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延安大学:《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资源(电子教案)绪论、第一编 先秦文学概说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DOC,文档页数:20,文件大小:81.5KB,团购合买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DOC)

绪论 、“中国古代文学史”是什么? 1、正名:中国古代文学发展演进的历史。“中国”、“文学”(文学是显现在 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一一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史”“古代”(先秦 到1919)各词的含义;“中国古代文学史”还包括古代文学作品选读。 2、分期断代问题:三古、七段(上古一先秦、秦汉;中古一魏晋到唐中叶 安史之乱到南宋亡、元代到明中叶;近古一明嘉靖初到鸦片战争、近代:1840 1919.5.4)。 3、文学史的形成、类型划分:20世纪二、三十年代后,文学史才成为一门 独立的学科;按照时间可划分为通史、断代史,按照地域可划分为全球史、国别 史,按照文体可划分为诗史、小说史,按照性别可划分为男性文学史、女性文学 史 中国古代文学史”怎么样? 1、对内而言,文学演进的内因与外因共同促进了文学的发展。内因:文学 发展的不平衡(文体发展的不平衡、朝代的不平衡、地域的不平衡、治乱的不平 衡、性别的不平衡)与一些相反相成的因素(雅俗的互动、各体的交融、复古 革新的碰撞、文与道的离合)。 2、对外而言,即中国古代文学在世界文学中的地位:世界上源远流长、而 又唯一绵延不绝的文学形态;群星灿烂、巍然屹立的文学形态,在世界文学中具 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三、“中国古代文学史”学什么? 1、思想内容(爱国精神;关注现实、关心民生疾苦;自由品格、高洁情怀); 2、艺术手法(欣赏、写作、提高素养); 3、人生态度(不断追求、不断超越,努力提升生活层次、人生境界)。 四、“中国古代文学史”怎么学? 1、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2、出乎其内、入乎其外; 3、熟读深思、苦记硬背。 五、为什么学 1、理解并掌握中国古代文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如文学的起源,诗(诗、 词和曲)、赋、文(散文和骈文)小说、戏剧发展的概况等),古为今用,传承文 明,继承遗产,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观,为建设中华民族新文化奠定基础 2、提高阅读能力、欣赏能力,指导当今的写作,进一步提高审美情趣,为

绪论 一、“中国古代文学史”是什么? 1、正名:中国古代文学发展演进的历史。“中国”、“文学”(文学是显现在 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史”、“古代”(先秦 到 1919)各词的含义;“中国古代文学史”还包括古代文学作品选读。 2、分期断代问题:三古、七段(上古-先秦、秦汉;中古-魏晋到唐中叶、 安史之乱到南宋亡、元代到明中叶;近古-明嘉靖初到鸦片战争、近代:1840 -1919.5.4)。 3、文学史的形成、类型划分:20 世纪二、三十年代后,文学史才成为一门 独立的学科;按照时间可划分为通史、断代史,按照地域可划分为全球史、国别 史,按照文体可划分为诗史、小说史,按照性别可划分为男性文学史、女性文学 史。 二、“中国古代文学史”怎么样? 1、对内而言,文学演进的内因与外因共同促进了文学的发展。内因:文学 发展的不平衡(文体发展的不平衡、朝代的不平衡、地域的不平衡、治乱的不平 衡、性别的不平衡)与一些相反相成的因素(雅俗的互动、各体的交融、复古、 革新的碰撞、文与道的离合)。 2、对外而言,即中国古代文学在世界文学中的地位:世界上源远流长、而 又唯一绵延不绝的文学形态;群星灿烂、巍然屹立的文学形态,在世界文学中具 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三、“中国古代文学史”学什么? 1、思想内容(爱国精神;关注现实、关心民生疾苦;自由品格、高洁情怀); 2、艺术手法(欣赏、写作、提高素养); 3、人生态度(不断追求、不断超越,努力提升生活层次、人生境界)。 四、“中国古代文学史”怎么学? 1、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2、出乎其内、入乎其外; 3、熟读深思、苦记硬背。 五、为什么学? 1、理解并掌握中国古代文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如文学的起源,诗(诗、 词和曲)、赋、文(散文和骈文)小说、戏剧发展的概况等),古为今用,传承文 明,继承遗产,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观,为建设中华民族新文化奠定基础。 2、提高阅读能力、欣赏能力,指导当今的写作,进一步提高审美情趣,为

以后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工作和其它工作打下基础,培养素质和能力。 3、大学是培养人的地方,通过本课的学习以及言传身教,进行人文教育, 提高人文素质,打下精神的底子,教会学生怎样做人,怎样活着。 六、中国古代文学之美:中国古代文学具有内蕴美与形式美,是美的文学, 是严格意义上的文学正宗 1、内蕴美:首先,我国古代文学注重写实,紧贴生活,直面人生,重视文 学的教化作用与社会效果,具有功利性,开拓了文学的主流与导向。其次,中国 古典文学在注重写实,宗经载道的同时,又具有主性情,重内省的特点。 2、形式美:1)由于汉字方块图形与骈散错落的句式而具有建筑美;2)由 于汉语单音节与双音节词为主的复合变化,严辨四声音韵而具有音乐美;3)由 于诗画同源相通以及形象思维的特点而具有绘画美。 第一编先秦文学概说 文学艺术起源问题:文学艺术起源于劳动。 1、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因为人正是在劳动中产生的,恩格斯 《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劳动创造了人 2、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为了协调行动、交流信息、减轻疲劳等, 就产生了最初的文学,如“杭育杭育派”的产生,见鲁迅《门外文谈》。 3、劳动成为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如《击壤歌》、《弹歌》、《蜡辞》等歌谣。 4、其他说法。巫术仪式发生说(英詹·乔·弗雷泽《金枝》、英哈丽逊《古 代艺术与仪式》);宗教发生说(德格罗塞《艺术的起源》把艺术当成一种宗教); 游戏发生说(德康德、布鲁斯、英诗人席勒);圣人创立说(付羲制八卦);心灵 表现说(伴随欧洲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运动而产生);潜意识欲望(弗洛伊德)。 二、先秦文体发展概况: “先秦”指的是秦统一之前的历史时期,包括原始、奴隶、封建社会初期三 个阶段。先秦文学是中国文学发生和发展的最初阶段,是中国文学的源头 1.最早产生的两种文学样式是原始诗歌和原始神话。二者均是集体创作的 口头文学,原始诗歌具有诗、乐、舞三位一体的特征,原始神话是我国浪漫主义 文学的开端。 2.殷商甲骨卜辞、《周易》古经、殷商及西周铜器铭文,都是早期书面散 文的萌芽,蕴涵着一定的文学因素。 3.掌握先秦散文的主要形式是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

