对6个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引起学界关注。 关键词:生态基础设施;研究进展;评述与展望;中国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6693(2014)05-0138-12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城市化速度不断加快,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1978年,中国 的城市化水平仅为17.92%,2012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为52.57%,达到世界平均水平。在城市取得重大发展 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低,生境破坏的恢复性差;水土流失加剧;地质灾 害严重;环境污染突出,自净能力差;景观生态基质穿孔(Perforation)效应上升;热岛、浊岛效应明显等。如何解 决这些问题已成为当前学界思考的课题,生态基础设施(EcologicalInfrastructure,简称EI)方法与理论由此应运 而生。所谓生态基础设施,就是城市可持续发展所依赖的自然系统,是维护城市生态安全和健康的关键性空间 格局,是城市和居民获得持续自然服务(生态服务)的基本保障,是城市扩张和土地开发利用不可触犯的刚性限 制[1]。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与生物圈计划”(MAB)。1984年,在该报告中提出了生态 城市规划的五大原则:①生态保护战略;②生态基础设施;③居民生活标准;④文化历史的保护;⑤将自然引入城 市[2]。MAB的研究推动了全球生态城市研究的进展。在我国,直到1999年才有学者涉足这方面的研究,最早 的论文是俞孔坚的《生物保护的景观生态安全格局》一文,该文在1999年1月发表在《生态学报》刊物上,认为不 论景观是均相的还是异相的,景观中的各点对某种生态具有重要性,而一些局部、点和空间关系对控制景观水平 生态过程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这些起关键性作用的局部、点是现有的或是潜在的生态基础设施[3]。2005年,刘海 龙等在《生态基础设施概念及其研究进展综述》一文中对生态基础设施的概念、内涵、相关理论思想研究进展以 及逐步的系统与完善进行综述,强调在中国城市化和国土面临巨变背景下提出的关于建立具有前瞻性的生态基 础设施的理论方法和战略[4]。通过文献检索得知,近年来我国生态基础设施研究在论文数量大量增长的同时, 在理论研究和规划方面有新的发展。本研究以我国生态基础设施为研究对象,采用 PearsonCorrelation分析法 对文献间相关性进行研究,以期为我国生态基础设施研究提供参考。 1文献的研究方法 1.1 获取文献的方法 本研究以中国知网为基础,在期刊全文数据库、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分别以检索项“主题”和检索 * 收稿日期:2013-09-30 修回日期:2014-03-27 网络出版时间:2014-9-17 22:37 资助项目:贵州省科学技术基金项目(No.黔科合J字[2012]2308号);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No.13GH003);贵州省 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No.13GZYB27);六盘水师范学院科研计划项目(No.lpssy201109) 作者简介:秦趣,男,副教授,重庆师范大学校友,研究方向为城市规划、旅游规划及人居环境研究,E-mail:qinqu2008@126.com 网络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50.1165.N.20140917.2237.026.html
第5期 秦趣,等:我国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研究进展与展望 词“生态基础设施”进行检索,在此结果中再以检索词“城市”进行检索,检索时间为2013年2月18日17:00,文 献范围为全部期刊和博、硕学位论文。通过上述检索共获取博士学位论文1篇、硕士学位论文12篇、全部期刊 文献101篇;其中《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1版)》来源期刊论文59篇、《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 CSSCI)》 (2008—2009年)来源期刊文献26篇,EI工程索引(美)(2012)来源期刊2篇 1.2研究历程分析 从历年研究文献数量分布来看,我 国生态基础设施研究大致经历了3个阶18 ■全部期刊文献 段(图1):第一个阶段(1999-2002年):16 口 CSSCI来源期刊文献 处于生态基础设施研究的起步阶段,这14 口EI工程索引来源期刊文献 时期研究成果少,发表论文仅6篇,处三12 于探索阶段。第二个阶段(2003-200610 年):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共发表论文278 篇。这一时期的文献在中文核心期刊、6 CSSCⅠ来源期刊等发表的论文明显增 加。第三个阶段(2007-2012年):处于 时期发文量大,文献来源除中文核心期9mn 快速发展阶段,共发表论文79篇,这 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 刊、 CSSCI来源期刊外,还有2篇来源于 图1生态基础设施研究文献年度数量对比 EI工程索引(美)(2012)的论文 1.3研究方法 为了对研究文献进行合理、科学地综述,在主观筛选的基础上拟采用 Pearson correlation分析法对个体文 献间相关性进行分析并层次聚类。具体方法如下: (1)根据全部研究文献的主题选取主参考变量PA(PA为选出的主参考词;A=1,2,3,…k(k∈N)); (2)根据个体文献的主题提取所有变量C(Ca为选出的个体研究文献所有关键词;a=1,2,3,…k(k∈N)); (3)把个体研究文献提取的所有变量Ca与主参考变量PA作比较并规定:C中任一个变量与PA中任一个 主参考变量比较,并按照完全不同、比较相近、相近、比较相同和完全相同分别按1~5相应赋值,使个体研究文 献中所有变量C。通过与主参考变量PA比较赋值后获取数值化处理; (4)根据个体研究文献中所有变量C。通过与主参考变量PA比较赋值获取数值化处理后的结果,按照个体 研究文献为单位,运用 MATLAB7.0数学工具软件计算,其公式如下: 1∑x)(y-n 式中:zx代表两两个体研究文献间的相关系数;x、y;(i=1,2,3,…k(k∈N))分别代表个体研究文献变量的赋 值数;n(n=1,2,3,…k(k∈N)为个体研究文献变量的个数。 (5)根据主参考变量PA为主类标准分析Zx,再分析Z划分亚类P(P为主类PA内的亚类,a=1,2,3, (k∈N),以此类推 (6)根据t分布双侧百分位数表(P[|t(m)|>ta(m)]=a)对Zx进行检验。 2研究文献综述内容分析 2.1综述研究内容分析体系构建 根据上述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分析我国生态基础设施研究的1篇博士论文、12篇硕士论文和90 篇重要期刊论文发现,研究人员从9个方面(主类)关注我国生态基础设施的研究,P=(规划研究、建设研究、安 全格局研究、保护与利用研究、文化遗产廊道硏究、调控机制硏究、定量硏究、综述硏究、其他研究)。相关文献研 究领域(主类)、研究视角(亚类)、数量、比重和个体文献间相关性分析见表1
词“生态基础设施”进行检索,在此结果中再以检索词“城市”进行检索,检索时间为2013年2月18日17:00,文 献范围为全部期刊和博、硕学位论文。通过上述检索共获取博士学位论文1篇、硕士学位论文12篇、全部期刊 文献101篇;其中《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1版)》来源期刊论文59篇、《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 (2008─2009 年)来源期刊文献 26 篇,EI工程索引(美)(2012)来源期刊2篇。 1.2 研究历程分析 年度/年 图1 生态基础设施研究文献年度数量对比 从历年研究文献数量分布来看,我 国生态基础设施研究大致经历了3个阶 段(图1):第一个阶段(1999─2002年): 处于生态基础设施研究的起步阶段,这 一时期研究成果少,发表论文仅6篇,处 于探索阶段。第二个阶段(2003─2006 年):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共发表论文27 篇。这一时期的文献在中文核心期刊、 CSSCI来 源 期 刊 等 发 表 的 论 文 明 显 增 加。第三个阶段(2007─2012年):处于 快速发展阶段,共发表论文79 篇,这一 时期发文量大,文献来源除中文核心期 刊、CSSCI来源期刊外,还有2篇来源于 EI工程索引(美)(2012)的论文。 1.3 研究方法 为了对研究文献进行合理、科学地综述,在主观筛选的基础上拟采用 PearsonCorrelation分析法对个体文 献间相关性进行分析并层次聚类[5]。具体方法如下: (1)根据全部研究文献的主题选取主参考变量PA(PA 为选出的主参考词;A=1,2,3,…k (k∈N)); (2)根据个体文献的主题提取所有变量Ca(Ca 为选出的个体研究文献所有关键词;a=1,2,3,…k (k∈N)); (3)把个体研究文献提取的所有变量Ca 与主参考变量PA 作比较并规定:Ca 中任一个变量与PA 中任一个 主参考变量比较,并按照完全不同、比较相近、相近、比较相同和完全相同分别按 1~5 相应赋值,使个体研究文 献中所有变量Ca 通过与主参考变量PA 比较赋值后获取数值化处理; (4)根据个体研究文献中所有变量Ca 通过与主参考变量PA 比较赋值获取数值化处理后的结果,按照个体 研究文献为单位,运用 MATLAB7.0数学工具软件计算,其公式如下: Zxy = ∑ n i=1 (xi - 1 n∑ n i=1 xi)(yi - 1 n∑ n i=1 yi) ∑ n i=1 (xi - 1 n∑ n i=1 xi)2 ∑ n i=1 (yi - 1 n∑ n i=1 yi)2 式中:Zxy代表两两个体研究文献间的相关系数;xi、yi(i=1,2,3,…k (k∈N))分别代表个体研究文献变量的赋 值数;n(n=1,2,3,…k (k∈N))为个体研究文献变量的个数。 (5)根据主参考变量PA 为主类标准分析Zxy,再分析Zxy划分亚类Pa(Pa为主类PA 内的亚类,a=1,2,3,… k (k∈N)),以此类推; (6)根据t分布双侧百分位数表(P [ t(m) >ta(m)] =a)对Zxy进行检验。 2研究文献综述内容分析 2.1 综述研究内容分析体系构建 根据上述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分析我国生态基础设施研究的1篇博士论文、12篇硕士论文和90 篇重要期刊论文发现,研究人员从9个方面 (主类)关注我国生态基础设施的研究,P9=(规划研究、建设研究、安 全格局研究、保护与利用研究、文化遗产廊道研究、调控机制研究、定量研究、综述研究、其他研究)。相关文献研 究领域(主类)、研究视角(亚类)、数量、比重和个体文献间相关性分析见表 1。 第5期 秦 趣,等:我国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研究进展与展望 139
140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htp://www.cqnu.cn 第31卷 表1我国生态基础设施研究文献综述分析体系表 研究文献数量/篇 占全部文献数量比重/% 研究领域(主PA=P9)研究视角(亚类P。) 积研究文献相关系数≥Zx 规划方法 16(5)43(9)43(9)15.5341,7241,72 ≥0.928 规划模式 7(2) ≥0.914 规划研究 规划设计 7(1) ≥0,892 规划实证 13(1) ≥0,861 建设原则 6(1)22(1)65(10)5,8321.3463.0 ≥0,957 建设途径 6.78 ≥0.932 建设研究 对策分析 建设实证 7454 ≥0,849 生态安全 9(2)74(12)3,888,7371.79 ≥0,825 安全研究P2 景观安全 5(2) ≥0.92 保护与管制 882(12)4.857.7679,55 ≥0.917 保护与利用研究P3 开发利用 535 ≥0,942 8(1)90(13)4.857,7687,31 ≥0,895 文化遗产廊道研究 线性文化遗产 文化景观 3(1) 2.91 ≥0.825 空间结构研究24 941.943.8891.19 ≥0 调控机制研究P2 调控途径与对策 1.94 ≥0.927 评价模型研究 ≥0.878 定量研究 识别模式研究 文献综述P1 文献进展 2,912,9198.01 ≥0.963 其它研究 1.94 1.94 总计 103(13) 注:研究文献数量栏括号内数值为硕土、博士论文数量 2.2综述研究内容分类述评 2.2.1生态基础设施规划研究该领域重点研究我国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的规划问题,文献总量43篇,约占文献 总量的41.5%。研究视角主要有规划方法(16篇)、规划模式(η篇)、规划设计(7篇)、规划实证(13篇)等4个 方面。各个研究视角的文献相关系数分别为0.899、0.917、0.834、0.905,均大于0.750,在双尾t检验为0.06 0.02、0.04、0.01的水平上有显著相关,说明该研究领域内各研究视角中的文献内容有很强的相关性。 1)生态基础设施规划方法在城市规划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必须有合理科学的规划方法为指导,很多学者在 这方面进行了研究。吴宇华以生境理论为基础,把城市规划过程分为3个阶段:生境规划阶段、经济社会规划阶 段和规划评价与调整阶段。俞孔坚及其研究团队在这方面研究较多,内容包括两个方面:①探讨“反规划”理 论的土地利用规划方法和把生态基础设施与土地利用规划相结合的实施途径;②探讨生态基础设施与城市 风貌规划相结合的方法[。汪洋等以GIS和RS空间信息技术建立区域生态基础设施定义的基本方法与技术路 线,并应用于广州市萝岗区,提出萝岗区空间规划和发展战略【0。吴耀宇强调尊重自然的思想,关注生物多样性 保护,把开发控制作为规划的重点。侯伟认为以“反规划”为途径建立生态基础设施是引导城市规划的基础之 并应用于城市形态、用地评价和选择方面。梁振然等反思我国旅游传统规划存在的问题,采用逆向的规划 方法,提出景区不可建设区域即生态基础设施[13。张莉、宋真真等把“反规划”理论应用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空 间布局上,以河南泌阳县为例,在分析区域土地现状特征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生态服务功能评价,形成多层次的 景观格局图层,对这些图层进行叠加得出区域生态基础设施,并以此划定土地生态控制线,对土地进行优化布 局1。孙攀讨论了基于生态基础设施理念的城镇绿地系统规划方法[1。王悦、李肖亮提出基于农村功能的 生”(生产、生活、生态)农村基础设施分类框架,探讨了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组织、管理的方法[71 2)近年来,生态基础设施规划模式成为研究的重要视角之一。朱强以浙江省台州市为例,先建立一个网格 化的微观生态基础设施,然后再进行道路和建筑布局,形成基于绿网的网格城市,构建了格网型城市结构的规划
