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文学概说 明代的社会与文学概况 明代建国以后,进一步巩固并发展了中央集权的统治,在思想文化上实行专 制主义,大力提倡程朱理学,采用八股取士制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就箝制了文人 的思想,对文学的创作极为不利。明代中叶,社会情况发生了显著变化。在政治 上,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以及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趋向尖锐、激化;在经济上, 城市商业经济逐渐繁荣,市民阶层日益壮大;在思想上,前期的控制有所松动, 启蒙思潮开始兴起,出现了王阳明的心学、王艮的泰州学派等与理学相抗衡,这 些都对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明代末年,随着国事多艰,经世实学思潮抬 头,部分作家又重新强调文学的社会功用,开启了清代文学思潮的转变。 明代的文学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1.明代前期文学,包括从太祖建国至宪宗成化年间的文学(1368-1487) 是明代文学的停滞期。 此期的文学创作基本上沿袭元代文学的余绪,并为明代中期文学的突变作好 了准备。此期的著名作品几乎都集中在元明之际,主要成就体现在新兴的长篇小 说和传统的诗文创作两个方面。《三国志演义》与《水浒传》是划时代的作品, 二者的崛起标志着中国古代长篇小说创作在它的初始阶段就达到了辉煌的高峰, 它们分别成为历史演义小说和英雄传奇小说创作不可企及的楷模。宋濂、刘基、 高启等由元入明的诗文作家,也写出了一些揭露现实黑暗、反映民生疾苦的优秀 作品,使明初文学取得令人注目的成就。但此后的一百多年,文学创作在整体上 出现停滞不前甚至倒退的局面。首先在诗文领域占统治地位的是以三杨为首的歌 功颂德、粉饰太平的“台阁体”,继之而起雄踞文坛的是李东阳的茶陵派,追求 格律声调,也保留有台阁体的痕迹。在戏曲领域,是以朱权、朱有燉为代表的宫 廷派杂剧作家以及以邱濬、邵璨为代表的宣扬忠孝节义的道德伦理剧创作。在小 说领域,文言小说较有特色,出现了瞿佑的《剪灯新话》与李昌祺的《剪灯余话》, 白话小说则几乎一片空白。 明代中期文学,包括从孝宗弘治元年至穆宗隆庆年间的文学(1488 1572),是明代文学的全面复苏与迅速发展期 此期的文学创作出现了一个崭新的局面,各个方面都取得了较为卓著的成就。 首先是长篇小说的创作蓬勃发展,神魔小说的代表《西游记》是此期一部具有示 范性的杰作,在它的影响下,神魇小说的创作一度兴盛起来,历史演义和英雄传
1 明代文学概说 一、明代的社会与文学概况 明代建国以后,进一步巩固并发展了中央集权的统治,在思想文化上实行专 制主义,大力提倡程朱理学,采用八股取士制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就箝制了文人 的思想,对文学的创作极为不利。明代中叶,社会情况发生了显著变化。在政治 上,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以及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趋向尖锐、激化;在经济上, 城市商业经济逐渐繁荣,市民阶层日益壮大;在思想上,前期的控制有所松动, 启蒙思潮开始兴起,出现了王阳明的心学、王艮的泰州学派等与理学相抗衡,这 些都对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明代末年,随着国事多艰,经世实学思潮抬 头,部分作家又重新强调文学的社会功用,开启了清代文学思潮的转变。 明代的文学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1. 明代前期文学,包括从太祖建国至宪宗成化年间的文学(1368-1487), 是明代文学的停滞期。 此期的文学创作基本上沿袭元代文学的余绪,并为明代中期文学的突变作好 了准备。此期的著名作品几乎都集中在元明之际,主要成就体现在新兴的长篇小 说和传统的诗文创作两个方面。《三国志演义》与《水浒传》是划时代的作品, 二者的崛起标志着中国古代长篇小说创作在它的初始阶段就达到了辉煌的高峰, 它们分别成为历史演义小说和英雄传奇小说创作不可企及的楷模。宋濂、刘基、 高启等由元入明的诗文作家,也写出了一些揭露现实黑暗、反映民生疾苦的优秀 作品,使明初文学取得令人注目的成就。但此后的一百多年,文学创作在整体上 出现停滞不前甚至倒退的局面。首先在诗文领域占统治地位的是以三杨为首的歌 功颂德、粉饰太平的“台阁体”,继之而起雄踞文坛的是李东阳的茶陵派,追求 格律声调,也保留有台阁体的痕迹。在戏曲领域,是以朱权、朱有燉为代表的宫 廷派杂剧作家以及以邱濬、邵璨为代表的宣扬忠孝节义的道德伦理剧创作。在小 说领域,文言小说较有特色,出现了瞿佑的《剪灯新话》与李昌祺的《剪灯余话》, 白话小说则几乎一片空白。 2. 明代中期文学,包括从孝宗弘治元年至穆宗隆庆年间的文学(1488- 1572),是明代文学的全面复苏与迅速发展期。 此期的文学创作出现了一个崭新的局面,各个方面都取得了较为卓著的成就。 首先是长篇小说的创作蓬勃发展,神魔小说的代表《西游记》是此期一部具有示 范性的杰作,在它的影响下,神魔小说的创作一度兴盛起来,历史演义和英雄传