以后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工作和其它工作打下基础,培养素质和能力。 3、大学是培养人的地方,通过本课的学习以及言传身教,进行人文教育, 提高人文素质,打下精神的底子,教会学生怎样做人,怎样活着。 六、中国古代文学之美:中国古代文学具有内蕴美与形式美,是美的文学, 是严格意义上的文学正宗。 1、内蕴美:首先,我国古代文学注重写实,紧贴生活,直面人生,重视文 学的教化作用与社会效果,具有功利性,开拓了文学的主流与导向。其次,中国 古典文学在注重写实,宗经载道的同时,又具有主性情,重内省的特点。 2、形式美:1)由于汉字方块图形与骈散错落的句式而具有建筑美;2)由 于汉语单音节与双音节词为主的复合变化,严辨四声音韵而具有音乐美;3)由 于诗画同源相通以及形象思维的特点而具有绘画美。 第一编 先秦文学概说 一、文学艺术起源问题:文学艺术起源于劳动。 1、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因为人正是在劳动中产生的,恩格斯 《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劳动创造了人。” 2、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为了协调行动、交流信息、减轻疲劳等, 就产生了最初的文学,如“杭育杭育派”的产生,见鲁迅《门外文谈》。 3、劳动成为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如《击壤歌》、《弹歌》、《蜡辞》等歌谣。 4、其他说法。巫术仪式发生说(英詹·乔·弗雷泽《金枝》、英哈丽逊《古 代艺术与仪式》);宗教发生说(德格罗塞《艺术的起源》把艺术当成一种宗教); 游戏发生说(德康德、布鲁斯、英诗人席勒);圣人创立说(付羲制八卦);心灵 表现说(伴随欧洲 19 世纪浪漫主义文学运动而产生);潜意识欲望(弗洛伊德)。 二、先秦文体发展概况: “先秦”指的是秦统一之前的历史时期,包括原始、奴隶、封建社会初期三 个阶段。先秦文学是中国文学发生和发展的最初阶段,是中国文学的源头。 1.最早产生的两种文学样式是原始诗歌和原始神话。二者均是集体创作的 口头文学,原始诗歌具有诗、乐、舞三位一体的特征,原始神话是我国浪漫主义 文学的开端。 2.殷商甲骨卜辞、《周易》古经、殷商及西周铜器铭文,都是早期书面散 文的萌芽,蕴涵着一定的文学因素。 3.掌握先秦散文的主要形式是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

历史散文是史官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渐进产生并成熟起来的。历史散文的发展 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以《尚书》和《春秋》为代表。《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 历史文献汇编,在中国古代散文史上具有奠基的意义。此外,《逸周书》也是 部类似《尚书》的史籍。孔子编着的《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断代史,是编 年体史书之祖,其体例和“笔法”对后世散文都产生了经典式的影响。二书体现 了早期历史散文的特征。 (2)第二阶段以《左传》和《国语》为代表。《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 详备的编年体史书,也是先秦历史散文中思想性和艺术性最为突出的著作。《国 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是由各国的史料汇集而成。二书标志着历史 散文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3)第三阶段以《战国策》为代表。《战国策》也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 要记叙的是战国时期谋臣策士们的言行。在语言艺术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诸子散文是在先秦理性精神觉醒的背景下和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中形成并 繁荣起来的。诸子散文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 (1)春秋战国之交:以《论语》、《墨子》、《老子》为代表。《论语》 以语录体的形式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比较集中地反映了早期儒家的思想 和活动。其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高超的语言运用水平上。《墨子》是一部墨子及 其后学的著作的汇编,反映的是墨家学派所代表的小生产者的思想。其艺术特点 是文质意显,富于逻辑性。《老子》基本上是道家创始人老子的著作,它以玄深 的哲理思辩和精妙的诗一般的语言相结合,显示着独特的艺术风格 (2)战国中期:以《孟子》、《庄子》为代表。《孟子》孟子及其弟子的 著作,反映了战国中期儒家思想的面貌。《孟子》的散文体现着语录体向专题性 论文的过渡,其突出的文学成就在于高超的论辩艺术。《庄子》是庄周及其后学 的著作,亦是道家的又一部经典。其文章以独特的艺术造诣绝响于先秦诸子之中, 奇妙的构思、汪洋恣肆的语言、浪漫的风格,都体现了在诸子散文中的独特地位 和辉煌的文学成就。《庄子》对对话体有所突破,开始向专题论文过渡。 (3)战国末期:以《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为代表。《荀子》 书多为荀子自作,其思想体系博大精深,是儒学的进一步发展。其文章多为结 构严谨、论说周详的专题性论文,标志着先秦说理散文进入了完全成熟的阶段 《韩非子》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之作,文章峭拔锋锐、质朴无华,体现着法家文 章的基本特色。《吕氏春秋》是吕不韦集门客的集体创作,体制宏大、内容博杂、 兼收并蓄是先秦学术思想的一次大规模的总结,也具有较强的文学性。 先秦诗歌的概况:先秦诗歌在北方文化中产生了《诗经》,在南方楚文化