表1 我国生态基础设施研究文献综述分析体系表 研究领域(主PA =P9) 研究视角(亚类Pa) 研究文献数量/篇 占全部文献数量比重/% 单项 累 积 单项 累 积 研究文献相关系数≥Zxy 规划研究 P4 规划方法 16(5) 43(9) 43(9) 15.53 41.72 41.72 ≥0.928 规划模式 7(2) 6.78 ≥0.914 规划设计 7(1) 6.78 ≥0.892 规划实证 13(1) 12.62 ≥0.861 建设研究 P4 建设原则 6(1) 22(1) 65(10) 5.83 21.34 63.06 ≥0.957 建设途径 7 6.78 ≥0.932 对策分析 4 3.88 ≥0.849 建设实证 5 4.85 ≥0.915 安全研究 P2 生态安全 4 9(2) 74(12) 3.88 8.73 71.79 ≥0.825 景观安全 5(2) 4.85 ≥0.923 保护与利用研究 P3 保护与管制 5 8 82(12) 4.85 7.76 79.55 ≥0.917 开发利用 3 2.91 ≥0.942 文化遗产廊道研究 P4 线性文化遗产 5 8(1) 90(13) 4.85 7.76 87.31 ≥0.895 文化景观 3(1) 2.91 ≥0.825 调控机制研究 P2 空间结构研究 2 4 94 1.94 3.88 91.19 ≥0.873 调控途径与对策 2 1.94 ≥0.927 定量研究 P2 评价模型研究 3 4 98 2.91 3.91 95.10 ≥0.878 识别模式研究 1 1.00 =1 文献综述 P1 文献进展 3 3 101 2.91 2.91 98.01 ≥0.963 其它研究 ——— ——— 2 2 103 1.94 1.94 100 总计 103(13) 100 注:研究文献数量栏括号内数值为硕士、博士论文数量 2.2 综述研究内容分类述评 2.2.1 生态基础设施规划研究 该领域重点研究我国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的规划问题,文献总量43篇,约占文献 总量的41.75%。研究视角主要有规划方法(16篇)、规划模式(7篇)、规划设计(7篇)、规划实证(13篇)等4个 方面。各个研究视角的文献相关系数分别为 0.899、0.917、0.834、0.905,均大于 0.750,在双尾t检验为0.06、 0.02、0.04、0.01的水平上有显著相关,说明该研究领域内各研究视角中的文献内容有很强的相关性。 1)生态基础设施规划方法在城市规划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必须有合理科学的规划方法为指导,很多学者在 这方面进行了研究。吴宇华以生境理论为基础,把城市规划过程分为3个阶段:生境规划阶段、经济社会规划阶 段和规划评价与调整阶段[6]。俞孔坚及其研究团队在这方面研究较多,内容包括两个方面:①探讨“反规划”理 论的土地利用规划方法和把生态基础设施与土地利用规划相结合的实施途径[7-8];②探讨生态基础设施与城市 风貌规划相结合的方法[9]。汪洋等以 GIS和 RS空间信息技术建立区域生态基础设施定义的基本方法与技术路 线,并应用于广州市萝岗区,提出萝岗区空间规划和发展战略[10]。吴耀宇强调尊重自然的思想,关注生物多样性 保护,把开发控制作为规划的重点[11]。侯伟认为以“反规划”为途径建立生态基础设施是引导城市规划的基础之 一,并应用于城市形态、用地评价和选择方面[12]。梁振然等反思我国旅游传统规划存在的问题,采用逆向的规划 方法,提出景区不可建设区域即生态基础设施[13]。张莉、宋真真等把“反规划”理论应用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空 间布局上,以河南泌阳县为例,在分析区域土地现状特征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生态服务功能评价,形成多层次的 景观格局图层,对这些图层进行叠加得出区域生态基础设施,并以此划定土地生态控制线,对土地进行优化布 局[14-15]。孙攀讨论了基于生态基础设施理念的城镇绿地系统规划方法[16]。王悦、李肖亮提出基于农村功能的 “三生”(生产、生活、生态)农村基础设施分类框架,探讨了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组织、管理的方法[17-18]。 2)近年来,生态基础设施规划模式成为研究的重要视角之一。朱强以浙江省台州市为例,先建立一个网格 化的微观生态基础设施,然后再进行道路和建筑布局,形成基于绿网的网格城市,构建了格网型城市结构的规划 140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http://www.cqnuj.cn 第31卷
第5期 秦趣,等:我国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研究进展与展望 141 模式[。冯艳从生产层面的斑块和廊道、生活层面的村庄聚落和生态层面的湿地这三方面景观规划模式进行研 究[。祝明建通过保障土地生命系统完整性和富有地域特色的生态基础设施来建立城市防洪模式,可以有效实 现城市防洪生态恢复和环境保护等多功能的协调和统一[21。邱强根据城市建成区为生态斑块,提出以生态廊道 保护为重点,以林地和外围郊区农田为生态基质”的结构模式2。孙庆荣在对黄河三角洲区域的自然资源、经济 和社会发展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根据该区域独特的生态环境,提出生态基础设施的可持续发展规划模式和主导 产业发展策略[幻。周婷婷以湖北省京山县为例,通过建立区域生态基础设施,确立基本农田保护区、自然和人文 景观保护区、林业用地等主要非建设用地的合理空间布局模式,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双重目的t2。 3)在生态基础设施发展中,规划设计是一个瓶颈问题,在城市规划中如何让生态基础设施优先设计部分学 者进行了思考。姜耀明强调要对自然资源条件与人文资源现状进行分析评价,确定保护和控制区域,建立完善 的生态基础设施和景观格局[。俞孔坚等介绍了重庆市江津区、北部新区的城市设计理念与方案,以生态基础 设施作为框架结构,用以组织城市的空间形态和功能布局[2。刘帆从水、生物栖息、乡土遗产、休闲游憩、灾害防 护和视觉感知等方面研究了遂宁的生态基础设施规划设计[2。周雯指出,城市蓝色空间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 部分,针对蓝色空间存在的问题,研究生态基础设施视角下的城市蓝色空间格局优化和功能系统的生态服务和 生态影响[2。 4)在生态基础设施规划实证方面,研究对象主要集在中东部地区。李力等把生态城市规划的内容分为3个 子系统:生态基础规划、生态社会规划和生态产业规划,并以常州为例,将常州新北区生态城市规划分为生态基 础规划、生态社区规划、生态工业规划、生态农业规划等[。俞孔坚等以浙江台州为例,阐述了城市物质空间的 “反规划”途径,构建了保障土地生命系统和生态基础设施的完整性[3。并认为生态城市的设计关键是建立生态 基础设施系统,为城市提供生态系统服务∞。彭德胜、高绢等强调城市规划应先控制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并在沅 江市、唐山市等城市总体规划中加以应用33。 2.2.2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研究学者们从总体上研究我国生态基础设施的建设问题,研究文献共有22篇,占研 究文献总量的21.35%,研究视角主要有建设原则(6篇)、建设途径(7篇)、建设实证(6篇)和对策分析(3篇)等 4个方面。4个研究视角文献相关系数分别为0.957、0.932、0.849、0.915,均大于0.750,在t双尾检验为0.04、 0.01、0.02、0.05水平上显著相关,表明在该领域内各研究视角中的研究内容相关性强。 1)目前,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原则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杜士强等在分析生态基础设施的构成、生态基础设 施在改善城市环境作用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态基础设施的建设原则,即:①生态基础设施规划作为城市总体规划 基础部分的原则;②重要生态用地划分及对其重点保护的原则;③网络体系的原则;④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 合的原则[。俞孔坚等为应对中国未来巨大的城市化压力,提出了维护和强化整体山水格局的连续性;保护和 建立多样化的乡土生境系统;维护和恢复河流和海岸的自然形态;保护和恢复湿地系统;将城郊防护林体系与城 市绿地系统相结合;建立无汽车绿色通道;开放专用绿地;建立乡土植物苗圃基地等十大战略原则匚33。王如松 等提出生态城市建设的三大支柱是安全生态、循环经济与和谐社会。崔晶等闸明了生态基础设施对于构建生 态城市的重要性,指明了我国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着力点。白家泽运用生态经济理论、城乡一体化理论、系统 理论、土地可持续利用等对城市新区景观生态建设冋题进行研究,提出城市新区景观生态规划的原则匚 2)建设途径在生态基础设施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周年兴等提出农田与城市的自然融合观点,认为 农田溶入城市能实现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并探讨了实现途径。谢浩强调,在城市规划中完善生态基础设施,注 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提高城市绿化的景观和环境质量,创造富有时代特征和地域性、民族性的城市建筑文 化τ。雷一东等提出了加强城市生态基础设施保护,加强环境经济与公共政策研究,开展城市景观调査,重视乡 土植物景观保护与利用等思路。张毅川等分析了黄河滩地所发挥的生态基础设施功能、“生物廊道”功能、生 态“绿道”功能、生态防灾功能和遗产廊道功能,从生态学途径出发构建了黄河滩地景观[。 3)对策方面,部分学者对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策略作了思考。冯维波等从绿地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水域 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几方面提出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策略[。张景春等从山水格局、生物多样性等方面提出 了张家口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战略。杨文英等对重庆市城市绿化现状和城市森林工程的开展情况进 行调查,提出关于重庆市城市森林建设的对策意见 4)建设实证案例分布广泛。俞孔坚等以浙江台州为例,通过建立保障土地生命系统的完整性和地域特色的 生态基础设施,在分析宏观、中观和微观3个尺度上城市空间发展格局和形态的基础上,建成独特的城市土地利
模式[19]。冯艳从生产层面的斑块和廊道、生活层面的村庄聚落和生态层面的湿地这三方面景观规划模式进行研 究[20]。祝明建通过保障土地生命系统完整性和富有地域特色的生态基础设施来建立城市防洪模式,可以有效实 现城市防洪生态恢复和环境保护等多功能的协调和统一[21]。邱强根据城市建成区为生态斑块,提出以生态廊道 保护为重点,以林地和外围郊区农田为生态基质”的结构模式[22]。孙庆荣在对黄河三角洲区域的自然资源、经济 和社会发展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根据该区域独特的生态环境,提出生态基础设施的可持续发展规划模式和主导 产业发展策略[23]。周婷婷以湖北省京山县为例,通过建立区域生态基础设施,确立基本农田保护区、自然和人文 景观保护区、林业用地等主要非建设用地的合理空间布局模式,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双重目的[24]。 3)在生态基础设施发展中,规划设计是一个瓶颈问题,在城市规划中如何让生态基础设施优先设计部分学 者进行了思考。姜耀明强调要对自然资源条件与人文资源现状进行分析评价,确定保护和控制区域,建立完善 的生态基础设施和景观格局[25]。俞孔坚等介绍了重庆市江津区、北部新区的城市设计理念与方案,以生态基础 设施作为框架结构,用以组织城市的空间形态和功能布局[26]。刘帆从水、生物栖息、乡土遗产、休闲游憩、灾害防 护和视觉感知等方面研究了遂宁的生态基础设施规划设计[27]。周雯指出,城市蓝色空间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 部分,针对蓝色空间存在的问题,研究生态基础设施视角下的城市蓝色空间格局优化和功能系统的生态服务和 生态影响[28]。 4)在生态基础设施规划实证方面,研究对象主要集在中东部地区。李力等把生态城市规划的内容分为3个 子系统:生态基础规划、生态社会规划和生态产业规划,并以常州为例,将常州新北区生态城市规划分为生态基 础规划、生态社区规划、生态工业规划、生态农业规划等[29]。俞孔坚等以浙江台州为例,阐述了城市物质空间的 “反规划”途径,构建了保障土地生命系统和生态基础设施的完整性[30]。并认为生态城市的设计关键是建立生态 基础设施系统,为城市提供生态系统服务[31]。彭德胜、高绢等强调城市规划应先控制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并在沅 江市、唐山市等城市总体规划中加以应用[32-36]。 2.2.2 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研究 学者们从总体上研究我国生态基础设施的建设问题,研究文献共有22篇,占研 究文献总量的21.35%,研究视角主要有建设原则(6篇)、建设途径(7篇)、建设实证(6篇)和对策分析(3篇)等 4个方面。4个研究视角文献相关系数分别为0.957、0.932、0.849、0.915,均大于0.750,在t双尾检验为0.04、 0.01、0.02、0.05水平上显著相关,表明在该领域内各研究视角中的研究内容相关性强。 1)目前,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原则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杜士强等在分析生态基础设施的构成、生态基础设 施在改善城市环境作用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态基础设施的建设原则,即:①生态基础设施规划作为城市总体规划 基础部分的原则;②重要生态用地划分及对其重点保护的原则;③网络体系的原则;④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 合的原则[37]。俞孔坚等为应对中国未来巨大的城市化压力,提出了维护和强化整体山水格局的连续性;保护和 建立多样化的乡土生境系统;维护和恢复河流和海岸的自然形态;保护和恢复湿地系统;将城郊防护林体系与城 市绿地系统相结合;建立无汽车绿色通道;开放专用绿地;建立乡土植物苗圃基地等十大战略原则[38-39]。王如松 等提出生态城市建设的三大支柱是安全生态、循环经济与和谐社会[40]。崔晶等阐明了生态基础设施对于构建生 态城市的重要性,指明了我国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着力点[41]。白家泽运用生态经济理论、城乡一体化理论、系统 理论、土地可持续利用等对城市新区景观生态建设问题进行研究,提出城市新区景观生态规划的原则[42]。 2)建设途径在生态基础设施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周年兴等提出农田与城市的自然融合观点,认为 农田溶入城市能实现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并探讨了实现途径[43]。