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文学发展概况 汉代民歌:两汉乐府诗 诗歌 汉代文人诗:《古诗十九首》 历史 《史记》 散文 《汉书》 散文 其他 论说文、抒情散文 散文 东汉碑文、游记文 骚体赋 辞赋 枚乘《七发》 汉大赋 司马相如《天子游猎赋》 抒情小赋
汉代文学发展概况 散 文 诗 歌 辞 赋 历史 散文 其他 散文 《史记》 《汉书》 论说文、抒情散文、 东汉碑文、游记文 骚体赋 汉大赋 抒情小赋 枚乘《七发》 司马相如《天子游猎赋》 汉代民歌:两汉乐府诗 汉代文人诗:《古诗十九首》
第二章秦汉散文 第一节秦朝文学 一、“秦世不文”;二、吕不韦与《吕氏春秋》;三、李斯。 第二节两汉论说散文 西汉鸿文(西汉前期);二、经学文风(西汉中期); 、复古文风(西汉后期);四、复古文风新变(东汉前期); 五、清议之文(东汉后期) 第三节汉代历史散文 、司马迁与《史记》;二、班固与《汉书》;三、《吴越春秋》 第四节汉代其他散文 一、抒情散文;二、东汉碑文;三、游记文
第二章 秦汉散文 第一节 秦朝文学 一、 “秦世不文” ;二、吕不韦与《吕氏春秋》;三、李斯。 第二节 两汉论说散文 一、西汉鸿文(西汉前期);二、经学文风(西汉中期); 三、复古文风(西汉后期);四、复古文风新变(东汉前期); 五、清议之文(东汉后期) 。 第三节 汉代历史散文 一、司马迁与《史记》;二、班固与《汉书》;三、《吴越春秋》 。 第四节 汉代其他散文 一、抒情散文;二、东汉碑文;三、游记文
第一节秦朝文学 一、“秦世不文”及其原因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诠赋》对秦代文学有 著名论断:“秦世不文,颇有杂赋。”这一论断基 本合乎事实,也大致概括了秦代文学的特征与窘境。 1、享祚日短(15年:前221—前206),百 业待兴,无暇顾及文学; 2、崇尚刑名法术,焚书坑儒,灭绝百家学 说,破坏文化传统,致使学术荒芜。 鲁迅:“由现存而言,秦之文章,李斯一 人而已
第一节 秦朝文学 一、 “秦世不文”及其原因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诠赋》对秦代文学有 一著名论断: “秦世不文,颇有杂赋。 ”这一论断基 本合乎事实,也大致概括了秦代文学的特征与窘境。 1、享祚日短(15年:前221-前206),百 业待兴,无暇顾及文学; 2、崇尚刑名法术,焚书坑儒,灭绝百家学 说,破坏文化传统,致使学术荒芜。 鲁迅: “由现存而言,秦之文章,李斯一 人而已。
二、吕不韦与《吕氏春秋》 吕不韦 1、吕不韦生平:吕不 韦(?一前235),卫国人。姜 公 姓,吕氏,名不韦。战国末期 著名的商人、政治家、思想家。 吕不韦经商往来各地,以 低价买进,高价卖出,积累起 千金家产。他以“奇货可居 闻名于世,曾辅佐秦庄襄王登 上王位,任秦国丞相,并组织 门客编写了著名的《吕氏春 秋》,是杂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二、吕不韦与《吕氏春秋》 吕不韦 1、吕不韦生平:吕不 韦(?-前235),卫国人。姜 姓,吕氏,名不韦。战国末期 著名的商人、政治家、思想家。 吕不韦经商往来各地,以 低价买进,高价卖出,积累起 千金家产。他以“奇货可居” 闻名于世,曾辅佐秦庄襄王登 上王位,任秦国丞相,并组织 门客编写了著名的《吕氏春 秋》,是杂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2、《吕氏春秋》简介 《吕氏春秋》是秦相吕不韦招集 门客辑合百家九流之说编写而成的, 吕氏春秋 成书年代约在前239年左右。 