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隋文帝开皇九年(589)统一全国,结束了270余年南北朝分裂的局面。隋短祚,维 持了不到30年。隋炀帝大业十三年(617),关陇贵族集团的代表人物李渊、李世民父 子起兵太原。第二年五月,李渊在长安称帝,改国号为唐,先后平定了其它的武装力量 于武德七年(624)统一全国。唐成为了我国历史上政治开明、军事强大、文化繁荣的朝 代。后人将之与汉并列,称为“汉唐盛世。” 在文学方面,魏晋南北朝是文学自觉的时代,文学的艺术特质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从永嘉南渡开始的漫长岁月里,一直在南北分裂的局面中发展,文学带着明显的地域色 彩,有待纳入统一的进程之中。唐人的贡献,就是在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基础上,合南北 文学之长,创造了有唐一代辉煌的文学。 第一节唐代文学的总体风貌 、唐诗的繁荣 唐代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唐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珠穆朗玛峰 1、作家众多、作品数量巨大 唐诗人上自天子,下逮庶人,百司庶府,三教九流,靡所不预。(胡应麟《诗薮》) 清康熙年间编纂《全唐诗》,录诗48900余首,诗 人2200余人(其中有别集者691家),比从先秦《诗经》 到南北朝诗的总和多出近三倍 陈尚君《全唐诗补编》续收唐五代逸诗6300多首 徐俊《敦煌诗集残卷辑校》新辑唐人逸诗近千首 三书共收唐五代诗歌约55000多首,如果再加上 散佚不传的,作家人数和诗歌数量应更加可观。 2、体裁、形式完备 据前人对于《全唐诗》中存诗一卷以上的诗人所 作统计,其中五、七言古诗7244首,五、七言绝句9210首,五、七言律诗15474首,排律 2004首。这个统计占《全唐诗》的70%,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唐人诗歌体裁运用之多样。 3、艺术成就高 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作完,此后倘非能翻出如来掌心之齐天大圣,大可不必
绪 论 隋文帝开皇九年(589)统一全国,结束了270 余年南北朝分裂的局面。隋短祚,维 持了不到30 年。隋炀帝大业十三年(617),关陇贵族集团的代表人物李渊、李世民父 子起兵太原。第二年五月,李渊在长安称帝,改国号为唐,先后平定了其它的武装力量, 于武德七年(624)统一全国。唐成为了我国历史上政治开明、军事强大、文化繁荣的朝 代。后人将之与汉并列,称为“汉唐盛世。” 在文学方面,魏晋南北朝是文学自觉的时代,文学的艺术特质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从永嘉南渡开始的漫长岁月里,一直在南北分裂的局面中发展,文学带着明显的地域色 彩,有待纳入统一的进程之中。唐人的贡献,就是在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基础上,合南北 文学之长,创造了有唐一代辉煌的文学。 第一节 唐代文学的总体风貌 一、唐诗的繁荣 唐代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唐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珠穆朗玛峰。 1、作家众多、作品数量巨大 唐诗人上自天子,下逮庶人,百司庶府,三教九流,靡所不预。(胡应麟《诗薮》) 清康熙年间编纂《全唐诗》,录诗48900余首,诗 人2200余人(其中有别集者691家),比从先秦《诗经》 到南北朝诗的总和多出近三倍。 陈尚君《全唐诗补编》续收唐五代逸诗6300多首。 徐俊《敦煌诗集残卷辑校》新辑唐人逸诗近千首。 三书共收唐五代诗歌约55000多首,如果再加上 散佚不传的,作家人数和诗歌数量应更加可观。 2、体裁、形式完备 据前人对于《全唐诗》中存诗一卷以上的诗人所 作统计,其中五、七言古诗7244首,五、七言绝句9210首,五、七言律诗15474首,排律 2004首。这个统计占《全唐诗》的70%,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唐人诗歌体裁运用之多样。 3、艺术成就高 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作完,此后倘非能翻出如来掌心之齐天大圣,大可不必
动手。(《鲁迅书信集》下册699页) 二、传奇小说、词和散文 1、传奇小说 除了诗歌,唐代文学中最值得注意的是传奇小说 唐传奇脱胎于六朝志怪,渐离六朝志怪记录奇异传闻,“唐人有意为小说”,标志 着中国古代短篇小说开始进入成熟阶段 唐代与传奇小说性质相近的新文体是变文。变文本来是一种讲唱佛经故事以宣传佛 教的通俗文学形式,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娱乐性。后来便产生了讲唱历史和时事的变文。 2、词 词是产生于唐代的又一种新文体。 词最初孕育于唐代繁华城市中罗列的歌楼妓馆,是歌妓们演唱的小曲,所配合的音 乐是唐代新兴的燕乐。为了适应乐曲的需要,渐渐形成句子长短不齐而有规定体制的文 字格式。中唐以后,有些著名的文人也参与了词的写作,到了晚唐,则出现温庭筠这样 大量写作词的文人。五代十国时期,文人词已经很兴盛。 南唐后主李煜于亡国之后所写的词,多抒发国破家亡、人生迷惘无着之感,内涵变 得深厚起来 3、散文 唐代散文最重要的现象是“古文运动”的兴起。