谢浩强调,在城市规划中完善生态基础设施,注 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提高城市绿化的景观和环境质量,创造富有时代特征和地域性、民族性的城市建筑文 化[44]。雷一东等提出了加强城市生态基础设施保护,加强环境经济与公共政策研究,开展城市景观调查,重视乡 土植物景观保护与利用等思路[45]。张毅川等分析了黄河滩地所发挥的生态基础设施功能、“生物廊道”功能、生 态“绿道”功能、生态防灾功能和遗产廊道功能,从生态学途径出发构建了黄河滩地景观[46]。 3)对策方面,部分学者对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策略作了思考。冯维波等从绿地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水域 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几方面提出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策略[47]。张景春等从山水格局、生物多样性等方面提出 了张家口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战略[48]。杨文英等对重庆市城市绿化现状和城市森林工程的开展情况进 行调查,提出关于重庆市城市森林建设的对策意见[49]。 4)建设实证案例分布广泛。俞孔坚等以浙江台州为例,通过建立保障土地生命系统的完整性和地域特色的 生态基础设施,在分析宏观、中观和微观3个尺度上城市空间发展格局和形态的基础上,建成独特的城市土地利 第5期 秦 趣,等:我国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研究进展与展望 141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htp://www.cqnu.cn 第31卷 用模式。沈莉莉等以江苏常州市为例,探讨以“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文生态设计”为重要控制点的城市景 观生态建设之路。董云仙等在分析昆明市生态系统基本类型基础上,提出昆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框架和 主要工程内容。吴秀英等分析了大连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关键战略,探讨生态基础设施对城市发展的意 义,从而促进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 2.2.3生态基础设施安全研究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生态基础设施安全面临巨大挑战。城市生态安全成为生 态基础设施安全的基本保障和主要途径。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此进行了研究。该领域文献数量共9篇,约占 文献总量的8.38%。研究方向主要有生态安全(4篇)、景观安全(5篇)等两个方面,各视角文献相关系数分别 为0.913、0.887,均大于0.750,在双尾t检验的0.05水平上相关性强,说明该领域内各研究视角中的文献内容 相关性强。 1)生态安全成为生态基础设施安全的基本保障和主要途径。俞孔坚等运用GIS和空间技术分析,判别出维 护各种过程安全的关键性空间格局并进行叠加,从宏观尺度、中观尺度和微观尺度等方面构建了具有各种安全 水平的生态基础设施安全格局5。张春柱等运用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方法和景观安全格局分析方法,建立 高中低3种不同安全水平的生态基础设施5。李红举等以北京市密云县土地整理为例,构建以水体安全为核心 的生态基础设施,实现了研究区的景观安全格局 2)在生态基础设施安全研究中,学者们通过建立景观安全格局构建生态基础设施安全。李薇等应用景观格 局原理对武汉科技新城的景观格局进行分析,通过保护生态基础设施,以尽可能小的代价实现研究区的发展,最 大限度的保护研究区的生态功能和山水格局。刘英以景观格局为研究对象,对武汉市东南部现有景观格局中 的廊道、斑块和基质进行分析,运用生态基础设施优先规划的手法,形成新的、安全的景观生态格局[。雷忠兴 在其学位论文中探讨了城市生态安全格局与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的关系,寻找生态基础设施在二者之间的重要作 用0 2.2.4保护与利用研究生态基础设施保护与利用一直是学界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如何 在保护与利用之间找到平衡学者们关注颇多。该领域文献数量共8篇,约占文献总量的7.76%。研究方向主要 有保护与管制(5篇)、开发利用(3篇)两个方面,各视角中文献相关系数分别为0.942、0.861,均大于0.750,在 双尾t检验的0.05水平上相关性强,说明该领域研究视角中的文献内容相关性强, 1)在城市规划过程中,生态基础设施保护与管制是规划的前提和基础。彭瑶玲等针对城市绿色生态空间规 划和建设存在的问题,从区划依据、方法和空间管制的对策、措施以及机制等方面对绿色空间管制规划进行了探 索,以达到保护的目的。俞孔坚等分析了黄泛平原区“水城”的景观形态和形成机制,提出从水伦理、宏观生态 基础设施规划和场地生态设计3个层面进行“水城”保护和建设[6。李博将生态基础设施与精明保护结合起来 探讨了其对我国相关研究和保护规划的借鉴意义。曹鹏飞认为城市湿地是城市重要的生态基础设施,在阐述 城市湿地生态基础设施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恢复和保护的措施 2)在对生态基础设施保护和管制的前提下,对城市空间合理开发利用是学者们规划的目的。崔玲、霍铮、潮 洛蒙等提岀城市湿地是城市可持续发展所依赖的重要生态基础设施,认为城市湿地具有调蓄雨洪、降污净水、调 节小气候、补充地下水、改善生态环境、为市民提供休闲场所等重要功能,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开发与保护湿地的 对策6567 2.2.5文化遗产廊道研究文化遗产廊道是生态基础设施研究内容的重要体现,部分学者对此给予了关注。该 领域文献数量共8篇,约占文献总量的7.6%。研究方向主要有线性文化遗产(5篇)、文化景观(3篇)等两个 方面,各视角中文献相关系数分别为0.918、0.892,均大于0.750,在双尾t检验的0.05水平上相关性强,说明该 领域研究视角中的文献内容相关性强。 1)线性文化遗产在生态基础设施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学者们对此研究较多。俞孔坚等在探讨京杭大运河 遗产、生态安全、输水与航运、休闲通道等价值的基础上,提出京杭大运河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方略和实施途径,为 大运河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及遗产廊道保护提出具体实施途径[61。王肖宇创立“京沈清文化遗产廊道”,对其保 护既是保护这条线性文化遗产景观的需要,也是建设前瞻性和高效性生态基础设施的需要[2。 2)文化景观在文化遗产廊道研究中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俞孔坚等认为文化景观廊道的建设思路是把遗 产和生态休闲活动作为一种空间水平过程,基于遗产廊道元素和土地利用属性不同阻力分布,模拟其空间扩张 状况,由此分析确定适合建立廊道的区域。并以浙江台州市为个案,进行了较详细研究[,认为遗产内涵和保护
用模式[50]。沈莉莉等以江苏常州市为例,探讨以“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文生态设计”为重要控制点的城市景 观生态建设之路[51]。董云仙等在分析昆明市生态系统基本类型基础上,提出昆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框架和 主要工程内容[52]。吴秀英等分析了大连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关键战略,探讨生态基础设施对城市发展的意 义,从而促进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53]。 2.2.3 生态基础设施安全研究 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生态基础设施安全面临巨大挑战。城市生态安全成为生 态基础设施安全的基本保障和主要途径。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此进行了研究。该领域文献数量共9篇,约占 文献总量的8.38%。研究方向主要有生态安全 (4篇)、景观安全(5篇)等两个方面,各视角文献相关系数分别 为0.913、0.887,均大于 0.750,在双尾t检验的0.05水平上相关性强,说明该领域内各研究视角中的文献内容 相关性强。 1)生态安全成为生态基础设施安全的基本保障和主要途径。俞孔坚等运用 GIS和空间技术分析,判别出维 护各种过程安全的关键性空间格局并进行叠加,从宏观尺度、中观尺度和微观尺度等方面构建了具有各种安全 水平的生态基础设施安全格局[54-55]。张春柱等运用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方法和景观安全格局分析方法,建立 高中低3种不同安全水平的生态基础设施[56]。李红举等以北京市密云县土地整理为例,构建以水体安全为核心 的生态基础设施,实现了研究区的景观安全格局[57]。 2)在生态基础设施安全研究中,学者们通过建立景观安全格局构建生态基础设施安全。李薇等应用景观格 局原理对武汉科技新城的景观格局进行分析,通过保护生态基础设施,以尽可能小的代价实现研究区的发展,最 大限度的保护研究区的生态功能和山水格局[58]。刘英以景观格局为研究对象,对武汉市东南部现有景观格局中 的廊道、斑块和基质进行分析,运用生态基础设施优先规划的手法,形成新的、安全的景观生态格局[59]。雷忠兴 在其学位论文中探讨了城市生态安全格局与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的关系,寻找生态基础设施在二者之间的重要作 用[60]。 2.2.4保护与利用研究 生态基础设施保护与利用一直是学界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如何 在保护与利用之间找到平衡学者们关注颇多。该领域文献数量共8篇,约占文献总量的7.76%。研究方向主要 有保护与管制 (5篇)、开发利用(3篇)两个方面,各视角中文献相关系数分别为0.942、0.861,均大于0.750,在 双尾t检验的0.05水平上相关性强,说明该领域研究视角中的文献内容相关性强。 1)在城市规划过程中,生态基础设施保护与管制是规划的前提和基础。彭瑶玲等针对城市绿色生态空间规 划和建设存在的问题,从区划依据、方法和空间管制的对策、措施以及机制等方面对绿色空间管制规划进行了探 索,以达到保护的目的[61]。俞孔坚等分析了黄泛平原区“水城”的景观形态和形成机制,提出从水伦理、宏观生态 基础设施规划和场地生态设计3个层面进行“水城”保护和建设[62]。李博将生态基础设施与精明保护结合起来, 探讨了其对我国相关研究和保护规划的借鉴意义[63]。曹鹏飞认为城市湿地是城市重要的生态基础设施,在阐述 城市湿地生态基础设施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恢复和保护的措施[64]。 2)在对生态基础设施保护和管制的前提下,对城市空间合理开发利用是学者们规划的目的。崔玲、霍铮、潮 洛蒙等提出城市湿地是城市可持续发展所依赖的重要生态基础设施,认为城市湿地具有调蓄雨洪、降污净水、调 节小气候、补充地下水、改善生态环境、为市民提供休闲场所等重要功能,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开发与保护湿地的 对策[65-67]。 2.2.5文化遗产廊道研究 文化遗产廊道是生态基础设施研究内容的重要体现,部分学者对此给予了关注。该 领域文献数量共8篇,约占文献总量的7.66%。研究方向主要有线性文化遗产 (5篇)、文化景观(3篇)等两个 方面,各视角中文献相关系数分别为0.918、0.892,均大于0.750,在双尾t检验的0.05水平上相关性强,说明该 领域研究视角中的文献内容相关性强。 1)线性文化遗产在生态基础设施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学者们对此研究较多。俞孔坚等在探讨京杭大运河 遗产、生态安全、输水与航运、休闲通道等价值的基础上,提出京杭大运河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方略和实施途径,为 大运河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及遗产廊道保护提出具体实施途径[68-71]。王肖宇创立“京沈清文化遗产廊道”,对其保 护既是保护这条线性文化遗产景观的需要,也是建设前瞻性和高效性生态基础设施的需要[72]。 2)文化景观在文化遗产廊道研究中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俞孔坚等认为文化景观廊道的建设思路是把遗 产和生态休闲活动作为一种空间水平过程,基于遗产廊道元素和土地利用属性不同阻力分布,模拟其空间扩张 状况,由此分析确定适合建立廊道的区域。并以浙江台州市为个案,进行了较详细研究[73],认为遗产内涵和保护 142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http://www.cqnuj.cn 第31卷