奇也有相当出色的作品。其次是戏曲创作出现新的转机,唱腔不断革新与发展, 传奇的体制逐渐定型,涌现出了以《宝剑记》、《浣沙记》、《鸣凤记》为代表 的三大传奇。最后是诗文创作也经历着新的变化,复古思潮日趋活跃,先是以李 梦阳、何景明为首的“前七子”公开反对台阁体,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 掀起文学复古运动,其后有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的“后七子”继续推波助澜, 将诗文复古运动再次推向高潮。介于前后七子之间的唐宋派以归有光为代表,则 提倡宗法唐宋散文,来对抗七子文必秦汉的主张。 3.明代后期文学,包括从神宗万历元年至明代灭亡时期的文学,是明代文学 的繁荣期。(1573-1644) 此期文学的突出特点是通俗文学的创作相当兴盛。首先是小说创作得到空前 发展。《金瓶梅》是此期最富时代特色的作品,也是世情小说的发轫之作,在古 代长篇小说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长篇的历史演义、英雄传奇、神魔小 说继续发展,而且出现了才子佳人小说与时事小说等新类型。冯梦龙的“三言” 和凌濛初的“二拍”的出版,标志着白话短篇小说的整理与创作达到了高峰,它 们的成功进一步推动了拟话本创作的热潮。其次是戏曲创作达到辉煌时期。此期 的传奇创作是继元杂剧之后中国戏曲史上又一个繁盛时期,产生了两大戏曲流派: 即以沈璟为代表的吴江派和以汤显祖为代表的临川派,它们的创作各具特色。汤 显祖的代表作《牡丹亭》,是我国戏曲史上浪漫主义的优秀作品,吹响了个性解 放的时代最强音。徐渭是明代最具独创性的杂剧作家,所作《四声猿》代表了明 代杂剧创作的最高成就。此外,被称为明代文学一绝的民歌,也在此时得到了系 统的搜集和整理。作为传统文体的诗歌和散文,在变革历程中步履则要相对艰难。 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李贽提出了具有启蒙主义色调的进步观念,给当时的文坛 吹进了一股新鲜的空气,他的“童心说”成为文学解放的号角。在他的影响下, 以袁宏道为代表的公安派首先起来反对复古,主张创新,要求文学独抒性灵,成 为晩明诗文革新运动中的一支劲旅。继公安派之后,以锺惺、谭元春为代表的竟 陵派崛起于文坛,他们在继承公安派的某些情趣的同时,也试图以幽深孤峭来补 救公安派的肤浅之弊。值得一提的是小品文创作在晚明盛极一时,它形式自由活 泼,文字轻灵隽永,多表现日常生活中的闲情逸趣,代表作家有张岱、王思任等。 明代末年,随着政局的动荡变化,诗风、文风也开始转变。以陈子龙、夏完淳为 代表的一批爱国作家重新倡导复古,反对公安派与竟陵派的抒写性灵,他们的诗 文创作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与慷慨雄健的风格,是明代三百年文坛的收篇
2 奇也有相当出色的作品。其次是戏曲创作出现新的转机,唱腔不断革新与发展, 传奇的体制逐渐定型,涌现出了以《宝剑记》、《浣沙记》、《鸣凤记》为代表 的三大传奇。最后是诗文创作也经历着新的变化,复古思潮日趋活跃,先是以李 梦阳、何景明为首的“前七子”公开反对台阁体,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 掀起文学复古运动,其后有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的“后七子”继续推波助澜, 将诗文复古运动再次推向高潮。介于前后七子之间的唐宋派以归有光为代表,则 提倡宗法唐宋散文,来对抗七子文必秦汉的主张。 3. 明代后期文学,包括从神宗万历元年至明代灭亡时期的文学,是明代文学 的繁荣期。(1573-1644) 此期文学的突出特点是通俗文学的创作相当兴盛。首先是小说创作得到空前 发展。《金瓶梅》是此期最富时代特色的作品,也是世情小说的发轫之作,在古 代长篇小说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长篇的历史演义、英雄传奇、神魔小 说继续发展,而且出现了才子佳人小说与时事小说等新类型。冯梦龙的“三言” 和凌濛初的“二拍”的出版,标志着白话短篇小说的整理与创作达到了高峰,它 们的成功进一步推动了拟话本创作的热潮。其次是戏曲创作达到辉煌时期。此期 的传奇创作是继元杂剧之后中国戏曲史上又一个繁盛时期,产生了两大戏曲流派: 即以沈璟为代表的吴江派和以汤显祖为代表的临川派,它们的创作各具特色。汤 显祖的代表作《牡丹亭》,是我国戏曲史上浪漫主义的优秀作品,吹响了个性解 放的时代最强音。徐渭是明代最具独创性的杂剧作家,所作《四声猿》代表了明 代杂剧创作的最高成就。此外,被称为明代文学一绝的民歌,也在此时得到了系 统的搜集和整理。作为传统文体的诗歌和散文,在变革历程中步履则要相对艰难。 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李贽提出了具有启蒙主义色调的进步观念,给当时的文坛 吹进了一股新鲜的空气,他的“童心说”成为文学解放的号角。在他的影响下, 以袁宏道为代表的公安派首先起来反对复古,主张创新,要求文学独抒性灵,成 为晚明诗文革新运动中的一支劲旅。继公安派之后,以锺惺、谭元春为代表的竟 陵派崛起于文坛,他们在继承公安派的某些情趣的同时,也试图以幽深孤峭来补 救公安派的肤浅之弊。值得一提的是小品文创作在晚明盛极一时,它形式自由活 泼,文字轻灵隽永,多表现日常生活中的闲情逸趣,代表作家有张岱、王思任等。 明代末年,随着政局的动荡变化,诗风、文风也开始转变。以陈子龙、夏完淳为 代表的一批爱国作家重新倡导复古,反对公安派与竟陵派的抒写性灵,他们的诗 文创作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与慷慨雄健的风格,是明代三百年文坛的收篇
第一章《三国志演义》与历史演义小说 第一节《三国志演义》的成书、作者与版本 《三国志演义》的成书过程 《三国志演义》属于世代累积型小说,它的成型有一段漫长的历史过程,主 要经过了史书记载、艺人讲唱和作家加工等三个阶段,是史书与讲史相结合、民 间智慧结晶和作家艺术天才相结合的产物。 1.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是小说依据的主要史料,裴注引用的材料 中有一些来自野史、杂说,带有民间传说的成分。刘义庆《世说新语》也记载了 相关的趣闻轶事。 2.至迟在晚唐时期,三国故事已在民间广泛流传。在宋代说话的“讲史” 家中,已有专门演说三国故事的,称为“说三分”,而且形成了尊刘贬曹的思想 倾向。在金元时代,三国故事被大量地搬上戏曲舞台,仅元杂剧中见于著录的三 国戏就有四十余种。尤其元英宗至治年间刊印的《全相三国志平话》和内容大致 相同的《三分事略》,大约是宋元讲史话本的写定本,已粗具规模,为《三国志 演义》的创作提供了故事轮廓和基本框架。 3.