历史散文是史官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渐进产生并成熟起来的。历史散文的发展 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以《尚书》和《春秋》为代表。《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 历史文献汇编,在中国古代散文史上具有奠基的意义。此外,《逸周书》也是一 部类似《尚书》的史籍。孔子编着的《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断代史,是编 年体史书之祖,其体例和“笔法”对后世散文都产生了经典式的影响。二书体现 了早期历史散文的特征。 (2)第二阶段以《左传》和《国语》为代表。《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 详备的编年体史书,也是先秦历史散文中思想性和艺术性最为突出的著作。《国 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是由各国的史料汇集而成。二书标志着历史 散文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3)第三阶段以《战国策》为代表。《战国策》也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 要记叙的是战国时期谋臣策士们的言行。在语言艺术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诸子散文是在先秦理性精神觉醒的背景下和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中形成并 繁荣起来的。诸子散文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 (1)春秋战国之交:以《论语》、《墨子》、《老子》为代表。《论语》 以语录体的形式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比较集中地反映了早期儒家的思想 和活动。其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高超的语言运用水平上。《墨子》是一部墨子及 其后学的著作的汇编,反映的是墨家学派所代表的小生产者的思想。其艺术特点 是文质意显,富于逻辑性。《老子》基本上是道家创始人老子的著作,它以玄深 的哲理思辩和精妙的诗一般的语言相结合,显示着独特的艺术风格。 (2)战国中期:以《孟子》、《庄子》为代表。《孟子》孟子及其弟子的 著作,反映了战国中期儒家思想的面貌。《孟子》的散文体现着语录体向专题性 论文的过渡,其突出的文学成就在于高超的论辩艺术。《庄子》是庄周及其后学 的著作,亦是道家的又一部经典。其文章以独特的艺术造诣绝响于先秦诸子之中, 奇妙的构思、汪洋恣肆的语言、浪漫的风格,都体现了在诸子散文中的独特地位 和辉煌的文学成就。《庄子》对对话体有所突破,开始向专题论文过渡。 (3)战国末期:以《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为代表。《荀子》 一书多为荀子自作,其思想体系博大精深,是儒学的进一步发展。其文章多为结 构严谨、论说周详的专题性论文,标志着先秦说理散文进入了完全成熟的阶段。 《韩非子》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之作,文章峭拔锋锐、质朴无华,体现着法家文 章的基本特色。《吕氏春秋》是吕不韦集门客的集体创作,体制宏大、内容博杂、 兼收并蓄是先秦学术思想的一次大规模的总结,也具有较强的文学性。 4.先秦诗歌的概况:先秦诗歌在北方文化中产生了《诗经》,在南方楚文化

中孕育了楚辞。《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和朴素的艺术手法显示了巨大的艺 术魅力,并以经学的地位和传播方式深远地影响了中国古代文化和文学。楚辞与 《诗经》不同的均是文人的个体创作,并出现了以屈原为代表的南楚作家群,揭 开了文人诗歌创作的新篇章。楚辞的浪漫精神、自由的形式、华美的词采以及艺 术表现技巧,对后世文学也产生了经久的影响,也是中国传统文学精神的源头之 第一章上古神话 学习目的要求 理解神话的概念,熟悉一些中外著名的神话,领悟神话所蕴含的民族精神, 了解中国神话不发达的原因以及现存的神话主要见于哪些典籍,并把握神话对后 世文学的影响。 二、主要教学内容 1、神话的概念:神话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 识和愿望,马克思说过:神话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 工过的自然界和社会形式本身。”又说“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 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因而,随着这些自然力之实际 被支配,神话也就消失了。”(《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神话的理解:神话的主人公是神或神化了的英雄人物;神话的情节一般表现 为变化、神力和法术;神话的形式是幻想的或想象的,是对现实生活的曲折反 映;神话的意义通常显示为对某种自然或社会现象的解释,有的表达了先民征 服自然、变革社会的愿望;神话产生的时间只能是史前的生产力不发达的远古 时期 神话的重要性:马克思说:“(神话是)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希 腊神话不仅是希腊艺术的宝库,而且是希腊艺术的土壤,具有永久的魅力,永 给人以艺术享受。”(《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就中国神话而言,也应 该是中国“艺术的宝库”,中国“艺术的土壤”等。中国神话具有一种辉煌壮 烈的庞大气势,这种大气势、大气象,不但对后代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而且也奠定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根基。 2、中国神话的分类: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发明创 造神话以及其他类型。重点讲解几个有代表性的著名神话,并适当联系西方同类 神话故事

中孕育了楚辞。《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和朴素的艺术手法显示了巨大的艺 术魅力,并以经学的地位和传播方式深远地影响了中国古代文化和文学。楚辞与 《诗经》不同的均是文人的个体创作,并出现了以屈原为代表的南楚作家群,揭 开了文人诗歌创作的新篇章。楚辞的浪漫精神、自由的形式、华美的词采以及艺 术表现技巧,对后世文学也产生了经久的影响,也是中国传统文学精神的源头之 一。 第一章 上古神话 一、学习目的要求 理解神话的概念,熟悉一些中外著名的神话,领悟神话所蕴含的民族精神, 了解中国神话不发达的原因以及现存的神话主要见于哪些典籍,并把握神话对后 世文学的影响。 二、主要教学内容 1、神话的概念:神话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 识和愿望,马克思说过:神话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 工过的自然界和社会形式本身。”又说“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 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因而,随着这些自然力之实际 被支配,神话也就消失了。”(《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神话的理解:神话的主人公是神或神化了的英雄人物;神话的情节一般表现 为变化、神力和法术;神话的形式是幻想的或想象的,是对现实生活的曲折反 映;神话的意义通常显示为对某种自然或社会现象的解释,有的表达了先民征 服自然、变革社会的愿望;神话产生的时间只能是史前的生产力不发达的远古 时期。 神话的重要性:马克思说:“(神话是)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希 腊神话不仅是希腊艺术的宝库,而且是希腊艺术的土壤,具有永久的魅力,永 远给人以艺术享受。”(《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就中国神话而言,也应 该是中国“艺术的宝库”,中国“艺术的土壤”等。中国神话具有一种辉煌壮 烈的庞大气势,这种大气势、大气象,不但对后代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而且也奠定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根基。 2、中国神话的分类: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发明创 造神话以及其他类型。重点讲解几个有代表性的著名神话,并适当联系西方同类 神话故事

