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水处理技术 第34卷第10期 等非化石能源为可再生能源。该法第十二条规定:风力发电结合是最匹配的模式,具有能耗低、系统简 “国家将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科学技术研究和产单、容易适应风力发电能量变化的特点。对于偏远地 业化发展列为科技发展与高技术产业发展的优先领区或孤立海岛,蒸馏单元和电渗析单元由于工艺和 域,纳入国家科技发展规划和高技术产业发展规划,操作简单,所以比较适合。 并安排资金支持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科学技术研 目前,风能海水淡化面临的主要问题是:风速时 究、应用示范和产业化发展,促进可再生能源开发利常变化,能量供应不稳定,具有间歇性和波动性。针 用的技术进步,降低可再生能源产品的生产成本,提对这一问题,可以通过提高供电系统的稳定性来解 高产品质量”。由此可见,在经济发展保持快速增长决。对于有电网覆盖的地区,可以采用并网发电的风 的同时,为减少牺牲环境的代价,生产经营过程中采力发电系统,风力不足时,可以由电网向海水淡化单 用清洁的可再生能源替代传统化石能源,不仅属于元供电,维持淡化过程正常运行。另一方面,对于没 国家鼓励和支持的范畴,而且也是满足未来人类生有电网的偏远地区或孤岛,可以采用多种能源联合 产和生活双重需求的趋势和方向。 系统,比如风力-柴油机联合系统或者风力一太阳 2.2.2风能海水淡化 能联合系统。 风能已经成为未来替代传统化石燃料的主要新 尽管存在问题,但不可否认的是,随着风能装机 能源之一。风力发电是当今风能利用的主要形式。容量的扩大,风电成本会有显著下降(风能容量增 截至2005年底,世界风电装机总容量为59322万加一倍,风电成本会降低15%),据预测,到2030年 kW,同比上年增长25%。我国当年风电装机容量为我国风电成本会比现在降低50%。因此,从长远看 126万kW,居第八位。 风能海水淡化是未来发展的一个趋势,风能海水淡 海水淡化降低成本的关键是降低海水淡化的能化技术的推广应用,对于有效减轻环境能源压力,减 耗,海水淡化的能耗成本占总成本的40%,因此不少温室气体排放对大气环境造成有害影响具有重要 断提高和改进能量回收技术是提高经济性的目标,意义。 同时,降低能耗意味着燃烧更少的矿物燃料,从而减2.3海水淡化综合利用 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极大地改善大气环境质量。目 海水淡化对海洋环境的影响主要在于浓盐水的 前,风能应用于海水淡化工程已经取得了较为成熟排放。随着大规模海水淡化工程的实施,大量高浓度 的研究成果,在世界范围内有了较为广泛的应用。浓盐水的排放将会对环境造成不利影响。尽管,未见 表1列出了全球部分风能海水淡化工程。 中小规模海水淡化工程对环境有明显影响的报导 表1全球部分风能海水淡化工程 但对于大型淡化工程,在类似于我国渤海湾这样的 Table2 Introduction of som e sea w aterdesalination pro ects using w ind energ 封闭式海域,高浓度浓盐水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存在 水淡化技术规模h3d 较大风险。 西班牙 osM oriscos苦咸水反渗透 2.3.1有关政策 西班牙aira 海水 反渗透 希腊 Drepanon 海水 反渗透 根据我国的发展规划纲要,开展资源综合利用, 德国 H egeland 反渗透 23040 是实施节约资源基本国策,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 德国-okum岛 蒸馏法72~48 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 德国 Ruegen岛 海水 蒸馏法 120~300 中国山东小黑山岛 苦咸水电渗析 要途径和紧迫任务。按照科学发展观、发展循环经济 和加强海洋环境保护的要求,海水作为一种资源应 从表中可以看出,目前风能海水淡化的规模还当得到综合高效利用。海水是化学资源的宝库,作为 不大,大多选择在拥有丰富风力资源的滨海地区和水资源和化学矿物资源,既具有取之不尽的优势,又 海岛。风能海水淡化分为直接风能海水淡化和间接存在组分复杂、分离难度大等难题,其开发的根本出 风能海水淡化,前者是直接将风力的机械能驱动海路在于综合利用。 水淡化的反渗透或蒸馏单元,后者是先利用风能发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技术的 电,然后再通过电能驱动后续的脱盐单元(反渗透、开发,在国务院发布的《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 蒸馏或电渗析)。目前,间接风能海水淡化是较多采中,将海水淡化和海水化学资源利用技术列为重点 用的风能海水淡化技术途径。从风电技术适应性、领域的主题;在国家发改委颁布的《海水利用专项 淡化技术特点和应用程度而言,采用反渗透单元与规划》中,将浓盐水提取钾、溴、镁等列为重点工程; C1994-2008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等非化石能源为可再生能源。