元、明之际,在丰富的史料和民间文学的积累的基础上,罗贯中对三国故 事进行了艺术再创作,灌注进强烈的时代精神,熔铸进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思想感 情,同时又兼顾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创造出了不朽的杰作一一《三国志通俗演 义》。 二、《三国志演义》的作者 关于作者罗贯中的生平事迹,现存材料很少,有些资料的可信度也令人怀疑。 他一生著述颇丰,题名罗贯中的作品,有长篇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 代史演义传》、《三遂平妖传》及杂剧《宋太祖龙虎风云会》等,他还是《水浒 传》的编写者之 三、《三国志演义》的版本 1.现存《三国志演义》的最早刊本是明嘉靖壬午年(1522)刊刻的《三国志 通俗演义》,全书二十四卷,二百四十则,尚未分回,一般称之为“嘉靖本” 2.至《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本,将二百四十则合并为一百二十回,回目 也由单句改为双句,一般称“李评本”,因为此本的评语系叶昼假托李贽所为, 又称“伪李评本
3 第一章《三国志演义》与历史演义小说 第一节 《三国志演义》的成书、作者与版本 一、《三国志演义》的成书过程 《三国志演义》属于世代累积型小说,它的成型有一段漫长的历史过程,主 要经过了史书记载、艺人讲唱和作家加工等三个阶段,是史书与讲史相结合、民 间智慧结晶和作家艺术天才相结合的产物。 1. 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是小说依据的主要史料,裴注引用的材料 中有一些来自野史、杂说,带有民间传说的成分。刘义庆《世说新语》也记载了 相关的趣闻轶事。 2. 至迟在晚唐时期,三国故事已在民间广泛流传。在宋代说话的“讲史”一 家中,已有专门演说三国故事的,称为“说三分”,而且形成了尊刘贬曹的思想 倾向。在金元时代,三国故事被大量地搬上戏曲舞台,仅元杂剧中见于著录的三 国戏就有四十余种。尤其元英宗至治年间刊印的《全相三国志平话》和内容大致 相同的《三分事略》,大约是宋元讲史话本的写定本,已粗具规模,为《三国志 演义》的创作提供了故事轮廓和基本框架。 3.元、明之际,在丰富的史料和民间文学的积累的基础上,罗贯中对三国故 事进行了艺术再创作,灌注进强烈的时代精神,熔铸进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思想感 情,同时又兼顾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创造出了不朽的杰作――《三国志通俗演 义》。 二、《三国志演义》的作者 关于作者罗贯中的生平事迹,现存材料很少,有些资料的可信度也令人怀疑。 他一生著述颇丰,题名罗贯中的作品,有长篇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 代史演义传》、《三遂平妖传》及杂剧《宋太祖龙虎风云会》等,他还是《水浒 传》的编写者之一。 三、《三国志演义》的版本 1. 现存《三国志演义》的最早刊本是明嘉靖壬午年(1522)刊刻的《三国志 通俗演义》,全书二十四卷,二百四十则,尚未分回,一般称之为“嘉靖本”。 2. 至《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本,将二百四十则合并为一百二十回,回目 也由单句改为双句,一般称“李评本”,因为此本的评语系叶昼假托李贽所为, 又称“伪李评本
3.至今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版本,是清朝康煕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评改 的《三国志演义》,世称“毛本”。此本在“李评本”的基础上,对全书的回目 情节和文字作了全面加工润色,小说的艺术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封建正统思想也 大为加强。 第二节《三国志演义》的思想内容 《三国志演义》艺术地再现了从184年黄巾起义爆发到280年西晋重新统 的历史进程,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中,真实而深刻地描写了统治阶级各个集团之间 错综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揭示了社会的黑暗和腐朽,暴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残暴 和丑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民众在动乱时代的灾难和痛苦,表现了他们向 往和平统一、拥护清明政治的美好愿望。作为一部经典性的巨著,书中蕴涵的思 想意义是相当丰富的,从整体上看,应明确以下几点: 《三国志演义》既表现了对军阀混战的乱世的愤慨,对导致天下大乱的 昏君贼臣的痛恨,也表现了对仁君贤臣和由他们缔造的清明世界的向往,对重建 正常的封建秩序的渴慕。这显然是作者从儒家的政治道德观念出发而创作出来的 也成为寄托广大民众理想的载体,这也正是全书的创作主旨。其创作主旨主要是 通过一系列艺术形象的塑造来表现的,其中刘备是仁君的典范,作者热情地肯定 了他“上抱国家,下安黎庶”的政治理想,颂扬了他宽仁爱民、深得人心的政治 品质,赞美了他敬贤礼士、知人善任的政治风度;与之相对立的曹操则是奸雄的 典型,作者着力批判他“宁使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人生哲学,鞭挞 他凶残暴虐、杀戮百姓的恶劣行径,揭露他阴险奸诈、戕害人才的专横作风。在 二人政治品格和道德品格的鲜明对照中,寄予了作者的理想。另外,诸葛亮的鞠 躬尽瘁,足智多谋,关羽的义薄云天,勇武绝伦等等,也显现出作者对传统“忠 义”观念的认同与对乱世中“智勇”才能的肯定。 二、《三国志演义》的基本思想倾向是拥刘贬曹。这既是承受了民间长期积 淀的思想认识和感情倾向的必然结果,也是作者封建正统思想的反映,还与宋元 时期这一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民族心理有关。最主要的是蜀汉集团与曹魏集团的形 象本身所包含的社会理想、精神品质、道德风范截然不同,从而表现了作者和人 民大众对明君仁政的向往与肯定,对乱臣暴政的反感与否定,这正是拥刘贬曹思 想的实质所在,也与全书的创作主旨是完全一致的。 三、《三国志演义》又是一部引人深思的道德悲剧。作者满腔热情地歌颂代 表公道正义一方的蜀汉集团,刘备、诸葛亮、关羽等主要人物也都体现了作者的