全书分为八览(每览8篇)、六 论(每论6篇)、十二纪(每纪5 篇),再加一篇序文,共161篇(现 存160篇),共20多万言。 吕不韦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 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号称之为《吕 氏春秋》。 《吕氏春秋》内容驳杂,属于杂家 思想,有一定的文学成就
2、《吕氏春秋》简介 《吕氏春秋》是秦相吕不韦招集 门客辑合百家九流之说编写而成的, 成书年代约在前239年左右。 全书分为八览(每览8篇)、六 论(每论6篇)、十二纪(每纪5 篇),再加一篇序文,共161篇(现 存160篇),共20多万言。 吕不韦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 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号称之为《吕 氏春秋》。 《吕氏春秋》内容驳杂,属于杂家 思想,有一定的文学成就
3、《吕氏春秋》的思想 《吕氏春秋》是吕不韦依托秦国之势 从文化思想上和诸侯争强的产物,也有为 秦统一天下而进行理论准备的用意。 《吕氏春秋》内容驳杂,《汉书·艺 文志》列为“杂家”。比较而言,该书道 吕不书 家、儒家、阴阳家思想更多些,因而有人 说它是新道家,有人说它是新儒家,还有 的人说它的指导思想是阴阳家。 杂取各家为己所用,对各家学说进行 发展和改造,从而构成自己的理论体系, 这正是其重要创造。同时也预示了在秦汉 大一统王朝即将出现之际,诸子百家思想 也逐渐从分到合,朝着为封建大一统建构 理论的方向演变
3、《吕氏春秋》的思想 《吕氏春秋》是吕不韦依托秦国之势 从文化思想上和诸侯争强的产物,也有为 秦统一天下而进行理论准备的用意。 《吕氏春秋》内容驳杂,《汉书·艺 文志》列为“杂家” 。比较而言,该书道 家、儒家、阴阳家思想更多些,因而有人 说它是新道家,有人说它是新儒家,还有 的人说它的指导思想是阴阳家。 杂取各家为己所用,对各家学说进行 发展和改造,从而构成自己的理论体系, 这正是其重要创造。同时也预示了在秦汉 大一统王朝即将出现之际,诸子百家思想 也逐渐从分到合,朝着为封建大一统建构 理论的方向演变
4、《吕氏春秋》文学成就 (1)虽然风格不完全统一,但其中有 些文章精练短小,文风平实畅达,用事说昌氏春秋 理颇为生动,称得上是优秀的文学散文 被推荐为古典文学普及本优秀图书 如《重己》篇讲自己生命如何重要,先从 人不爱锤之指而爱己之指、人不爱昆山之 玉而爱己之玉之说起,层层深入语言朴 素恳切。《贵公》篇讲“圣人之治天下也, 必先公”的道理,先提出论点,再以荆人 遗弓、桓公问管仲等具体事例说明,叙述 生动明快。《大乐》篇讲音乐的产生、本 质和功用等,语言简洁流畅,有《老子》 的文风,其中有些段落本身就是声中音律 的押韵散文
4、《吕氏春秋》文学成就 (1)虽然风格不完全统一,但其中有 些文章精练短小,文风平实畅达,用事说 理颇为生动,称得上是优秀的文学散文。 如《重己》篇讲自己生命如何重要,先从 人不爱倕之指而爱己之指、人不爱昆山之 玉而爱己之玉之说起,层层深入,语言朴 素恳切。《贵公》篇讲“圣人之治天下也, 必先公”的道理,先提出论点,再以荆人 遗弓、桓公问管仲等具体事例说明,叙述 生动明快。《大乐》篇讲音乐的产生、本 质和功用等,语言简洁流畅,有《老子》 的文风,其中有些段落本身就是声中音律 的押韵散文
