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世界各地市场上到处可以看到许许多多“中国制造(Made in China)”的产品。曾几何时, 中国人还一直为没有中国制造的产品遗憾,这个时代已经过去了。从1979年到2004年,在 四分之一世纪中,中国GDP的年平均增长9.6%,制造业的贡献在三分之一以上。出口额 中制造业也有相当大的比重,根据海关总暑发布的数据,2007年上半年仅仅机电产品出口 就占出口总值的56.7%;原则上讲,材料、轻工产品和日用品都属于制造业范畴,如果把这 些都算上,那就是绝大部分了。 不论我们祖先曾经创造了多少古代文明,曾经有过多么先进的制造技术,发明了造纸、 火药、指南针。1405年,一支由260多艘海船组成的庞大船队,在郑和的带领下,载着2 万多人,航行13万多海里,向沿途30多个国家和地区显示了中国造船业的强大。87年后, 哥伦布才带着3艘小型的轻快帆船和87人,开始了西方国家的第一次远航。但是我国近代 制造业,也就是近代工业,则是萌生于19世纪中叶。那时我们的制造技术,已经远远不能 与先进国家相比,洋枪、洋炮、洋船都从国外买来。当时的满清政府在鸦片战争等对外作战 屡屡惨败以后,一部分人开始认识到一味从国外求购“坚船利炮”不是办法,于是有“机器 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的说法。1865年,作为先后成立的40多个兵工厂 中最有代表性的、也是最大的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即现在的江南造船厂)在上海成立。中 国的第一个炼钢炉、第一炉钢、第一艘机动兵船、第一尊后膛钢炮、第一磅无烟火药、第一 艘万吨轮船都是在这里诞生的,作为标志,素有“中国第一厂”的称号。自那时以后,在一 个半世纪中无数中国人本着一味从国外求购“坚船利炮”不是办法的认识,为实现“机器制 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因此我们自己需要有一个强大的制造业的期望,前 赴后继。在这期间,又实现了许多新的第一,如第一个人造地球卫星、第一棵原子弹和氢弹、 第一辆从流水生产线上下来的汽车、第一台万吨水压机、第一艘核潜艇、第一套200MW汽轮 发电机组、第一艘载人飞船等等。但是当中国为所有这些第一庆贺的时侯,不能不想到,所 有这些第一,都比国外落后一个相位。例如,当我们拼命追赶生产出自己的电站亚临界发电 机组时,国外已经有了超临界发电机组;当我们引进了超临界发电机组技术,努力消化吸收 投入生产时,国外又出了超超临界发电机组。一个不争的事实是,那些世界各地市场上“中 国制造”的产品,大多不是中国的品牌;现在中国城市满街道跑的汽车,大多也不是中国的 品牌。中国实现了制造大国的期望,但是中国还远远不是制造强国。为什么这么多人经过一 个半世纪奋斗,中国的制造业还不能强大?中国是在什么条件下变成了制造大国?为什么中 国变成了制造大国,却没有变成制造强国?又是什么条件使中国不能成为制造强国?所有这 一切,难道不值得深入思考和研究?如果不总结经验、教训,不找到正确的解决方法,也许 再过一个半世纪,一个强大制造业的期望,仍旧不能实现。 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原因。作为现代设计学的绪论,只 能从技术层面来讨论问题,而且将主要关注现在的问题而不是过去的历史。 从“中国第一厂”成立到1949年全国解放,在接近一个世纪的时间中,中国经历了满 清帝国崩溃、民国初期军阀混战、抵抗日本侵略八年抗战和其后的解放战争。国家不统一、 封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政治制度,当然没有实现强大制造业期望的可能。1949年钢产 量只有15.8万吨/年,人均量约为300克,不够打一把菜刀,制造业近乎空白。1949年到 1979年,国家统一了,政府集中很大力量发展经济,这一时期西方出于政治偏见对中国实 行严厉的经济和技术封锁,工业发展需要的技术唯一外源只有前苏联,后来也中断了。这时 国家高度重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在30年的时间中,经过几代人艰 苦奋斗,从无到有,从轻工业到重工业,从民用工业到国防工业,从知识积累到人才培养, 都有了相当规模,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但是国家关于如何发展经济,如何在技 术上赶超,政策还不成熟,也不稳定,特别是因为被排除在国际合作的队列之外,不甚了解 形势的变化和发展,很难跟上世界经济和技术发展的主流,没有成为制造强国,不能不说是世界各地市场上到处可以看到许许多多“中国制造(Made in China)”的产品。