该法第十二条规定: “国家将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科学技术研究和产 业化发展列为科技发展与高技术产业发展的优先领 域,纳入国家科技发展规划和高技术产业发展规划, 并安排资金支持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科学技术研 究、应用示范和产业化发展,促进可再生能源开发利 用的技术进步,降低可再生能源产品的生产成本,提 高产品质量”。由此可见,在经济发展保持快速增长 的同时,为减少牺牲环境的代价,生产经营过程中采 用清洁的可再生能源替代传统化石能源,不仅属于 国家鼓励和支持的范畴,而且也是满足未来人类生 产和生活双重需求的趋势和方向。 2.2.2 风能海水淡化 风能已经成为未来替代传统化石燃料的主要新 能源之一。风力发电是当今风能利用的主要形式。 截至 2005 年底,世界风电装机总容量为 5932.2 万 kW,同比上年增长 25%。我国当年风电装机容量为 126 万 kW,居第八位。 海水淡化降低成本的关键是降低海水淡化的能 耗,海水淡化的能耗成本占总成本的 40%,因此不 断提高和改进能量回收技术是提高经济性的目标, 同时,降低能耗意味着燃烧更少的矿物燃料,从而减 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极大地改善大气环境质量。目 前,风能应用于海水淡化工程已经取得了较为成熟 的研究成果,在世界范围内有了较为广泛的应用。 表 1 列出了全球部分风能海水淡化工程。 从表中可以看出,目前风能海水淡化的规模还 不大,大多选择在拥有丰富风力资源的滨海地区和 海岛。风能海水淡化分为直接风能海水淡化和间接 风能海水淡化,前者是直接将风力的机械能驱动海 水淡化的反渗透或蒸馏单元,后者是先利用风能发 电,然后再通过电能驱动后续的脱盐单元(反渗透、 蒸馏或电渗析)。目前,间接风能海水淡化是较多采 用的风能海水淡化技术途径。从风电技术适应性、 淡化技术特点和应用程度而言,采用反渗透单元与 风力发电结合是最匹配的模式,具有能耗低、系统简 单、容易适应风力发电能量变化的特点。对于偏远地 区或孤立海岛,蒸馏单元和电渗析单元由于工艺和 操作简单,所以比较适合。 目前,风能海水淡化面临的主要问题是:风速时 常变化,能量供应不稳定,具有间歇性和波动性。针 对这一问题,可以通过提高供电系统的稳定性来解 决。对于有电网覆盖的地区,可以采用并网发电的风 力发电系统,风力不足时,可以由电网向海水淡化单 元供电,维持淡化过程正常运行。另一方面,对于没 有电网的偏远地区或孤岛,可以采用多种能源联合 系统,比如风力 - 柴油机联合系统或者风力 - 太阳 能联合系统。 尽管存在问题,但不可否认的是,随着风能装机 容量的扩大,风电成本会有显著下降(风能容量增 加一倍,风电成本会降低 15%),据预测,到 2030 年 我国风电成本会比现在降低 50%。因此,从长远看, 风能海水淡化是未来发展的一个趋势,风能海水淡 化技术的推广应用,对于有效减轻环境能源压力,减 少温室气体排放对大气环境造成有害影响具有重要 意义。 2.3 海水淡化综合利用 海水淡化对海洋环境的影响主要在于浓盐水的 排放。随着大规模海水淡化工程的实施,大量高浓度 浓盐水的排放将会对环境造成不利影响。尽管,未见 中小规模海水淡化工程对环境有明显影响的报导, 但对于大型淡化工程,在类似于我国渤海湾这样的 封闭式海域,高浓度浓盐水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存在 较大风险。 2.3.1 有关政策 根据我国的发展规划纲要,开展资源综合利用, 是实施节约资源基本国策,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 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 要途径和紧迫任务。按照科学发展观、发展循环经济 和加强海洋环境保护的要求,海水作为一种资源应 当得到综合高效利用。海水是化学资源的宝库,作为 水资源和化学矿物资源,既具有取之不尽的优势,又 存在组分复杂、分离难度大等难题,其开发的根本出 路在于综合利用。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技术的 开发,在国务院发布的《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 中,将海水淡化和海水化学资源利用技术列为重点 领域的主题;在国家发改委颁布的《海水利用专项 规划》中,将浓盐水提取钾、溴、镁等列为重点工程; 地点 原水 淡化技术 规模 /m·3 d-1 西班牙 -Los Moriscos 西班牙 -Pajara 希腊 -Drepanoon 德国 -Helgoland 德国 -Borkum 岛 德国 -Ruegen 岛 中国山东小黑山岛 苦咸水 海水 海水 海水 海水 海水 苦咸水 反渗透 反渗透 反渗透 反渗透 蒸馏法 蒸馏法 电渗析 200 56 25 23040 7.2~48 120~300 24 表 1 全球部分风能海水淡化工程 Table 2 Introduction of some sea water desalination projects using wind energy 8 水处理技术 第 34 卷 第 10 期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