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研究室、科学史理论与综合研究室,室主任也实现了年轻化。这次调整依然是在科技史学科 范围内进行的,研究范式的变化不甚明显。 自然科学史所成为博士后流动站后,有一些已经在科学史领域具有相当基础并取得一定 成绩的年轻学者到我所进行博士后研究。其中包括来自美国和西班牙的学者。至今,曹圣洙 Philip cho)仍在我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西班牙从事耶稣会医学史研究的白雅诗 ( Beatriz puente ballesteros)女士曾利用其得到的欧洲奖学金到我所从事研究工作。 自然科学史所还积极推动全国科学技术史的建制化进程。1997年,在路甬祥院长等领 导和科学家的支持下,王渝生副所长等促成“科学技术史”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定为理学 级学科,它涵盖了以往分列在其他自然科学、工程科学等学科体系中的科学史(数学史、天 文学史、物理学史)、技术史(冶金史、机械史等)、农学史、医学史等。这对学科的定位和 建设都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末,我所积极促进“科学史的再建制化”的 支持高等院校建设科学技术史学科。1999年,我们与上海交通大学共建科学史与科学哲学 系,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共建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 1.2研究所的新定位与新方向 早在1997年以前,科学院领导就鼓励自然科学史所研究科技发展战略问题。1999年6 月,自然科学史所按照科学院的要求调整定位,在谋划科技史研究的同时,开辟了科技发展 战略这个新的方向。面对新形势,刘钝所长于同年10月在香山主持“共商科技史发展战略 会议,邀请来自中国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医科大学、中国 中医研究院、郑州大学、广州市教委等单位的专家与我所研究人员一起,讨论科技史学科的 地位、功能、学科建设、生存策略与新的工作方向等问题。科学院政策局曹效业局长强调了 科技史学科的发展机遇和科学院领导对建设“科学史与科技宏观战略研究基地”的厚望。 会后,自然科学史所的几位同事转向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形成了由汪前进主持的科技战略研 究组。1999年开始招收科技战略方向的研究生。 1999年12月30日,中国科学院认定自然科学史所为科研基地型研究所。2000年底或 2001年初,在凝炼研宄所学术目标的过程中,刘钝所长经与学术委员会反复商议,考虑将 “科学文化建设与研究”或者说“科学的文化属性”作为研究所的一个新方向,以期为建设 科学文化、整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做岀贡献。此意很快得到院政策局曹效业局长的赞同和 支持。于是,科技史、科技战略、科学文化在2001年5月以前被定为研究所的三大目标, 在2001年下半年拟订的自然科学史所《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工作任务书》(2002-2005年) 中被表述为研究所的三大方向。2002年4月10日,中国科学院批准自然科学史所进入院知 识创新工程试点序列,并按照三个方向进行科研布局 在内部改革的同时,自然科学史所以中国科技史研究为优势领域,开展了更加广泛的国 际合作。2001年德国马普学会在中科院自然科学史所建立了一个为期五年的科学史伙伴小 组(张柏春主持),中德双方共同组成课题组,使自然科学史所与国外一流机构的合作达到 了机构化的层次。 由于研究方向的大调整和跨硏究室的研究团队的组建,研究室的功能已被明显弱化,课 题组的作用突出。2002年1月1日,研究所宣布取消研究室,课题组和自由研究者均归口 新成立的“研究部” 2002年6月,刘钝召集科学文化研究组的成员讨论如何开展科学文化研究,并提出在 在时机成熟时争取成立中国科学院科学文化研究中心。由刘钝、曹效业任主编的《科学文化 评论》于2004年创刊 2004年12月,中国科学院传统工艺与文物科技研究中心成立并挂靠自然科学史所,由 刘钝任理事长、苏荣誉任主任。该中心“致力于文化遗产的调査技术、科学技术研究(科技 考古和科学技术史)、保存现状与保护技术评估和保护技术,以及文化遗产管理(战略、政2 研究室、科学史理论与综合研究室,室主任也实现了年轻化。