4 3. 至今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版本,是清朝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评改 的《三国志演义》,世称“毛本”。此本在“李评本”的基础上,对全书的回目、 情节和文字作了全面加工润色,小说的艺术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封建正统思想也 大为加强。 第二节 《三国志演义》的思想内容 《三国志演义》艺术地再现了从 184 年黄巾起义爆发到 280 年西晋重新统一 的历史进程,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中,真实而深刻地描写了统治阶级各个集团之间 错综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揭示了社会的黑暗和腐朽,暴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残暴 和丑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民众在动乱时代的灾难和痛苦,表现了他们向 往和平统一、拥护清明政治的美好愿望。作为一部经典性的巨著,书中蕴涵的思 想意义是相当丰富的,从整体上看,应明确以下几点: 一、《三国志演义》既表现了对军阀混战的乱世的愤慨,对导致天下大乱的 昏君贼臣的痛恨,也表现了对仁君贤臣和由他们缔造的清明世界的向往,对重建 正常的封建秩序的渴慕。这显然是作者从儒家的政治道德观念出发而创作出来的, 也成为寄托广大民众理想的载体,这也正是全书的创作主旨。其创作主旨主要是 通过一系列艺术形象的塑造来表现的,其中刘备是仁君的典范,作者热情地肯定 了他“上抱国家,下安黎庶”的政治理想,颂扬了他宽仁爱民、深得人心的政治 品质,赞美了他敬贤礼士、知人善任的政治风度;与之相对立的曹操则是奸雄的 典型,作者着力批判他“宁使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人生哲学,鞭挞 他凶残暴虐、杀戮百姓的恶劣行径,揭露他阴险奸诈、戕害人才的专横作风。在 二人政治品格和道德品格的鲜明对照中,寄予了作者的理想。另外,诸葛亮的鞠 躬尽瘁,足智多谋,关羽的义薄云天,勇武绝伦等等,也显现出作者对传统“忠 义”观念的认同与对乱世中“智勇”才能的肯定。 二、《三国志演义》的基本思想倾向是拥刘贬曹。这既是承受了民间长期积 淀的思想认识和感情倾向的必然结果,也是作者封建正统思想的反映,还与宋元 时期这一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民族心理有关。最主要的是蜀汉集团与曹魏集团的形 象本身所包含的社会理想、精神品质、道德风范截然不同,从而表现了作者和人 民大众对明君仁政的向往与肯定,对乱臣暴政的反感与否定,这正是拥刘贬曹思 想的实质所在,也与全书的创作主旨是完全一致的。 三、《三国志演义》又是一部引人深思的道德悲剧。作者满腔热情地歌颂代 表公道正义一方的蜀汉集团,刘备、诸葛亮、关羽等主要人物也都体现了作者的
政治理想、道德理想和人格理想,但他们在与邪恶势力及残酷命运相抗争时,却 毫无例外地走向了毁灭,这就造成了一种“扶汉有志,回天无力”的悲剧态势 并给其间注入一股悲剧性的伦理力量和情感力量,使全书笼罩着一层悲观、迷惘 的色彩,反映了作者对理想幻灭与价值错位的困惑与思索。但作者把这一场道德 悲剧归于天命,在一定程度上又淡化了全书的悲剧精神。 第三节《三国志演义》的艺术成就 《三国志演义》是我国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杰出代表, 在中国小说发展史上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它在艺术上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 虚实结合的艺术构思。在处理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的关系上,《三国志 演义》为历史小说的创作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首先,作者尊重历史事实,并 没有依据自己的道德立场去改变历史的进程,全部故事的基本轮廓和重大事件的 描写大体上是符合历史的本来面貌的,体现出厚重的历史感;其次,《三国志演 义》中的历史实际上是作者重塑的历史,他调动多种艺术手段,如移花接木、踵 事增华、无中生有等,对史料进行了合理的取舍与调整,全书不乏铺张渲染与大 胆虚构之处,这些地方往往更有利于凸现人物的性格、展现生动的情节,更有利 于体现作品的创作主旨,也往往成为全书最为精彩的部分。 、绘声绘色的战争描写。《三国志演义》描写了大大小小上百次战争,展 现了一个个惊心动魄的场面,许多战争场景的描写,都堪称是古典小说中的经典 片段。其战争描写的突出特点是:1.善于写不同战役的不同特点,千变万化,各 具特色,充分展示出战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即使写同类战争,也能灵活用笔, 在相似中见出变化,写出新意,毫不雷同。2.善于集中笔墨,着重描写战争双方 前的力量对比、形式分析和战略战术的运用,以揭示决定胜负的因素。3.善于在 战争描写中突出人的智慧韬略和内在威力,通过战争展示各种人不同的性格特征。 4.善于在写战争时兼写其他活动,或作为战争的前奏和余波,或作为战争的调剂 和穿插,使战争既紧张激烈、剑拔弩张,又张驰有度、疾徐相间,节奏分明,摇 曳生姿。 、独具神采的人物形象。《三国志演义》写人物,受到题材本身以及儒家 道德立场和传统美学理想的制约,具有类型化的倾向,即从历史人物各种性格中, 舍弃其他次要方面的性格,专门突出强调其性格的最主要、最典型的特征,不惜 用浓笔重彩加以渲染,并把这一特征发展到极致。其中塑造得最为出色的人物就 是毛宗岗所说的“三绝”、“三奇”:诸葛亮、关羽和曹操。它塑造人物的主要 特点有:1.人物一出场,就确定其基本性格,以后通过不同环境中不同言行的描
