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①先秦的原始阶段:在距今5000年的代表仰韶文化的彩陶上,绘有多数由五个花瓣组成的花朵纹饰, 还有许多其他花卉题材图案在各地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上陆续发现,在其他出土文物中,还可找到4500年 前的云纹彩陶花瓶。这是最早关于插花起源的证据 人们在以后的生产活动中逐渐形成了与花为伴的习惯,认为佩戴花(叶)可作为护身符,驱魔祛邪,得 以平安,装饰人体可表现自己的美丽迷人,互相赠送以示爱慕和思念。从《诗经》的“比兴”到孔子的“比 德”,再到屈原的“内美”,一方面表明插花的早期形式为手拿秉花、插于头上或襟前的佩花:另一方面说 明花材的自然美已与人品道德融为一体,以花卉之美来比喻人品、人貌之美,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孔子 说:“岁寒而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劝戒人们学习松柏岁寒不凋的永恒精神,讲究花的形色香德,以花的生 长习性或特点喻意人的品性之风开始流行,奠定了中国插花艺术意境的基础。屈原的《离骚》、《楚辞·九 歌》和《思美好人》等都有关于佩戴花饰、以花相赠或寄托思念、祭祀的诗名。 ②汉晋南北朝的形成阶段:汉代园艺事业开始兴旺,人们玩赏花木之风甚盛,中国插花也步人初级阶 段,渐趋成熟。河北望都东汉墓道壁画中陶质圆盆中的六枝小红花的考古发现,是人们认为插花的花、盆、 架三位一体的最早形式,此时的插花已从先前的随意插作、佩戴、摆放与观赏,到有规律地造型,置于几 架上欣赏。这时期民间插花与佛前供花都有很大发展。如北周庾信(513-581)的杏花诗曰:“春色方盈野, 枝枝绽翠英,依稀映村坞,烂漫开山前,好折待宾客,金盘衬红琼。”将折取的粉红杏枝插于金色铜盘待 客,表现一种殷勤与愉快的心情,这种形式很像现在的浮花。另有《晋诗淸商曲辞·孟珠》的“扬州石榴 花,摘插双襟中”,《宋诗清商曲辞,石城乐》的“阳春百花生,摘插环鬓前”的诗句,无不显现当时用花 的习俗。随着文化艺术的交流,佛教从印度传人我国,佛前供花同时也随之传人,出现佛教供花的几种形 式,即皿花、拈花和散花。佛经和《魏书》中都有“花供养”的记载。到了南北朝,佛教才真正大为流行, 佛事活动才日渐兴旺。此期,一些文人或虔诚于宗教,将我国民间的插花艺术很自然地与佛教活动相结合, 或隐居山林,以自然山水为友,怡然自得。因此,其形式和风格或多或少带有一些宗教色彩。公元5世纪 的《南史》中,有关于晋安王子懋的记载:“年七岁时,母阮淑媛尝病危笃,请僧行道,有献莲花供佛者 众僧以铜罂盛水,渍其茎,欲华不萎。子懋流涕礼佛曰:‘若使阿姨因此和胜,愿诸佛令华竞斋不萎。’七 日斋毕,华更鲜红,视罂中稍有根须,当世称其孝感。”这段莲花供佛的记载,被认为是插花源于佛教的 文证,也是已知的历史遗存中,关于容器插花水养的最早文字记载。 ③隋唐五代的繁荣阶段,隋唐时代(581—907)是中国插花艺术发展史上的昌盛时期,此期政局稳定 经济繁荣,文化艺术空前活跃,插花艺术也进入了黄金时代。插花已深植民众日常生活,人们均以花为荣。 唐代富强昌盛,促使了插花艺术的蓬勃发展,当时可谓君王提倡、文士雅尚、仕女爱花,处处呈现一派赏 花爱花、争奇斗艳的盛况,并把每年的农历二月十五订为“花朝”,视做百花诞生日。