所谓“古文”是相对于盛行于六朝、 在唐代仍占据主导地位的骈体文而言,指先秦两汉的不讲究骈偶的散文 以韩愈为代表的古文运动具有两重意义:一方面,它是一种儒学复兴运动:另一层 意义上,古文运动也是文体改革运动。 第二节唐诗繁荣的原因 般人爱讲唐诗,我却要讲诗唐。诗唐者,诗的唐朝也。懂得了诗的唐朝,才能欣 赏唐朝的诗。(闻一多) 唐代是诗歌的时代。经济的发展,国力的强盛,多种文化的融合,统治阶层组成的 多元化,思想统治的相对宽松等各方面的因素,有力地促进了唐代文学的繁荣发展,结 下累累硕果,而诗歌作为唐代文学的主流,更是大放异彩。 我们重点分析以下几方面 “以诗取士” 唐代一反魏晋以来保护士族特权的九品中正制,实行科举考试,通过明经、进士等 常科以及其他种种名目的考试,选拔官吏。科举制的施行,促进了唐诗的繁荣。这主要 表现在几个方面
动手。(《鲁迅书信集》下册699页) 二、传奇小说、词和散文 1、传奇小说 除了诗歌,唐代文学中最值得注意的是传奇小说。 唐传奇脱胎于六朝志怪,渐离六朝志怪记录奇异传闻,“唐人有意为小说”,标志 着中国古代短篇小说开始进入成熟阶段。 唐代与传奇小说性质相近的新文体是变文。变文本来是一种讲唱佛经故事以宣传佛 教的通俗文学形式,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娱乐性。后来便产生了讲唱历史和时事的变文。 2、词 词是产生于唐代的又一种新文体。 词最初孕育于唐代繁华城市中罗列的歌楼妓馆,是歌妓们演唱的小曲,所配合的音 乐是唐代新兴的燕乐。为了适应乐曲的需要,渐渐形成句子长短不齐而有规定体制的文 字格式。中唐以后,有些著名的文人也参与了词的写作,到了晚唐,则出现温庭筠这样 大量写作词的文人。五代十国时期,文人词已经很兴盛。 南唐后主李煜于亡国之后所写的词,多抒发国破家亡、人生迷惘无着之感,内涵变 得深厚起来。 3、散文 唐代散文最重要的现象是“古文运动”的兴起。所谓“古文”是相对于盛行于六朝、 在唐代仍占据主导地位的骈体文而言,指先秦两汉的不讲究骈偶的散文。 以韩愈为代表的古文运动具有两重意义:一方面,它是一种儒学复兴运动;另一层 意义上,古文运动也是文体改革运动。 第二节 唐诗繁荣的原因 一般人爱讲唐诗,我却要讲诗唐。诗唐者,诗的唐朝也。懂得了诗的唐朝,才能欣 赏唐朝的诗。(闻一多) 唐代是诗歌的时代。经济的发展,国力的强盛,多种文化的融合,统治阶层组成的 多元化,思想统治的相对宽松等各方面的因素,有力地促进了唐代文学的繁荣发展,结 下累累硕果,而诗歌作为唐代文学的主流,更是大放异彩。 我们重点分析以下几方面。 一、“以诗取士” 唐代一反魏晋以来保护士族特权的九品中正制,实行科举考试,通过明经、进士等 常科以及其他种种名目的考试,选拔官吏。科举制的施行,促进了唐诗的繁荣。这主要 表现在几个方面:
首先,从六朝门阀势力下解放出来的一批庶族寒士登上了历史舞台,成为政治生活 中最活跃的新生力量。他们带着一往无前的蓬勃朝气,怀抱匡时济世的宏伟志向,歌唱 社会人生,歌唱时代理想,使文学风貌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诗人队伍的扩大和主导力量 的改变,使诗歌创作在唐代是一种普遍的社会文化现象,这一点对唐诗特点的形成以及 创作数量的大幅度增长具有根本性意义 其次,“以诗取士”有力地刺激了地主阶级的文化教育,使整个社会的文化得到普及 第三,科举制度造成的漫游之风,开阔了文人的视野,文人大量集中于京城,以文 会友,切磋琢磨,也有利于文学修养和文学技巧的提高 、文禁松弛,文人思想解放 据陈寅恪先生考证:唐高祖之母独孤氏、太宗之母纥陵氏,皇后长孙氏,都是鲜卑 族人。因此,这个家庭不仅有着鲜卑血统,而且长期居住在北边,受到胡族文化的影响 较为深刻。 魏晋南北朝数百年中儒学衰弱,多种思想并存,这种局面不是短时期可以改变的 另一方面,唐代社会的政治、民族、文化等总体上都有多元化的特点,思想学说的多元 化正与之相应,建立单一的思想统治缺乏必要的基础。所以,唐代的思想界,就显得较 为自由活泼 唐人诗歌,其于先世及时事,直辞咏寄,略无避隐。至宫禁嬖昵,非外间所应知者 皆反复极言,而上之人亦不以为罪。今之诗人不敢尔也。(洪迈《容斋随笔》) 唐代近三百年的时间,思想采取兼容并包的态度。儒、释、道思想的交融,可以说 是唐代思想的基本特点。士人在入仕持儒家思想,而在人生信仰,社会思潮、生活情趣 和生活方式方面,就时时杂入释、道多方面思想的影响,极大地影响了唐文学的发展 1、佛教对文学的影响 唐代佛教有了很大的发展,天台、三论、法相、华严、禅宗等教派在佛教中国化方 面,都已到了相当成熟的阶段,禅宗尤其如此,它已深深地融入到了中国文化之中。佛 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主要通过以下三方面的途径来完成的。 (1)影响士人的人生理想、生活情趣。唐代的很多作家,如王绩、沈佺期、宋之问、 张说、孟浩然、王维、常建、李颀、杜甫、李白、韦应物、元稹、白居易、刘禹锡、李 贺、许浑、皮日休、陆龟蒙、罗隐、吴融、黄滔、韩偓、杜荀鹤等人的作品中,都有佛 教影响的印记。 (2)影响诗歌审美情趣。佛教禅宗讲体的自性,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的,藉着具 体的物象,来表现难以言传的一点禅机。这是一种更深层的影响,也是一种更为重要的 影响。它给唐诗带来一种新的品质。唐诗中空寂的境界,明净和平的趣味,淡泊而又深 厚的含蕴,就是从这里来的 (3)直接影响了唐代出现了大量的诗僧。清人编《全唐诗》,收僧人诗作者113人 诗2783首。除僧诗外,士人与佛教的广泛联系,与僧人的广泛交往,也大量地反映到诗
