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七卷本《中国文学批评通史》 发布时间:2008-0 浏览次数1684 三卷本《中国文学批评史》出版以后,复旦大学的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在向更高的目标迈进。1985年,王运熙、 顾易生二位先生主持下,这个学术集体承担了国家社科“七五"规划重点项目《中国文学批评通史》的研究和撰著, 他们分工协作,以十年磨一剑的艰苦毅力和执著精神,从最基本的史料发掘、整理和解读做起,较为全面地淸理各 历史阶段文学批评的发展过程,尽可篚科学地评价曾经有所建树的批评家与批评论著,展示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丰 富多彩和理论成就,总结中国文学批评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历时十余年,终于至1996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齐全 套七卷本的《中国文学批评通史》,总计三百七十多万字 这七卷的情况是:顾易生先生和蒋凡先生合作撰写《先秦两汉文学批评史》(1990年出版)、王运熙先生和杨明 先生合作撰写《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史》(1989年岀版)、王运煕先生和杨明先生合作撰写《隋唐五代文学批评 史》(1994年出版)、顾易生先生和蒋凡先生、刘明今先生合作撰写《宋金元文学批评史》(1996出版)、袁震 宇先生和刘明今先生合作撰写《明代文学批评史》(1991出版)、邬国平先生和王镇远先生合作撰写《清代文学 批评史》(1995出版)以及黄霖先生撰写《近代文学批评史》(1993年出版)。这个学术组合,既满足了学科发 展整体布局的需要,又充分发挥每个学者“学有专攻"的优势。 这套巨著的出版,赢得学界的普遍好评。业内人士盛誉它把中国文学批评史的研究推向了新水平上海市哲学社会 科学优秀成果奖(1994-1995)、特等奖(1997年)、1997年全国图书奖一等奖(1997年)、第四届上海文学艺术奖(1998 年)、普通高等学校第二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998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三等奖(1999年)等。、根 深叶茂,体大思精2l、"是古代文论研究领域的一件盛事"博大精深体大虑周'3]、“《通史》的岀版,是我国古代 文学批评理论研究的重大收获,为宏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岀了重要贡献4、“在本世 纪的后半世纪,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的最大收获当推王运熙、顾易生先生主编的七卷本《中国文学批评通史》的出 版,它把文学批评史的研究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为本世纪中国文学批评史的研究作了一个完美的总结,也为二十 一世纪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的发展打下了非常厚实的基础。"5《通史》获得 七卷本的《中国文学批评通史》这一浩大的系统工程,是在改革开放以来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学术环境背景下,以复 旦大学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数代学者几十年的学术积累和学术传统为坚实基础,近十位学者通力合作,艰苦卓绝的 奋斗而胜利完成的。 七卷本《中国文学批评通史》是在三卷本《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基础上扩展而来的,较之三卷本《批评史》及已有 的诸家著述,七卷本《通史》规模更为宏大,对于中国文学批评发展史的研究更具系统性和完整性,在材料和观点 上更有很大的发展与提高,使中国文学批评史的研究达到了一个新高度 从历史线索看,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近代,一贯到底,毫无间断。清代是文学批 评集大成的时期,近代时期文学批评开始新变,过去对之缺少研究,在这套《通史》里,以大规模的篇幅硏究清代 和近代文学批评,金、元文学批评历来也不为研究者所重视,即使有人论及,也都集中在元好问、王若虚、方回等 几个诗文批评大家,而《通史》则用了三百页的篇幅分五章对金、元文学批评详加观照,不仅详论了上述几位批评 大家的文学批评,而且对金、元时期的大量的批评小家予以必要的分类介绍,并颇有新见地指出金、元批评:“上 承宋季,下启有明三百年,不但含蕴颇为丰富,亦有其时代的鲜明特色"。间再如晚唐、五代时期,历来学界对此 阶段的文学批评也用功不够。而《通史》,则从数量众多的单篇诗文中发掘出有理论价值的作品,加以归类分析, 阐述这个特殊时期文学批评的特点和地位。有了这样有力的补充,中国文学批评史史的脉络更加明晰,各种文学理 论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的线索更加凊楚和丰满了,而整部《通史》对历史时段的划分和章节设置也更为科学。如对两 汉时期文论发展列为西汉中期以前、两汉之交、两汉尾声三个阶段;对隋唐时期文学批评史的划分则打破惯例,列 为隋和初唐、唐代中期、晚唐和五代三个阶段等。这些都是以中国文学批评史本身的发展线索为出发点进行安排 的,因此更具科学性和系统性。 从文体的角度看。由于中国古代传统的文学观是以诗文为正统,视小说、戏曲为小道、未技,早期的批评史著作也 都以诗文理论为重心,很少涉及小说、戏曲批评,即使涉及也是浅尝辄止,可以说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中国古 代小说、戏曲理论特点、历史线索,都是不明晰的,甚至还没有纳入学术硏究的视野。新时期以来古代小说戏曲理 论才得到重视。七卷本《通史》对中国古代各体文学批评都做深入硏究全面观照,尤其是宋金元、明、清、近代诸 卷加大了小说、戏曲批评的分量,论述详细明晰;而且还把关于民歌、时调、笑话、小品文甚至八股文等通俗文体 和杂文体的批评纳入研究范围,这样的兼容并包,使中国文学批评史的研究领域大大扩展七卷本《中国文学批评通史》 发布时间: 2008-05-18 浏览次数: 1684 三卷本《中国文学批评史》出版以后,复旦大学的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在向更高的目标迈进。