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策、法规与标准)”,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 到204年,自然科学史所加强了几个学科方向的研究,其中,科技史是一级学科,科 技哲学、科技考古属于二级学科,科技战略、科学文化、文化遗产为专门研究方向。这些学 科方向之间的界限似乎不是很清晰,有些问题是不同学科方向都关注和研究的。 随着中国近现代科技史研究的加强、科技战略与科学文化方向的增设,一些同事担忧研 究方向分散,中国古代科技史学科将萎缩并丧失其领先地位。有的资深专家甚至认为传统的 “绝学”陷入了危机。在此情况下,科学院政策局自2002年起每年为自然科学史所提供 笔“传统科技史特别支持”经费,以维护传统学科的优势。实际上,中国古代科技史学科 仍然有很强的生命力,我所仍保持着在国际国内的核心地位(参见附表1) 1.3研究室和研究中心的再建 2006年,中国科学院批准了自然科学史所的《知识创新工程三期工作任务书》(2006 2010年),要求在注重传统优势学科同时,大力加强中西科技发展比较研究以及科学文化研 究。研究所将原来的“三大方向”调整为现在的四个方向一一中国传统科技文明、中国近现 代科技史与科技发展战略、中外科技发展的比较与交流、科学文化,先后组建了中国传统科 技文明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院史研究室,同时筹建中国科学院科学文化研究中心及新的国 际合作机构。全所在职科研人员的数量稳定在30-40名之间,在读研究生有60余名。部分 离退休专家仍然在科研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得到了科学院规划战略局“传统科技史特别 支持”等项目的经费资助 研究所的各项研究工作依托着一个科学技术史图书馆。随着研究方向的拓展和研究工 作的深入,馆藏书刊的数量日益增加。这个图书馆现有藏书超过14万册,其中线装古籍3800 余种,是收藏中文科技史图书最多的专业图书馆。该馆所订外文科技史期刊的种类位居国内 之首 为了营造全国同行的学术平台,自然科学史研究所除了承担人员成本之外,每年向《自 然科学史研究》和《中国科技史杂志》提供十余万元的资助,向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提供数 万元经费 在十年的发展中,自然科学史所始终得到了路甬祥院长等科学院领导的支持。路院长 认为自然科学史所很有特色,应该是“一个起到核心和带头作用的精干的队伍”圓。他强调 “总结科学发展的历史经验,展望科学的未来,就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科学发展的规律, 把握科学与技术跨世纪发展的趋势,从而更好地发展科学与技术,造福于国家、人民,建设 更高程度的人类文明。” 2科研课题与重要项目 2.1新研究方向的研究项目 自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自然科学史所每五年至少实施一项比较大的研究计划,并使 之列入中国科学院的重点或重大项目。在院“八五”重点项目《中国科学技术史》丛书(陈 美东主持)编著启动之后,廖克所长、王渝生副所长组织同事筹划“九五”立项工作,最后 决定以中国近现代科技史和中国传统技术史为首要选题,争取在科学院立项。经过不断努力, 中国近现代科技发展综合研究”在2000年6月被批准为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 向项目(张柏春、王扬宗任首席科学家),其主要成果是《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史研究丛书》 (路甬祥主编)。它由国内百余名专家学者承担,促使中国近现代科技史成为国内科技史研 究的又一个重点,推动了科学社会学、科学文化史、技术转移和科技政策等多视角的研究方 这里的“传统科技史”应该是指以考证史实和成就描述为主的中国古代科技史研究3 策、法规与标准)”,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 到 2004 年,自然科学史所加强了几个学科方向的研究,其中,科技史是一级学科,科 技哲学、科技考古属于二级学科,科技战略、科学文化、文化遗产为专门研究方向。这些学 科方向之间的界限似乎不是很清晰,有些问题是不同学科方向都关注和研究的。 随着中国近现代科技史研究的加强、科技战略与科学文化方向的增设,一些同事担忧研 究方向分散,中国古代科技史学科将萎缩并丧失其领先地位。有的资深专家甚至认为传统的 “绝学”陷入了危机。在此情况下,科学院政策局自 2002 年起每年为自然科学史所提供一 笔“传统科技史特别支持”经费①,以维护传统学科的优势。实际上,中国古代科技史学科 仍然有很强的生命力,我所仍保持着在国际国内的核心地位(参见附表 1)。 1.3 研究室和研究中心的再建 2006 年,中国科学院批准了自然科学史所的《知识创新工程三期工作任务书》(2006- 2010 年),要求在注重传统优势学科同时,大力加强中西科技发展比较研究以及科学文化研 究。研究所将原来的“三大方向”调整为现在的四个方向——中国传统科技文明、中国近现 代科技史与科技发展战略、中外科技发展的比较与交流、科学文化,先后组建了中国传统科 技文明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院史研究室,同时筹建中国科学院科学文化研究中心及新的国 际合作机构。全所在职科研人员的数量稳定在 30—40 名之间,在读研究生有 60 余名。部分 离退休专家仍然在科研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得到了科学院规划战略局“传统科技史特别 支持”等项目的经费资助。 研究所的各项研究工作依托着一个科学技术史图书馆。随着研究方向的拓展和研究工 作的深入,馆藏书刊的数量日益增加。这个图书馆现有藏书超过 14 万册,其中线装古籍 3800 余种,是收藏中文科技史图书最多的专业图书馆。该馆所订外文科技史期刊的种类位居国内 之首。 为了营造全国同行的学术平台,自然科学史研究所除了承担人员成本之外,每年向《自 然科学史研究》和《中国科技史杂志》提供十余万元的资助,向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提供数 万元经费。 在十年的发展中,自然科学史所始终得到了路甬祥院长等科学院领导的支持。路院长 认为自然科学史所很有特色,应该是“一个起到核心和带头作用的精干的队伍”[5]。他强调: “总结科学发展的历史经验,展望科学的未来,就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科学发展的规律, 把握科学与技术跨世纪发展的趋势,从而更好地发展科学与技术,造福于国家、人民,建设 更高程度的人类文明。” [6] 2 科研课题与重要项目 2.1 新研究方向的研究项目 自 20 世纪 90 年代初开始,自然科学史所每五年至少实施一项比较大的研究计划,并使 之列入中国科学院的重点或重大项目。在院“八五”重点项目《中国科学技术史》丛书(陈 美东主持)编著启动之后,廖克所长、王渝生副所长组织同事筹划“九五”立项工作,最后 决定以中国近现代科技史和中国传统技术史为首要选题,争取在科学院立项。经过不断努力, “中国近现代科技发展综合研究”在 2000 年 6 月被批准为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 向项目(张柏春、王扬宗任首席科学家),其主要成果是《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史研究丛书》 (路甬祥主编)。它由国内百余名专家学者承担,促使中国近现代科技史成为国内科技史研 究的又一个重点,推动了科学社会学、科学文化史、技术转移和科技政策等多视角的研究方 ① 这里的“传统科技史”应该是指以考证史实和成就描述为主的中国古代科技史研究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