5 政治理想、道德理想和人格理想,但他们在与邪恶势力及残酷命运相抗争时,却 毫无例外地走向了毁灭,这就造成了一种“扶汉有志,回天无力”的悲剧态势, 并给其间注入一股悲剧性的伦理力量和情感力量,使全书笼罩着一层悲观、迷惘 的色彩,反映了作者对理想幻灭与价值错位的困惑与思索。但作者把这一场道德 悲剧归于天命,在一定程度上又淡化了全书的悲剧精神。 第三节 《三国志演义》的艺术成就 《三国志演义》是我国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杰出代表, 在中国小说发展史上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它在艺术上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 一、虚实结合的艺术构思。在处理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的关系上,《三国志 演义》为历史小说的创作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首先,作者尊重历史事实,并 没有依据自己的道德立场去改变历史的进程,全部故事的基本轮廓和重大事件的 描写大体上是符合历史的本来面貌的,体现出厚重的历史感;其次,《三国志演 义》中的历史实际上是作者重塑的历史,他调动多种艺术手段,如移花接木、踵 事增华、无中生有等,对史料进行了合理的取舍与调整,全书不乏铺张渲染与大 胆虚构之处,这些地方往往更有利于凸现人物的性格、展现生动的情节,更有利 于体现作品的创作主旨,也往往成为全书最为精彩的部分。 二、绘声绘色的战争描写。《三国志演义》描写了大大小小上百次战争,展 现了一个个惊心动魄的场面,许多战争场景的描写,都堪称是古典小说中的经典 片段。其战争描写的突出特点是:1. 善于写不同战役的不同特点,千变万化,各 具特色,充分展示出战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即使写同类战争,也能灵活用笔, 在相似中见出变化,写出新意,毫不雷同。2. 善于集中笔墨,着重描写战争双方 前的力量对比、形式分析和战略战术的运用,以揭示决定胜负的因素。3. 善于在 战争描写中突出人的智慧韬略和内在威力,通过战争展示各种人不同的性格特征。 4. 善于在写战争时兼写其他活动,或作为战争的前奏和余波,或作为战争的调剂 和穿插,使战争既紧张激烈、剑拔弩张,又张驰有度、疾徐相间,节奏分明,摇 曳生姿。 三、独具神采的人物形象。《三国志演义》写人物,受到题材本身以及儒家 道德立场和传统美学理想的制约,具有类型化的倾向,即从历史人物各种性格中, 舍弃其他次要方面的性格,专门突出强调其性格的最主要、最典型的特征,不惜 用浓笔重彩加以渲染,并把这一特征发展到极致。其中塑造得最为出色的人物就 是毛宗岗所说的“三绝”、“三奇”:诸葛亮、关羽和曹操。它塑造人物的主要 特点有:1. 人物一出场,就确定其基本性格,以后通过不同环境中不同言行的描
写,来反复强化人物的这一主要性格特征,这样人物形象的性格基本上是处于稳 定不变的静穆状态,达到了高度的和谐统一。2.采用传奇性的情节和典型化的细 节来凸现人物的性格特征。3.善于运用夸张、对比、烘托和侧面描写等艺术手法 来突出人物的形象。4.善于通过特定的情势和氛围表现人物内心的精神状态,达 到以意传神的地步。 四、宏伟壮阔的叙事结构。《三国志演义》人多事众,头绪纷繁,作者却能 全局在胸,组织得当。全书以魏、蜀、吴三国矛盾为主要内容,又着重抓住魏、 蜀两大集团的矛盾斗争为主干,其中重点突出蜀汉集团,特别是把诸葛亮的活动 作为描写的中心,精心撰构无数故事,使全书成为一个波澜壮阔而又严密精巧的 艺术整体。 五、雅俗共赏的语言风格。《三国志演义》采用了半文半白的语言,“文不 甚深,言不甚俗”,典雅而不深涩,通俗而不鄙俚,大大提高了文学语言的表现 功能,规范了长篇小说语言通俗化的方向。它的叙述描写语言以粗笔勾勒见长, 简洁明快,生动活泼。作者还开始注意到人物语言的个性化。 第四节《三国志演义》的影响和其他历史演义小说 《三国志演义》的影响 1.《三国志演义》既是一部封建政治和军事的教科书,也是一部谋略大全 这些关于政治斗争及其策略的艺术描写,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一方面统治阶 级利用它宣扬的忠义思想和正统思想,在人民中进行封建道德的灌输:另一方面 它也指导并培育了人民在反抗封建暴政斗争中的策略和经验,它所宣扬的道德原 则,也往往成为人们景仰的道德风范。 2.《三国志演义》是历史小说创作的楷模,为历史演义小说创作积累了丰富 的经验,大大激发了文士和书商们编撰同类小说的热情,从此历史演义成为中国 长篇小说中蔚为壮观的一大分支。同时它的出现,促进了长篇小说的繁荣发展 奠定了长篇小说在我国文学史上不可动摇的文学地位 3.《三国志演义》还成为后代戏曲、说唱文学和各种文艺创作题材的渊薮, 并远传国外,深受世界人民的喜爱。 明代其他历史演义小说 1.列国系统的小说。最早讲述列国故事的当推宋元讲史话本《七国春秋平 话》、《秦并六国平话》等,在此基础上,明代中叶的余邵鱼编撰了《列国志传》, 叙述了从商纣灭亡到秦并六国长达八百年的历史。明末的冯梦龙将它改写为《新 列国志》,共一零八回,比较全面地概括了东周列国时代的历史,文学性也大大
