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①孔子当年传道授业之时,据说东郭子思曾问子贡:“夫子之门,何其杂也?”子贡以良医之门多病 人解之。但孔子觉得还不够,说自己“修道以俟天下,来者不止,是以杂也”。盖孔子身处礼崩乐坏的时 代,怀抱澄清天下的方略,虽四岀游说诸侯,却无解人,难以“得君行道″。所以不得不守先待后,“修道 以俟天下”。凡愿意学道者,皆来者不止。 ②孔子的教育宗旨,本来就是有教无类。因为有了守先待后的责任,就更必须有教无类。章太炎早年 门户观念甚强,对于取向不合者,往往口诛笔伐,甚或拳脚相向。但晚年在苏州讲国学时,对向学者即取 来者不拒的态度,故门下甚杂。有人说这是章夫人想多收贽见礼,那是典型的不仁者见不仁。其实太炎是 感觉到文化危亡的可能,故试图“修道以俟天下"。 ③而有教无类不仅是教育宗旨,也体现了一种文化立场。由于“教”的重要,“类”就可以暂时不计。 陈寅恪在其《隋唐史》二稿中,就曾两以“有教无类″一语来概括中古种族、文化之互动,借其字面义来 表述“教”重于“类”的深意。他所继承和发挥的,正是章太炎等人在清未提倡“国粹"”时的开放胸怀 ④过去爱说中国几千年不变,视为停滞,而学者也多寻其转变或发展的迹象,以之为中国非停滞正名。 其实不变、停滞的一个同义词便是稳定,在世界大历史中,很少有国家能够长期“维稳ˆ。尽管中国几干 的稳定或有夸大甚或神化的一面,但任何形象皆以一定程度的实际为根基。尤其在外国眼光中,“不变 的确是中国的—一个主要象征。中国何以能“维稳″,又怎样“维稳”,乃是亟须探索的大题目。 ⑤按照梁启超的看法,这正基于中国文化的开放特性。即使是所谓一尊的儒家,也一向实行“对外开 放”的改革取向。清儒陈澧就说:“魏晋以后,以老氏之说傅合于儒者;唐宋以后,以释氏之说傅合于儒 者。呜呼,安知后世无以回回、欧罗巴之说傅合于儒者乎?″陈氏所说的“傅合”,接近后人爱说的“同 化"。以儒家为核心的中国文化,恰以多次“同化”了外来的文化,而实现自身的源远流长。 ⑥陈寅恪曾说,“中国文化之定义,具于《白虎通》三纲六纪之说"。然“纲纪本理想抽象之物”,不 能不有所依托;“其所依托以表现者,实为有形之社会制度”。他整理出的“隋唐制度”,首论“礼仪",并 附“都城建筑”,并及职官、刑律、音乐等。这些“制度”中,往往都有外来的成分。如北朝音乐中之“国①孔子当年传道授业之时,据说东郭子思曾问子贡:“夫子之门,何其杂也?”子贡以良医之门多病 人解之。但孔子觉得还不够,说自己“修道以俟天下,来者不止,是以杂也”。盖孔子身处礼崩乐坏的时 代,怀抱澄清天下的方略,虽四出游说诸侯,却无解人,难以“得君行道”。所以不得不守先待后,“修道 以俟天下”。凡愿意学道者,皆来者不止。 ②孔子的教育宗旨,本来就是有教无类。因为有了守先待后的责任,就更必须有教无类。章太炎早年 门户观念甚强,对于取向不合者,往往口诛笔伐,甚或拳脚相向。但晚年在苏州讲国学时,对向学者即取 来者不拒的态度,故门下甚杂。有人说这是章夫人想多收贽见礼,那是典型的不仁者见不仁。其实太炎是 感觉到文化危亡的可能,故试图“修道以俟天下”。 ③而有教无类不仅是教育宗旨,也体现了一种文化立场。由于“教”的重要,“类”就可以暂时不计。 陈寅恪在其《隋唐史》二稿中,就曾两以“有教无类”一语来概括中古种族、文化之互动,借其字面义来 表述“教”重于“类”的深意。他所继承和发挥的,正是章太炎等人在清末提倡“国粹”时的开放胸怀。 ④过去爱说中国几千年不变,视为停滞,而学者也多寻其转变或发展的迹象,以之为中国非停滞正名。 其实不变、停滞的一个同义词便是稳定,在世界大历史中,很少有国家能够长期“维稳”。尽管中国几千 年的稳定或有夸大甚或神化的一面,但任何形象皆以一定程度的实际为根基。尤其在外国眼光中,“不变” 的确是中国的一个主要象征。中国何以能“维稳”,又怎样“维稳”,乃是亟须探索的大题目。 ⑤按照梁启超的看法,这正基于中国文化的开放特性。即使是所谓一尊的儒家,也一向实行“对外开 放”的改革取向。清儒陈澧就说:“魏晋以后,以老氏之说傅合于儒者;唐宋以后,以释氏之说傅合于儒 者。呜呼,安知后世无以回回、欧罗巴之说傅合于儒者乎?”陈氏所说的“傅合”,接近后人爱说的“同 化”。以儒家为核心的中国文化,恰以多次“同化”了外来的文化,而实现自身的源远流长。 ⑥陈寅恪曾说,“中国文化之定义,具于《白虎通》三纲六纪之说”。然“纲纪本理想抽象之物”,不 能不有所依托;“其所依托以表现者,实为有形之社会制度”。他整理出的“隋唐制度”,首论“礼仪”,并 附“都城建筑”,并及职官、刑律、音乐等。这些“制度”中,往往都有外来的成分。如北朝音乐中之“国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