3、中国神话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忧患意识、厚生爱民意识、反抗精神。 4、中国神话不发达的原因以及保存:1)神话的历史化:孔子以及儒家后学 也多讲究经世致用之学,所以煞费苦心的改造神话,使之化为历史 宰我问于孔子曰:“昔者予闻诸荣伊言:黄帝三百年。请问:黄帝者,人邪? 抑非人邪?何以至于三百年乎?”曰:“生而民得其利百年,死而民畏其神百年, 亡而民用其教百年,故曰三百年。”(《大戴礼记·五帝德》) 子贡问孔子:“古者黄帝四面,信乎?”子曰:“黄帝取合己者四人,使治四 方,不谋而亲,不约而成,大有成功,此之谓四面也”(见汪继培辑本《尸子》 卷下)。 《韩非子》中记鲁哀公问孔子"夔一足"的问题,孔子解释为"夔非一足也,夔 有一,足矣 2)神话的文学化:神话流变为寓言是文学化的主要表现。神话本身含有 定的哲理,后世思想家为宣言自己的哲学观点、政治观点和道德观念,常将神话 改造为有所寄托的寓言,神话便文学化了。在先秦诸子著述中,尤其是“寓言十 九”的《庄子》中,寓言不胜枚举,如“鲲化为鹏”、“倏忽与混沌”、“藐姑射之 仙”、“列子御风”、“望洋兴叹”,等等 3)神话的宗教化:神话与原始宗教有如孪生兄弟,都是原始思维的产物。 神话含有宗教的因素,易为宗教所利用。神话流为道教的仙话,就是神话宗教化 的具体表现。西王母神话逐渐演变为仙话,就是其典型实例。 4)神话的保存:《山海经》、《庄子》、《淮南子》、《穆天子传》、《诗经》、《楚 辞》等。 5、中国神话对后世文学的影响:素材、艺术精神、原型。 神话作为一种原型,作为一种象征型艺术,它对于中国文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神话作为一种原始意象,“是同一类型的无数经验的心理残迹”,“每一个原始意 象中都有着人类精神和人类命运的一块碎片,都有着在我们祖先的历史中重复了 无数次的欢乐和悲哀的残余,并且总的来说,始终遵循着同样的路线。它就像心 理中的一道深深开凿过的河床,生命之流(可以)在这条河床中突然涌成一条大 江,而不是像先前那样在宽阔而清浅的溪流中向前流淌。”荣格《心理学与文学》) 作为一种民族集体无意识的产物,它通过文化积淀的形式传承下去,因此, 这种祖先所遗留下来的情感体验的碎片,一旦被运用在文学作品中,便具有强烈 的震撼力,并使作家进入先人的超越世界,如屈原和蒲松龄等人的作品。同时, 也正是因为神话是一个民族集体无意识的体现,我们还可以从中窥知一个民族的 文化根基,这也正是神话的价值所在。 三、课堂讨论选题

3、中国神话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忧患意识、厚生爱民意识、反抗精神。 4、中国神话不发达的原因以及保存:1)神话的历史化:孔子以及儒家后学 也多讲究经世致用之学,所以煞费苦心的改造神话,使之化为历史; 宰我问于孔子曰:“昔者予闻诸荣伊言:黄帝三百年。请问:黄帝者,人邪? 抑非人邪?何以至于三百年乎?”曰:“生而民得其利百年,死而民畏其神百年, 亡而民用其教百年,故曰三百年。”(《大戴礼记·五帝德》) 子贡问孔子:“古者黄帝四面,信乎?”子曰:“黄帝取合己者四人,使治四 方,不谋而亲,不约而成,大有成功,此之谓四面也”(见汪继培辑本《尸子》 卷下)。 《韩非子》中记鲁哀公问孔子"夔一足"的问题,孔子解释为"夔非一足也,夔 有一,足矣"。 2)神话的文学化:神话流变为寓言是文学化的主要表现。神话本身含有一 定的哲理,后世思想家为宣言自己的哲学观点、政治观点和道德观念,常将神话 改造为有所寄托的寓言,神话便文学化了。在先秦诸子著述中,尤其是“寓言十 九”的《庄子》中,寓言不胜枚举,如“鲲化为鹏”、“倏忽与混沌”、“藐姑射之 仙”、“列子御风”、“望洋兴叹”,等等。 3)神话的宗教化:神话与原始宗教有如孪生兄弟,都是原始思维的产物。 神话含有宗教的因素,易为宗教所利用。神话流为道教的仙话,就是神话宗教化 的具体表现。西王母神话逐渐演变为仙话,就是其典型实例。 4)神话的保存:《山海经》、《庄子》、《淮南子》、《穆天子传》、《诗经》、《楚 辞》等。 5、中国神话对后世文学的影响:素材、艺术精神、原型。 神话作为一种原型,作为一种象征型艺术,它对于中国文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神话作为一种原始意象,“是同一类型的无数经验的心理残迹”,“每一个原始意 象中都有着人类精神和人类命运的一块碎片,都有着在我们祖先的历史中重复了 无数次的欢乐和悲哀的残余,并且总的来说,始终遵循着同样的路线。它就像心 理中的一道深深开凿过的河床,生命之流(可以)在这条河床中突然涌成一条大 江,而不是像先前那样在宽阔而清浅的溪流中向前流淌。”(荣格《心理学与文学》) 作为一种民族集体无意识的产物,它通过文化积淀的形式传承下去,因此, 这种祖先所遗留下来的情感体验的碎片,一旦被运用在文学作品中,便具有强烈 的震撼力,并使作家进入先人的超越世界,如屈原和蒲松龄等人的作品。同时, 也正是因为神话是一个民族集体无意识的体现,我们还可以从中窥知一个民族的 文化根基,这也正是神话的价值所在。 三、课堂讨论选题

1、名词:神话。 2、中国神话蕴含的民族精神。 四、课外作业选题 1、名词:神话。 2、中国神话的分类 3、中国神话蕴含的民族精神。 4、熟读一些著名神话。 第二章《诗经》 学习目的要求 了解有关《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本名、定名,以及《诗经》编订成集的三 种说法,理解“风、雅、颂”、“赋、比、兴”、“四家诗”三个名词的内涵,掌握 《诗经》丰富的内容以及代表作品,诵读一些经典作品,在理解的基础上尝试分 析《诗经》的艺术成就及其对后代的深远影响。 二、主要教学内容 1、《诗经》概况与其本名、定名:《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称《诗》 或“诗三百”,因后来被列入儒家的“六经”而称为《诗经》。现存《诗经》存 目311篇,其中“六笙诗”有目无辞,实305篇。《诗经》编成于春秋时期,分 为风、雅、颂三大部分,雅、颂多为贵族的作品,风多为民间的作品。《诗经》 所收诗篇的年代上限,学术界有两种观点:一是商末;二是周初。下限至于春秋 中叶。《诗经》广泛地反映了那一时代的政治、军事、文化、民俗等社会生活, 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诗经》的主要艺术手法被前人概括为赋、比、 兴 2、《诗经》编订的三种说法:“献诗”说、“采诗”说、“删诗”说。古代的 乐官在集结与整理、加工中起了重要的作用,最后编定在春秋时期 3、《诗经》的分类:《诗经》按音乐的性质分为风、雅、颂三大类。其中十 五国风是按各诸侯国或地域编排的。“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乐歌;“雅”是周 王朝京畿地区的乐歌;“颂”是用于宗庙祭祀的乐歌。《诗经》大部分产生在黄 河流域,少部分涉及江汉流域。 4、名词:“四家诗”。汉代的传《诗》学派有四家:齐、鲁、韩“三家诗” 和“毛诗”。“三家诗”属今文经学,后均失传,唯存《韩诗外传》。“毛诗” 属古文经学,独传至今,即今本《诗经》