隋唐君王与文人均 雅好花艺,帝王们不但在御花园中广植名花,还在园中布置人造绢花,使花卉艺术成为雅士游行的一部分 唐代文人爱花的狂热从白居易的《买花诗》中可见一斑:“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共道牡丹时,相随 买花去 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人们竞相赏花、买花成为当时的一种时尚。杜牧的《杏园》 诗中说:“有微雨洗芳尘,公子骅骝步贻匀,莫怀杏园悴憔去,满城多少插花人!”正是当时盛况的写照 这期间插花从佛前供花发展为宫廷和民间。佛前供花以荷花和牡丹为主,色彩素雅,构图简洁,表现虔诚 与庄重的气氛。宫廷和民间多以牡丹为主,讲究花材的品格与寓意。牡丹被视为富贵的象征而为人们所偏 爱,称为牡丹精神。罗虬的《花九锡》是我国最早的插花专著。“九锡”是古代帝王尊礼臣所赐的九种器 物,是至高无上的。作者以此强调牡丹插花应遵循的准则, 以这种礼仪替牡丹封锡,即所谓的《花九锡》:重顶幄一一障风;金错刀一一剪截:甘泉一一浸;玉 缸—一贮:雕文台座——安置:书图:翻曲:美醑——欣赏:新诗——咏。对插花陈列环境、剪切工具 容器、几案以及花、画、酒曲伴赏的情趣提出了一系列严格规定与要求。由此可见,当时对插花已有相当 欣赏品味和创作技艺 五代十国(∞907—960政局动荡,文人雅士隐居避难,插花成为他们抒发内心情感的一种手段。蜀汉张 翊的《花经》更以古代王朝选才任官的体制所谓“九品”、“九命”来定花卉的品第高下,开创了中国近千 年来花卉品第高下的先例。另外,在《花沐浴》、《花宠幸》等书中,分别有将梅、海棠、桂花、牡丹等花 卉人格化的记述,以花品影射人生或解说教义。这时,佛教由盛渐转衰微,佛前供花仍承袭唐以前的瓶花 和盘花形式,民间插花形式多样,花器从瓷、盘扩展为竹筒、漆器等,意在表现自然情趣和朴实简洁的风①先秦的原始阶段:在距今 5 000 年的代表仰韶文化的彩陶上,绘有多数由五个花瓣组成的花朵纹饰, 还有许多其他花卉题材图案在各地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上陆续发现,在其他出土文物中,还可找到 4 500 年 前的云纹彩陶花瓶。这是最早关于插花起源的证据。 人们在以后的生产活动中逐渐形成了与花为伴的习惯,认为佩戴花(叶)可作为护身符,驱魔祛邪,得 以平安,装饰人体可表现自己的美丽迷人,互相赠送以示爱慕和思念。从《诗经》的“比兴”到孔子的“比 德”,再到屈原的“内美”,一方面表明插花的早期形式为手拿秉花、插于头上或襟前的佩花;另一方面说 明花材的自然美已与人品道德融为一体,以花卉之美来比喻人品、人貌之美,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孔子 说:“岁寒而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劝戒人们学习松柏岁寒不凋的永恒精神,讲究花的形色香德,以花的生 长习性或特点喻意人的品性之风开始流行,奠定了中国插花艺术意境的基础。屈原的《离骚》、《楚辞·九 歌》和《思美好人》等都有关于佩戴花饰、以花相赠或寄托思念、祭祀的诗名。 ②汉晋南北朝的形成阶段:汉代园艺事业开始兴旺,人们玩赏花木之风甚盛,中国插花也步人初级阶 段,渐趋成熟。河北望都东汉墓道壁画中陶质圆盆中的六枝小红花的考古发现,是人们认为插花的花、盆、 架三位一体的最早形式,此时的插花已从先前的随意插作、佩戴、摆放与观赏,到有规律地造型,置于几 架上欣赏。这时期民间插花与佛前供花都有很大发展。如北周庾信(513—581)的杏花诗曰:“春色方盈野, 枝枝绽翠英,依稀映村坞,烂漫开山前,好折待宾客,金盘衬红琼。”