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财务·会计口 额小(大)于销售收入增加相同幅度时成本的增加额,此时常是增长的,而小公司的收入通常是下降的。然而,这个假设 Sticky"的值应为负(正),且绝对值越大,粘性(反粘性)水平与现实情况不符,在对其进行修正之后,利用文章中采用的 越高。 研究模型得出的结果实际上证实了成本粘性的存在。Popo AB模型为成本粘性的存在性包括影响因素研究提供了rto和 Werbin(2010)的研究发现,即使控制了成本结构 独到的视角与工具,但无法克服一系列的不足,包括:成本粘响,成本粘性依然存在。 性只能作为被解释变量而不能作为解释变量;行业层面的成对于 Anderson和 Lanen(2007)有关成本粘性存在性检验 本粘性只能通过截面数据回归进行估计,公司层面的成本粘的样本选取的质疑, Banker等(2010)、 Balakrishnan等(2010) 性则需要通过时间序列回归来估计;不能测量成本反粘性以认为,根据 Anderson和 Lanen(2007)的理论,成本变动幅度比 及参数估计量的值等。这些都大大限制了AB模型在进一步收入变动幅度更大的样本也属于异常样本,也应剔除。这种 研究中的应用。相对而言,weis模型的直接测度思想将成本样本选择偏误使其得到的粘性系数是向下有偏的,从而得出 粘性推到了解释变量的位置,从而使得后续研究特别是成本错误的结论 粘性的经济后果研究成为可能,这显然更具有现实意义。当 时至今日,有关成本粘性存在性的争论依然存在、研究 然,Weis模型仍然存在一些局限性,比如模型假设成本函数还在继续。 是分段线性函数,不能克服将销售收入作为业务量替代变量 三、成本粘性的影响因素与形成机理硏究 从而导致变量非外生的缺陷等。随着成本粘性研究的进一步 对成本粘性影响因素的研究从成本粘性一经提出就受 发展,研究者也在不断考虑如何改进、完善现有的成本粘性到较多的关注,并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具体而言,企 度量模型 业内部的成本类型( Banker等,2008)、成本结构( Porporato和 (三)成本粘性的存在性研究 Werbin,2010)、产能利用率( Balakrishnan等,2004)等因素均 自从ABJ(2003)提出“成本是有粘性的”这一观点后,不会影响成本粘性;企业外部的宏观经济背景( calleja等,2006 断有后续研究者的结论支持这一观点( Banker和Chen,2006;He等,2010; Banker等,2012)和法律环境( Banker和Cher Banker等,2010、2014;Chen,2013)。尽管如此,仍然存在持不2006;Chen等,2014)等因素对成本粘性也具有重要作用。 同观点的学者。因此,成本粘性存在性的进一步研究就表现 尽管如此,根据成本粘性影响因素的研究成果全面而系 为对ABJ(2003)的方法模型和样本选取等方面的质疑和反质统地解释成本粘性形成机理的文献仍然相对较少,国外学者 疑的“大辩论”。 在这方面也尚未达成共识。ABJ(2003)从管理者的角度论述 在检验成本粘性存在性的方法模型方面, Anderson和了成本粘性的形成机理:一是当未来需求不确定时,管理 Lanen(2007)认为ABJ(2003)将销售收入作为业务量的替代必须做出削减或保留约束性资源的决策。但是管理者在削减 变量的做法不合理。原因在于,研究假设业务量是外生变量,约束性资源时会出现延迟,直到有充分证据表明未来需求将 而销售收入受价格和业务量的交互影响,不是外生变量。此会下降。二是管理者保留未被利用的资源可能出于自利动机 外,公开发布的会计数据自身的局限性(没有包含历史价格和降低代理成本方面的考虑。 Banker等(2010)在对前人研究 因素、在会计准则变化时失去可比性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进行系统梳理以后,将成本粘性的成因从内因上归纳为“调 了研究结论的信度和效度。 