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初始虫源来自华南地区,而2代粘虫的主要虫源来自江淮流域。江淮流域为4-5代区(该区第 一代成虫5月中旬至6月上、中旬羽化后大部分迁飞至东北、向西北迁入甘肃。在甘肃产卵、繁殖、7月 中、下旬羽化为二代成虫,部分残留本地外,大部分迁至3-4代区为害,但也有一部分向东迁飞到到5 一6代区,6-8代区继续繁殖为害或越冬。 椐这一规律,在虫情和发生条件的调查中,对粘虫可进行中、长期预测预报。 (三)粘虫的越冬、越夏和迁飞规律 粘虫越冬问题一直是北方粘虫发生规律研究的重要课题,而在广东、福建等南方省份,每年夏 季又很难找到粘虫,因此还存在着越夏问题。从建国以来至1961年前后,各地都进行过大量调查研究工 作。认为北方地区粘虫不能在本地越冬,为害农作物的虫源是由南方经过远距离迁飞人境的。在1961一 1963年间,通过全国各地协作,用海面捕蛾、标放带色粘虫蛾,分析粘虫卵巢发育进度等方法,业己证明 粘虫蛾可以远距离迁飞;以迁飞理论为基础,对我国各地的粘虫发生规律就能比较合理的解释;因此迁飞 学说已被大多数人所接受,现将目前对粘 虫越冬和迁飞的主要研究成果综述如下: 1.粘虫越冬的分界线,经过对各种环境的农田进行调查,从未发现粘虫的越冬虫态,室内试验 也证明粘虫的耐寒力很低,结果表明粘虫在我国北方地区越冬的可能性极少。 经过在南方的调查研究证实,粘虫越冬的分界线大致在北纬33°,相当于1月份平均温度0·C等 温线上,在此线以北不能越冬;此线以南,冬季气候温暖,粘虫可以越冬.在北纬27·以南,(福建、广 东)1月份平均温度在8。C以上,冬季粘虫可以继续繁殖为害,无冬眠现象。 2.粘虫迁飞的根据 (1)从我国各地多年诱蛾记录分析,大发生世代以前的粘虫蛾有明显的突增现象,而在大发生后羽 化出的粘虫蛾则出现突减的现象。充分说明是由相邻地区同期迁入的结果。 (2)1961-1963年期间,进行了粘虫蛾大量标记回收工作,前后共有23次以上,回收到标记成虫的共 有12次、16个地点和21头成虫,迁飞的最远直线距离可达1400公里。进一步证实粘虫蛾远距离迁飞的结 论,并且还可以看出粘虫存在着“水平迁飞”和“垂直迁飞”两种型式。 (3)通过对粘虫峨生殖系统的解剖,发现凡突增时期诱到的粘虫雌蛾,卵巢发育进度大部 分已达到卵粒可辩,或卵己成熟阶段。而在大发生后突减期间诱到的粘虫蛾,其雌性卵巢发育进度仅处 于卵末形成阶段,这说明粘虫蛾羽化后陆续迁飞远去的习性,经过不断迁飞后卵巢才逐渐成熟。 (4)粘虫蛾飞翔力很强,据测定每小时飞行速度可达20一60公里,并能持续飞行7一8 小时。除了粘虫蛾本身的飞翔力以外,据研究在我国东部5一6月间400一900米上空,常 有900一950毫巴的气流场,适于携带昆虫随气流场而远迁。 3.粘虫迁飞的理想路线从全国各地粘虫为害世代、发生时期的资料来分析此较,可以看出 在我国东部地区具有季节性南北持续为害的特点,即从春季开始,从南向北逐代发生,夏季以后又从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