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第二节 中药药理学发展简史 “、中国古代对药物作用的认识 始于《山海经》,成于《圣济经》,其卷五称“药理篇”,而盛于明清。主要从 抽象的角度来阐明中药的作用机理, 如蝉蜕:治妇人生子不下(性善脱) 治皮肤病(所在壳也) 治中风不语(鸣声清响) 治小儿夜啼(昼鸣夜息也) 二、中药药理学的研究 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一)20世纪20年代初至40年代末 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始于20世纪20年代初,我国学者陈克恢等对麻黄进 行了系统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发现麻黄中的有效成分一麻黄碱具有拟肾上腺 素样作用,且作用温和而持久,其药效与交感神经兴奋剂相同。论文发表后,在国内 外医药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这是一个伟大的起点,揭开了中药药理研究的新篇章。 此后被研究的中药还有当归、延胡索、川芎等。总体来说,这一阶段研究进展较 为缓慢,成果有限。但这30年的工作,为今后中药药理研究奠定了基础,形成了一条 延续至今的中药药理研究思路,从天然药材中提取化学成分,通过筛选确定其药效和 有效成分。 (二)50年代至80年代 我国建立了专门的中药研究机构,对中药的药理作用和有效成分进行了更为广泛 和深入的研究。 主要有中药对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以及抗感染和抗肿 瘤作用研究取得显著成就。标志性成果有丹参、川芎、冠心Ⅱ号方的活血化瘀研究, 延胡索镇痛镇静作用研究,清热解毒药的抗炎抗菌作用研究等。在初步揭示中药药理 作用的同时,还发现和确定了许多中药的有效成分,如小檗碱、苦参碱、川芎嗪、青 蒿素等:还发现一些中药具有新的药理作用,如枳实与枳壳中含的对羟福林及N甲基 酪胺静注具有心血管活性,口服无此作用。又如黄连、苦参的抗心律失常作用,雷公 藤的免疫抑制作用。 80年代初,第一本《中药药理学》教科书出版,国家把《中药药理学》课程列为 中药专业的教学计划,并正式作为该专业的一门必修的专业课,中药药理学作为一门 学科也被人们所接受。 1985年成立了全国中药药理专业委员会和创办《中药药理与临床》杂志;《中药 新药审批办法》颁布,激励了中药新药的研究:高等学校(研究单位)、临床、生产 部门大力协作研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局面 (三)90年代第二节 中药药理学发展简史 一、中国古代对药物作用的认识 始于《山海经》,成于《圣济经》,其卷五称“药理篇”,而盛于明清。主要从 抽象的角度来阐明中药的作用机理。 如蝉蜕:治妇人生子不下(性善脱)         治皮肤病(所在壳也)         治中风不语(鸣声清响)         治小儿夜啼(昼鸣夜息也) 二、中药药理学的研究 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一)20世纪20年代初至40年代末 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始于20世纪20年代初,我国学者陈克恢等对麻黄进 行了系统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发现麻黄中的有效成分—麻黄碱具有拟肾上腺 素样作用,且作用温和而持久,其药效与交感神经兴奋剂相同。论文发表后,在国内 外医药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这是一个伟大的起点,揭开了中药药理研究的新篇章。 此后被研究的中药还有当归、延胡索、川芎等。总体来说,这一阶段研究进展较 为缓慢,成果有限。但这30年的工作,为今后中药药理研究奠定了基础,形成了一条 延续至今的中药药理研究思路,从天然药材中提取化学成分,通过筛选确定其药效和 有效成分。 (二)50年代至80年代 我国建立了专门的中药研究机构,对中药的药理作用和有效成分进行了更为广泛 和深入的研究。 主要有中药对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以及抗感染和抗肿 瘤作用研究取得显著成就。标志性成果有丹参、川芎、冠心Ⅱ号方的活血化瘀研究, 延胡索镇痛镇静作用研究,清热解毒药的抗炎抗菌作用研究等。在初步揭示中药药理 作用的同时,还发现和确定了许多中药的有效成分,如小檗碱、苦参碱、川芎嗪、青 蒿素等;还发现一些中药具有新的药理作用,如枳实与枳壳中含的对羟福林及N-甲基 酪胺静注具有心血管活性,口服无此作用。又如黄连、苦参的抗心律失常作用,雷公 藤的免疫抑制作用。 80年代初,第一本《中药药理学》教科书出版,国家把《中药药理学》课程列为 中药专业的教学计划,并正式作为该专业的一门必修的专业课,中药药理学作为一门 学科也被人们所接受。 1985年成立了全国中药药理专业委员会和创办《中药药理与临床》杂志;《中药 新药审批办法》颁布,激励了中药新药的研究;高等学校(研究单位)、临床、生产 部门大力协作研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局面。 (三)90年代—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