1、名词:神话。 2、中国神话蕴含的民族精神。 四、课外作业选题 1、名词:神话。 2、中国神话的分类。 3、中国神话蕴含的民族精神。 4、熟读一些著名神话。 第二章 《诗经》 一、学习目的要求 了解有关《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本名、定名,以及《诗经》编订成集的三 种说法,理解“风、雅、颂”、“赋、比、兴”、“四家诗”三个名词的内涵,掌握 《诗经》丰富的内容以及代表作品,诵读一些经典作品,在理解的基础上尝试分 析《诗经》的艺术成就及其对后代的深远影响。 二、主要教学内容 1、《诗经》概况与其本名、定名:《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称《诗》 或“诗三百”,因后来被列入儒家的“六经”而称为《诗经》。现存《诗经》存 目 311 篇,其中“六笙诗”有目无辞,实 305 篇。《诗经》编成于春秋时期,分 为风、雅、颂三大部分,雅、颂多为贵族的作品,风多为民间的作品。《诗经》 所收诗篇的年代上限,学术界有两种观点:一是商末;二是周初。下限至于春秋 中叶。《诗经》广泛地反映了那一时代的政治、军事、文化、民俗等社会生活, 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诗经》的主要艺术手法被前人概括为赋、比、 兴。 2、《诗经》编订的三种说法:“献诗”说、“采诗”说、“删诗”说。古代的 乐官在集结与整理、加工中起了重要的作用,最后编定在春秋时期。 3、《诗经》的分类:《诗经》按音乐的性质分为风、雅、颂三大类。其中十 五国风是按各诸侯国或地域编排的。“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乐歌;“雅”是周 王朝京畿地区的乐歌;“颂”是用于宗庙祭祀的乐歌。《诗经》大部分产生在黄 河流域,少部分涉及江汉流域。 4、名词:“四家诗”。汉代的传《诗》学派有四家:齐、鲁、韩“三家诗” 和“毛诗”。“三家诗”属今文经学,后均失传,唯存《韩诗外传》。“毛诗” 属古文经学,独传至今,即今本《诗经》

5、《诗经》的内容:祭祖颂歌和周族史诗、农事诗、燕飨诗、怨刺诗、战争 徭役诗、婚姻爱情诗。 1)颂诗和周族史诗。《商颂》、《周颂》、《鲁颂》是用于宗庙祭祀的乐 歌。内容多是颂扬祖先功德,亦有祭祀神灵祈求降福等。《大雅》中的《生民》、 《公刘》、《绵》、《皇矣》、《大明》也是一组歌颂周人先公、先王的颂诗。 但同时又是反映周族由始祖后稷到公刘、古公亶父直至文王、武王不断发展壮大 的历史史诗。 2)农事诗。周代社会以农业经济为主体,酿成了重农的文化传统,因此也 直接反映在诗歌中。如《周颂》中的《臣工》、《噫嘻》、《丰年》、《载芟》、 《良耜》等,以祭歌的形式反映出周人的农业生活和重农意识。《小雅》中的《甫 田》、《大田》,以及《国风》中的《周南·芣苢》、《魏风·十亩之间》、《豳 风·七月》等亦属此类。《豳风·七月》是农事诗中最杰出的代表作品。 3)燕飨诗。以君臣、亲朋欢聚宴享为主要内容的燕飨诗,更多地反映了上 层社会的欢乐、和谐。宴饮中的仪式,体现了礼的规则和人的内在道德风范。燕 飨诗赞美守礼有序,宾主融洽的关系;而对不能循礼自制,纵洒失德的宴饮,则 是否定的。礼乐文化是周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诗经》在很大程度上是周代 礼乐文化的载体,洋溢着礼乐文化的精神 4)怨刺诗。这类诗多产生在王室衰微、政治昏乱的西周末东周初,所谓“变 风”、“变雅”即是这类诗。如《大雅》中的《荡》、《抑》、《瞻卬》、《召 旻》、《民劳》、《板》等;《小雅》中的《北山》、《十月之交》、《正月》、 《巷伯》等;《国风》中的《魏风·伐檀》、《秦风·黄鸟》、《墉风·相鼠》、 《北风·新台》、《陈风·株林》等。这类诗反映了当时社会中的各种矛盾,体 现了较强的现实批判精神。 5)战争徭役诗。战争和徭役也是周代社会生活中的一种存在,也被直接地 反映在诗歌中。如《秦风·无衣》、《唐风·鸨羽》、《小雅·何草不黄》、《豳 风·东山》、《小雅·采薇》等,其中后两篇是这类诗歌的最优秀之作。此外 战争也给妇女造成思念的痛苦,因此思妇诗也随之而产生。其中《卫风·伯兮》、 《王风·君子于役》是这类诗中较好的作品。 6)婚恋诗。这类诗以爱情、婚姻、家庭为主体,反映了那一时代的婚恋观 念、情感体验,以及家庭、婚姻生活状况。如《周南·关雎》、《召南·野有死 唐》、《郑风·溱洧》、《将仲子》、《子衿》、《卫风·木瓜》、《北风·静 女》、《秦风·蒹葭》等,都是这类诗中的优秀作品。反映家庭、婚姻的诗歌以 《邶风·谷风》和《卫风·氓》写得最为出色 6、《诗经》艺术特点:

