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258 智能系统学报 第5卷 在实际计算中,本文只进行了1次二次搜索过 增加搜索粒子数量m, 程,即变尺度法计算的最大迭代步长取1.对测试函 2)EM算法搜索过程具有随机性且算法搜索后 数1连续测试15次,每个计算序列经EM算法一次 期可能出现停滞.EM算法的前期收敛速度非常快, 优化和变尺度法二次优化所得的函数最小值见图 在粒子移动过程中,如果某个粒子更新后的位置刚 5.由图5所示结果可知,经二次优化后的求解精度 好落到最优解位置,则此时可以迅速地确定问题的 得到较大的提高;并且与EM算法后期搜索过程相 最优解.但更一般的情况是各个粒子向最优解区域 比(见图1、图2),二次优化的寻优效率大大超过了 聚积的过程中,由于粒子间相互排斥和吸引,使得计 EM算法.在本文的计算实例中,即使只进行1次二 算合力F可能等于0或趋近于0,此时EM算法法 次搜索过程,也可以迅速地逼进问题的最优解。 的收敛机制基本失效,粒子位置的更新完全依赖于 局部信息,从而造成算法收敛非常缓慢甚至出现停 -0.80 中·一次优化于 滞,从近似最优解逼近于全局最优解所需的迭代步 -0.85 二次优化: 数大大增加,算法搜索效率较低。 3)结合二次搜索策略可显著提高算法的收敛 -0.9( 11 11 速度和精度.在粒子聚积过程中,合力F为0的情 1 -0.95 1 况难以避免,因此依靠EM算法本身的收敛机制无 -1.00 法解决这一问题.一种有效的解决方式是将EM算 法和其他优化方法相结合,采取组合的计算方式.由 -1.0 0 0 于此时只需要EM算法计算问题的近似最优解,因 计算序列 此可只保留EM算法前期搜索计算过程,从而进一 图5 对连续15次计算结果进行二次优化的结果 步地提高了计算效率 Fig.5 Quadratic optimization results for the results of con- 从EM算法本身构造考虑,可从以下2个方面 tinuous 15 对算法进行改进: 3 优化参数选取及EM算法改进 1)局部搜索.在实际优化问题中,如果只需要 知道其近似最优解,为了提高计算效率,在计算过程 根据实验结果,可得如下结论: 中可考虑忽略局部搜索过程,必要时候只对当前最 1)种群数的选择应综合考虑搜索效率和计算耗 优粒子进行局部搜索,另外也可从改进局部搜索性 时.由前述分析可知,种群数目m取值较大时,虽然 能角度加快算法的收敛速度。 起始搜索位置相对较接近最优解位置,但增加种群数 2)合力计算和粒子的移动方向.标准EM算法 m会增加计算量,特别地,对于高维优化问题,单纯增 采用式(3)计算合力F,显然,只要保证粒子在力的 加种群数m反而可能降低算法的计算效率另外,如 作用下朝更优粒子区域移动,该力的构造公式并不 果初始粒子数过多,在粒子向最优区域聚积过程中, 是惟一的,同时式(3)也不是最优的.考虑这样一种 粒子之间达成动态力平衡状态的机率大大增加,由前 情况:对于当前粒子,当另外2个粒子同时吸引该粒 文分析可知,这一状态不利于最优解的搜索 子时,如果较优粒子距离当前粒子相对较远,根据式 根据前文结果可知,EM算法对于起始搜索位 (3),其对当前粒子的“吸引力”将被减弱,此时当前 置并不敏感,即EM算法具有较强的全局搜索能力. 粒子就有可能朝较劣粒子区域移动.这一过程可以 以图1结果为例,虽然不同粒子数目收敛到近似最 用图6来说明.如图6所示,拉大粒子之间的距离虽 优解的迭代步数约15步,但m取50时计算耗时要 然不改变两者之间作用力的方向,但力大小将降低, 远远大于其他m取值较小的情况.对于种群数m的 此时将使得合力方向偏向另一个粒子(F,偏向 选择目前还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基于以上的结果, F2),图6(b)显然不利于最优解的搜索,解决办法 笔者认为对于一般的连续函数优化问题,采用EM 之一是弱化或忽略计算公式中粒子间的距离项,即 算法计算的搜索种群数目在[2,10]整数区间上取 式(3)的分母项;或者通过其他强化较优粒子作用 值即可满足计算效率和精度的要求.在计算过程中, 力的方式使得合力的方向偏向较优粒子区域以提高 考虑到问题的维数及方程的复杂度等因素可适当地 算法的收敛速度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