第5期 秦趣,等:我国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研究进展与展望 143 范围不断扩大,新增加的文化景观、文化线路等遗产类型需在景观或区域尺度上进行保护匚 2.2.6调控机制研究生态基础设施要进一步优化,调控机制研究必不可少。滕明君等通过对城市生态基础设 施景观结构特征与形成机制的分析,探讨城市生态基础设施景观结构特征的形成机制,提出生态系统承载力与 压力评估、生态系统生态服务功能估量、生态适宜性评价以及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分析为基础的多尺度综合调 控机制。俞孔坚等认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必须依靠综合、系统的途径,通过建立生态基础设施来整合相关的 景观结构与生态过程。刘超针对西部地区生态基础薄弱的问题,从加强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产业结 构调整的力度,提高西部生态力,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统一起来等4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汤放华对长株潭城市群进行空间重构,即构建区域一体的“流动空间”体系,构建以生态基础设施为空间分割的 组团式空间结构,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2.7定量研究通过文献检索分析,直接涉及生态基础设施定量研究的文献仅4篇。秦趣等以绿地系统、水文 系统和大气系统为依据,建立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综合指数法、模糊数学法构建模型,对我国部分城市的生态基 础设施现状及演化进行了研究。汪洋等讨论了生态基础设施元素的空间结构识别模型与空间信息提取方 法,应用多源空间数据挖掘原理构建了区域生态基础设施结构的信息识别方法,对广州市萝岗区进行了评价研 2.2.8其它研究除以上研究领域外,其他有关学科也逐渐进入到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的研究中来,如高均凯等把 生态基础设施概念与理论应用于森林生态建设中,提出应将森林定位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设施,在分 析森林生态系统特点的基础上,认为森林基础设施属性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即主体由活体的生物材料构成,权属 带有明显的多元性质,因此林业生态建设的管理体制和模式既要遵循基础设施的基本原理,又要考虑森林的特 殊性[838], 3研究文献评述与展望 3.1研究文献评述 通过研究我国生态基础设施文献发现,在研究内容的视角参考、研究类型的范式选择和研究方法的科学运 用等方面呈现出以下特征:①我国生态基础设施规划研究和建设研究文献占主体地位,其他领域文献逐渐增加。 规划研究文献43篇,建设研究文献22篇,共65篇,约占文献总量的57.02%,重点关注规划方法、规划模式、规 划设计、规划实证、建设原则、建设途径、对策分析等视角;对我国生态基础设施的关注程度逐渐提高,在其他研 究领域内岀现了包括调控机制、文化遗产廊道、保护与利用和安全硏究等相关研究文献,且呈增长趋势。随着我 I生态基础设施研究的深入,多学科理论融人其中,我国生态基础设施研究领域与视角会不断拓宽,理论也会不 断完善。②我国生态基础设施案例研究文献较纯理论研究文献占主导。通过文献分析可以看出案例研究以及 理论和案例相结合的研究文献为79篇,约占全部研究文献总数的69.30%。在科学发展过程中,人们对事物的 认识过程具有反复性,认识往往要经过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回归到实践中进行检验的多 次反复才能完成。生态基础设施研究在我国起步晚,发展慢,是一个新鲜复杂的事象,起初难以准确认知,这为 学者们发展奠定了研究基础。因此,案例型研究文献开始较多,可是,理论来源于实践而又指导实践,基于实践 性的生态基础设施感性认识也应上升到理性认识,不断归纳出生态基础设施的发展理论并能对其提供合理的科 学指导。③我国对生态基础设施定量研究文献稀少,定性分析居多。通过检索只发现4篇文献,且研究方法单 仅从绿地系统、大气系统和水文系统3个方面进行探讨,未能全面反映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的整体状况。定量 硏究与分析能更准确地了解生态基础设施的现状与发展情况,所以在今后研究中应加强生态基础设施的定量研 究与分析。 从目前已有的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研究文献来看,我国对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已有一定的研究,但还不够全面, 不够完善,没有形成体系,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日前对生态基础设施的研究概 念性内容较多,而对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的基本理论和技术体系研究很少,未能形成系统的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 设和管理理论体系,尤其没有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立足中国国情的理论体系。②城市生态基础设施与城市空间 i构的耦合关系并不确定,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的城市生态基础设施优化途径和调控方法。③在城市生态基础 设施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中,尚未建立科学、合理、全面而又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④对城市生态基础设施未来发 展趋势进行预测的研究鲜有涉足。这些问题在以后的研究中应当得到加强
范围不断扩大,新增加的文化景观、文化线路等遗产类型需在景观或区域尺度上进行保护[74]。 2.2.6调控机制研究 生态基础设施要进一步优化,调控机制研究必不可少。滕明君等通过对城市生态基础设 施景观结构特征与形成机制的分析,探讨城市生态基础设施景观结构特征的形成机制,提出生态系统承载力与 压力评估、生态系统生态服务功能估量、生态适宜性评价以及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分析为基础的多尺度综合调 控机制[75]。俞孔坚等认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必须依靠综合、系统的途径,通过建立生态基础设施来整合相关的 景观结构与生态过程[76]。刘超针对西部地区生态基础薄弱的问题,从加强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产业结 构调整的力度,提高西部生态力,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统一起来等4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77]。 汤放华对长株潭城市群进行空间重构,即构建区域一体的“流动空间”体系,构建以生态基础设施为空间分割的 组团式空间结构,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78]。 2.2.7定量研究 通过文献检索分析,直接涉及生态基础设施定量研究的文献仅4篇。秦趣等以绿地系统、水文 系统和大气系统为依据,建立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综合指数法、模糊数学法构建模型,对我国部分城市的生态基 础设施现状及演化进行了研究[79-81]。汪洋等讨论了生态基础设施元素的空间结构识别模型与空间信息提取方 法,应用多源空间数据挖掘原理构建了区域生态基础设施结构的信息识别方法,对广州市萝岗区进行了评价研 究[82]。 2.2.8其它研究 除以上研究领域外,其他有关学科也逐渐进入到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的研究中来,如高均凯等把 生态基础设施概念与理论应用于森林生态建设中,提出应将森林定位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设施,在分 析森林生态系统特点的基础上,认为森林基础设施属性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即主体由活体的生物材料构成,权属 带有明显的多元性质,因此林业生态建设的管理体制和模式既要遵循基础设施的基本原理,又要考虑森林的特 殊性[83-84]。 3研究文献评述与展望 3.1 研究文献评述 通过研究我国生态基础设施文献发现,在研究内容的视角参考、研究类型的范式选择和研究方法的科学运 用等方面呈现出以下特征:①我国生态基础设施规划研究和建设研究文献占主体地位,其他领域文献逐渐增加。 规划研究文献43篇,建设研究文献22篇,共65篇,约占文献总量的57.02%,重点关注规划方法、规划模式、规 划设计、规划实证、建设原则、建设途径、对策分析等视角;对我国生态基础设施的关注程度逐渐提高,在其他研 究领域内出现了包括调控机制、文化遗产廊道、保护与利用和安全研究等相关研究文献,且呈增长趋势。随着我 国生态基础设施研究的深入,多学科理论融入其中,我国生态基础设施研究领域与视角会不断拓宽,理论也会不 断完善。②我国生态基础设施案例研究文献较纯理论研究文献占主导。通过文献分析可以看出案例研究以及 理论和案例相结合的研究文献为79篇,约占全部研究文献总数的69.30%。在科学发展过程中,人们对事物的 认识过程具有反复性,认识往往要经过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回归到实践中进行检验的多 次反复才能完成。生态基础设施研究在我国起步晚,发展慢,是一个新鲜复杂的事象,起初难以准确认知,这为 学者们发展奠定了研究基础。因此,案例型研究文献开始较多,可是,理论来源于实践而又指导实践,基于实践 性的生态基础设施感性认识也应上升到理性认识,不断归纳出生态基础设施的发展理论并能对其提供合理的科 学指导。③我国对生态基础设施定量研究文献稀少,定性分析居多。通过检索只发现4篇文献,且研究方法单 一,仅从绿地系统、大气系统和水文系统3个方面进行探讨,未能全面反映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的整体状况。定量 研究与分析能更准确地了解生态基础设施的现状与发展情况,所以在今后研究中应加强生态基础设施的定量研 究与分析。 从目前已有的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研究文献来看,我国对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已有一定的研究,但还不够全面, 不够完善,没有形成体系,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目前对生态基础设施的研究概 念性内容较多,而对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的基本理论和技术体系研究很少,未能形成系统的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 设和管理理论体系,尤其没有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立足中国国情的理论体系。②城市生态基础设施与城市空间 结构的耦合关系并不确定,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的城市生态基础设施优化途径和调控方法。③在城市生态基础 设施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中,尚未建立科学、合理、全面而又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④对城市生态基础设施未来发 展趋势进行预测的研究鲜有涉足。这些问题在以后的研究中应当得到加强。 第5期 秦 趣,等:我国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研究进展与展望 143
144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htp://www.cqnu.cn 第31卷 3.2研究趋势与展望 近年来,学界对我国生态基础设施的关注越来越高,其研究领域不断扩大,但作为一个性质多样复杂的事 象,仍有一些问题尚待学界今后深入研究。在研究的基础上,笔者初步展望今后我国生态基础设施的6个重要 研究方向,以期引起学界关注:①城市生态基础设施概念和理论体系构建。城市生态基础设施是一个相当复杂 的非线性系统,被学界逐渐重视,学界对其研究还不够全面,不够深入,尤其在理论方面的研究还非常薄弱。其 概念和理论体系的构建主要有:景观生态学理论,如景观生态的多样性与异质性理论、景观生态格局理论等;城 市空间相关理论,如城市生态理论、城市形态与景观理论、城市理想模式理论、景观建筑学理论、场所理论等;环 境行为相关理论,如环境行为动机理论、认知理论等。在这些理论基础上加强研究,分析总结,形成独有的、富有 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构建属于中国的理论平台邸。②城市生态基础设施与城市空间的耦合研究。城市生态 基础设施是城市空间的有机组成部分,与城市空间具有交叉重叠性。所以必须加强城市生态基础设施与城市空 间的耦合研究,主要包括耦合方法研究和耦合机制研究等。③城市生态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的指标体系研究。城 市生态基础设施规划是把社会科学知识与技术和环境设计融为一体的艺术,是社会经济规划与物质规划的综 合。所以应当根据实际情况,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指标体系。④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管理硏究。城市生态基础设 施的管理从根本上说是对自然与文化的创造和管理,涉及到影响人们的城市自然环境与城市文化环境,包括给 人们提供各种生态服务的空间,因此要加大研究力度。⑤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安全与预测研究。城市生态基础设 施的安全级别怎样,未来发展情况如何,这些都需要学界关注。⑥运用多学科分析方法和多元化定量分析方法 综合研究我国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现状并探寻其优化模式 参考文献 [1]俞孔坚.“反规划”途径[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the sustainable land use strategy in suburban hilly area in Beijing[J]. China Land Science, 2009,23(11): 3-8 YuKJ.“Anti- planning” approach[M]. Beijing: China ar-[8]俞孔坚,乔青,袁弘,科学发展观下的土地利用规划方 hitectural Industrial Press, 2005 法—北京市东三乡之“反规划”案例[冂].中国土地科学 [2] Bohemen H. Habitat fragmentation, infrastructure and eco- logical engineering [J]. Ecological engineering, 1998(11) Yu KJ, Qiao Q, Yuan H. Land use planning guided by sci- entific devdlopment concept "inverse planning "in land use [3]俞孔坚.生物保护的景观生态安全格局[J].生态学报 planning of"Dong san xiang", Beijing[J]. China Land Sci- 1999,19(1):8-15 ence,2009,23(3):24-30 YuKJ. Landscape ecological security patterns in biological[9]俞孔坚,奚雪松,王思思,基于生态基础设施的城市风貌规 conservation[J]. Acta Ecologica Sinica, 1999, 19(1):8-15 划——以山东省威海市城市景观风貌研究为例[冂].城市规 [4]刘海龙,李迪华,韩西丽.生态基础设施概念及其研究进展 划,2008,32(3):87-92. 综述[J.城市规划,2005,29(9):70-75. Yu KJ, XiXS, Wang S S City Landscape planning based Li H L, Li D H, Han X L. Reviewofecological infrastruc- on 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 of the landscape of Weihai city ture: conceptand development [J]. City Planning Revi of Shandong province as an example[J]. City Planning Re- 2005,29(9):70-75 view,2008,32(3):87-92 [5]李瑞殷红梅.近10年中国民族村寨旅游研究进展与展望[10]汪洋,赵万民,段炼生态基础设施导向的区域空间规划 [J].地理科学进展,2010,29(4):411-421 战略——广州市萝岗区实证研究[冂].中国园林,2009,25 Li R, Yin H M. Progress and prospect of the research on the ethnics village tourism in China over the past ten years Wang Y, Zhao W M. Duan L. Research on regional spatial [J].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10,29(4):411-421 planning strategy guided by ecological inft [6]吴宇华,城市规划的生境方法[J].规划师,2007,23(2):78- ase study of Luogang district, Guangzhou city [J] Cl 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2009, 25(4): 59-63. wuYH. The habitat method of urban planning[J].Pan-[1]吴耀宇.“反规划”视角下的城市森林景区生态规划[J.南 ners,2007,23(2):78-80 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10(3):80-84. []俞孔坚,袁弘,李迪华,等,北京市浅山区土地可持续利用 u YY. Ecological planning of urban forest parks in per 的困境与出路[J].中国土地科学,2009,23(11):3-8 spective of anti-planning[J] Journal of Nanjing Forestry Yu K J. Yuan H, Li D H. et al. Difficulties and solutions of University: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0