5、《诗经》的内容:祭祖颂歌和周族史诗、农事诗、燕飨诗、怨刺诗、战争 徭役诗、婚姻爱情诗。 1)颂诗和周族史诗。《商颂》、《周颂》、《鲁颂》是用于宗庙祭祀的乐 歌。内容多是颂扬祖先功德,亦有祭祀神灵祈求降福等。《大雅》中的《生民》、 《公刘》、《绵》、《皇矣》、《大明》也是一组歌颂周人先公、先王的颂诗。 但同时又是反映周族由始祖后禝到公刘、古公亶父直至文王、武王不断发展壮大 的历史史诗。 2)农事诗。周代社会以农业经济为主体,酿成了重农的文化传统,因此也 直接反映在诗歌中。如《周颂》中的《臣工》、《噫嘻》、《丰年》、《载芟》、 《良耜》等,以祭歌的形式反映出周人的农业生活和重农意识。《小雅》中的《甫 田》、《大田》,以及《国风》中的《周南·芣苢》、《魏风·十亩之间》、《豳 风·七月》等亦属此类。《豳风·七月》是农事诗中最杰出的代表作品。 3)燕飨诗。以君臣、亲朋欢聚宴享为主要内容的燕飨诗,更多地反映了上 层社会的欢乐、和谐。宴饮中的仪式,体现了礼的规则和人的内在道德风范。燕 飨诗赞美守礼有序,宾主融洽的关系;而对不能循礼自制,纵洒失德的宴饮,则 是否定的。礼乐文化是周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诗经》在很大程度上是周代 礼乐文化的载体,洋溢着礼乐文化的精神。 4)怨刺诗。这类诗多产生在王室衰微、政治昏乱的西周末东周初,所谓“变 风”、“变雅”即是这类诗。如《大雅》中的《荡》、《抑》、《瞻卬》、《召 旻》、《民劳》、《板》等;《小雅》中的《北山》、《十月之交》、《正月》、 《巷伯》等;《国风》中的《魏风·伐檀》、《秦风·黄鸟》、《墉风·相鼠》、 《北风·新台》、《陈风·株林》等。这类诗反映了当时社会中的各种矛盾,体 现了较强的现实批判精神。 5)战争徭役诗。战争和徭役也是周代社会生活中的一种存在,也被直接地 反映在诗歌中。如《秦风·无衣》、《唐风·鸨羽》、《小雅·何草不黄》、《豳 风·东山》、《小雅·采薇》等,其中后两篇是这类诗歌的最优秀之作。此外, 战争也给妇女造成思念的痛苦,因此思妇诗也随之而产生。其中《卫风·伯兮》、 《王风·君子于役》是这类诗中较好的作品。 6)婚恋诗。这类诗以爱情、婚姻、家庭为主体,反映了那一时代的婚恋观 念、情感体验,以及家庭、婚姻生活状况。如《周南·关雎》、《召南·野有死 麕》、《郑风·溱洧》、《将仲子》、《子衿》、《卫风·木瓜》、《北风·静 女》、《秦风·蒹葭》等,都是这类诗中的优秀作品。反映家庭、婚姻的诗歌以 《邶风·谷风》和《卫风·氓》写得最为出色。 6、《诗经》艺术特点: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富于现实精神的诗歌,奠定了我国诗歌面向现实的 传统;《诗经》立足于社会现实生活,没有虚妄与怪诞,极少超自然的神话,祭 祀、宴饮、农事是周代社会经济和礼乐文化的产物,其他诗对时政世风、战争 徭役、婚姻爱情的叙写,展开了当时政治状况、社会生活、风俗民情的形象画 卷。《诗经》不仅描述了周代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特殊的文化形态,而且揭示 了周人的精神风貌和情感世界,可以说,《诗经》是我国最早的富于现实精神的 诗歌,奠定了我国诗歌面向现实的传统。《诗经》的现实精神,在国风和“二雅” 中,表现尤其突出,后人遂以“风雅”概括 2)赋、比、兴的手法;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 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关于赋、比、兴的意义,历来 说法众多。简言之,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 直叙地表达出来。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 物来作比喻。兴则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 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赋、比、兴三种手法,在诗歌创作中,往往交相使用, 共同创造了诗歌的艺术形象,抒发了诗人的情感,赋运用得十分广泛普遍,能 够很好地叙述事物,抒写感情。 3)句式和章法;《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其间杂有二 言至八言不等。二节拍的四言句带有很强的节奏感,是构成《诗经》整齐韵律 的基本单位。四字句节奏鲜明而略显短促,重章叠句和双声叠韵读来又显得回 环往复,节奏舒卷徐缓。《诗经》重章叠句的复沓结构,不仅便于围绕同一旋律 反复咏唱,而且在意义表达和修辞上,也具有很好的效果。《诗经》中的重章, 许多都是整篇中同一诗章重叠,只变换少数几个词,来表现动作的进程或情感 的变化,如《周南·芣苡》;《诗经》中也有一篇之中,有两种叠章,如《郑风丰》 共四章,由两种叠章组成,前两章为一叠章,后两章为一叠章;或是一篇之中, 既有重章,也有非重章,如《周南·卷耳》四章,首章不叠,后三章是重章。《诗 经》的叠句,有的在不同诗章里叠用相同的诗句,如《豳风·东山》四章都用“我 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开头,《周南·汉广》三章都以“汉之广 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结尾。有的是在同一诗章中,叠用相同或 相近的诗句,如《召南·江有汜》,既是重章,又是叠句。三章在倒数第二、三句 分别叠用“不我以”、“不我与”、“不我过” 4)语言成就:《诗经》的语言不仅具有音乐美,而且在表意和修辞上也具 有很好的效果。《诗经》时代,汉语已有丰富的词汇和修辞手段,为诗人创作 提供了很好的条件。《诗经》中数量丰富的名词,显示出诗人对客观事物有充 分的认识。《诗经》对动作描绘的具体准确,表明诗人具体细致的观察力和驾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富于现实精神的诗歌,奠定了我国诗歌面向现实的 传统;《诗经》立足于社会现实生活,没有虚妄与怪诞,极少超自然的神话,祭 祀、宴饮、农事是周代社会经济和礼乐文化的产物,其他诗对时政世风、战争 徭役、婚姻爱情的叙写,展开了当时政治状况、社会生活、风俗民情的形象画 卷。《诗经》不仅描述了周代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特殊的文化形态,而且揭示 了周人的精神风貌和情感世界,可以说,《诗经》是我国最早的富于现实精神的 诗歌,奠定了我国诗歌面向现实的传统。《诗经》的现实精神,在国风和“二雅” 中,表现尤其突出,后人遂以“风雅”概括。 2)赋、比、兴的手法;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 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关于赋、比、兴的意义,历来 说法众多。简言之,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 直叙地表达出来。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 物来作比喻。兴则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 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赋、比、兴三种手法,在诗歌创作中,往往交相使用, 共同创造了诗歌的艺术形象,抒发了诗人的情感,赋运用得十分广泛普遍,能 够很好地叙述事物,抒写感情。 3)句式和章法;《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其间杂有二 言至八言不等。二节拍的四言句带有很强的节奏感,是构成《诗经》整齐韵律 的基本单位。四字句节奏鲜明而略显短促,重章叠句和双声叠韵读来又显得回 环往复,节奏舒卷徐缓。《诗经》重章叠句的复沓结构,不仅便于围绕同一旋律 反复咏唱,而且在意义表达和修辞上,也具有很好的效果。《诗经》中的重章, 许多都是整篇中同一诗章重叠,只变换少数几个词,来表现动作的进程或情感 的变化,如《周南·芣苡》;《诗经》中也有一篇之中,有两种叠章,如《郑风·丰》 共四章,由两种叠章组成,前两章为一叠章,后两章为一叠章;或是一篇之中, 既有重章,也有非重章,如《周南·卷耳》四章,首章不叠,后三章是重章。《诗 经》的叠句,有的在不同诗章里叠用相同的诗句,如《豳风·东山》四章都用“我 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开头,《周南·汉广》三章都以“汉之广 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结尾。有的是在同一诗章中,叠用相同或 相近的诗句,如《召南·江有汜》,既是重章,又是叠句。三章在倒数第二、三句 分别叠用“不我以”、“不我与”、“不我过”。 4)语言成就:《诗经》的语言不仅具有音乐美,而且在表意和修辞上也具 有很好的效果。《诗经》时代,汉语已有丰富的词汇和修辞手段,为诗人创作 提供了很好的条件。《诗经》中数量丰富的名词,显示出诗人对客观事物有充 分的认识。《诗经》对动作描绘的具体准确,表明诗人具体细致的观察力和驾