Balakrishnan等(2010)认为,AB整成本观”、“管理者乐观预期观”和“代理问题观"。 (2003)的标准线性回归模型忽略了长期成本结构决策的影 (一)调整成本观 响,从而导致存在成本粘性的假象。他们构建了新的检验模 企业根据收入变化来决定增加或者减少成本支出以使 型,并控制长期成本结构的影响后发现,成本粘性显著减弱二者相配比,这种资源投入水平的变动会产生调整成本。调 或者不存在。 整成本包括向上调整成本(添置新的机器设备、雇佣更多的 在检验成本粘性存在性的样本选取方面, Anderson和员工等)和向下调整成本(机器设备的减值损失、清理费用、 Lanen(2007)认为样本应当仅包括成本与收入同方向变动的劳动力的解雇金等)。 情况,而将收入与成本变动方向不同的样本视为异常予以剔 调整成本观认为,调整成本可以放大或缩小成本变动的 除(Chen等,2008、2012、2013; Dierynck和 Renders,2009;幅度。一般情况下,向下调整成本大于向上调整成本(armi weis,2010)。剔除这些样本后,成本粘性大大弱化,甚至表现lo等,1993),因此管理者在面临收入下降的状况时,会谨慎 出反粘性的现象 作出缩减成本的选择,从而产生成本粘性。资本和劳动力依 针对以上种种质疑,不少学者给出了反驳证据。对于存度较高的公司在向下调整资源时调整成本更高( Stickney Balakrishnan等(2010)有关成本粘性存在性检验的方法模型和 Brown,1999),因而资本和劳动力的密集程度与成本粘性 的质疑, Banker等(2010)认为 Balakrishnan等(2010)的研究暗显著正相关(ABJ,2003;Cli等,2006) 含着一个关键假设,即以前期收入为基准,大公司的收入通 此外,不同的成本类型、成本结构和产能利用程度由于 201605财会月刊·35·口额小(大)于销售收入增加相同幅度时成本的增加额,此时 “Sticky”的值应为负(正),且绝对值越大,粘性(反粘性)水平 越高。 ABJ模型为成本粘性的存在性包括影响因素研究提供了 独到的视角与工具,但无法克服一系列的不足,包括:成本粘 性只能作为被解释变量而不能作为解释变量;行业层面的成 本粘性只能通过截面数据回归进行估计,公司层面的成本粘 性则需要通过时间序列回归来估计;不能测量成本反粘性以 及参数估计量的值等。这些都大大限制了ABJ模型在进一步 研究中的应用。相对而言,Weiss模型的直接测度思想将成本 粘性推到了解释变量的位置,从而使得后续研究特别是成本 粘性的经济后果研究成为可能,这显然更具有现实意义。当 然,Weiss模型仍然存在一些局限性,比如模型假设成本函数 是分段线性函数,不能克服将销售收入作为业务量替代变量 从而导致变量非外生的缺陷等。随着成本粘性研究的进一步 发展,研究者也在不断考虑如何改进、完善现有的成本粘性 度量模型。 (三)成本粘性的存在性研究 自从ABJ(2003)提出“成本是有粘性的”这一观点后,不 断有后续研究者的结论支持这一观点(Banker和Chen,2006; Banker等,2010、2014;Chen,2013)。尽管如此,仍然存在持不 同观点的学者。因此,成本粘性存在性的进一步研究就表现 为对ABJ(2003)的方法模型和样本选取等方面的质疑和反质 疑的“大辩论”。 在检验成本粘性存在性的方法模型方面,Anderson 和 Lanen(2007)认为ABJ(2003)将销售收入作为业务量的替代 变量的做法不合理。原因在于,研究假设业务量是外生变量, 而销售收入受价格和业务量的交互影响,不是外生变量。此 外,公开发布的会计数据自身的局限性(没有包含历史价格 因素、在会计准则变化时失去可比性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 了研究结论的信度和效度。Balakrishnan 等(2010)认为,ABJ (2003)的标准线性回归模型忽略了长期成本结构决策的影 响,从而导致存在成本粘性的假象。