首先,从六朝门阀势力下解放出来的一批庶族寒士登上了历史舞台,成为政治生活 中最活跃的新生力量。他们带着一往无前的蓬勃朝气,怀抱匡时济世的宏伟志向,歌唱 社会人生,歌唱时代理想,使文学风貌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诗人队伍的扩大和主导力量 的改变,使诗歌创作在唐代是一种普遍的社会文化现象,这一点对唐诗特点的形成以及 创作数量的大幅度增长具有根本性意义。 其次,“以诗取士”有力地刺激了地主阶级的文化教育,使整个社会的文化得到普及。 第三,科举制度造成的漫游之风,开阔了文人的视野,文人大量集中于京城,以文 会友,切磋琢磨,也有利于文学修养和文学技巧的提高。 二、文禁松弛,文人思想解放 据陈寅恪先生考证:唐高祖之母独孤氏、太宗之母纥陵氏,皇后长孙氏,都是鲜卑 族人。因此,这个家庭不仅有着鲜卑血统,而且长期居住在北边,受到胡族文化的影响 较为深刻。 魏晋南北朝数百年中儒学衰弱,多种思想并存,这种局面不是短时期可以改变的; 另一方面,唐代社会的政治、民族、文化等总体上都有多元化的特点,思想学说的多元 化正与之相应,建立单一的思想统治缺乏必要的基础。所以,唐代的思想界,就显得较 为自由活泼。 唐人诗歌,其于先世及时事,直辞咏寄,略无避隐。至宫禁嬖昵,非外间所应知者, 皆反复极言,而上之人亦不以为罪。今之诗人不敢尔也。(洪迈《容斋随笔》) 唐代近三百年的时间,思想采取兼容并包的态度。儒、释、道思想的交融,可以说 是唐代思想的基本特点。士人在入仕持儒家思想,而在人生信仰,社会思潮、生活情趣 和生活方式方面,就时时杂入释、道多方面思想的影响,极大地影响了唐文学的发展。 1、佛教对文学的影响 唐代佛教有了很大的发展,天台、三论、法相、华严、禅宗等教派在佛教中国化方 面,都已到了相当成熟的阶段,禅宗尤其如此,它已深深地融入到了中国文化之中。佛 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主要通过以下三方面的途径来完成的。 (1)影响士人的人生理想、生活情趣。唐代的很多作家,如王绩、沈佺期、宋之问、 张说、孟浩然、王维、常建、李颀、杜甫、李白、韦应物、元稹、白居易、刘禹锡、李 贺、许浑、皮日休、陆龟蒙、罗隐、吴融、黄滔、韩偓、杜荀鹤等人的作品中,都有佛 教影响的印记。 (2)影响诗歌审美情趣。佛教禅宗讲体的自性,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的,藉着具 体的物象,来表现难以言传的一点禅机。这是一种更深层的影响,也是一种更为重要的 影响。它给唐诗带来一种新的品质。唐诗中空寂的境界,明净和平的趣味,淡泊而又深 厚的含蕴,就是从这里来的。 (3)直接影响了唐代出现了大量的诗僧。清人编《全唐诗》,收僧人诗作者113人, 诗2783首。除僧诗外,士人与佛教的广泛联系,与僧人的广泛交往,也大量地反映到诗
中。《全唐诗》中有此类诗2273首,二者相加,占《全唐诗》总数的百分之十点三。就 是说,十首唐诗中就有一首与佛教有关 (4)佛教的影响还表现在文学体裁的开拓上。俗讲与变文,就是这时出现的新文体 2.道家和道教对唐文学的影响 道家和道教是有区别的:道家是一学术派别,是以先秦老子、庄子关于“道”的学 说为中心的先秦学术派别,其影响深远。道教是依据道家思想建立起来的中国汉民族固 有的宗教。它们的创造人道家为老庄;道教则是东汉顺帝元年,由张陵道创立的,它奉 老子为教祖,称为“太上老君”,又称“五斗米教”“天师道”。道家和道教也对唐文 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道家思想对于唐代文人来说,主要是使他们返归自然,生一份对于自然的亲和力。 唐人写了许多以《逍遥游》为母题的赋,但都把大鹏作为抒发壮伟气概、表现巨大抱负 的形象。他们离开了庄子物我两忘、万物齐一的根本精神,于无为中求有为,从无为走 向进取。 道教对于唐人人生信仰的影响更大些。这主要表现在神仙思想的影响上,唐代作家 如王勃、卢照邻、陈子昂、宋之问、张九龄、李颀、王昌龄、岑参、白居易、李商隐等 人,都有神仙信仰。唐诗里有许多神仙世界的描写,李白笔下的泰山、天姥山、莲花山 的神仙幻境,李贺笔下五彩斑斓的神仙世界,李商隐笔下的圣女、嫦娥、龙宫贝阙的形 象,都是道教影响的显例。连以写实著称的白居易,也在《长恨歌》的结尾幻想了一个 神仙世界。神仙思想还极大地丰富了唐传奇的想象力,使其情节更富于浪漫色彩 、文学自身的发展 从文学自身的发展来说,唐诗的繁荣乃是魏晋南北朝文学发展的必然结果。中国文 学发展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艺术特质得到了充分的认识,它已经独立成科并得到了 迅速发展。这主要表现在它逐步与学术分离,淡化它的政教功利目的,开始了自觉地审 美。就内容来说,重个人情怀抒发,无论是表现玄理还是抒情,都是为了抒发个人情怀 发展到极端时,甚至由抒情走向娱乐。就形式来说,辞条声律之美的追求,表现技巧的 创新,创作过程的体认,包括对于想象、灵感、言意、形神的感知与把握,都有了惊人 的进展 第三节唐诗分期 四唐 形成 唐初体(唐初犹袭陈隋之体)、盛唐体(景云以后,开元、天宝诸公之诗),大历 体(大历十才子之诗),元和体(元、白诸公),晚唐体。 论诗如论禅:汉魏晋与盛唐之诗,则第一义也;大历以还之诗,则小乘禅也,已落