《重己》首段 锤,至巧也。人不爱锤之指,而爱己 之指,有之利故也。人不爱昆山之玉、江 汉之珠,而爱己之一苍璧小玑,有之利故 也。今吾生之为我有,而利我亦大矣。论 其贵贱,爵为天子,不足以比焉;论其轻 重,富有天下,不可以易之;论其安危, 曙失之,终身不复得。此三者,有道者 之所慎也。 返回
《重己》首段 倕,至巧也。人不爱倕之指,而爱己 之指,有之利故也。人不爱昆山之玉、江 汉之珠,而爱己之一苍璧小玑,有之利故 也。今吾生之为我有,而利我亦大矣。论 其贵贱,爵为天子,不足以比焉;论其轻 重,富有天下,不可以易之;论其安危, 一曙失之,终身不复得。此三者,有道者 之所慎也。 返回
《贵公》事例 荆人有遗弓者,而不肯索,曰:“荆人遗之,荆人 得之,又何索焉?”孔子闻之曰:“去其‘荆’而可 矣。”老聃闻之曰:“去其‘人’而可矣。”故老聃则 至公矣。 管仲有病,桓公往问之,曰:“仲父之病矣。渍甚 国人弗讳,寡人将谁属国?”管仲对曰:“昔者臣尽力 竭智,犹未足以知之也。今病在于朝夕之中,臣奚能 言?”桓公曰:“此大事也,愿仲父之教寡人也。”管 仲敬诺,曰::“公谁欲相?”公曰:“鲍叔牙可乎?” 管仲对曰:“不可。夷吾善鲍叔牙。鲍叔牙之为人也 清廉洁直;视不己若者,不比于人;一闻人之过,终身 不忘。勿已。则隰朋其可乎?隰朋之为人也,上志而下 求,丑不若黄帝,而哀不己若者。其于国也,有不闻也; 其于物也,有不知也;其于人也反有不见也。勿已乎, 则隰朋可也
《贵公》事例 荆人有遗弓者,而不肯索,曰: “荆人遗之,荆人 得之,又何索焉?”孔子闻之曰: “去其‘荆’而可 矣。 ”老聃闻之曰: “去其‘人’而可矣。 ”故老聃则 至公矣。 管仲有病,桓公往问之,曰: “仲父之病矣。渍甚, 国人弗讳,寡人将谁属国?”管仲对曰: “昔者臣尽力 竭智,犹未足以知之也。今病在于朝夕之中,臣奚能 言?”桓公曰: “此大事也,愿仲父之教寡人也。 ”管 仲敬诺,曰:: “公谁欲相?”公曰: “鲍叔牙可乎?” 管仲对曰: “不可。夷吾善鲍叔牙。鲍叔牙之为人也, 清廉洁直;视不己若者,不比于人;一闻人之过,终身 不忘。勿已。则隰朋其可乎?隰朋之为人也,上志而下 求,丑不若黄帝,而哀不己若者。其于国也,有不闻也; 其于物也,有不知也;其于人也,有不见也。勿已乎, 则隰朋可也。 ” 返回
(2)丰富多彩的寓言故事 《吕氏春秋》另一个突出成就是创作了丰富多彩 的寓言。据统计,全书中的寓言故事共有二百多则。 这些寓言大都是化用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故事而 来,还有些是作者自己的创造,在中国寓言史上具有 相当重要的地位 《吕氏春秋》在寓言的创作和运用上很有自己的 特色,往往先提出论点,然后引述一至几个寓言进行 论证。如《察今》篇为了说明“因时变法”的主张, 后面也连用“荆人涉雍”、“刻舟求剑”和“引婴儿 投江”三个寓言
(2)丰富多彩的寓言故事 《吕氏春秋》另一个突出成就是创作了丰富多彩 的寓言。据统计,全书中的寓言故事共有二百多则。 这些寓言大都是化用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故事而 来,还有些是作者自己的创造,在中国寓言史上具有 相当重要的地位。 《吕氏春秋》在寓言的创作和运用上很有自己的 特色,往往先提出论点,然后引述一至几个寓言进行 论证。如《察今》篇为了说明“因时变法”的主张, 后面也连用“荆人涉雍” 、 “刻舟求剑”和“引婴儿 投江”三个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