这次调整依然是在科技史学科 范围内进行的,研究范式的变化不甚明显。 自然科学史所成为博士后流动站后,有一些已经在科学史领域具有相当基础并取得一定 成绩的年轻学者到我所进行博士后研究。其中包括来自美国和西班牙的学者。至今,曹圣洙 (Philip Cho)仍在我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西班牙从事耶稣会医学史研究的白雅诗 (Beatriz Puente Ballesteros)女士曾利用其得到的欧洲奖学金到我所从事研究工作。 自然科学史所还积极推动全国科学技术史的建制化进程。1997 年,在路甬祥院长等领 导和科学家的支持下,王渝生副所长等促成“科学技术史”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定为理学一 级学科,它涵盖了以往分列在其他自然科学、工程科学等学科体系中的科学史(数学史、天 文学史、物理学史)、技术史(冶金史、机械史等)、农学史、医学史等。这对学科的定位和 建设都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影响。20 世纪 90 年代末,我所积极促进“科学史的再建制化”[3], 支持高等院校建设科学技术史学科。1999 年,我们与上海交通大学共建科学史与科学哲学 系,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共建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 1.2 研究所的新定位与新方向 早在 1997 年以前,科学院领导就鼓励自然科学史所研究科技发展战略问题。1999 年 6 月,自然科学史所按照科学院的要求调整定位,在谋划科技史研究的同时,开辟了科技发展 战略这个新的方向。面对新形势,刘钝所长于同年 10 月在香山主持“共商科技史发展战略” 会议,邀请来自中国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医科大学、中国 中医研究院、郑州大学、广州市教委等单位的专家与我所研究人员一起,讨论科技史学科的 地位、功能、学科建设、生存策略与新的工作方向等问题。科学院政策局曹效业局长强调了 科技史学科的发展机遇和科学院领导对建设“科学史与科技宏观战略研究基地”的厚望[4]。 会后,自然科学史所的几位同事转向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形成了由汪前进主持的科技战略研 究组。1999 年开始招收科技战略方向的研究生。 1999 年 12 月 30 日,中国科学院认定自然科学史所为科研基地型研究所。2000 年底或 2001 年初,在凝炼研究所学术目标的过程中,刘钝所长经与学术委员会反复商议,考虑将 “科学文化建设与研究”或者说“科学的文化属性”作为研究所的一个新方向,以期为建设 科学文化、整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做出贡献。此意很快得到院政策局曹效业局长的赞同和 支持。于是,科技史、科技战略、科学文化在 2001 年 5 月以前被定为研究所的三大目标, 在 2001 年下半年拟订的自然科学史所《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工作任务书》(2002-2005 年) 中被表述为研究所的三大方向。2002 年 4 月 10 日,中国科学院批准自然科学史所进入院知 识创新工程试点序列,并按照三个方向进行科研布局。 在内部改革的同时,自然科学史所以中国科技史研究为优势领域,开展了更加广泛的国 际合作。2001 年德国马普学会在中科院自然科学史所建立了一个为期五年的科学史伙伴小 组(张柏春主持),中德双方共同组成课题组,使自然科学史所与国外一流机构的合作达到 了机构化的层次。 由于研究方向的大调整和跨研究室的研究团队的组建,研究室的功能已被明显弱化,课 题组的作用突出。2002 年 1 月 1 日,研究所宣布取消研究室,课题组和自由研究者均归口 新成立的“研究部”。 2002 年 6 月,刘钝召集科学文化研究组的成员讨论如何开展科学文化研究,并提出在 在时机成熟时争取成立中国科学院科学文化研究中心。由刘钝、曹效业任主编的《科学文化 评论》于 2004 年创刊。 2004 年 12 月,中国科学院传统工艺与文物科技研究中心成立并挂靠自然科学史所,由 刘钝任理事长、苏荣誉任主任。该中心“致力于文化遗产的调查技术、科学技术研究(科技 考古和科学技术史)、保存现状与保护技术评估和保护技术,以及文化遗产管理(战略、政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