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诗经》 一、 《诗经》概况与其本名、定名。 二、《诗经》编订的三种说法。 三、《诗经》的分类:风、雅、颂。 四、“四家诗”。 五、《诗经》的内容分类。 六、《诗经》的艺术成就。 七、《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诗经》概况与其本名、定名 清 方诗 紅 线函 玉经 Allak 润原 著始 书影一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 称《诗三百》,共有305篇,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 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西汉文景时期立于学宫,后被奉 为经典,从此被尊为《诗经》
《 诗 经 原 始 》 书 影 , 清 方 玉 润 著
十宋a 元 經 明 清 家典《诗 疏 儒家有五经、十三经之 中共中央赏校出版社 说:《易经》、《书经》、《诗 经》、《周礼》、《仪礼》 要 《礼记》、《春秋左传》、《公 羊传》、《谷梁传》、《论语》 ⑨@ 《孝经》、《尔雅》、《孟子》
儒家有五经、十三经之 说:《易经》、《书经》、《诗 经》、《周礼》、《仪礼》、 《礼记》、《春秋左传》、《公 羊传》、《谷梁传》、《论语》、 《孝经》、《尔雅》、《孟子》
《诗经》编订三种说法 1、“献诗”说: 陳料其之是实些都调凡王 “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蔓会要 列士献诗,普献曲,史献书,:套“ 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世” 而大用戈 王語 曰有袭式 不 而后王斟酌。是以事行而解等 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 兵F下 不悖。” 玩時德内 美于则位之 玩動向明士之画 睫像也挡雄则動流也媒国大 《国语。鲁语》:“昔 轴干周無 则麦父成升 正考父校(当读效,奉献之到 意)商之名颂千二篇于周太 师。” 宋刻《国语解》书影
宋刻《国语解》书影
2、“采诗”说 班固《汉书艺文志》 故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 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汉书·食货志》:“孟春 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 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 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 《春秋公羊传》宜公十五年 何休注:“男女有所怨恨,相 从而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 鸭 其事。男年六十,女年五十无 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间求 诗。乡移于邑,邑移于国,国 以闻于天子
《十等公民》 上世纪改革初期,收入水平差距加大,贫富不均现象产生, 于是坊间便有了《十等公民》歌谣传出: °一等公民是“公仆”(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子孙三代都幸福; 等公民“大盖帽”(公、检、法部门),吃了原告吃被告; 等公民是歌星,屁股一扭(这里暗含钱色交易)赚黄金 四等公民搞承包,吃喝嫖赌都报销(花的是自己的钱); °五等公民搞批发(经营一定规模的个体户),有吃有喝有钱花; (另一说为:五等公民搞租赁,有吃有喝有小姘) °六等公民手术刀,划开肚子要红包(给医生塞红包); 七等公民搞宜传(报刊等媒体),不时也能解解馋; °八等公民方向盘(司机等),上班下班都来钱(赚的辛苦钱); °九等公民是教员,海参鲍鱼认不全(很多人也认不全); °十等公民主人翁,继续革命学雷锋
《各级干部都在忙》 中央干部忙组阁,省级干部忙出国, 地县干部忙吃喝,区乡干部忙赌博, 村里干部忙偷摸,学生干部忙爱国。 《同志情谊》 五十年代人帮人,六十年代人整人, 七十年代人哄人,八十年代各人顾各人, 九十年代人宰人!
3、“删诗”说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古者《诗》三千 馀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者,上采契后 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始于衽席,故曰: 《关雎》之乱以为《风》始…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 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 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 孔子删诗之说,倡自司马子长。历代儒生,莫敢异 议。惟朱子谓:“经孔子重新整理,未见得删与不删。 又谓:“孔子不曾删去,只是刊定而已。”水心叶氏亦 谓:“《诗》不因孔子而删。”诚千古卓见也。窃以 《诗》者,掌之王朝,班之侯服,小学大学之所讽诵, 冬夏之所教,莫之有异,故盟会、骋问、燕享,列国之 大夫赋诗见志,不尽操其土风。使孔子以一人之见,取 而删之,王朝列国之臣,其孰信而从之者?——朱彝尊 《曝书亭集》卷59《诗论》
孔子论诗 1、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 曰:思无邪。 《论语·为政》 2、“通诗三百)授之以政, 以为?》(《论语·字路》) 日:4未普:学诗,无以言 鲤退而学诗。(《论语·季氏》) 4、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 名。”(《论语·阳货》) 5、谓伯鱼曰:.“女为《周南》、《召 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 箕犹正墙面而立也与 (同上) 6、子曰: 产奇恶孔子讲学图
孔子讲学图
三、《诗经》的分类 《诗经》主要根据音乐不同,分为风、雅、 颂三类。 《诗》在于声,不在于义,犹今都邑有新声,巷 陌竞歌之,岂为其辞义之美哉?直为其声新耳。 风土之音曰风,朝廷之音曰雅,宗庙之音曰 颂。一一郑樵《通志》 窃谓风雅颂之别,当于声求之。一一王国维 《观堂集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