6 写,来反复强化人物的这一主要性格特征,这样人物形象的性格基本上是处于稳 定不变的静穆状态,达到了高度的和谐统一。2. 采用传奇性的情节和典型化的细 节来凸现人物的性格特征。3. 善于运用夸张、对比、烘托和侧面描写等艺术手法 来突出人物的形象。4. 善于通过特定的情势和氛围表现人物内心的精神状态,达 到以意传神的地步。 四、宏伟壮阔的叙事结构。《三国志演义》人多事众,头绪纷繁,作者却能 全局在胸,组织得当。全书以魏、蜀、吴三国矛盾为主要内容,又着重抓住魏、 蜀两大集团的矛盾斗争为主干,其中重点突出蜀汉集团,特别是把诸葛亮的活动 作为描写的中心,精心撰构无数故事,使全书成为一个波澜壮阔而又严密精巧的 艺术整体。 五、雅俗共赏的语言风格。《三国志演义》采用了半文半白的语言,“文不 甚深,言不甚俗”,典雅而不深涩,通俗而不鄙俚,大大提高了文学语言的表现 功能,规范了长篇小说语言通俗化的方向。它的叙述描写语言以粗笔勾勒见长, 简洁明快,生动活泼。作者还开始注意到人物语言的个性化。 第四节 《三国志演义》的影响和其他历史演义小说 一、《三国志演义》的影响 1. 《三国志演义》既是一部封建政治和军事的教科书,也是一部谋略大全。 这些关于政治斗争及其策略的艺术描写,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一方面统治阶 级利用它宣扬的忠义思想和正统思想,在人民中进行封建道德的灌输;另一方面 它也指导并培育了人民在反抗封建暴政斗争中的策略和经验,它所宣扬的道德原 则,也往往成为人们景仰的道德风范。 2. 《三国志演义》是历史小说创作的楷模,为历史演义小说创作积累了丰富 的经验,大大激发了文士和书商们编撰同类小说的热情,从此历史演义成为中国 长篇小说中蔚为壮观的一大分支。同时它的出现,促进了长篇小说的繁荣发展, 奠定了长篇小说在我国文学史上不可动摇的文学地位。 3. 《三国志演义》还成为后代戏曲、说唱文学和各种文艺创作题材的渊薮, 并远传国外,深受世界人民的喜爱。 二、明代其他历史演义小说 1. 列国系统的小说。最早讲述列国故事的当推宋元讲史话本《七国春秋平 话》、《秦并六国平话》等,在此基础上,明代中叶的余邵鱼编撰了《列国志传》, 叙述了从商纣灭亡到秦并六国长达八百年的历史。明末的冯梦龙将它改写为《新 列国志》,共一零八回,比较全面地概括了东周列国时代的历史,文学性也大大
增强。清代乾隆年间蔡元放对《新列国志》又稍加修订并加以评点,易名为《东 周列国志》,成为最流行的本子,也是除《三国志演义》以外影响最大的历史演 义小说。 2.隋唐系统的小说。题名罗贯中的《隋唐两朝志传》和书商熊大木编撰的《唐 书志传通俗演义》是隋唐系统较早出现的小说,叙述较为简略。稍后有齐东野人 的《隋炀帝艳史》和袁于令的《隋史遗文》,这两部小说与上述二书没有直接的 承传关系,《隋炀帝艳史》是依据宋人小说并参照有关史料编写而成,着重写隋 炀帝的风流艳史和荒淫亡国,极富文学色彩;《隋史遗文》是依据民间传说的独 立创作,主要描写在改朝换代的大动乱中以秦琼为代表的一群草莽英雄的命运, 使隋唐系统小说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帝王发迹史变为乱世英雄传,从历史演 义转化为英雄传奇,开辟了此类小说发展的新途径。至清代康熙年间,褚人获集 隋唐故事之大成,把上述小说拼合连缀成《隋唐演义》一书,共一百回,成为隋 唐系统中最为流行的小说 晚明的时事小说。明代末年,用已经比较成熟的历史演义的形式来反映当 时重大历史事件的时事小说异军突起,成为我国小说发展史上的的新现象,开拓 了历史小说的新途径。时事小说较有代表性的有两类:一类是反映魏忠贤祸国殃 民的小说,代表作品是《梼杌闲评》;一类是反映当时辽东战事的小说,代表作 品是陆人龙的《辽海丹忠录》 [作品讲读] 、《温酒斩华雄》 1.此段文字选自《三国志演义》卷之一《曹操起兵伐董卓》(毛本在第五回) 主要描写蜀汉集团的重要人物关羽建立“威镇乾坤第一功”的经过,这是他在全 书中的乍露锋芒、一鸣惊人之战,也是他非凡战斗经历的一个声色雄壮的开端, 表现了关羽的勇武无比和超凡绝伦。 2.此段文字的艺术特点 (1)以虚写实,虚实相生。它不直接描写战场上惊心动魄的交锋,而是别开 生面地把镜头对准诸侯们的中军帐,从众诸侯耳闻的视角和大惊失色的反应去渲 染声势,充分显示了这位顷刻间扭转乾坤的英雄的内在威力,这种叙事策略使之 获得了更高程度的艺术真实。 (2)细节点染,精光四溢。这段文字还在那杯热酒上大做文章。曹操以酒为 关羽助威壮行,他却偏偏不饮:“酒且斟下,某去便来”,可谓掷地有声,非同 凡响。等他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时,“其酒尚温”,这一神来之笔,使流逝的
7 增强。清代乾隆年间蔡元放对《新列国志》又稍加修订并加以评点,易名为《东 周列国志》,成为最流行的本子,也是除《三国志演义》以外影响最大的历史演 义小说。 2. 隋唐系统的小说。题名罗贯中的《隋唐两朝志传》和书商熊大木编撰的《唐 书志传通俗演义》是隋唐系统较早出现的小说,叙述较为简略。稍后有齐东野人 的《隋炀帝艳史》和袁于令的《隋史遗文》,这两部小说与上述二书没有直接的 承传关系,《隋炀帝艳史》是依据宋人小说并参照有关史料编写而成,着重写隋 炀帝的风流艳史和荒淫亡国,极富文学色彩;《隋史遗文》是依据民间传说的独 立创作,主要描写在改朝换代的大动乱中以秦琼为代表的一群草莽英雄的命运, 使隋唐系统小说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帝王发迹史变为乱世英雄传,从历史演 义转化为英雄传奇,开辟了此类小说发展的新途径。至清代康熙年间,褚人获集 隋唐故事之大成,把上述小说拼合连缀成《隋唐演义》一书,共一百回,成为隋 唐系统中最为流行的小说。 3. 晚明的时事小说。明代末年,用已经比较成熟的历史演义的形式来反映当 时重大历史事件的时事小说异军突起,成为我国小说发展史上的的新现象,开拓 了历史小说的新途径。时事小说较有代表性的有两类:一类是反映魏忠贤祸国殃 民的小说,代表作品是《梼杌闲评》;一类是反映当时辽东战事的小说,代表作 品是陆人龙的《辽海丹忠录》。 [作品讲读] 一、《温酒斩华雄》 1. 此段文字选自《三国志演义》卷之一《曹操起兵伐董卓》(毛本在第五回), 主要描写蜀汉集团的重要人物关羽建立“威镇乾坤第一功”的经过,这是他在全 书中的乍露锋芒、一鸣惊人之战,也是他非凡战斗经历的一个声色雄壮的开端, 表现了关羽的勇武无比和超凡绝伦。 2. 此段文字的艺术特点: (1)以虚写实,虚实相生。它不直接描写战场上惊心动魄的交锋,而是别开 生面地把镜头对准诸侯们的中军帐,从众诸侯耳闻的视角和大惊失色的反应去渲 染声势,充分显示了这位顷刻间扭转乾坤的英雄的内在威力,这种叙事策略使之 获得了更高程度的艺术真实。 (2)细节点染,精光四溢。这段文字还在那杯热酒上大做文章。曹操以酒为 关羽助威壮行,他却偏偏不饮:“酒且斟下,某去便来”,可谓掷地有声,非同 凡响。等他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时,“其酒尚温”,这一神来之笔,使流逝的