中。《全唐诗》中有此类诗2273首,二者相加,占《全唐诗》总数的百分之十点三。就 是说,十首唐诗中就有一首与佛教有关。 (4)佛教的影响还表现在文学体裁的开拓上。俗讲与变文,就是这时出现的新文体。 2.道家和道教对唐文学的影响 道家和道教是有区别的:道家是一学术派别,是以先秦老子、庄子关于“道”的学 说为中心的先秦学术派别,其影响深远。道教是依据道家思想建立起来的中国汉民族固 有的宗教。它们的创造人道家为老庄;道教则是东汉顺帝元年,由张陵道创立的,它奉 老子为教祖,称为“太上老君”,又称“五斗米教”“天师道”。道家和道教也对唐文 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道家思想对于唐代文人来说,主要是使他们返归自然,生一份对于自然的亲和力。 唐人写了许多以《逍遥游》为母题的赋,但都把大鹏作为抒发壮伟气概、表现巨大抱负 的形象。他们离开了庄子物我两忘、万物齐一的根本精神,于无为中求有为,从无为走 向进取。 道教对于唐人人生信仰的影响更大些。这主要表现在神仙思想的影响上,唐代作家 如王勃、卢照邻、陈子昂、宋之问、张九龄、李颀、王昌龄、岑参、白居易、李商隐等 人,都有神仙信仰。唐诗里有许多神仙世界的描写,李白笔下的泰山、天姥山、莲花山 的神仙幻境,李贺笔下五彩斑斓的神仙世界,李商隐笔下的圣女、嫦娥、龙宫贝阙的形 象,都是道教影响的显例。连以写实著称的白居易,也在《长恨歌》的结尾幻想了一个 神仙世界。神仙思想还极大地丰富了唐传奇的想象力,使其情节更富于浪漫色彩。 三、文学自身的发展 从文学自身的发展来说,唐诗的繁荣乃是魏晋南北朝文学发展的必然结果。中国文 学发展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艺术特质得到了充分的认识,它已经独立成科并得到了 迅速发展。这主要表现在它逐步与学术分离,淡化它的政教功利目的,开始了自觉地审 美。就内容来说,重个人情怀抒发,无论是表现玄理还是抒情,都是为了抒发个人情怀, 发展到极端时,甚至由抒情走向娱乐。就形式来说,辞条声律之美的追求,表现技巧的 创新,创作过程的体认,包括对于想象、灵感、言意、形神的感知与把握,都有了惊人 的进展。 第三节 唐诗分期 一、“四唐” 1、形成 唐初体(唐初犹袭陈隋之体)、盛唐体(景云以后,开元、天宝诸公之诗),大历 体(大历十才子之诗),元和体(元、白诸公),晚唐体。 论诗如论禅:汉魏晋与盛唐之诗,则第一义也;大历以还之诗,则小乘禅也,已落
第二义也;晚唐之诗,则声闻、辟支果也。 大历以前,分明别是一副言语;晚唐,分明别是一副言语。大历之诗,高者尚未失 盛唐,下者渐入晚唐矣。晚唐之下者,亦堕野狐外道鬼窟中。 宋·严羽《沧浪诗话·诗体》 武德至天宝末六十五人,为唐初、盛唐诗。……自天宝至元和间四十八人,为中 唐诗。 自元和至唐末四十九人,为晚唐诗。 一一元·杨士弘《唐音》 有唐三百年,诗众体备矣,莫不兴于始,成于中,流于变,而移之于终。至于声律 兴象、文词理致、各有品格高下之不同。略而言之,则有初唐、盛唐、中唐、晩唐之不 同 明·高棅《唐诗品汇·总序》 2、断限 罗宗强《隋唐五代代文学思想史》 郭预衡《中国文学史》 初唐 高祖武德初——一睿宗景云中 高祖武德元年——玄宗先天元年 (618-711) (618-712) 盛唐睿宗景云中一一玄宗天宝初玄宗开元元年—代宗永泰元年 (711-742) (713-765) 中唐 德宗贞元中一穆宗长庆未 代宗大历元年—懿宗大中元年 (795-824) (766-859) 晚唐敬宗宝历初—昭宗天佑未 懿宗咸通元年—昭宗天佑四年 (825-907) (860-907) 般分法: 初唐:高祖武德元年一一玄宗先天元年(618-712) 盛唐:玄宗开元元年一一代宗永泰元年(713-765) 中唐:代宗大历元年一一文宗太和元年(766-827) 晚唐:文宗太和元年一一昭宗天佑四年(827-907) 二、唐诗的发展轨迹 1、初唐(618-712) 初唐约百年,诗人大约270人,诗歌2757首,其中心任务是要批判地继承六朝文学, 融合南北文风,为诗歌发展开辟一条健康的发展道路 初唐百年诗歌的演进,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初唐的前五十年,是宫廷诗的时代
第二义也;晚唐之诗,则声闻、辟支果也。 大历以前,分明别是一副言语;晚唐,分明别是一副言语。大历之诗,高者尚未失 盛唐,下者渐入晚唐矣。晚唐之下者,亦堕野狐外道鬼窟中。 ——宋·严羽《沧浪诗话·诗体》 自武德至天宝末六十五人,为唐初、盛唐诗。……自天宝至元和间四十八人,为中 唐诗。……自元和至唐末四十九人,为晚唐诗。 ——元·杨士弘《唐音》 有唐三百年,诗众体备矣,莫不兴于始,成于中,流于变,而移之于终。至于声律 兴象、文词理致、各有品格高下之不同。略而言之,则有初唐、盛唐、中唐、晚唐之不 同。 ——明·高棅《唐诗品汇·总序》 2、断限 罗宗强《隋唐五代代文学思想史》 郭预衡《中国文学史》 初唐 高祖武德初——睿宗景云中 (618-711) 高祖武德元年——玄宗先天元年 (618-712) 盛唐 睿宗景云中——玄宗天宝初 (711-742) 玄宗开元元年——代宗永泰元年 (713-765) 中唐 德宗贞元中——穆宗长庆未 (795-824) 代宗大历元年——懿宗大中元年 (766-859) 晚唐 敬宗宝历初——昭宗天佑未 (825-907) 懿宗咸通元年——昭宗天佑四年 (860-907) 一般分法: 初唐:高祖武德元年——玄宗先天元年(618-712) 盛唐:玄宗开元元年——代宗永泰元年(713-765) 中唐:代宗大历元年——文宗太和元年(766-827) 晚唐:文宗太和元年——昭宗天佑四年(827-907) 二、唐诗的发展轨迹 1、初唐(618-712) 初唐约百年,诗人大约270人,诗歌2757首,其中心任务是要批判地继承六朝文学, 融合南北文风,为诗歌发展开辟一条健康的发展道路。 初唐百年诗歌的演进,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初唐的前五十年,是宫廷诗的时代
