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文学 第四章苏轼
第四章 苏轼 宋代文学
主要内容 一、苏轼的生平、思想和散文创作 、东波词
主要内容 一、苏轼的生平、思想和散文创作 二、苏轼的诗 三、东波词
苏轼的生平、思想和散文创作 圖爲杭州的蘇東坡纪念館
一、苏轼的生平、思想和散文创作
生平 景祐四年(1037),生于眉山; 嘉祐元年(1056),与弟苏辙随父赴京应举。次年与弟苏 辙中同榜进士 嘉祐六年(1061),应中制科入第三等,除大理评事签书 风翔府判官。 煕宁二年(1069),还朝,王安石变法。熙宁年间,苏轼 先后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为地方官。 元丰二年(1079),于湖州任上被捕,“乌台诗案”发。 被贬黄州。元丰三至六年,于黄州生活 元丰七年,改贬汝州。 元祐元年(1086),调回京都。 元祐四年(1089),出知杭州,六年以翰林学士承旨召还 后先后被派知颍州、扬州、定州等地 元祐八年(1093),哲宗亲政。绍圣元年(1094),苏轼 贬为建昌军司马惠州安置。 绍圣四年(1097),被贬海南儋州(今海南儋县) 元符三年(1100),奉诏内迁。次年病逝
1.生平 景祐四年(1037),生于眉山; 嘉祐元年(1056),与弟苏辙随父赴京应举。次年与弟苏 辙中同榜进士。 嘉祐六年(1061),应中制科入第三等,除大理评事签书 凤翔府判官。 熙宁二年(1069),还朝,王安石变法。熙宁年间,苏轼 先后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为地方官。 元丰二年(1079),于湖州任上被捕,“乌台诗案”发。 被贬黄州。元丰三至六年,于黄州生活。 元丰七年,改贬汝州。 元祐元年(1086),调回京都。 元祐四年(1089),出知杭州,六年以翰林学士承旨召还。 后先后被派知颍州、扬州、定州等地。 元祐八年(1093),哲宗亲政。绍圣元年(1094),苏轼 贬为建昌军司马惠州安置。 绍圣四年(1097),被贬海南儋州(今海南儋县)。 元符三年(1100),奉诏内迁。次年病逝
东坡回輸林院图 內 东坡回翰林院图,传张路作
东坡回翰林院图 东坡回翰林院图,传张路作
海口市苏公祠壁画 薪毓秀 文如
海口市苏公祠壁画
2. 想 蘇诗集 一中回者文学该本从书 合注 轼词選
2.思想
E懦、道、鼾三家杀融僩和的思熄 苏轼受到儒、释、道三家的影 响,思想较复杂。但他并未固执于 任何一家,而是兼收并蓄,各有取 舍,从而形成了他的复杂思想和性 格。大体说来,他以儒家积极入世 的思想从政,立志做一个经世济民 的人物。他又以释、道二家超然物 外,与世无争的思想处置人生忧患, 因而在任何逆境中都能随遇而安 不悲观,不颓唐,永远保持一种旷 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芴轼像
2.1儒、道、释三家兼融调和的思想 苏轼受到儒、释、道三家的影 响,思想较复杂。但他并未固执于 任何一家,而是兼收并蓄,各有取 舍,从而形成了他的复杂思想和性 格。大体说来,他以儒家积极入世 的思想从政,立志做一个经世济民 的人物。他又以释、道二家超然物 外,与世无争的思想处置人生忧患, 因而在任何逆境中都能随遇而安, 不悲观,不颓唐,永远保持一种旷 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2.2文学思想 苏轼主张文道并重,主张文章应 像客观世界一样,文理自然,姿态横 生。他提倡艺术风格的多样化和生动 化,反对千篇一律的统一文风。他的 散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 在平地汩汩滔滔,虽一日千里无难。 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 轼 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 止于不可不止”。(苏轼《答谢民师 书》)表现出自然与雄放兼收并蓄的 艺术气魄
2.2文学思想 苏轼主张文道并重,主张文章应 像客观世界一样,文理自然,姿态横 生。他提倡艺术风格的多样化和生动 化,反对千篇一律的统一文风。他的 散文“ 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 在平地汩汩滔滔,虽一日千里无难。 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 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 止于不可不止” 。(苏轼《答谢民师 书》)表现出自然与雄放兼收并蓄的 艺术气魄
3散文和辞赋 無哀册子酒舳鞫有西 窮吾布澳瓶州像 袭生天A樵而江 她横里江周乎 飛 渺 曾在槊耋度 岭 从義诲月之哉藏“望 史 款游 江宝眉音固空非昌 長 上況 時旋子武 其孟山 抱*粟彆高奂与世醣也砍漶川 东坡《赤壁赋》局部
3.散文和辞赋 东坡《赤壁赋》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