曾几何时, 中国人还一直为没有中国制造的产品遗憾,这个时代已经过去了。从 1979 年到 2004 年,在 四分之一世纪中,中国 GDP 的年平均增长 9.6%,制造业的贡献在三分之一以上[15]。出口额 中制造业也有相当大的比重,根据海关总暑发布的数据,2007 年上半年仅仅机电产品出口 就占出口总值的 56.7%;原则上讲,材料、轻工产品和日用品都属于制造业范畴,如果把这 些都算上,那就是绝大部分了。 不论我们祖先曾经创造了多少古代文明,曾经有过多么先进的制造技术,发明了造纸、 火药、指南针。1405 年,一支由 260 多艘海船组成的庞大船队,在郑和的带领下,载着 2 万多人,航行 13 万多海里,向沿途 30 多个国家和地区显示了中国造船业的强大。87 年后, 哥伦布才带着 3 艘小型的轻快帆船和 87 人,开始了西方国家的第一次远航。但是我国近代 制造业,也就是近代工业,则是萌生于 19 世纪中叶。那时我们的制造技术,已经远远不能 与先进国家相比,洋枪、洋炮、洋船都从国外买来。当时的满清政府在鸦片战争等对外作战 屡屡惨败以后,一部分人开始认识到一味从国外求购“坚船利炮”不是办法,于是有“机器 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的说法。1865 年,作为先后成立的 40 多个兵工厂 中最有代表性的、也是最大的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即现在的江南造船厂)在上海成立[16]。中 国的第一个炼钢炉、第一炉钢、第一艘机动兵船、第一尊后膛钢炮、第一磅无烟火药、第一 艘万吨轮船都是在这里诞生的,作为标志,素有“中国第一厂”的称号。自那时以后,在一 个半世纪中无数中国人本着一味从国外求购“坚船利炮”不是办法的认识,为实现“机器制 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因此我们自己需要有一个强大的制造业的期望,前 赴后继。在这期间,又实现了许多新的第一,如第一个人造地球卫星、第一棵原子弹和氢弹、 第一辆从流水生产线上下来的汽车、第一台万吨水压机、第一艘核潜艇、第一套 200MW汽轮 发电机组、第一艘载人飞船等等。但是当中国为所有这些第一庆贺的时候,不能不想到,所 有这些第一,都比国外落后一个相位。例如,当我们拼命追赶生产出自己的电站亚临界发电 机组时,国外已经有了超临界发电机组;当我们引进了超临界发电机组技术,努力消化吸收 投入生产时,国外又出了超超临界发电机组。一个不争的事实是,那些世界各地市场上“中 国制造”的产品,大多不是中国的品牌;现在中国城市满街道跑的汽车,大多也不是中国的 品牌。中国实现了制造大国的期望,但是中国还远远不是制造强国。为什么这么多人经过一 个半世纪奋斗,中国的制造业还不能强大?中国是在什么条件下变成了制造大国?为什么中 国变成了制造大国,却没有变成制造强国?又是什么条件使中国不能成为制造强国?所有这 一切,难道不值得深入思考和研究?如果不总结经验、教训,不找到正确的解决方法,也许 再过一个半世纪,一个强大制造业的期望,仍旧不能实现。 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原因。作为现代设计学的绪论,只 能从技术层面来讨论问题,而且将主要关注现在的问题而不是过去的历史。 从“中国第一厂”成立到 1949 年全国解放,在接近一个世纪的时间中,中国经历了满 清帝国崩溃、民国初期军阀混战、抵抗日本侵略八年抗战和其后的解放战争。国家不统一、 封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政治制度,当然没有实现强大制造业期望的可能。1949 年钢产 量只有 15.8 万吨/年,人均量约为 300 克,不够打一把菜刀,制造业近乎空白。1949 年到 1979 年,国家统一了,政府集中很大力量发展经济,这一时期西方出于政治偏见对中国实 行严厉的经济和技术封锁,工业发展需要的技术唯一外源只有前苏联,后来也中断了。这时 国家高度重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在 30 年的时间中,经过几代人艰 苦奋斗,从无到有,从轻工业到重工业,从民用工业到国防工业,从知识积累到人才培养, 都有了相当规模,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但是国家关于如何发展经济,如何在技 术上赶超,政策还不成熟,也不稳定,特别是因为被排除在国际合作的队列之外,不甚了解 形势的变化和发展,很难跟上世界经济和技术发展的主流,没有成为制造强国,不能不说是 3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