时间具体化、形象化,显示出战斗的神速,也简练传神地表现出关羽的神勇,起 到了一以当十,以少总多的作用。 (3)衬托对比,先抑后扬。此段文字先极力渲染华雄的英勇善战,所向披靡, 写他连斩盟军四员骁将,而且将孙坚打得狼狈而逃,十七镇诸侯被挫尽锐气,以 其不可一世反衬出身微贱的关羽的勇武豪迈。而关羽自荐出战所引起的不同反应, 又使其他人物的性格在对比中显示出来。 第三章《水浒传》与其他英雄传奇小说 第一节《水浒传》的成书、作者与版本 《水浒传》的成书过程 《水浒传》同样是人民群众智慧和文人创作才能相结合的产物,它的成书也 大体上经历了历史记载、民间讲唱和文人加工润色三个阶段 1.关于宋江起义,《宋史》之《徽宗本纪》、《张叔夜传》、《侯蒙传》中 均有零星的记载,综合考察有关历史文献记载可知,宋江最终被招降并有可能参 与镇压方腊起义。 2.《水浒传》更主要的是在民间逐步丰富发展起来的。罗烨《醉翁谈录》记 载了南宋时以水浒故事为题材的“说话”名目,显然是属于“小说”范围。龚开 《宋江三十六人赞》初次完整地记录了三十六人的姓名和绰号。元代戏曲舞台上 也涌现出大批“水浒戏” 3.南宋末年出现的《大宋宣和遗事》是说话人的底本,已略具《水浒传》的 雏形,这表明水浒故事从独立的短篇开始连缀成一体,从“小说”进入“讲史” 领域 二、《水浒传》的作者 4.元末明初,在长期民间传说和艺人讲唱的基础上,最后由一个大手笔进行 再创造,产生了《水浒传》这部杰作。它的成书,标志着水浒故事进入成熟的全 新阶段。 关于《水浒传》的作者,文献记载不尽一致。目前,多数学者认为是施耐庵 所作,其门人罗贯中大概在他的基础上又有所加工。施耐庵的生平事迹,缺乏具 体而又可靠的史料记载,目前所知甚少。 三、《水浒传》的版本
8 时间具体化、形象化,显示出战斗的神速,也简练传神地表现出关羽的神勇,起 到了一以当十,以少总多的作用。 (3)衬托对比,先抑后扬。此段文字先极力渲染华雄的英勇善战,所向披靡, 写他连斩盟军四员骁将,而且将孙坚打得狼狈而逃,十七镇诸侯被挫尽锐气,以 其不可一世反衬出身微贱的关羽的勇武豪迈。而关羽自荐出战所引起的不同反应, 又使其他人物的性格在对比中显示出来。 第三章 《水浒传》与其他英雄传奇小说 第一节 《水浒传》的成书、作者与版本 一、《水浒传》的成书过程 《水浒传》同样是人民群众智慧和文人创作才能相结合的产物,它的成书也 大体上经历了历史记载、民间讲唱和文人加工润色三个阶段。 1. 关于宋江起义,《宋史》之《徽宗本纪》、《张叔夜传》、《侯蒙传》中 均有零星的记载,综合考察有关历史文献记载可知,宋江最终被招降并有可能参 与镇压方腊起义。 2. 《水浒传》更主要的是在民间逐步丰富发展起来的。罗烨《醉翁谈录》记 载了南宋时以水浒故事为题材的“说话”名目,显然是属于“小说”范围。龚开 《宋江三十六人赞》初次完整地记录了三十六人的姓名和绰号。元代戏曲舞台上 也涌现出大批“水浒戏”。 3. 南宋末年出现的《大宋宣和遗事》是说话人的底本,已略具《水浒传》的 雏形,这表明水浒故事从独立的短篇开始连缀成一体,从“小说”进入“讲史” 领域。 二、《水浒传》的作者 4. 元末明初,在长期民间传说和艺人讲唱的基础上,最后由一个大手笔进行 再创造,产生了《水浒传》这部杰作。它的成书,标志着水浒故事进入成熟的全 新阶段。 关于《水浒传》的作者,文献记载不尽一致。目前,多数学者认为是施耐庵 所作,其门人罗贯中大概在他的基础上又有所加工。施耐庵的生平事迹,缺乏具 体而又可靠的史料记载,目前所知甚少。 三、《水浒传》的版本
《水浒传》的版本相当复杂,大致可分为繁本(或称文繁事简本)和简本(或 称文简事繁本)两个系统。两者孰先孰后,学术界有不同看法,多数学者认为是 繁先简后,简本是繁本的删节本。 1.繁本系统主要有百回本、百二十回本、七十回本三种。(1)现存最早的 较为完整的百回繁本是万历十七年刊印的《忠义水浒传》,因卷首有署名天都外 臣的序文,一般称作“天都外臣本”,但此书原刊已失,今见为补刊本。万历三 十八年容与堂刊印的《李卓吾先生批评忠义水浒传》是保存至今最完整的百回繁 本,一般称为“容与堂本”。(2)百二十回繁本较之百回繁本的不同,主要是增 加了平田虎和王庆的故事,重要版本有明末袁无涯刊印的《李卓吾先生批评忠义 水浒全传》。(3)明末金圣叹腰斩《水浒传》,将繁本梁山大聚义以后的内容统 统砍去,又把第一回改为楔子,成为七十回本,由贯华堂以《第五才子书水浒传》 之名刊印。因为它保存了全书最精彩的部分,其评点又相当出色,遂成为最流行 的本子。 2.简本系统的《水浒传》,一般内容较全,宋江招安后均有平田虎、王庆 传,但文字叙述较为简略甚至简陋,细节描写较少,文学价值不大。 第二节《水浒传》的思想内容 《水浒传》在成书过程中所摄取的材料相当复杂,既有农民革命思想的闪光, 也有市民阶层感情的渗透,后来作者在编定成书时,又用传统的忠义思想对它进 行了加工改造,成书后还经过不同思想倾向的文人的润色和删改,因此全书的思 想内涵就显得非常的丰富复杂,其主题思想也呈现出多元融合的趋势,形成一个 既矛盾又统一的艺术整体。具体论来,以下几点值得特别注意: 第一,《水浒传》是一部正面反映和热情歌颂农民起义的壮丽史诗,艺术地 再现了封建社会农民起义的发生、发展、壮大直至接受招安、走向失败的整个过 程,这是全书所具有的客观意义。首先,《水浒传》形象地展现了北宋末年政治 腐败、奸佞当道、鬼蜮横行、民怨沸腾的社会面貌,深刻地揭示出农民起义的社 会根源就在于“乱自上作”、“官逼民反”,肯定了好汉们“撞破天罗归水浒, 掀开地网上梁山”的正义性。其次,旗帜鲜明地歌颂了梁山英雄的反抗精神和光 辉业绩,生动地描写了农民义军从小到大、由分散而聚合的发展规律,展现出 副声势壮阔的农民战争画卷,描绘出一个“八方共域,异姓一家”、“死生相托, 患难相扶”的理想世界。再次,真实地反映了农民起义的失败命运,梁山义军最