3.2 研究趋势与展望 近年来,学界对我国生态基础设施的关注越来越高,其研究领域不断扩大,但作为一个性质多样复杂的事 象,仍有一些问题尚待学界今后深入研究。在研究的基础上,笔者初步展望今后我国生态基础设施的6个重要 研究方向,以期引起学界关注:①城市生态基础设施概念和理论体系构建。城市生态基础设施是一个相当复杂 的非线性系统,被学界逐渐重视,学界对其研究还不够全面,不够深入,尤其在理论方面的研究还非常薄弱。其 概念和理论体系的构建主要有:景观生态学理论,如景观生态的多样性与异质性理论、景观生态格局理论等;城 市空间相关理论,如城市生态理论、城市形态与景观理论、城市理想模式理论、景观建筑学理论、场所理论等;环 境行为相关理论,如环境行为动机理论、认知理论等。在这些理论基础上加强研究,分析总结,形成独有的、富有 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构建属于中国的理论平台[85-86]。②城市生态基础设施与城市空间的耦合研究。城市生态 基础设施是城市空间的有机组成部分,与城市空间具有交叉重叠性。所以必须加强城市生态基础设施与城市空 间的耦合研究,主要包括耦合方法研究和耦合机制研究等。③城市生态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的指标体系研究。城 市生态基础设施规划是把社会科学知识与技术和环境设计融为一体的艺术,是社会经济规划与物质规划的综 合。所以应当根据实际情况,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指标体系。④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管理研究。城市生态基础设 施的管理从根本上说是对自然与文化的创造和管理,涉及到影响人们的城市自然环境与城市文化环境,包括给 人们提供各种生态服务的空间,因此要加大研究力度。⑤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安全与预测研究。城市生态基础设 施的安全级别怎样,未来发展情况如何,这些都需要学界关注。⑥运用多学科分析方法和多元化定量分析方法 综合研究我国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现状并探寻其优化模式。 参考文献: [1]俞孔坚.“反规划”途径[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 YuKJ.“Anti-planning”approach[M].Beijing:ChinaArchitecturalIndustrialPress,2005. [2]BohemenH.Habitatfragmentation,infrastructureandecologicalengineering[J].Ecologicalengineering,1998(11): 199-207. [3]俞孔坚.生物 保 护 的 景 观 生 态 安 全 格 局[J].生 态 学 报, 1999,19(1):8-15. YuKJ.Landscapeecologicalsecuritypatternsinbiological conservation[J].ActaEcologicaSinica,1999,19(1):8-15. [4]刘海龙,李迪华,韩西丽.生态基础设施概念及其研究进展 综述[J].城市规划,2005,29(9):70-75. LiH L,LiD H,HanX L.Reviewofecologicalinfrastructure:conceptanddevelopment[J].CityPlanning Review, 2005,29(9):70-75. [5]李瑞,殷红梅.近10年中国民族村寨旅游研究进展与展望 [J].地理科学进展,2010,29(4):411-421. LiR,Yin H M.Progressandprospectoftheresearchon theethnicsvillagetourisminChinaoverthepasttenyears [J].ProgressinGeography,2010,29(4):411-421. [6]吴宇华.城市规划的生境方法[J].规划师,2007,23(2):78- 80. WuY H.Thehabitatmethodofurbanplanning[J].Planners,2007,23(2):78-80. [7]俞孔坚,袁弘,李迪华,等.北京市浅山区土地可持续利用 的困境与出路[J].中国土地科学,2009,23(11):3-8. YuKJ,YuanH,LiD H,etal.Difficultiesandsolutionsof thesustainablelandusestrategyinsuburbanhillyareain Beijing[J].ChinaLandScience,2009,23(11):3-8. [8]俞 孔 坚,乔 青,袁 弘.科 学 发 展 观 下 的 土 地 利 用 规 划 方 法———北京市东三乡之“反规划”案例[J].中国土地科学, 2009,23(3):24-30. YuKJ,QiaoQ,YuanH.Landuseplanningguidedbyscientificdevdlopmentconcept:“inverseplanning”inlanduse planningof“Dongsanxiang”,Beijing[J].ChinaLandScience,2009,23(3):24-30. [9]俞孔坚,奚雪松,王思思.基于生态基础设施的城市风貌规 划———以山东省威海市城市景观风貌研究为例[J].城市规 划,2008,32(3):87-92. YuKJ,XiXS,WangSS.CityLandscapeplanningbased onecologicalinfrastructureofthelandscapeofWeihaicity ofShandongprovinceasanexample[J].CityPlanningReview,2008,32(3):87-92. [10]汪洋,赵万民,段炼.生态基础设施导向的区域空间规划 战略———广州市萝岗区实证研究[J].中国园林,2009,25 (4):59-63. WangY,ZhaoW M,DuanL.Researchonregionalspatial planningstrategyguidedbyecologicalinfrastrucfuer——— casestudyofLuogangdistrict,Guangzhoucity[J].ChineseLandscapeArchitecture,2009,25(4):59-63. [11]吴耀宇.“反规划”视角下的城市森林景区生态规划[J].南 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10(3):80-84. WuYY.Ecologicalplanningofurbanforestparksinperspectiveofanti-planning[J].JournalofNanjingForestry University:HumanitiesandSocialSciencesEdition,2010, 144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http://www.cqnuj.cn 第31卷
第5期 秦趣,等:我国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研究进展与展望 145 10(3):80-84 Feng 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landscape urbanism city [12]侯伟,徐苏宁.城市总体规划战略环境评价的“反规划”思 fringe area new rural landscape planning model to explore 维[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4) [J] Journal of Huaibei Coal Industry Teachers College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2010, 31(6):49-51 Hou w,XuSN. Anti-planning thought in urban master[21]祝明建,重归生存的艺术:以福建武夷山生态防洪模式为 planning strategic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J].Journal 例[门].城市环境设计,2007,4(3),22-25 of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Edi Zhu M J. Back to the art of survival case study of ecologi ion,2009,11(4):18-23. cal flood control pattern, Wuyishan, Fujian [J].Urban [13]梁振然,程道品,任爽.“反规划”理论在旅游规划中的应 Space Design, 2007. 4(3), 22-2: 用[J].林业调查规划,2008,33(1):3-7 [22]邱强.“反规划”理念在山地城市空间拓展中的应用 Liang ZR, Cheng D P, Ren S. The appoication of anti 以重庆都市区规划为例[J].规划师,2006,22(4):26-29 planning theory to tourism planning[J]. Forest Inventory Qiu Q. The application of"Anti-planning"concept in th and Planning, 2008, 33(1): 3-7. patial expansion of mountainous cities-with the plan- [14]张莉.基于“反规划”理念的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空间 ning of Chongqing metropolitan area as an example [J] 布局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09 Planning2006,22(4):26-29 Zhang I. Reseach on the county land use planning based[23]孙庆荣黄河三角洲区域发展模式构建[D].上海:同济大 on the anti-planning theory[D]. Beijing: China Univer of Geosciences, 2009 Sun Q R. Construction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mode a 15]宋真真,“反规划”理念下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研究 bout yellow river delta[D]. Shanghai: Tongji University 以柳州市区为例[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1. ong ZZ. Research on land use planning based on the anti--[24]周婷婷.“反规划”理念在京山县主要非建设用地空间规 planning theory of Liuzhou city [D]. Wuhan: Huazhong 划中的应用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1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2011 Zhou T T. The application of ant-planning methodology on [16]孙攀.基于生态设施理念的小城镇绿地系统规划—一以 he non-construction planning of Jingshan country [D] 义乌市佛堂镇为例[D].杭州:浙江农林大学,2011. Wuhan: Huazhong Normal University, 2011 SunP. Small towns green space system planning based on[25]姜耀明,邓毅新.基于反规划思想的生态园规划设计 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take Fotang town of Yiwu a 以天津市武清区运河沿岸生态园概念性规划设计为例 example[ D]. Hangzhou: Zhejiang University of Agric [J].规划师,2010,26(增刊):16-19 ture and Forestry. 2011 Jiang Y M, Deng Y x. Planning ecological parks with ar [1门]李肖亮,西北地区新农村基础设施规划方法研究[D]西 anti-planning concept Tianjin,'s Wuqing ecological park ex- 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 ample[J]. Planning, 2010, 26(Supplement): 16-19 IiXL. The study on infrastructure plan method research[26]俞孔坚,刘向军,张媛.山水江城——重庆市江津北部新 of local new countryside in northwest[D].Xian: Xi'an U 区城市设计方案[].