驭语言的能力。《诗经》的语言形式形象生动,丰富多彩,往往能“以少总多”, “情貌无遗”(《文心雕龙·物色》)。雅、颂多数篇章运用严整的四言句,极 少杂言,国风中杂言比较多。小雅和国风中,重章叠句运用得比较多,在大雅 和颂中则比较少见。国风中用了很多语气词,这些语气词在雅、颂中也出现过, 但不如国风中数量众多,富于变化。雅、颂多为西周时期的作品,出自贵族之 手,体现了“雅乐”的威仪典重,国风多为春秋时期的作品,有许多采自民间, 更多地体现了新声的自由奔放,比较接近当时的口语。 7、《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抒情诗传统、风雅与文学革新、比兴 的垂范 三、课堂讨论选题 1、举例说明《诗经》的内容。 2、分析《诗经》艺术成就 四、课外作业选题 1、名词:“风、雅、颂”、“赋、比、兴”、“四家诗”。 2、《诗经》的内容分类 3、《诗经》艺术特点。 4、背诵名篇。 第三章屈原与《楚辞》 学习目的要求 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美政”理想和忠君爱国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 熟读《离骚》、《九辩》等《楚辞》中的名作,理解“楚辞”的两种含义以及《离 骚》的艺术成就,能够分析“悲秋”的深层成因,把握屈原与“楚辞”对后世的 深刻影响。 二、主要教学内容 1、关于屈原:生平事迹、“美政”理想(君、臣、法)、忠君爱国(与孔子、 孟子、荀子乃至于苏秦、张仪等人相比)、后人纪念(端午节、粽子、龙舟等)。 2、“楚辞”产生的背景及其二义(诗体名、诗集名)。楚辞是指战国时期以 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创造的一种新诗体,是在在楚文化的氛围中和楚地民歌、音 乐的基础上,诞生的具有地方色彩的诗歌。楚辞又指战国时期的楚人和汉代人模 仿创作的一批楚辞作品也统称为“楚辞

驭语言的能力。《诗经》的语言形式形象生动,丰富多彩,往往能“以少总多”, “情貌无遗”(《文心雕龙·物色》)。雅、颂多数篇章运用严整的四言句,极 少杂言,国风中杂言比较多。小雅和国风中,重章叠句运用得比较多,在大雅 和颂中则比较少见。国风中用了很多语气词,这些语气词在雅、颂中也出现过, 但不如国风中数量众多,富于变化。雅、颂多为西周时期的作品,出自贵族之 手,体现了“雅乐”的威仪典重,国风多为春秋时期的作品,有许多采自民间, 更多地体现了新声的自由奔放,比较接近当时的口语。 7、《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抒情诗传统、风雅与文学革新、比兴 的垂范。 三、课堂讨论选题 1、举例说明《诗经》的内容。 2、分析《诗经》艺术成就。 四、课外作业选题 1、名词:“风、雅、颂”、“赋、比、兴”、“四家诗”。 2、《诗经》的内容分类。 3、《诗经》艺术特点。 4、背诵名篇。 第三章 屈原与《楚辞》 一、学习目的要求 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美政”理想和忠君爱国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 熟读《离骚》、《九辩》等《楚辞》中的名作,理解“楚辞”的两种含义以及《离 骚》的艺术成就,能够分析“悲秋”的深层成因,把握屈原与“楚辞”对后世的 深刻影响。 二、主要教学内容 1、关于屈原:生平事迹、“美政”理想(君、臣、法)、忠君爱国(与孔子、 孟子、荀子乃至于苏秦、张仪等人相比)、后人纪念(端午节、粽子、龙舟等)。 2、“楚辞”产生的背景及其二义(诗体名、诗集名)。楚辞是指战国时期以 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创造的一种新诗体,是在在楚文化的氛围中和楚地民歌、音 乐的基础上,诞生的具有地方色彩的诗歌。楚辞又指战国时期的楚人和汉代人模 仿创作的一批楚辞作品也统称为“楚辞

