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这种对南、北文学不同艺术特色的清醒认识,和“各去所短,合其两长”的文学主 张的提出,是贞观时期唐太宗及其史臣们在总结历史经验时形成的对文学发展方向的 种共识。所谓“贵于清绮”是对追求声律辞藻的南 朝诗风的概括,偏重于诗的声辞之美而言,宜于咏 歌是其所长,缘情绮靡而流于轻艳纤弱则为其所短。 “重乎气质”指北朝诗歌特有的真挚朴厚的情感力 量和气势,贞刚壮大是其所长,而表现形式的简古 质朴或理胜其词,则是一种缺憾。如何用南朝文学 的声辞之美,来表现新朝的恢宏气象和刚健开朗的 健康情思,是初唐诗人面临的课题,也是南、北诗 风融合的关键。 1、李世民(597—649) 太 现存诗97首,在初唐诗200多首中几占一半。感 时应景,吟咏风月之作多达50首。较优秀的有《帝 京篇》、《经破薛举战地》、《还陕述怀》等。《帝 京篇》“无论大略,即雄才自当驱走一世。”(胡应麟) 唐太宗本人就承宫体余风,“戏作艳诗”。虞世南曾谏道:“圣作虽工,体制非雅 上之所好,下必随之。此文一行,恐致风靡。而今而后,请不奉诏。”太宗很嘉许他的 诚恳直言,赐绢五十疋。 在太宗的诗里,常常是壮大怀抱,志向与华丽的辞条相并存。如作于贞观四年(630 年)的《经破薛举战地》诗里有这么几句“昔年怀壮气,提戈初仗节。心随朗日高,志 与秋霜洁”,刚健豪迈。但“浪霞穿水净,峰雾抱莲昏。”就带有六朝雕琢辞采的痕迹 与全诗的气格颇不协调。这是南北文风融合初期不可避免地存在的合而未融的弊端。 2、虞世南(558—638) 前朝遗老,贞观诗风的继承者。在陈就因“文章婉缛”,“徐陵以为类己”而得名。 在隋代写过《应诏嘲司花女》等宫体诗。入唐后的作品几乎全是奉和、应诏、侍宴等类 作品。惟五绝《咏蝉》尚有兴寄。 3、王绩(585-644) 隋秘书正字、六合县丞,唐初以原官待诏门下省,贞观中任太乐丞,后归隐。号“斗 酒学士”,有《东皋子集》三卷。诗中多愤激之词,如《过酒家》:“此日长昏欲,非关养 性灵。眼前人尽醉,何忍独为醒。”实为对新朝的不满。仿陶作《五斗先生传》、《自撰墓 《野望》一诗最为人称道 王绩诗避世淡泊落寞的情感特点,在初唐乃至盛唐是绝无仅有的,他的诗在内容上 虽与后来田园诗相近,但情感上却完全不同,缺少激情,是唐诗史上一个独特的类型。 上官仪与“上官体” 上官仪(616?-664),字游韶。贞观初进士,太宗时曾任秘书郎,高宗时官至东这种对南、北文学不同艺术特色的清醒认识,和“各去所短,合其两长”的文学主 张的提出,是贞观时期唐太宗及其史臣们在总结历史经验时形成的对文学发展方向的一 种共识。所谓“贵于清绮”是对追求声律辞藻的南 朝诗风的概括,偏重于诗的声辞之美而言,宜于咏 歌是其所长,缘情绮靡而流于轻艳纤弱则为其所短。 “重乎气质”指北朝诗歌特有的真挚朴厚的情感力 量和气势,贞刚壮大是其所长,而表现形式的简古 质朴或理胜其词,则是一种缺憾。如何用南朝文学 的声辞之美,来表现新朝的恢宏气象和刚健开朗的 健康情思,是初唐诗人面临的课题,也是南、北诗 风融合的关键。 1、 李世民(597—649) 现存诗97首,在初唐诗200多首中几占一半。感 时应景,吟咏风月之作多达50首。 较优秀的有《帝 京篇》、《经破薛举战地》 、《还陕述怀》等。《帝 京篇》“无论大略,即雄才自当驱走一世。”(胡应麟) 唐太宗本人就承宫体余风,“戏作艳诗”。虞世南曾谏道:“圣作虽工,体制非雅。 上之所好,下必随之。此文一行,恐致风靡。而今而后,请不奉诏。”太宗很嘉许他的 诚恳直言,赐绢五十疋。 在太宗的诗里,常常是壮大怀抱,志向与华丽的辞条相并存。如作于贞观四年(630 年)的《经破薛举战地》诗里有这么几句“昔年怀壮气,提戈初仗节。心随朗日高,志 与秋霜洁”,刚健豪迈。但 “浪霞穿水净,峰雾抱莲昏。”就带有六朝雕琢辞采的痕迹, 与全诗的气格颇 不协调。这是南北文风融合初期不可避免地存在的合而未融的弊端。 2、虞世南(558—638) 前朝遗老,贞观诗风的继承者。在陈就因“文章婉缛”,“徐陵以为类己”而得名。 在隋代写过《应诏嘲司花女》等宫体诗。入唐后的作品几乎全是奉和、应诏、侍宴等类 作品。惟五绝《咏蝉》尚有兴寄。 3、王绩(585—644) 隋秘书正字、六合县丞,唐初以原官待诏门下省,贞观中任太乐丞,后归隐。号“斗 酒学士”,有《东皋子集》三卷。诗中多愤激之词,如《过酒家》:“此日长昏欲,非关养 性灵。眼前人尽醉,何忍独为醒。”实为对新朝的不满。仿陶作《五斗先生传》、《自撰墓 志》。 《野望》一诗最为人称道。 王绩诗避世淡泊落寞的情感特点,在初唐乃至盛唐是绝无仅有的,他的诗在内容上 虽与后来田园诗相近,但情感上却完全不同,缺少激情,是唐诗史上一个独特的类型。 二.上官仪与“上官体” 上官仪(616?-664),字游韶。贞观初进士,太宗时曾任秘书郎,高宗时官至东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