初唐的后五十年是逐步突破旧诗风,建立唐诗风范的时期。 贞观、永徽之时,虞魏诸公,稍离旧习,王杨卢骆,因加美丽,刘希夷有闱帷之作, 上官仪有婉媚之体,此初唐之始制也。神龙以还,洎开元初,陈子昂古风雅正,李巨山 文章宿老,沈宋之新声,苏张之大手笔,此初唐之渐盛也。(高棅《唐诗品汇·总序》 2、盛唐(713-765) 盛唐时代,唐诗的发展达到的繁荣的顶峰。这个时期,出现了山水田园游人王孟 把山水田园的空明灵秀的美表现得令人心驰神往。还出现了边塞诗人高适、岑参(高岑), 他们把边塞写得瑰奇壮伟,豪情慷慨。还有王昌龄、李颀、崔颢、王之涣等大批名家 可谓是风格流派众多,异彩纷呈。当然,盛唐时代最重要的两位诗人是李白和杜甫。 自后曲江继起,浸浸称盛。开元、天宝之际,笃生李杜二公,集数百年之大成。…… 其辅二家而起者,有王维、盂浩然、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刘昋虛、裴迪、储光 羲、常建、崔颢诸人。……故论诗者至开宝之世,莫不推为千载之盛也。(鲁九皋《诗 学源流考》) 3、中唐(766-827) 杜甫之后,唐代社会日益衰败,大历诗人因社会衰败而心绪彷徨,诗中出现了寂莫 情思,夕阳秋风,气骨顿时衰减。到了贞元元和年间,士人渴望中兴,因此,在政治政 事的同时,诗坛上也出现了革新风气,诗歌创作由此而又出现了一个高潮,在诗坛形成 了两大流派,一是韩愈、孟郊、李贺等人,受到杜甫奇崛、散文比,炼字琢句的影响 更加怪奇,甚至以丑为美,形成了韩孟诗派。另外则是白居易、元稹以及张籍、王建 他们则受杜甫新乐府诗歌的影响,从乐府民歌中吸取养料,倡导新乐府运动,将诗写得 通俗易懂,形成了元、白诗派。这些中唐诗人在盛唐诗的高水平上,在盛极难继的局面 中,以他们的革新精神和创新勇气,又开拓出了一片诗歌新天地,形成了唐诗创作的第 个高潮 盖一代之诗,有盛必有衰。其始也,由衰而返乎盛,盛极而衰即伏其中。于是能者 又出奇以求其盛,而变之上者则中兴,变之下者则愈降。古人所谓‘若无新变,不能代 雄’是也。……大历以降,风调渐佳,气格渐损。故昌谷(按指李贺,疑当为昌黎)以 雄奇胜,元、白以平易胜,温、李以博丽胜,郊、岛以幽峭胜,虽品格不一,皆能自成 局面,亦皆力求其变者也。(朱庭珍《筱园诗话》卷一) 4、晚唐(827-907) 长庆以后,中兴成梦,士人生活走向平庸,心态内敛,感情也趋于细腻。诗歌创作 进入了另一个阶段。在这一片诗歌退潮中,“小李杜”崛起诗坛。“小李杜”之诗或隐 或显地指陈时事,表达其忧国伤时之情:又因他们在仕途失意,诗歌也在不同程度上追 求感官刺激,描写男欢女爱之诗增多。杜牧的古体诗感慨时事,慷慨任气,其律诗尤其 是七律,豪爽乐羁,时有拗峭:其咏史绝句更是别具一格,精警隽永。李商隐之诗更是
初唐的后五十年是逐步突破旧诗风,建立唐诗风范的时期。 贞观、永徽之时,虞魏诸公,稍离旧习,王杨卢骆,因加美丽,刘希夷有闱帷之作, 上官仪有婉媚之体,此初唐之始制也。神龙以还,洎开元初,陈子昂古风雅正,李巨山 文章宿老,沈宋之新声,苏张之大手笔,此初唐之渐盛也。(高棅《唐诗品汇·总序》) 2、盛唐(713-765) 盛唐时代,唐诗的发展达到的繁荣的顶峰。这个时期,出现了山水田园游人王孟, 把山水田园的空明灵秀的美表现得令人心驰神往。还出现了边塞诗人高适、岑参(高岑), 他们把边塞写得瑰奇壮伟,豪情慷慨。还有王昌龄、李颀、崔颢、王之涣等大批名家。 可谓是风格流派众多,异彩纷呈。当然,盛唐时代最重要的两位诗人是李白和杜甫。 自后曲江继起,浸浸称盛。开元、天宝之际,笃生李杜二公,集数百年之大成。…… 其辅二家而起者,有王维、孟浩然、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刘眘虚、裴迪、储光 羲、常建、崔颢诸人。 ……故论诗者至开宝之世,莫不推为千载之盛也。(鲁九皋《诗 学源流考》) 3、中唐(766-827) 杜甫之后,唐代社会日益衰败,大历诗人因社会衰败而心绪彷徨,诗中出现了寂莫 情思,夕阳秋风,气骨顿时衰减。到了贞元元和年间,士人渴望中兴,因此,在政治政 事的同时,诗坛上也出现了革新风气,诗歌创作由此而又出现了一个高潮,在诗坛形成 了两大流派,一是韩愈、孟郊、李贺等人,受到杜甫奇崛、散文比,炼字琢句的影响, 更加怪奇,甚至以丑为美,形成了韩孟诗派。另外则是白居易、元稹以及张籍、王建, 他们则受杜甫新乐府诗歌的影响,从乐府民歌中吸取养料,倡导新乐府运动,将诗写得 通俗易懂,形成了元、白诗派。这些中唐诗人在盛唐诗的高水平上,在盛极难继的局面 中,以他们的革新精神和创新勇气,又开拓出了一片诗歌新天地,形成了唐诗创作的第 二个高潮。 盖一代之诗,有盛必有衰。其始也,由衰而返乎盛,盛极而衰即伏其中。于是能者 又出奇以求其盛,而变之上者则中兴,变之下者则愈降。古人所谓‘若无新变,不能代 雄’是也。……大历以降,风调渐佳,气格渐损。故昌谷(按指李贺,疑当为昌黎)以 雄奇胜,元、白以平易胜,温、李以博丽胜,郊、岛以幽峭胜,虽品格不一,皆能自成 局面,亦皆力求其变者也。(朱庭珍《筱园诗话》卷一) 4、晚唐(827-907) 长庆以后,中兴成梦,士人生活走向平庸,心态内敛,感情也趋于细腻。诗歌创作 进入了另一个阶段。在这一片诗歌退潮中,“小李杜”崛起诗坛。“小李杜”之诗或隐 或显地指陈时事,表达其忧国伤时之情;又因他们在仕途失意,诗歌也在不同程度上追 求感官刺激,描写男欢女爱之诗增多。杜牧的古体诗感慨时事,慷慨任气,其律诗尤其 是七律,豪爽乐羁,时有拗峭;其咏史绝句更是别具一格,精警隽永。李商隐之诗更是