新建筑,2011,29(2):104-108 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y, 2007. Yu KJ, Liu X J, Zhang Y. A city on the Yangtze river: [18]王悦.农村基础设施分类和规划研究[D].苏州:苏州科技 an urban design scheme for north Jiangjin district of 学院,2010 Chongqing city[J]. New Architecture,2011, 29(2):104 Wang Y Research on the classification and planning of ru- ral infrastructure[D]. Suzhou: Suzhou University of Sci-[27]刘帆,刘官海.谈遂宁生态基础设施规划框架[J].山西建 ence and Technology, 2010. 筑,2012,38(26):5-6 19]朱强,李迪华,方琬丽.基于生态基础设施的格网城市模 Liu F, Liu G H. On planning frame for ecological infra- 式——台州市永宁江中心段城市设计[J].城市规划, structure facilities in Suining [J]. Shanxi Architecture 2005,29(9):81-84. 2012,38(26):5-6 ZhuQ,LiDH, Fang W I. Reinterpretation of the grid[28]周雯基于生态基础设施的台州市“蓝色空间”格局与功 city: urban design of the ection of Yon g Jlang 能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2 river in Taizhou[J]. City ng revew, 2005, 29(9 Zhou W. Research on the optimization of the Taizhou"blue [20]冯艳.景观都市主义背景下城市边缘区新农村景观规划 re[D]. Hangzhou: Zhejiang University, 2012 模式探索[门.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晢学社会科学版,[29]李力,宗跃光,胡道生.复合生态网络体系在生态城乡规 2010,31(6):49-51. 划中的应用——以常州新北区生态规划为例[J].城市发
10(3):80-84. [12]侯伟,徐苏宁.城市总体规划战略环境评价的“反规划”思 维[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4): 18-23. HouW,XuS N.Anti-planningthoughtinurban master planningstrategicenvironmentalassessment[J].Journal of HarbinInstituteofTechnology:SocialSciencesEdition,2009,11(4):18-23. [13]梁振然,程道品,任爽.“反规划”理论在旅游规划中的应 用[J].林业调查规划,2008,33(1):3-7. LiangZ R,ChengD P,RenS.Theappoicationofantiplanningtheorytotourismplanning[J].ForestInventory andPlanning,2008,33(1):3-7. [14]张莉.基于“反规划”理念的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空间 布局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09. ZhangL.Reseachonthecountylanduseplanningbased ontheanti-planningtheory[D].Beijing:ChinaUniversity ofGeosciences,2009. [15]宋真真.“反规划”理念下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研究——— 以柳州市区为例[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1. SongZZ.ResearchonlanduseplanningbasedontheantiplanningtheoryofLiuzhoucity[D].Wuhan:Huazhong AgriculturalUniversity,2011. [16]孙攀.基于生态设施理念的小城镇绿地系统规划———以 义乌市佛堂镇为例[D].杭州:浙江农林大学,2011. SunP.Smalltownsgreenspacesystemplanningbasedon ecologicalinfrastructure———takeFotangtownofYiwuas example[D].Hangzhou:Zhejiang UniversityofAgricultureandForestry,2011. [17]李肖亮.西北地区新农村基础设施规划方法研究[D].西 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 LiXL.Thestudyoninfrastructureplanmethodresearch oflocalnewcountrysideinnorthwest[D].Xi'an :Xi'anUniversityofArchitectureandTechnology,2007. [18]王悦.农村基础设施分类和规划研究[D].苏州:苏州科技 学院,2010. WangY.Researchontheclassificationandplanningofruralinfrastructure[D].Suzhou:Suzhou 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2010. [19]朱强,李迪华,方琬丽.基于生态基础设施的格网城市模 式———台州市永 宁 江 中 心 段 城 市 设 计 [J].城 市 规 划, 2005,29(9):81-84. ZhuQ,LiD H,Fang W L.Reinterpretationofthegrid city:urbandesignofthecentralsectionofYongningjiang riverinTaizhou[J].CityPlanningRevew,2005,29(9): 81-84. [20]冯艳.景观都市主义背景下城市边缘区新农村景观规划 模式探索[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31(6):49-51. FengY.Underthebackgroundoflandscapeurbanismcity fringeareanewrurallandscapeplanningmodeltoexplore [J].JournalofHuaibeiCoalIndustryTeachersCollege: 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s,2010,31(6):49-51. [21]祝明建.重归生存的艺术:以福建武夷山生态防洪模式为 例[J].城市环境设计,2007,4(3),22-25. ZhuMJ.Backtotheartofsurvival:casestudyofecologicalfloodcontrolpattern,Wuyishan,Fujian[J].Urban SpaceDesign,2007,4(3),22-25. [22]邱强.“反规划”理念在山地城市空间拓展中的应用——— 以重庆都市区规划为例[J].规划师,2006,22(4):26-29. QiuQ.Theapplicationof“Anti-planning”conceptinthe spatialexpansionofmountainouscities———withtheplanningofChongqing metropolitanareaasanexample[J]. Planning,2006,22(4):26-29. [23]孙庆荣.黄河三角洲区域发展模式构建[D].上海:同济大 学,2006. SunQ R.Constructionofregionaldevelopmentmodeaboutyellowriverdelta[D].Shanghai:TongjiUniversity, 2006. [24]周婷婷.“反规划”理念在京山县主要非建设用地空间规 划中的应用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1. ZhouTT.Theapplicationofant-planningmethodologyon thenon-constructionplanningofJingshancountry[D]. Wuhan:HuazhongNormalUniversity,2011. [25]姜耀明,邓毅新.基于反规划思想的生态园规划设计——— 以天津市武 清 区 运 河 沿 岸 生 态 园 概 念 性 规 划 设 计 为 例 [J].规划师,2010,26(增刊):16-19. JiangY M,DengY X.Planningecologicalparkswithan anti-planningconcept:Tianjin'sWuqingecologicalparkexample[J].Planning,2010,26(Supplement):16-19. [26]俞孔坚,刘向军,张媛.山水江城———重庆市江津北部新 区城市设计方案[J].新建筑,2011,29(2):104-108. YuKJ,LiuXJ,ZhangY.AcityontheYangtzeriver: an urban design schemefor north Jiangjin districtof Chongqingcity[J].New Architecture,2011,29(2):104- 108. [27]刘帆,刘官海.谈遂宁生态基础设施规划框架[J].山西建 筑,2012,38(26):5-6. LiuF,LiuG H.Onplanningframeforecologicalinfrastructurefacilitiesin Suining[J].Shanxi Architecture, 2012,38(26):5-6. [28]周雯.基于生态基础设施的台州市“蓝色空间”格局与功 能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2. ZhouW.ResearchontheoptimizationoftheTaizhou“blue space”patternandfunctionbasedonecologicalinfrastructre[D].Hangzhou:ZhejiangUniversity,2012. [29]李力,宗跃光,胡道生.复合生态网络体系在生态城乡规 划中的应用———以常州新北区生态规划为例[J].城市发 第5期 秦 趣,等:我国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研究进展与展望 145
146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htp://www.cqnu.cn 第31卷 展研究,2011,18(7):67-73. basis of the concept of El-a case study of sanchahe Li L, Zong Y G, Hu D S. Application of complex eco-net- wetland park[J] Journal of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works system in eco-city and rural planning: a case study Agricultural Science, 2008, 26(2): 172-176. of Xinbei, Changzhou cityl. Urban Studies,2011,18(7):[37]杜士强,于德永.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及其构建原则[J].生 态学杂志,2010,29(8):1646-1654 [30]俞孔坚,李迪华,刘海龙.“反规划”之台州案例[].建筑与 Du S Q, Yu D Y. Urban 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 and its 文化,2007,35(1):20-23 construction principles [J]. 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 Yu K J, Li D H, Liu H L. The growth pattern of Taizhou 010,29(8):1646-1654 city based on 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the negative ap-[38]俞孔坚,李迪华,潮洛蒙.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十大 proach physical urban planning[J]. Architecture &.Cul 景观战略[J].规划师,2001,17(6):9-13 ture,2007,35(1):20-23 Yu KJ, Li D H, Cao L. M. Ton landscape strategies to 31]俞孔坚,张媛,刘云千,生态基础设施先行:武汉五里界生 build urban 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J]. Planning, 2001 态城设计案例探析[J].规划师,2012,28(10):26-29 17(6):9-13 YuKJ, Zhang Y, LiuYi. 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 pri-[39]俞孔坚,张蕾.基于生态基础设施的禁建区及绿地系 ority: Wuhan Wulijie ecological city case[J]. Planning 统—以山东菏泽为例[J].城市规划,2007,31(12):89- 2012,28(10):26-29 [32]彭德胜.“反规划”理论在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应用——以 Yu K J, Zhang I. Based on ecological infrastructur 沅江市城市总体规划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05,12 the building of the area green space system-for exam (1):31-36 ple Heze of Shandong[J]. City Planning Review, 2007,31 Peng D S. The application of anti-planning methodology (12):89-92, the master- planning of Yuanjiang city, in Hunan prov-[40]王如松,刘晶茹.城市生态与生态人居建设[].现代城 nce[J]. Urban Studies, 2005,12(1):31-36 研究,2010,25(3):28-31 [3]张春柱,廖和平,秦伟山,等.“反规划”理念在新一轮土地 Wang R S, Liu J R. Ecology, ecopolis and eco-settlement 利用总体规划中的应用—以重庆市巫山县为例[J].