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老舍笔下的北京形象—以《四世同堂》为例 罗钰棋16级国际经济与贸易 摘要:作为地道的北京人,老舍作品中或多或少流露出北京地方特色。他将自己对北京日常生活、 风土人情、人物掌故的了解写入作品中,展现了二十世纪初的北京独有的形象。他的作品因而带 有“京味儿”,同时也是老舍内心对北京情感的折射。他的长篇作品《四世同堂》选取北京西城的 一条小胡同作为北京城的缩影,通过对抗战时期北京普通市民生活经历的集中描写展现北京的文化 生活与市民形象。本文分为四个部分,前三个部分从北京城、北京文化、北京市民三个方面对老舍 笔下的北京形象进行深入分析,第四个部分将分析老舍的北京记忆与体验对老舍的文学创作与价值 判断的影响。 关键词:老舍四世同堂北京形象地域特色 有着800多年都城历史的北京可以称为传统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在二十世纪上半叶,列强入 侵、新文化思潮盛行、西方文明传入的背景下,与开放的港口城市“摩登都市”上海相比,北京更 多地体现的是“古都风貌”,传递着中国传统的文化理念。老舍在他的《四世同堂》中详细描绘了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外族入侵、新旧之交时期北京市民生活的日常风貌,深入展现了这一时期的北 京文化和北京市民形象。他的作品一方面表现了他对北京古都生活的主观情感以及对中国传统优秀 文化的肯定,另一方面体现了他对传统文化消极因素中的批判与反思。 北京城市风貌 老舍在他的作品创作中描写了北京城市的风俗特色与传统风貌:“老舍聚集其北京的生活经验 写大小杂院、四合院和胡同,写市民凡俗生活中所呈现的场景风致,写已经斑驳破败仍不失雍容气 度的文化情趣,还有那构成古城景观的各种职业活动和寻常世相,为读者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北京画 卷。“舒乙谈老舍著作与北京城[文史哲,1982(04):29-36+43 四合院、胡同是北京人传统的居住方式,是北京的典型建筑方式,老北京城就是由干万个纵横 交错的胡同以及胡同里的四合院组成。《四世同堂》的故事便是从一条小羊圈胡同展开,在这条胡 同里,有几户人家合住的大杂院,也有一户人家祖孙几代共同居住的四合院。胡同里生活着不同地 位身份的各色人物,在这个群体性生活空间中展现了邻里之间的和睦与依存关系,如李四爷夫妇与 胡同居民的和睦,胡同居民对钱家的尊敬态度;同时这个胡同里的不同人物基于对自身利弊的考虑 又做出了不同的个体性选择。在二十世纪初期的北京,传统的农民互助的思想与兴起的市民经济和 个体意识相互作用,展现了北京胡同居民睦邻关系的群体性与考虑自身利益的个体性的胡同情感。 在《四世同堂》中,老舍通过对人际交往、四时节令的描写展现北京的传统民俗。他写新年、 端午、夏至、中秋等节令,婚礼、寿诞、丧葬、庙会等节庆,衣食住行等习惯,言行、做派、交 际、礼节等风俗,无不弥漫着地道的北京味道。“在六十岁以后,生日与秋节的联合祝贺几乎成为 他的宗教仪式——在这天,他须穿出最心爱的衣服;他须在事前预备好许多小红纸包,包好最近铸 出的银角子,分给向他祝寿的小儿”老舍.《四世同堂》,《老舍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老舍笔下的北京形象 ——以《四世同堂》为例 罗钰棋 16级国际经济与贸易 摘要:作为地道的北京人,老舍作品中或多或少流露出北京地方特色。他将自己对北京日常生活、 风土人情、人物掌故的了解写入作品中,展现了二十世纪初的北京独有的形象。他的作品因而带 有“京味儿”,同时也是老舍内心对北京情感的折射。他的长篇作品《四世同堂》选取北京西城的 一条小胡同作为北京城的缩影,通过对抗战时期北京普通市民生活经历的集中描写展现北京的文化 生活与市民形象。本文分为四个部分,前三个部分从北京城、北京文化、北京市民三个方面对老舍 笔下的北京形象进行深入分析,第四个部分将分析老舍的北京记忆与体验对老舍的文学创作与价值 判断的影响。 关键词:老舍 四世同堂 北京形象 地域特色 有着800多年都城历史的北京可以称为传统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在二十世纪上半叶,列强入 侵、新文化思潮盛行、西方文明传入的背景下,与开放的港口城市“摩登都市”上海相比,北京更 多地体现的是“古都风貌”,传递着中国传统的文化理念。老舍在他的《四世同堂》中详细描绘了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外族入侵、新旧之交时期北京市民生活的日常风貌,深入展现了这一时期的北 京文化和北京市民形象。他的作品一方面表现了他对北京古都生活的主观情感以及对中国传统优秀 文化的肯定,另一方面体现了他对传统文化消极因素中的批判与反思。 一、北京城市风貌 老舍在他的作品创作中描写了北京城市的风俗特色与传统风貌:“老舍聚集其北京的生活经验 写大小杂院、四合院和胡同,写市民凡俗生活中所呈现的场景风致,写已经斑驳破败仍不失雍容气 度的文化情趣,还有那构成古城景观的各种职业活动和寻常世相,为读者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北京画 卷。”[舒乙.谈老舍著作与北京城[J].文史哲,1982(04):29-36+43. ] 四合院、胡同是北京人传统的居住方式,是北京的典型建筑方式,老北京城就是由千万个纵横 交错的胡同以及胡同里的四合院组成。《四世同堂》的故事便是从一条小羊圈胡同展开,在这条胡 同里,有几户人家合住的大杂院,也有一户人家祖孙几代共同居住的四合院。胡同里生活着不同地 位身份的各色人物,在这个群体性生活空间中展现了邻里之间的和睦与依存关系,如李四爷夫妇与 胡同居民的和睦,胡同居民对钱家的尊敬态度;同时这个胡同里的不同人物基于对自身利弊的考虑 又做出了不同的个体性选择。在二十世纪初期的北京,传统的农民互助的思想与兴起的市民经济和 个体意识相互作用,展现了北京胡同居民睦邻关系的群体性与考虑自身利益的个体性的胡同情感。 在《四世同堂》中,老舍通过对人际交往、四时节令的描写展现北京的传统民俗。他写新年、 端午、夏至、中秋等节令,婚礼、寿诞、丧葬、庙会等节庆,衣食住行等习惯,言行、做派、交 际、礼节等风俗,无不弥漫着地道的北京味道。“在六十岁以后,生日与秋节的联合祝贺几乎成为 他的宗教仪式——在这天,他须穿出最心爱的衣服;他须在事前预备好许多小红纸包,包好最近铸 出的银角子,分给向他祝寿的小儿”[老舍.《四世同堂》,《老舍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
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