以其细腻的情感,用象征、暗示、非逻辑结枃等手法,表现其朦胧情思和朦胧境界,将 诗歌表现心灵世界的深度推向了极致。另外,皮日休、陆龟豪、聂数中、杜荀鹤则继承 的元白看题乐府的传统,以古题乐府反映黄巢起义前后的社会状况,民生疾苦,感情愤 懑,批判锋芒尖说 论者谓晩唐之诗,其音衰飒。然衰飒之论,晩唐不辞‘若以衰飒为贬,晩唐不受也。 晚唐之诗,秋花也。江上之芙蓉;篱边之丛菊,极幽艳晩香之韵,可不为美乎!(叶燮 《原诗》外编下) 晚唐之诗分为二派,一派学张籍,则朱庆余、陈标、任蕃、章孝标、司空图、项斯 其人也;一派学贾岛,则李洞、姚合、方干、喻凫、周贺‘九僧’其人也。其间虽多 不越此二派,学乎其中,日趋其下。其诗不过五言律,更无古体。(杨慎《升庵诗话》 卷十一) 第一章隋和初唐诗歌 第一节隋代诗歌 公元581年,隋文帝杨坚纂夺北国帝位,改元开皇,国号隋。开皇九年(589),隋 师渡江入建康,南朝最后一位皇帝陈后主投降,陈朝灭亡。中国经历了270余年的南北 分裂,至此重新统 隋代诗歌基本上延续齐梁文风,缺乏创新,呈现出过渡状态。为改革南朝浮靡文风 隋文帝曾下令“公私文翰,并宜实录”(《隋书·高祖本纪》),将李谔《上隋高祖革文华书》 诏示天下。虽收效甚微,但诗风多少发生了一些变化。边塞诗成为令人瞩目的题材,同 时初步显现出南北文风融合的倾向。然终隋一朝,南、北文学的合流仅限于诗风的相互 影响,呈现出明显的合而不同的过渡性质 隋代文学的作者,基本上由两部分文人组成:一是北齐,北周旧臣,如卢思道,薛 道衡、杨素等:二是梁、陈入隋的文人,如江总、许善心、王胄、庚自直等。 、卢思道(535-586) 卢思道是由北周入隋的,其诗不失北朝诗风本色,但也受南朝诗风的影响。代表作 为《从军行》、《听鸣蝉篇》等,这些诗歌慷慨悲凉,在音韵转换,骈俪对偶方面,对 初唐歌行有所影响
以其细腻的情感,用象征、暗示、非逻辑结构等手法,表现其朦胧情思和朦胧境界,将 诗歌表现心灵世界的深度推向了极致。另外,皮日休、陆龟豪、聂数中、杜荀鹤则继承 的元白看题乐府的传统,以古题乐府反映黄巢起义前后的社会状况,民生疾苦,感情愤 懑,批判锋芒尖说。 论者谓晚唐之诗,其音衰飒。然衰飒之论,晚唐不辞‘若以衰飒为贬,晚唐不受也。…… 晚唐之诗,秋花也。江上之芙蓉;篱边之丛菊,极幽艳晚香之韵,可不为美乎!(叶燮 《原诗》外编下) 晚唐之诗分为二派,一派学张籍,则朱庆余、陈标、任蕃、章孝标、司空图、项斯 其人也;一派学贾岛,则李洞、姚合、方干、喻凫、周贺‘九僧’其人也。其间虽多, 不越此二派,学乎其中,日趋其下。其诗不过五言律,更无古体。(杨愼《升庵诗话》 卷十一) 第一章 隋和初唐诗歌 第一节 隋代诗歌 公元581 年,隋文帝杨坚纂夺北国帝位,改元开皇,国号隋。开皇九年(589),隋 师渡江入建康,南朝最后一位皇帝陈后主投降,陈朝灭亡。中国经历了270 余年的南北 分裂,至此重新统一。 隋代诗歌基本上延续齐梁文风,缺乏创新,呈现出过渡状态。为改革南朝浮靡文风, 隋文帝曾下令“公私文翰,并宜实录”(《隋书·高祖本纪》),将李谔《上隋高祖革文华书》 诏示天下。虽收效甚微,但诗风多少发生了一些变化。边塞诗成为令人瞩目的题材,同 时初步显现出南北文风融合的倾向。然终隋一朝,南、北文学的合流仅限于诗风的相互 影响,呈现出明显的合而不同的过渡性质。 隋代文学的作者,基本上由两部分文人组成:一是北齐,北周旧臣,如卢思道,薛 道衡、杨素等;二是梁、陈入隋的文人,如江总、许善心、王胄、庚自直等。 一、卢思道(535—586) 卢思道是由北周入隋的,其诗不失北朝诗风本色,但也受南朝诗风的影响。代表作 为《从军行》、《听鸣蝉篇》等,这些诗歌慷慨悲凉,在音韵转换,骈俪对偶方面,对 初唐歌行有所影响
薛道衡(540-609) 薛道衡被视为隋代成就最高的诗人,其诗兼南北诗风,声韵优美,词彩华丽,笔融 细腻,以刻画人物心理和情感见长,代表作《昔昔盐》中“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 联,对偶工整,描写细腻,借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心情。《人日思归》清新朴素,感情真 挚,全从眼前景物生发,委婉含蓄。另外,如《出塞》二首、《渡北河》等诗亦善于描 写边塞风光,军旅生活,有北朝诗风的豪宕之气 杨素(54-606) 杨素为隋开国元勋,是一个豪杰式人物,心雄志大,不可一世。他的诗今存多为五 言,风格“雄深雅健”(清刘煕载《艺概》),是北方诗风的代表。杨素亲历征战,对边塞 风霜行级的军旅生活体验很深,故而在诗中也表现得极为真切,无论是写边塞题材,还 是向至友叙旧述怀,都寄寓了一种人生的悲感,诗境苍凉老成。如《出塞》二首,在平 实的叙说中,流动着粗犷深沉的悲凉情调,真挚而浓烈,具有北歌的慷慨鸣鸣之音。史 称其“词气宏拔,风韵秀上,亦为一时盛作”。(《隋书·杨素传》) 此外,隋炀帝杨广虽为亡国之君,昏庸无道,然其诗篇尚有可观之处。如一首失题 的小诗:“寒鸦飞数点,流水绕孤村。斜阳欲落处,一望黯销魂。”意象的配置相当巧妙 画面简单而富有情味。又《春江花月夜》二首,也写得领动活泼,颇有情致 第二节唐初宫廷诗人 贞观诗风 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为文坛盟主,在他身边,聚集了一大批北方文人和南朝文 士。北方文人在入唐后多为史臣,他们的文学主张受儒家崇古尚质的诗教传统的影响较 深,对南朝齐梁文风采取批判态度,但是,对齐梁文风对文学艺术的贡献并没否定,而 是肯定其辞采、声律之美,从而为唐诗在艺术上的发展,为律诗的成型铺平了道路。北 方文人的这种客观公正的态度,促进了南北诗风的融合,使唐诗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完 美结合,健康发展 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气质,则理胜其词,清绮则 文过其意。理深者便于时用,文华者宜于歌咏。此其南北词人得失之大较也。若能掇彼 清音,简兹累句,各去所短,合其两长,则文质彬彬,尽善尽美矣。 魏征《隋书·文学传序》
