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乱则得治。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为义的兼士。使之具有 兼爱的品质,能爱利万民。重视环境对人的发展的重要作用,提出素丝论,即所谓的染于苍则苍 (青,灰白色),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还主张强说人,如有道者劝以教人、不叩 必鸣等。并注重实践,强调言行一致,说到做到,服从纪律。他还特别重视科技教育,这是儒家 学者所不及的。其思想散见于《墨子》一书中。 孟子(约公元前372-289年)他主要是继承和发展了孔子思想中唯心 主义部分,被后人称为亚圣。他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认为残暴之君是独 夫,人民可以推翻他。他反对武力兼并,认为只有不嗜杀人者才能统一天下。 极力主张法先王、行仁政,以达到黎民不饥不寒。他认为教育是实行仁政的 重要手段。他从性善论出发,认为教育对人来说是存养、扩充人所固有的善 良本性,将人坏的一面归于环境的影响。所以要用教育存其心、养其性,以 防止环境的侵蚀,从而培养出明人伦的君子。所以他说: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在教学上, 重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倡存疑的精神,如他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并主张循序渐进,其 进锐者,其退速、盈科后进等。他也特别重视品德教育。其思想见于《孟子》一书中 荀子(约公元前313-238年)他也是战国时的思想家。他主要继承和 发展了孔子思想中的唯物主义部分。他曾三次为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教学 长)。认为教育应为统治阶级服务,主张以诗、书、礼、乐、春秋为教材, 论述了闻见-知-行的教学过程。也肯定了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 用。他从性恶论出发,认为通过教育可改变人的恶的本性,人人都有学习 为善的可能,涂之人皆可以为禹。并揭示了一条学习规律:青,取之于蓝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乱则得治。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为义的兼士。使之具有 兼爱的品质,能爱利万民。重视环境对人的发展的重要作用,提出素丝论,即所谓的染于苍则苍 (青,灰白色),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还主张强说人,如有道者劝以教人、不叩 必鸣等。并注重实践,强调言行一致,说到做到,服从纪律。他还特别重视科技教育,这是儒家 学者所不及的。其思想散见于《墨子》一书中。 孟子(约公元前 372--289 年) 他主要是继承和发展了孔子思想中唯心 主义部分,被后人称为亚圣。他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认为残暴之君是独 夫,人民可以推翻他。他反对武力兼并,认为只有不嗜杀人者才能统一天下。 极力主张法先王、行仁政,以达到黎民不饥不寒。他认为教育是实行仁政的 重要手段。他从性善论出发,认为教育对人来说是存养、扩充人所固有的善 良本性,将人坏的一面归于环境的影响。所以要用教育存其心、养其性,以 防止环境的侵蚀,从而培养出明人伦的君子。所以他说: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在教学上, 重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倡存疑的精神,如他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并主张循序渐进,其 进锐者,其退速、盈科后进等。他也特别重视品德教育。其思想见于《孟子》一书中。 荀子(约公元前 313--238 年) 他也是战国时的思想家。他主要继承和 发展了孔子思想中的唯物主义部分。他曾三次为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教学 长)。认为教育应为统治阶级服务,主张以诗、书、礼、乐、春秋为教材, 论述了闻见--知--行的教学过程。也肯定了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 用。他从性恶论出发,认为通过教育可改变人的恶的本性,人人都有学习 为善的可能,涂之人皆可以为禹。并揭示了一条学习规律:青,取之于蓝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