他们构建了新的检验模 型,并控制长期成本结构的影响后发现,成本粘性显著减弱 或者不存在。 在检验成本粘性存在性的样本选取方面,Anderson 和 Lanen(2007)认为样本应当仅包括成本与收入同方向变动的 情况,而将收入与成本变动方向不同的样本视为异常予以剔 除(Chen 等 ,2008、2012、2013;Dierynck 和 Renders,2009; Weiss,2010)。剔除这些样本后,成本粘性大大弱化,甚至表现 出反粘性的现象。 针对以上种种质疑,不少学者给出了反驳证据。对于 Balakrishnan 等(2010)有关成本粘性存在性检验的方法模型 的质疑,Banker等(2010)认为Balakrishnan等(2010)的研究暗 含着一个关键假设,即以前期收入为基准,大公司的收入通 常是增长的,而小公司的收入通常是下降的。然而,这个假设 与现实情况不符,在对其进行修正之后,利用文章中采用的 研究模型得出的结果实际上证实了成本粘性的存在。Porpo⁃ rato和Werbin(2010)的研究发现,即使控制了成本结构的影 响,成本粘性依然存在。 对于Anderson和Lanen(2007)有关成本粘性存在性检验 的样本选取的质疑,Banker 等(2010)、Balakrishnan 等(2010) 认为,根据Anderson和Lanen(2007)的理论,成本变动幅度比 收入变动幅度更大的样本也属于异常样本,也应剔除。这种 样本选择偏误使其得到的粘性系数是向下有偏的,从而得出 错误的结论。 时至今日,有关成本粘性存在性的争论依然存在、研究 还在继续。 三、成本粘性的影响因素与形成机理研究 对成本粘性影响因素的研究从成本粘性一经提出就受 到较多的关注,并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具体而言,企 业内部的成本类型(Banker等,2008)、成本结构(Porporato和 Werbin,2010)、产能利用率(Balakrishnan 等,2004)等因素均 会影响成本粘性;企业外部的宏观经济背景(Calleja等,2006; He 等,2010;Banker 等,2012)和法律环境(Banker 和 Chen, 2006;Chen等,2014)等因素对成本粘性也具有重要作用。 尽管如此,根据成本粘性影响因素的研究成果全面而系 统地解释成本粘性形成机理的文献仍然相对较少,国外学者 在这方面也尚未达成共识。ABJ(2003)从管理者的角度论述 了成本粘性的形成机理:一是当未来需求不确定时,管理者 必须做出削减或保留约束性资源的决策。但是管理者在削减 约束性资源时会出现延迟,直到有充分证据表明未来需求将 会下降。二是管理者保留未被利用的资源可能出于自利动机 和降低代理成本方面的考虑。Banker等(2010)在对前人研究 进行系统梳理以后,将成本粘性的成因从内因上归纳为“调 整成本观”、“管理者乐观预期观”和“代理问题观”。 (一)调整成本观 企业根据收入变化来决定增加或者减少成本支出以使 二者相配比,这种资源投入水平的变动会产生调整成本。调 整成本包括向上调整成本(添置新的机器设备、雇佣更多的 员工等)和向下调整成本(机器设备的减值损失、清理费用、 劳动力的解雇金等)。 调整成本观认为,调整成本可以放大或缩小成本变动的 幅度。一般情况下,向下调整成本大于向上调整成本(Jaramil⁃ lo等,1993),因此管理者在面临收入下降的状况时,会谨慎 作出缩减成本的选择,从而产生成本粘性。资本和劳动力依 存度较高的公司在向下调整资源时调整成本更高(Stickney 和Brown,1999),因而资本和劳动力的密集程度与成本粘性 显著正相关(ABJ,2003;Calleja等,2006)。 此外,不同的成本类型、成本结构和产能利用程度由于 2016.05 财会月刊·35·□ 财务·会计 □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