二、薛道衡(540—609) 薛道衡被视为隋代成就最高的诗人,其诗兼南北诗风,声韵优美,词彩华丽,笔融 细腻,以刻画人物心理和情感见长,代表作《昔昔盐》中“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 一联,对偶工整,描写细腻,借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心情。《人日思归》清新朴素,感情真 挚,全从眼前景物生发,委婉含蓄。另外,如《出塞》二首、《渡北河》等诗亦善于描 写边塞风光,军旅生活,有北朝诗风的豪宕之气。 三、杨素(544—606) 杨素为隋开国元勋,是一个豪杰式人物,心雄志大,不可一世。他的诗今存多为五 言,风格“雄深雅健”(清刘熙载《艺概》),是北方诗风的代表。杨素亲历征战,对边塞 风霜行级的军旅生活体验很深,故而在诗中也表现得极为真切,无论是写边塞题材,还 是向至友叙旧述怀,都寄寓了一种人生的悲感,诗境苍凉老成。如《出塞》二首,在平 实的叙说中,流动着粗犷深沉的悲凉情调,真挚而浓烈,具有北歌的慷慨鸣鸣之音。史 称其“词气宏拔,风韵秀上,亦为一时盛作”。(《隋书·杨素传》) 此外,隋炀帝杨广虽为亡国之君,昏庸无道,然其诗篇尚有可观之处。如一首失题 的小诗:“寒鸦飞数点,流水绕孤村。斜阳欲落处,一望黯销魂。” 意象的配置相当巧妙, 画面简单而富有情味。又《春江花月夜》二首,也写得领动活泼,颇有情致。 第二节 唐初宫廷诗人 一、贞观诗风 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为文坛盟主,在他身边,聚集了一大批北方文人和南朝文 士。北方文人在入唐后多为史臣,他们的文学主张受儒家崇古尚质的诗教传统的影响较 深,对南朝齐梁文风采取批判态度,但是,对齐梁文风对文学艺术的贡献并没否定,而 是肯定其辞采、声律之美,从而为唐诗在艺术上的发展,为律诗的成型铺平了道路。北 方文人的这种客观公正的态度,促进了南北诗风的融合,使唐诗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完 美结合,健康发展。 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气质,则理胜其词,清绮则 文过其意。理深者便于时用,文华者宜于歌咏。此其南北词人得失之大较也。若能掇彼 清音,简兹累句,各去所短,合其两长,则文质彬彬,尽善尽美矣。 ——魏征《隋书·文学传序》
这种对南、北文学不同艺术特色的清醒认识,和“各去所短,合其两长”的文学主 张的提出,是贞观时期唐太宗及其史臣们在总结历史经验时形成的对文学发展方向的 种共识。所谓“贵于清绮”是对追求声律辞藻的南 朝诗风的概括,偏重于诗的声辞之美而言,宜于咏 歌是其所长,缘情绮靡而流于轻艳纤弱则为其所短。 “重乎气质”指北朝诗歌特有的真挚朴厚的情感力 量和气势,贞刚壮大是其所长,而表现形式的简古 质朴或理胜其词,则是一种缺憾。如何用南朝文学 的声辞之美,来表现新朝的恢宏气象和刚健开朗的 健康情思,是初唐诗人面临的课题,也是南、北诗 风融合的关键。 1、李世民(597—649) 太 现存诗97首,在初唐诗200多首中几占一半。感 时应景,吟咏风月之作多达50首。较优秀的有《帝 京篇》、《经破薛举战地》、《还陕述怀》等。《帝 京篇》“无论大略,即雄才自当驱走一世。”(胡应麟) 唐太宗本人就承宫体余风,“戏作艳诗”。虞世南曾谏道:“圣作虽工,体制非雅 上之所好,下必随之。此文一行,恐致风靡。而今而后,请不奉诏。”太宗很嘉许他的 诚恳直言,赐绢五十疋。 在太宗的诗里,常常是壮大怀抱,志向与华丽的辞条相并存。如作于贞观四年(630 年)的《经破薛举战地》诗里有这么几句“昔年怀壮气,提戈初仗节。心随朗日高,志 与秋霜洁”,刚健豪迈。但“浪霞穿水净,峰雾抱莲昏。”就带有六朝雕琢辞采的痕迹 与全诗的气格颇不协调。这是南北文风融合初期不可避免地存在的合而未融的弊端。 2、虞世南(558—638) 前朝遗老,贞观诗风的继承者。在陈就因“文章婉缛”,“徐陵以为类己”而得名。 在隋代写过《应诏嘲司花女》等宫体诗。入唐后的作品几乎全是奉和、应诏、侍宴等类 作品。惟五绝《咏蝉》尚有兴寄。 3、王绩(585-644) 隋秘书正字、六合县丞,唐初以原官待诏门下省,贞观中任太乐丞,后归隐。号“斗 酒学士”,有《东皋子集》三卷。诗中多愤激之词,如《过酒家》:“此日长昏欲,非关养 性灵。眼前人尽醉,何忍独为醒。”实为对新朝的不满。仿陶作《五斗先生传》、《自撰墓 《野望》一诗最为人称道 王绩诗避世淡泊落寞的情感特点,在初唐乃至盛唐是绝无仅有的,他的诗在内容上 虽与后来田园诗相近,但情感上却完全不同,缺少激情,是唐诗史上一个独特的类型。 上官仪与“上官体” 上官仪(616?-664),字游韶。贞观初进士,太宗时曾任秘书郎,高宗时官至东
这种对南、北文学不同艺术特色的清醒认识,和“各去所短,合其两长”的文学主 张的提出,是贞观时期唐太宗及其史臣们在总结历史经验时形成的对文学发展方向的一 种共识。所谓“贵于清绮”是对追求声律辞藻的南 朝诗风的概括,偏重于诗的声辞之美而言,宜于咏 歌是其所长,缘情绮靡而流于轻艳纤弱则为其所短。 “重乎气质”指北朝诗歌特有的真挚朴厚的情感力 量和气势,贞刚壮大是其所长,而表现形式的简古 质朴或理胜其词,则是一种缺憾。如何用南朝文学 的声辞之美,来表现新朝的恢宏气象和刚健开朗的 健康情思,是初唐诗人面临的课题,也是南、北诗 风融合的关键。 1、 李世民(597—649) 现存诗97首,在初唐诗200多首中几占一半。感 时应景,吟咏风月之作多达50首。 较优秀的有《帝 京篇》、《经破薛举战地》 、《还陕述怀》等。《帝 京篇》“无论大略,即雄才自当驱走一世。”(胡应麟) 唐太宗本人就承宫体余风,“戏作艳诗”。虞世南曾谏道:“圣作虽工,体制非雅。 上之所好,下必随之。此文一行,恐致风靡。而今而后,请不奉诏。”太宗很嘉许他的 诚恳直言,赐绢五十疋。 在太宗的诗里,常常是壮大怀抱,志向与华丽的辞条相并存。