西 [J. The Modern City, 2010.25(3):28-31 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6(3):224-228 [41]崔晶,曹荣林.生态城市视角下的生态基础设施建设[J]. Zhang C Z, Liao H P, Qin W s, et al. The negative plan- 山西建筑,2008,34(16):28-29 ning concepts in the new round of land use planning appli- Cui j, Cao R L. 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in cation-case of Wushan county, Chongqing city [J] the ecological urban perspective[J]. Shanxi Architecture Journal of Southwe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Natural 2008,34(16):28-29 Science edition, 2011, 36(3):224-228 [42]白家泽.城市新区景观生态建设研究[D].开封:河南大 [34]刘智环.“反规划”理念下的森林公园景观研究——一以武 学,200 汉马鞍山森林公园景观生态规划为例[D].武汉:湖北工 Bai J Z. Study on landscape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of new 业大学,201 urban district[D]. Kaifeng: Henan University, 2007. uZH." Negative planning" under the concept of land-[43]周年兴,俞孔坚.农田与城市的自然融合[J].规划师, scape of forest park-to Wuhan Ma'anshan forest park 2003,19(3):83-85 landscape ecological planning as an example[D]. Wuha Zhou L. X, Yu K J Natural blending of city and farmland Hu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0 J]. Planning,2003,19(3):83-85 [35]高娟,吕斌,“生态规划”理论在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实践应[4勹谢浩.生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之路[J].建筑装饰材料世 用——以唐山市新城城市总体规划为例[J].城市发展研 界,2009,30(6):57-60 究,2009,16(2):中彩页1-5 Xie H. Eco cit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oad [J].Archi- Gao J, Lv B.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ecological planning tecture Decoration Culture & Creation, 2009, 30(6):57 theory in the urban master planning-Take the urban master planning project in newtown of Tangshan city as[45]雷一东,唐先华城市景观建设与管理探讨[冂].地域研究 an example[J]. Urban Studies, 2009, 16(2): in the cata- 与开发,2011,30(3):39-4 logue 1 Lei Y D, Tang X H. Study on urban landscape construc [36]李华,左俊杰,蔡永立,基于EI理念的湿地公园规划探 tion and management[J]. Areal Research and Develop- 讨—以淮河三汊河湿地公园为例[J].上海交通大学学 ment,2011,30(3):39-43. 报:农业科学版,2008,26(2):172-176 [46]张毅川,乔丽芳,姚连芳.黄河滩地景观建设的生态途径 Li H, Zuo J J, Cai Y L Planning of wetland park on the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2006,17(6):36-41
展研究,2011,18(7):67-73. LiL,ZongYG,HuDS.Applicationofcomplexeco-networkssystemineco-cityandruralplanning:acasestudy ofXinbei,Changzhoucity[J].UrbanStudies,2011,18(7): 67-73. [30]俞孔坚,李迪华,刘海龙.“反规划”之台州案例[J].建筑与 文化,2007,35(1):20-23. YuKJ,LiD H,LiuH L.ThegrowthpatternofTaizhou citybasedonecologicalinfrastructure———thenegativeapproachphysicalurbanplanning[J].Architecture & Culture,2007,35(1):20-23. [31]俞孔坚,张媛,刘云千.生态基础设施先行:武汉五里界生 态城设计案例探析[J].规划师,2012,28(10):26-29. YuKJ,ZhangY,LiuY Q.Ecologicalinfrastructurepriority:Wuhan Wulijieecologicalcitycase[J].Planning, 2012,28(10):26-29. [32]彭德胜.“反规划”理论在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应用———以 沅江市城市 总 体 规 划 为 例 [J].城 市 发 展 研 究,2005,12 (1):31-36. PengD S.Theapplicationofanti-planning methodology onthemaster-planningofYuanjiangcity,inHunanprovince[J].UrbanStudies,2005,12(1):31-36. [33]张春柱,廖和平,秦伟山,等.“反规划”理念在新一轮土地 利用总体规划中的应用———以重庆市巫山县为例[J].西 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6(3):224-228. ZhangCZ,LiaoH P,Qin W S,etal.Thenegativeplanningconceptsinthenewroundoflanduseplanningapplication———caseof Wushancounty,Chongqingcity[J]. JournalofSouthwestChina Normal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Edition,2011,36(3):224-228. [34]刘智环.“反规划”理念下的森林公园景观研究———以武 汉马鞍山森林公园景观生态规划为例[D].武汉:湖北工 业大学,2012. LiuZ H.“Negativeplanning”undertheconceptoflandscapeofforestpark———to Wuhan Ma'anshanforestpark landscapeecologicalplanningasanexample[D].Wuhan: HubeiUniversityofTechnology,2012. [35]高娟,吕斌.“生态规划”理论在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实践应 用———以唐山市新城城市总体规划为例[J].城市发展研 究,2009,16(2):中彩页1-5. GaoJ,LvB.Practicalapplicationofecologicalplanning theoryintheurban masterplanning———Taketheurban masterplanningprojectinnewtownofTangshancityas anexample[J].UrbanStudies,2009,16(2):inthecatalogue1-5. [36]李华,左俊杰,蔡永立.基于 EI理念的湿地公园规划探 讨———以淮河三汊河湿地公园为例[J].上海交通大学学 报:农业科学版,2008,26(2):172-176. LiH,ZuoJJ,CaiY L.Planningofwetlandparkonthe basisoftheconceptofEI———acasestudyofsanchahe wetlandpark[J].JournalofShanghaiJiaotongUniversity: AgriculturalScience,2008,26(2):172-176. [37]杜士强,于德永.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及其构建原则[J].生 态学杂志,2010,29(8):1646-1654. DuSQ,YuD Y.Urbanecologicalinfrastructureandits constructionprinciples[J].ChineseJournalofEcology, 2010,29(8):1646-1654. [38]俞孔坚,李迪华,潮洛蒙.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十大 景观战略[J].规划师,2001,17(6):9-13. YuKJ,LiD H,CaoL M.Tonlandscapestrategiesto buildurbanecologicalinfrastructure[J].Planning,2001, 17(6):9-13. [39]俞 孔 坚,张 蕾.基 于 生 态 基 础 设 施 的 禁 建 区 及 绿 地 系 统———以山东菏泽为例[J].城市规划,2007,31(12):89- 92. YuKJ,ZhangL.Basedonecologicalinfrastructureand thebuildingoftheareagreenspacesystem———forexampleHezeofShandong[J].CityPlanningReview,2007,31 (12):89-92. [40]王如松,刘晶茹.城市生态与生态人居建设[J].现代城市 研究,2010,25(3):28-31. WangRS,LiuJR.Ecology,ecopolisandeco-settlement [J].TheModernCity,2010,25(3):28-31. [41]崔晶,曹荣林.生态城市视角下的生态基础设施建设[J]. 山西建筑,2008,34(16):28-29. CuiJ,CaoR L.Ecologicalinfrastructureconstructionin theecologicalurbanperspective[J].ShanxiArchitecture, 2008,34(16):28-29. [42]白家泽.城市新区景观生态建设研究[D].开封:河南大 学,2007. BaiJZ.Studyonlandscapeecologicalconstructionofnew urbandistrict[D].Kaifeng:HenanUniversity,2007. [43]周年兴,俞 孔 坚.农 田 与 城 市 的 自 然 融 合 [J].规 划 师, 2003,19(3):83-85. ZhouLX,YuKJ.Naturalblendingofcityandfarmland [J].Planning,2003,19(3):83-85. [44]谢浩.生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之路[J].建筑装饰材料世 界,2009,30(6):57-60. XieH.Ecocitysustainabledevelopmentroad[J].ArchitectureDecorationCulture & Creation,2009,30(6):57- 60. [45]雷一东,唐先华.城市景观建设与管理探讨[J].地域研究 与开发,2011,30(3):39-43. LeiY D,TangX H.Studyonurbanlandscapeconstructionand management[J].ArealResearchandDevelopment,2011,30(3):39-43. [46]张毅川,乔丽芳,姚连芳.黄河滩地景观建设的生态途径 [J].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2006,17(6):36-41. 146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http://www.cqnuj.cn 第31卷
第5期 秦趣,等:我国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研究进展与展望 147 Zhang Y C, Qiao L F, Yao L F Ecological approaches for Yu KJ, Wang SS, Li D H. The function of ecological se yellow river beach[J].Jour- curety patterns as an urban growth framework in Beijing al ofw ater Resources& W ater Engineering, 2006, 17(6) [J].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09, 29(3):1189-1204 36-41 [55]俞孔坚,李海龙,李迪华,国土尺度生态安全格局[J.生态 [47]冯维波,杨锐,秦趣,城市化对重庆都市区生态基础设施 学报,200929(10):5163-5175 影响分析[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08,19 Yu KJ,Li H L, Li D H. National scale ecological security (6):36-40 pattern[J].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09, 29(10):5163- Feng W B, Yang R, Qin Q. Analysis on the influence of 5175 the urbanization of( hongqing[J]. Journal of guizhou[56]张春柱,廖和平,秦伟山,等.浅析基于“反规划”的土地利 Normal College, 2008, 19(6): 36-40 用规划方法一以重庆市巫山县为例[门.广东土地科学, [48]张景春,徐建洲,徐志强,浅谈张家口市生态基础设施建 2010,9(4):35-37 设[].