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最终形式必须是感觉经验的外部事实一旦出现,便能立即唤起那种情感。” 现实型文学如杜甫的“三吏”,中的《石壕吏》,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 郭子仪等九节度使六十万大军包围安庆绪于邺城,由于指挥不统一,被史思明援 兵打得全军溃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 人民苦不堪言。这时,杜甫正由洛阳经过潼关,赶回华州任所。途中就其所见所 闻,写成了《三吏》、《三别》。《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全诗的主题是通 过对“有吏夜捉人”的形象描绘,揭露官吏的横暴,反映人民的苦难。 理想型文学如李白的诗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三个生命体,明 月、形体、影子,它们融洽相处得那样亲切自然;李白的诗中大自然是有生命的, “日月星辰胸中走”,其对大自然的那种无比的热爱,实质即是他天人合一生命 观的一种表现。李白的笔下,几乎随处可见明月的意向。“我寄愁心与明月,随 风直到夜郎西”,把我的愁心托付给亲爱的朋友明月、长风,明月与长风和作者 融洽无间、天人合一,李白的性灵融合在自然之中,与月一体,与风一体,明月 即李白,长风即李白,高山即李白,流水即李白。这种“天人合一”、回归自然 的自我形象,正是中国古典理想型文学的显著特征。“疑是银河落九天”、“蜀 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白发三千丈”、“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 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对友人前途的担忧充满词句之间, 似乎随山高水远绵延而去,漫长不尽。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呼 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等一系列突破时间的、空间的、现实的、理性 的思维障碍的夸张,也是正是中国古典理想型文学的显著特征。 暗示主要利用比兴、隐喻、象征等手法进行;处理好暗示中的“隐”和“示” 的关系,对诗歌的创作和欣赏有重要意义。 (二)朦胧性 象征型文学间接表现的暗示方式使作品的意蕴朦胧隐晦,使作品具有多层不 确定的意义。象征型作品的朦胧多义性为读者的审美想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读 者可以根据各自的人生经验作自由想象,体会作品中的“言外之意”、“韵外之旨”。 “象外之象、象外之意”,象征派大师波特莱尔与马拉美也分别从正反两方面给予 过论说。马拉美认为:“诗永远应当是个谜,这就是文学的目的所在”;波特莱 尔则认为:“艺术越想达到哲学的明晰性,便越降低了自己,回到象形文字的幼 稚状态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