如作于贞观四年(630 年)的《经破薛举战地》诗里有这么几句“昔年怀壮气,提戈初仗节。心随朗日高,志 与秋霜洁”,刚健豪迈。但 “浪霞穿水净,峰雾抱莲昏。”就带有六朝雕琢辞采的痕迹, 与全诗的气格颇 不协调。这是南北文风融合初期不可避免地存在的合而未融的弊端。 2、虞世南(558—638) 前朝遗老,贞观诗风的继承者。在陈就因“文章婉缛”,“徐陵以为类己”而得名。 在隋代写过《应诏嘲司花女》等宫体诗。入唐后的作品几乎全是奉和、应诏、侍宴等类 作品。惟五绝《咏蝉》尚有兴寄。 3、王绩(585—644) 隋秘书正字、六合县丞,唐初以原官待诏门下省,贞观中任太乐丞,后归隐。号“斗 酒学士”,有《东皋子集》三卷。诗中多愤激之词,如《过酒家》:“此日长昏欲,非关养 性灵。眼前人尽醉,何忍独为醒。”实为对新朝的不满。仿陶作《五斗先生传》、《自撰墓 志》。 《野望》一诗最为人称道。 王绩诗避世淡泊落寞的情感特点,在初唐乃至盛唐是绝无仅有的,他的诗在内容上 虽与后来田园诗相近,但情感上却完全不同,缺少激情,是唐诗史上一个独特的类型。 二.上官仪与“上官体” 上官仪(616?-664),字游韶。贞观初进士,太宗时曾任秘书郎,高宗时官至东
西台三品。因建议高宗废武后,得罪武则天,被诬构参与梁王李忠谋反,下狱死。太宗 赏其文才。诗今存二十首,大都是奉和应诏之作,以绮靡婉媚著称,时人多效仿,称“上 官体”。 太宗雅好属文,每遣仪视草,又多令继和,凡有宴集,仪尝预焉。 本以词彩自达,工于五言诗,妤以绮错婉媚为本。仪既贵显,故当时多有效其体者 时人谓之上官体。(《旧唐书》本传) 唐上官仪曰:诗有六对:一曰正名对,天地日月是也;二曰同类对,花叶草芽是也 曰连珠对,萧萧赫赫是也;四曰双声对,黄槐绿柳是也;五曰叠韵对,徘徨放旷是也; 六曰双拟对,春树秋池是也。(魏庆之《诗人玉屑》引李淑《诗苑类格》 上官体特点:其一,上官体的“绮错婉媚”,具有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 辞之美的倾向。比如说上官仪提出了“六对”“八对”之说,以音义的对称效果来区分 偶句形式,已从一般的词性字音的研究,扩展到了联句的整体意象的配置。其二,音响 清越,韵度飘扬,体现了一种较为健康开朗的创作心态和雍容典雅的气度,成为了代表 当时宫廷诗人创作最高水平的典型模式 上官体在文学史上的意义:上官仪对诗歌体制的创新,主要在体制图貌的细腻、精 巧方面。他以高度纯熟的技巧,冲淡了齐梁诗风的浮艳雕琢;但是,诗的题材内容还局 限于宫廷文学应制咏物的范围之内,还缺乏北方文学的慷慨激情的豪壮气息 文章四友 文章四友指的是李峤、苏味道、崔融和杜审言,李苏二人位极公相,显赫一时,朝 廷重要文书,均是出自其手笔,实是宫廷御用文人。“四友”诗以五律居多。故而,对 律诗发展定型有一定的贡献。李苏崔三人所作之诗,平庸寡味,不值一提。四友中成就 最高者就是杜审言。 杜审言之湖北襄阳人,是大诗人杜甫的祖父。杜审言现存28首五言律诗,除一首失 粘外,其余完全合乎近体诗的格律。 初唐无七言律,五言亦未超然。三体之妙,杜审言实为首倡。(胡应麟《诗薮》) 代表作《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四.“沈宋” 在唐初诗坛上,宫廷诗写得较多并受六朝诗风较多影响的诗人,还有沈佺期、宋之 问二人。他们的创作活动主要在中宗嗣圣元年(684)至玄宗先天元年(712),为时不
西台三品。因建议高宗废武后,得罪武则天,被诬构参与梁王李忠谋反,下狱死。太宗 赏其文才。诗今存二十首,大都是奉和应诏之作,以绮靡婉媚著称,时人多效仿,称“上 官体”。 太宗雅好属文,每遣仪视草,又多令继和,凡有宴集,仪尝预焉。 本以词彩自达,工于五言诗,好以绮错婉媚为本。仪既贵显,故当时多有效其体者, 时人谓之上官体。(《旧唐书》本传) 唐上官仪曰:诗有六对:一曰正名对,天地日月是也;二曰同类对,花叶草芽是也; 三曰连珠对,萧萧赫赫是也;四曰双声对,黄槐绿柳是也;五曰叠韵对,徘徨放旷是也; 六曰双拟对,春树秋池是也。(魏庆之《诗人玉屑》引李淑《诗苑类格》) 上官体特点:其一,上官体的“绮错婉媚”,具有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 辞之美的倾向。比如说上官仪提出了“六对” “八对”之说,以音义的对称效果来区分 偶句形式,已从一般的词性字音的研究,扩展到了联句的整体意象的配置。其二,音响 清越,韵度飘扬,体现了一种较为健康开朗的创作心态和雍容典雅的气度,成为了代表 当时宫廷诗人创作最高水平的典型模式。 上官体在文学史上的意义:上官仪对诗歌体制的创新,主要在体制图貌的细腻、精 巧方面。他以高度纯熟的技巧,冲淡了齐梁诗风的浮艳雕琢;但是,诗的题材内容还局 限于宫廷文学应制咏物的范围之内,还缺乏北方文学的慷慨激情的豪壮气息。 三.“文章四友” 文章四友指的是李峤、苏味道、崔融和杜审言,李苏二人位极公相,显赫一时,朝 廷重要文书,均是出自其手笔,实是宫廷御用文人。“四友”诗以五律居多。故而,对 律诗发展定型有一定的贡献。李苏崔三人所作之诗,平庸寡味,不值一提。四友中成就 最高者就是杜审言。 杜审言之湖北襄阳人,是大诗人杜甫的祖父。杜审言现存28 首五言律诗,除一首失 粘外,其余完全合乎近体诗的格律。 初唐无七言律,五言亦未超然。二体之妙,杜审言实为首倡。(胡应麟《诗薮》) 代表作《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四.“沈宋” 在唐初诗坛上,宫廷诗写得较多并受六朝诗风较多影响的诗人,还有沈佺期、宋之 问二人。他们的创作活动主要在中宗嗣圣元年(684)至玄宗先天元年(712),为时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