9 《水浒传》的版本相当复杂,大致可分为繁本(或称文繁事简本)和简本(或 称文简事繁本)两个系统。两者孰先孰后,学术界有不同看法,多数学者认为是 繁先简后,简本是繁本的删节本。 1. 繁本系统主要有百回本、百二十回本、七十回本三种。(1)现存最早的 较为完整的百回繁本是万历十七年刊印的《忠义水浒传》,因卷首有署名天都外 臣的序文,一般称作“天都外臣本”,但此书原刊已失,今见为补刊本。万历三 十八年容与堂刊印的《李卓吾先生批评忠义水浒传》是保存至今最完整的百回繁 本,一般称为“容与堂本”。(2)百二十回繁本较之百回繁本的不同,主要是增 加了平田虎和王庆的故事,重要版本有明末袁无涯刊印的《李卓吾先生批评忠义 水浒全传》。(3)明末金圣叹腰斩《水浒传》,将繁本梁山大聚义以后的内容统 统砍去,又把第一回改为楔子,成为七十回本,由贯华堂以《第五才子书水浒传》 之名刊印。因为它保存了全书最精彩的部分,其评点又相当出色,遂成为最流行 的本子。 2. 简本系统的《水浒传》,一般内容较全,宋江招安后均有平田虎、王庆二 传,但文字叙述较为简略甚至简陋,细节描写较少,文学价值不大。 第二节 《水浒传》的思想内容 《水浒传》在成书过程中所摄取的材料相当复杂,既有农民革命思想的闪光, 也有市民阶层感情的渗透,后来作者在编定成书时,又用传统的忠义思想对它进 行了加工改造,成书后还经过不同思想倾向的文人的润色和删改,因此全书的思 想内涵就显得非常的丰富复杂,其主题思想也呈现出多元融合的趋势,形成一个 既矛盾又统一的艺术整体。具体论来,以下几点值得特别注意: 第一,《水浒传》是一部正面反映和热情歌颂农民起义的壮丽史诗,艺术地 再现了封建社会农民起义的发生、发展、壮大直至接受招安、走向失败的整个过 程,这是全书所具有的客观意义。首先,《水浒传》形象地展现了北宋末年政治 腐败、奸佞当道、鬼蜮横行、民怨沸腾的社会面貌,深刻地揭示出农民起义的社 会根源就在于“乱自上作”、“官逼民反”,肯定了好汉们“撞破天罗归水浒, 掀开地网上梁山”的正义性。其次,旗帜鲜明地歌颂了梁山英雄的反抗精神和光 辉业绩,生动地描写了农民义军从小到大、由分散而聚合的发展规律,展现出一 副声势壮阔的农民战争画卷,描绘出一个“八方共域,异姓一家”、“死生相托, 患难相扶”的理想世界。再次,真实地反映了农民起义的失败命运,梁山义军最
终接受了招安,但招安带来的不是皆大欢喜的吉庆终场,而是东征西杀、死伤殆 尽的悲剧结局,如实地揭示出农民起义的思想局限性,从客观上说明了农民义军 投降是没有出路的。 第二,《水浒传》也是一部忠义思想的颂歌。首先,《水浒传》早期的本子 都题为《忠义水浒传》,宋江做了梁山寨主以后,“聚义厅”更名为“忠义堂” 梁山义军的起义纲领也被确定为“替天行道”,而同样是造反起家的方腊志在推 翻朝廷,就被视为大逆不道的叛逆,这些都显示出作者对忠义思想的推崇。其次, 最能体现忠义思想创作宗旨的是宋江这一人物形象。作者从传统的儒家伦理道德 出发,深刻地刻划出宋江身上忠和义既矛盾又统一的复杂性格,他既是不违父教 的孝子,又是仗义疏财的义士,更是心忧社稷、专图报国的忠臣,他参加农民起 义队伍只是“权居水泊,暂时避难”,最终目的是谋求招安,改邪归正,为国尽 忠竭力,果然招安后,宋江打着“顺天护国”的旗号,率领义军攘外安内,临死 还念念不忘“忠心不负朝廷”,可谓是大忠大义之士。再次,“自古权奸害忠良 不容忠义立家邦”,全仗忠义的英雄却被不忠不义的社会所吞噬,贯穿全书的忠 奸斗争却以忠义一方的失败而告终,传统的忠义道德在残酷的社会现实面前竟然 无能为力,不能不发人深思,这也正是作者思想的矛盾和困惑之处。 第三,《水浒传》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掺加进市民阶层的思 想意识,因此它又是一部英雄的颂歌、是一部勇力和智慧的颂歌。《水浒传》相 传又名《江湖豪客传》,后人把它和《三国志演义》合刻时,又统称《英雄谱》 在这些绿林英雄身上,集中体现了以侠义为核心的市民道德观。他们各有一身本 领和满腔乂气,热衷于闯荡江湖,广结朋友,或啸聚山林,打家劫舍,或扶困济 危,除暴安良。面对强大的罪恶势力,他们勇于起来反抗,除恶务尽;面对弱势 阶层,他们敢于抱打不平,申张正义。他们皆具有光明磊落、敢作敢为的人格精 神,见义勇为、恩怨分明的道德原则,四海之内皆兄弟的侠肝义肠,充分表现出 市民阶层对社会公道、对社会正义的朴素向往。另外,梁山好汉“大块吃肉,大 碗喝酒,大盘分金银”等以充分的物质享受为基础的自由自在的生活理想,也表 现出浓厚的市井意识。可见,《水浒传》不但是传统儒家思想的形象载体,而且 还是民间侠义文化的重要显现。 第三节《水浒传》的艺术成就
10 终接受了招安,但招安带来的不是皆大欢喜的吉庆终场,而是东征西杀、死伤殆 尽的悲剧结局,如实地揭示出农民起义的思想局限性,从客观上说明了农民义军 投降是没有出路的。 第二,《水浒传》也是一部忠义思想的颂歌。首先,《水浒传》早期的本子 都题为《忠义水浒传》,宋江做了梁山寨主以后,“聚义厅”更名为“忠义堂”, 梁山义军的起义纲领也被确定为“替天行道”,而同样是造反起家的方腊志在推 翻朝廷,就被视为大逆不道的叛逆,这些都显示出作者对忠义思想的推崇。其次, 最能体现忠义思想创作宗旨的是宋江这一人物形象。作者从传统的儒家伦理道德 出发,深刻地刻划出宋江身上忠和义既矛盾又统一的复杂性格,他既是不违父教 的孝子,又是仗义疏财的义士,更是心忧社稷、专图报国的忠臣,他参加农民起 义队伍只是“权居水泊,暂时避难”,最终目的是谋求招安,改邪归正,为国尽 忠竭力,果然招安后,宋江打着“顺天护国”的旗号,率领义军攘外安内,临死 还念念不忘“忠心不负朝廷”,可谓是大忠大义之士。再次,“自古权奸害忠良, 不容忠义立家邦”,全仗忠义的英雄却被不忠不义的社会所吞噬,贯穿全书的忠 奸斗争却以忠义一方的失败而告终,传统的忠义道德在残酷的社会现实面前竟然 无能为力,不能不发人深思,这也正是作者思想的矛盾和困惑之处。 第三,《水浒传》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掺加进市民阶层的思 想意识,因此它又是一部英雄的颂歌、是一部勇力和智慧的颂歌。《水浒传》相 传又名《江湖豪客传》,后人把它和《三国志演义》合刻时,又统称《英雄谱》。 在这些绿林英雄身上,集中体现了以侠义为核心的市民道德观。他们各有一身本 领和满腔义气,热衷于闯荡江湖,广结朋友,或啸聚山林,打家劫舍,或扶困济 危,除暴安良。面对强大的罪恶势力,他们勇于起来反抗,除恶务尽;面对弱势 阶层,他们敢于抱打不平,申张正义。他们皆具有光明磊落、敢作敢为的人格精 神,见义勇为、恩怨分明的道德原则,四海之内皆兄弟的侠肝义肠,充分表现出 市民阶层对社会公道、对社会正义的朴素向往。另外,梁山好汉“大块吃肉,大 碗喝酒,大盘分金银”等以充分的物质享受为基础的自由自在的生活理想,也表 现出浓厚的市井意识。可见,《水浒传》不但是传统儒家思想的形象载体,而且 还是民间侠义文化的重要显现。 第三节 《水浒传》的艺术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