将折取的粉红杏枝插于金色铜盘待 客,表现一种殷勤与愉快的心情,这种形式很像现在的浮花。另有《晋诗清商曲辞·孟珠》的“扬州石榴 花,摘插双襟中”,《宋诗清商曲辞,石城乐》的“阳春百花生,摘插环鬓前”的诗句,无不显现当时用花 的习俗。随着文化艺术的交流,佛教从印度传人我国,佛前供花同时也随之传人,出现佛教供花的几种形 式,即皿花、拈花和散花。佛经和《魏书》中都有“花供养”的记载。到了南北朝,佛教才真正大为流行, 佛事活动才日渐兴旺。此期,一些文人或虔诚于宗教,将我国民间的插花艺术很自然地与佛教活动相结合, 或隐居山林,以自然山水为友,怡然自得。因此,其形式和风格或多或少带有一些宗教色彩。公元 5 世纪 的《南史》中,有关于晋安王子懋的记载:“年七岁时,母阮淑媛尝病危笃,请僧行道,有献莲花供佛者, 众僧以铜罂盛水,渍其茎,欲华不萎。子懋流涕礼佛曰:‘若使阿姨因此和胜,愿诸佛令华竞斋不萎。’七 日斋毕,华更鲜红,视罂中稍有根须,当世称其孝感。”这段莲花供佛的记载,被认为是插花源于佛教的 文证,也是已知的历史遗存中,关于容器插花水养的最早文字记载。 ③隋唐五代的繁荣阶段,隋唐时代(581—907)是中国插花艺术发展史上的昌盛时期,此期政局稳定, 经济繁荣,文化艺术空前活跃,插花艺术也进入了黄金时代。插花已深植民众日常生活,人们均以花为荣。 唐代富强昌盛,促使了插花艺术的蓬勃发展,当时可谓君王提倡、文士雅尚、仕女爱花,处处呈现一派赏 花爱花、争奇斗艳的盛况,并把每年的农历二月十五订为“花朝”,视做百花诞生日。隋唐君王与文人均 雅好花艺,帝王们不但在御花园中广植名花,还在园中布置人造绢花,使花卉艺术成为雅士游行的一部分。 唐代文人爱花的狂热从白居易的《买花诗》中可见一斑:“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共道牡丹时,相随 买花去。……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人们竞相赏花、买花成为当时的一种时尚。杜牧的《杏园》 诗中说:“有微雨洗芳尘,公子骅骝步贻匀,莫怀杏园悴憔去,满城多少插花人!”正是当时盛况的写照。 这期间插花从佛前供花发展为宫廷和民间。佛前供花以荷花和牡丹为主,色彩素雅,构图简洁,表现虔诚 与庄重的气氛。宫廷和民间多以牡丹为主,讲究花材的品格与寓意。牡丹被视为富贵的象征而为人们所偏 爱,称为牡丹精神。罗虬的《花九锡》是我国最早的插花专著。“九锡”是古代帝王尊礼臣所赐的九种器 物,是至高无上的。作者以此强调牡丹插花应遵循的准则, 以这种礼仪替牡丹封锡,即所谓的《花九锡》:重顶幄——障风;金错刀——剪截;甘泉——浸;玉 缸——贮;雕文台座——安置;书图;翻曲;美醑——欣赏;新诗——咏。对插花陈列环境、剪切工具、 容器、几案以及花、画、酒曲伴赏的情趣提出了一系列严格规定与要求。由此可见,当时对插花已有相当 的欣赏品味和创作技艺。 五代十国(907—960)政局动荡,文人雅士隐居避难,插花成为他们抒发内心情感的一种手段。蜀汉张 翊的《花经》更以古代王朝选才任官的体制所谓“九品”、“九命”来定花卉的品第高下,开创了中国近千 年来花卉品第高下的先例。另外,在《花沐浴》、《花宠幸》等书中,分别有将梅、海棠、桂花、牡丹等花 卉人格化的记述,以花品影射人生或解说教义。这时,佛教由盛渐转衰微,佛前供花仍承袭唐以前的瓶花 和盘花形式,民间插花形式多样,花器从瓷、盘扩展为竹筒、漆器等,意在表现自然情趣和朴实简洁的风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