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4,22(4):80-82. Zhang C Z, Liao H P, Qin W S,et al. Analysis the method Zhang J C, Xu J Z, Xu Q. Concerning developments of of land use planning based on the negative planning-a he 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 in Zhangjiakou[J]. Journa of case study on Wushan county, Chongqing city[J]. Guang Hebei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al Engineering, 2004, 22(4) dong Land Science, 2010,9(4): 35-37. 80-82 [57]李红举,林坚,阎红梅.基于农田景观安全格局的土地整 [49]杨文英,谢君,刘芸,重庆市主城区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中 理项目规划[冂].农业工程学报,2009,25(5):217-22 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Li H J, Lin J, Yan H M. Planning of land consolidation 2011,30(1):75-78 project based on farmland landscape security pattern [J] Yang w Y. Xie J, L. Yiu Y. The problem sand counter Transaction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Agricultural Engi measures of constructing national forest city in Chongqing neering,2009,25(5):217-222 ity[J]. 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o [58]李薇,姚崇怀.武汉科技新城景观生态格局研究[J].长江 ences: NaturalScience Edition, 2011. 30(1): 75-78 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19(52):155-160. [50]俞孔坚,李迪华,刘海龙,等,基于生态基础设施的城市空 Li W, Yao C H. Landscape pattern of Wuhan technologi- 间发展格局——“反规划”之台州案例[J].城市规划, al new town[J]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in the Yan- 2005,29(9):76-80. gtze basin,2010,19(52):155-160. YuKJ,LiDH, Liu h I,etal. Growth pattern of Taizhou[59]刘英.快速城市化区域景观生态规划研究—以武汉市 on ecolog 东南郊江夏区牛山湖北部地区为例[D].武汉:华中农业 physical urban planning[J]. City Planning Review, 2005 大学,2007 29(9):76-8 Liu Y. The studies on the landscape ecological planning of [5门]沈莉莉,柏益尧,左玉辉.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生态基础设 fast urbanization region-a case study for Niushan lake 施建设与人文生态设计—以常州市为例[].四川环境, northern area Jiang xia region in Wuhan southeastern sub- 2006,25(2):71-74 urban area[D]. Wuhan: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 Sheng L L, Bai Y Y, Zuo Y H. Ecological planning of ur ty,2007 ban landscape: 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and[60]雷忠兴,基于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的空间管制规划——以 为例[ 帽儿山”为 D].长沙:中南大学,200 city[J]. Sichuan Environment, 2006,25(2):71-74. ei Zx. Space control planning based on landscape ecolog [52]董云仙,陈静,李跃青,等.昆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ecurIt ty pattern-As for example"Maoer mountain [].环境科学导刊,2008,27(6):20-22. [D]. Changsha: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2008 Dong Y x, Chen J,iYQ, et al. Kunming plan of ecologi-[6冂]彭瑶玲,邱强.城市绿色生态空间保护与管制的规划探 al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J]. Environmental Science 索——以《重庆市缙云山、中梁山、铜锣山、明月山管制分 Survey,2008,27(6):20-2 区规划》为例[].城市规划,2009,33(11):69-73 [53]吴秀英,丁誉恒.浅论生态基础设施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性 Peng Y L, Qiu Q. Exploration of urban green space con- [刀].山西建筑,2009,35(12):13-14 servation and regulation: a case study of regulation plan of WuxY. Ding Y H. On the importance of the ecological Jinyun mountain, Zhongliang mountain, Tongluo moun infrastructure in urban development [J]. Shanxi Architec mining ure,2009,35(12):13-14 view,2009,33(11):69-73. [5↓]俞孔坚,王思思,李迪华,北京市生态安全格局及城市增[62]俞孔坚,张蕾.黄泛平原区适应性“水城”景观及其保护和 长预景[门].生态学报,2009,29(3):1189-1204 建设途径[门.水利学报,2008,39(6):688-696
ZhangYC,QiaoLF,YaoLF.Ecologicalapproachesfor thelandscapeconstructionofyellowriverbeach[J].JournalofWaterResources&WaterEngineering,2006,17(6): 36-41. [47]冯维波,杨锐,秦趣.城市化对重庆都市区生态基础设施 的影响分析[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08,19 (6):36-40. FengW B,YangR,QinQ.Analysisontheinfluenceof theurbanization ofChongqing[J].Journalof Guizhou NormalCollege,2008,19(6):36-40. [48]张景春,徐建洲,徐志强.浅谈张家口市生态基础设施建 设[J].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4,22(4):80-82. ZhangJC,XuJZ,XuZ Q.Concerningdevelopmentsof theecologicalinfrastructureinZhangjiakou[J].Journaof HebeiInstituteofArchitecturalEngineering,2004,22(4): 80-82. [49]杨文英,谢君,刘芸.重庆市主城区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中 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30(1):75-78. YangW Y,XieJ,L Yiu Y.Theproblem sandcountermeasuresofconstructingnationalforestcityinChongqing city[J].JournalofChongqingUniversityofArtsandSciences:NaturalScienceEdition,2011,30(1):75-78. [50]俞孔坚,李迪华,刘海龙,等.基于生态基础设施的城市空 间发 展 格 局———“反 规 划”之 台 州 案 例 [J].城 市 规 划, 2005,29(9):76-80. YuKJ,LiDH,LiuHL,etal.GrowthpatternofTaizhou citybasedonecologicalinfrastructure:anegativeapproach physicalurbanplanning[J].CityPlanningReview,2005, 29(9):76-80. [51]沈莉莉,柏益尧,左玉辉.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生态基础设 施建设与人文生态设计———以常州市为例[J].四川环境, 2006,25(2):71-74. ShengLL,BaiY Y,ZuoY H.Ecologicalplanningofurbanlandscape:ecologicalinfrastructureconstructionand humanisticecologydesign———inthecaseofChangzhou city[J].SichuanEnvironment,2006,25(2):71-74. [52]董云仙,陈静,李跃青,等.昆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J].环境科学导刊,2008,27(6):20-22. DongYX,ChenJ,LiYQ,etal.Kunmingplanofecologicalinfrastructureconstruction[J].EnvironmentalScience Survey,2008,27(6):20-22. [53]吴秀英,丁誉恒.浅论生态基础设施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性 [J].山西建筑,2009,35(12):13-14. WuX Y,DingY H.Ontheimportanceofthe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inurbandevelopment[J].ShanxiArchitecture,2009,35(12):13-14. [54]俞孔坚,王思思,李迪华.北京市生态安全格局及城市增 长预景[J].生态学报,2009,29(3):1189-1204. YuKJ,WangSS,LiD H.ThefunctionofecologicalsecuretypatternsasanurbangrowthframeworkinBeijing [J].ActaEcologicaSinica,2009,29(3):1189-1204. [55]俞孔坚,李海龙,李迪华.国土尺度生态安全格局[J].生态 学报,2009,29(10):5163-5175. YuKJ,LiH L,LiD H.Nationalscaleecologicalsecurity pattern[J].Acta EcologicaSinica,2009,29(10):5163- 5175. [56]张春柱,廖和平,秦伟山,等.浅析基于“反规划”的土地利 用规划方法———以重庆市巫山县为例[J].广东土地科学, 2010,9(4):35-37. ZhangCZ,LiaoHP,QinWS,etal.Analysisthemethod oflanduseplanningbasedonthenegativeplanning———a casestudyonWushancounty,Chongqingcity[J].GuangdongLandScience,2010,9(4):35-37. [57]李红举,林坚,阎红梅.基于农田景观安全格局的土地整 理项目规划[J].农业工程学报,2009,25(5):217-222. LiH J,LinJ,Yan H M.Planningoflandconsolidation projectbasedonfarmlandlandscapesecuritypattern[J]. TransactionsoftheChineseSocietyofAgriculturalEngineering,2009,25(5):217-222. [58]李薇,姚崇怀.武汉科技新城景观生态格局研究[J].长江 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19(S2):155-160. LiW,YaoC H..LandscapepatternofWuhantechnologicalnewtown[J].ResourcesandEnvironmentintheYangtzeBasin,2010,19(S2):155-160. [59]刘英.快速城市化区域景观生态规划研究———以武汉市 东南郊江夏区牛山湖北部地区为例[D].武汉:华中农业 大学,2007. LiuY.Thestudiesonthelandscapeecologicalplanningof fasturbanizationregion———acasestudyforNiushanlake northernareaJiangxiaregioninWuhansoutheasternsuburbanarea[D].Wuhan:HuazhongAgriculturalUniversity,2007. [60]雷忠兴.基于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的空间管制规划———以 “帽儿山”为例[D].长沙:中南大学,2008. LeiZX.Spacecontrolplanningbasedonlandscapeecologicalsecuritypattern———Asforexample“Maoermountain” [D].Changsha:CentralSouthUniversity,2008. [61]彭瑶玲,邱强.城市绿色生态空 间 保 护 与 管 制 的 规 划 探 索———以《重庆市缙云山、中梁山、铜锣山、明月山管制分 区规划》为例[J].城市规划,2009,33(11):69-73. PengYL,QiuQ.Explorationofurbangreenspaceconservationandregulation:acasestudyofregulationplanof Jinyun mountain,Zhongliang mountain,Tongluo mountain,Mingyuemountain,Chongqing[J].CityPlanningReview,2009,33(11):69-73. [62]俞孔坚,张蕾.黄泛平原区适应性“水城”景观及其保护和 建设途径[J].水利学报,2008,39(6):688-696. 第5期 秦 趣,等:我国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研究进展与展望 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