楚辞产生的文化背景:(1)楚国独特的地方文化是楚辞产生的根本基础。 楚文化保存了较浓重的原始宗教文化的色彩,“信巫鬼,重淫祀”,保留着歌舞 娱神的巫风,屈原的《九歌》就是在祭神巫歌的基础上创作的。这种原始宗教文 化的神奇浪漫的色彩,直接沾溉了楚辞创作的浪漫主义精神。(2)楚国的地方 民歌和音乐则直接影响了楚辞的艺术形式。(3)北方中原文化的影响。首先, 楚辞作家的思想都不同程度地吸纳了诸子的思想。其次,《诗经》的比兴艺术和 战国纵横家铺张扬厉、辞采飞扬的散文艺术也可资借鉴。 3、《离骚》解题、主旨以及《离骚》赏析。《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品,也 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抒情诗。它以深刻的思想内蕴和独特的 艺术成就,成为矗立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块丰碑。《离骚》大致可分为两部 分:第一部分:主要是叙述诗人在现实中的遭遇,反映了楚国现实的黑暗和屈原 美好理想之间的矛盾冲突。第二部分:主要是通过奇诡的幻想,描写了诗人苦闷 彷徨及对未来道路的探索和艰难的选择。 《离骚》的思想内容:(1)《离骚》的主旨一般认为是忠君和爱国。在古 代忠君与爱国是统一的,屈原所爱的是他的宗主国,他的爱国之情,是和祖宗之 国与宗族的感情连在一起的。在《离骚》中,有不少诗句表述了对君王的关心和 担忧,如“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 故也”等,都体现了这一点。在战国七雄并争的时代,楚国本是很强大的诸侯国, 《战国策·秦策四》曰:“横成则秦帝,从成即楚王。”但此时的楚国已走向衰 落。所以屈原对国家现实忧心忡忡。“岂余身之惮殃,恐皇舆之败绩”,忧虑的 是国家的危亡,而不是个人的得失。屈原希望国君能够效法前圣,励精图治,使 楚国强大。诗中反复申述国君要学习前代圣君明主的道德和治国经验,汲取前代 暴君昏主残暴荒淫而误国的教训。希望国君能够“抚壮弃秽”,改变法度,革新 政治,自己也愿意“道夫先路”。诗人的忠君和爱国也曾有过犹豫,但是最终还 是宁愿以身殉国,也不愿离开楚国。(2)美政理想。屈原在《离骚》在陈述了 他的美政理想:“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其美政理想包括三 个方面:一是明君贤臣。三后(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尧、舜(彼 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禹、汤、周文王都是屈原理想的明君。他说: 汤禹严而求合兮,挚、咎繇而能调。”表达了明君贤臣的遇合(“两美必合”) 的政治理想。二是举贤授能。屈原提出“举贤才而授能兮”,又以“说操筑于傅 岩兮,武丁用而不疑。吕望之鼓刀兮,遭周文而得举。宁戚之讴歌兮,齐桓闻以 该辅”的例子,表明了这种用人的理想。三是修明法度。屈原提出“循绳墨而不 颇”,要遵循法度,并批评当时违背法度的做法:“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 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3)深刻的现实主义批判精神。屈

楚辞产生的文化背景:(1)楚国独特的地方文化是楚辞产生的根本基础。 楚文化保存了较浓重的原始宗教文化的色彩,“信巫鬼,重淫祀”,保留着歌舞 娱神的巫风,屈原的《九歌》就是在祭神巫歌的基础上创作的。这种原始宗教文 化的神奇浪漫的色彩,直接沾溉了楚辞创作的浪漫主义精神。(2)楚国的地方 民歌和音乐则直接影响了楚辞的艺术形式。(3)北方中原文化的影响。首先, 楚辞作家的思想都不同程度地吸纳了诸子的思想。其次,《诗经》的比兴艺术和 战国纵横家铺张扬厉、辞采飞扬的散文艺术也可资借鉴。 3、《离骚》解题、主旨以及《离骚》赏析。《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品,也 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抒情诗。它以深刻的思想内蕴和独特的 艺术成就,成为矗立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块丰碑。《离骚》大致可分为两部 分:第一部分:主要是叙述诗人在现实中的遭遇,反映了楚国现实的黑暗和屈原 美好理想之间的矛盾冲突。第二部分:主要是通过奇诡的幻想,描写了诗人苦闷 彷徨及对未来道路的探索和艰难的选择。 《离骚》的思想内容:(1)《离骚》的主旨一般认为是忠君和爱国。在古 代忠君与爱国是统一的,屈原所爱的是他的宗主国,他的爱国之情,是和祖宗之 国与宗族的感情连在一起的。在《离骚》中,有不少诗句表述了对君王的关心和 担忧,如“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 故也”等,都体现了这一点。在战国七雄并争的时代,楚国本是很强大的诸侯国, 《战国策·秦策四》曰:“横成则秦帝,从成即楚王。”但此时的楚国已走向衰 落。所以屈原对国家现实忧心忡忡。“岂余身之惮殃,恐皇舆之败绩”,忧虑的 是国家的危亡,而不是个人的得失。屈原希望国君能够效法前圣,励精图治,使 楚国强大。诗中反复申述国君要学习前代圣君明主的道德和治国经验,汲取前代 暴君昏主残暴荒淫而误国的教训。希望国君能够“抚壮弃秽”,改变法度,革新 政治,自己也愿意“道夫先路”。诗人的忠君和爱国也曾有过犹豫,但是最终还 是宁愿以身殉国,也不愿离开楚国。(2)美政理想。屈原在《离骚》在陈述了 他的美政理想:“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其美政理想包括三 个方面:一是明君贤臣。三后(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尧、舜(彼 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禹、汤、周文王都是屈原理想的明君。他说: “汤禹严而求合兮,挚、咎繇而能调。”表达了明君贤臣的遇合(“两美必合”) 的政治理想。二是举贤授能。屈原提出“举贤才而授能兮”,又以“说操筑于傅 岩兮,武丁用而不疑。吕望之鼓刀兮,遭周文而得举。宁戚之讴歌兮,齐桓闻以 该辅”的例子,表明了这种用人的理想。三是修明法度。屈原提出“循绳墨而不 颇”,要遵循法度,并批评当时违背法度的做法:“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 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3)深刻的现实主义批判精神。屈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DOC)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共20页,试读已结束,阅读完整版请下载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