1985年,王运熙、 顾易生二位先生主持下,这个学术集体承担了国家社科“七五”规划重点项目《中国文学批评通史》的研究和撰著, 他们分工协作,以十年磨一剑的艰苦毅力和执著精神,从最基本的史料发掘、整理和解读做起,较为全面地清理各 历史阶段文学批评的发展过程,尽可能科学地评价曾经有所建树的批评家与批评论著,展示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丰 富多彩和理论成就,总结中国文学批评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历时十余年,终于至1996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齐全 套七卷本的《中国文学批评通史》,总计三百七十多万字。 这七卷的情况是:顾易生先生和蒋凡先生合作撰写《先秦两汉文学批评史》(1990年出版)、王运熙先生和杨明 先生合作撰写《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史》(1989年出版)、王运熙先生和杨明先生合作撰写《隋唐五代文学批评 史》(1994年出版)、顾易生先生和蒋凡先生、刘明今先生合作撰写《宋金元文学批评史》(1996出版)、袁震 宇先生和刘明今先生合作撰写《明代文学批评史》(1991出版)、邬国平先生和王镇远先生合作撰写《清代文学 批评史》(1995出版)以及黄霖先生撰写《近代文学批评史》(1993年出版)。这个学术组合,既满足了学科发 展整体布局的需要,又充分发挥每个学者“学有专攻”的优势。 这套巨著的出版,赢得学界的普遍好评。业内人士盛誉它“把中国文学批评史的研究推向了新水平”[1]上海市哲学社会 科学优秀成果奖(1994—1995)、特等奖(1997年)、1997年全国图书奖一等奖(1997年)、第四届上海文学艺术奖(1998 年)、普通高等学校第二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998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三等奖(1999年)等。、“根 深叶茂,体大思精”[2]、“是古代文论研究领域的一件盛事”“博大精深”“体大虑周”[3] 、“《通史》的出版,是我国古代 文学批评理论研究的重大收获,为宏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4]、“在本世 纪的后半世纪,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的最大收获当推王运熙、顾易生先生主编的七卷本《中国文学批评通史》的出 版,它把文学批评史的研究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为本世纪中国文学批评史的研究作了一个完美的总结,也为二十 一世纪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的发展打下了非常厚实的基础。”[5]《通史》获得 七卷本的《中国文学批评通史》这一浩大的系统工程,是在改革开放以来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学术环境背景下,以复 旦大学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数代学者几十年的学术积累和学术传统为坚实基础,近十位学者通力合作,艰苦卓绝的 奋斗而胜利完成的。 七卷本《中国文学批评通史》是在三卷本《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基础上扩展而来的,较之三卷本《批评史》及已有 的诸家著述,七卷本《通史》规模更为宏大,对于中国文学批评发展史的研究更具系统性和完整性,在材料和观点 上更有很大的发展与提高,使中国文学批评史的研究达到了一个新高度。 从历史线索看,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近代,一贯到底,毫无间断。清代是文学批 评集大成的时期,近代时期文学批评开始新变,过去对之缺少研究,在这套《通史》里,以大规模的篇幅研究清代 和近代文学批评,金、元文学批评历来也不为研究者所重视,即使有人论及,也都集中在元好问、王若虚、方回等 几个诗文批评大家,而《通史》则用了三百页的篇幅分五章对金、元文学批评详加观照,不仅详论了上述几位批评 大家的文学批评,而且对金、元时期的大量的批评小家予以必要的分类介绍,并颇有新见地指出金、元批评:“上 承宋季,下启有明三百年,不但含蕴颇为丰富,亦有其时代的鲜明特色”。[6]再如晚唐、五代时期,历来学界对此 阶段的文学批评也用功不够。而《通史》,则从数量众多的单篇诗文中发掘出有理论价值的作品,加以归类分析, 阐述这个特殊时期文学批评的特点和地位。有了这样有力的补充,中国文学批评史史的脉络更加明晰,各种文学理 论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的线索更加清楚和丰满了,而整部《通史》对历史时段的划分和章节设置也更为科学。如对两 汉时期文论发展列为西汉中期以前、两汉之交、两汉尾声三个阶段;对隋唐时期文学批评史的划分则打破惯例,列 为隋和初唐、唐代中期、晚唐和五代三个阶段等。这些都是以中国文学批评史本身的发展线索为出发点进行安排 的,因此更具科学性和系统性。 从文体的角度看。由于中国古代传统的文学观是以诗文为正统,视小说、戏曲为小道、末技,早期的批评史著作也 都以诗文理论为重心,很少涉及小说、戏曲批评,即使涉及也是浅尝辄止,可以说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中国古 代小说、戏曲理论特点、历史线索,都是不明晰的,甚至还没有纳入学术研究的视野。新时期以来古代小说戏曲理 论才得到重视。七卷本《通史》对中国古代各体文学批评都做深入研究全面观照,尤其是宋金元、明、清、近代诸 卷加大了小说、戏曲批评的分量,论述详细明晰;而且还把关于民歌、时调、笑话、小品文甚至八股文等通俗文体 和杂文体的批评纳入研究范围,这样的兼容并包,使中国文学批评史的研究领域大大扩展
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