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华沙渠道与中美关系解冻:华盛顿决策内幕 则希望两国能在广泛的双边议题中取得进展,而不是仅仅局限在台湾问题上。美方仍坚持第 135次华沙会谈时在台湾问题上的原则,即“随着该地区紧张局势的缓解,美国政府有意减少 在台的军事设施”。[34斯托塞尔和基辛格预测:中国有可能准备考虑在台湾问题上采取更为折 中的解决办法或在其他议题上做出实质性的努力。[35]有鉴于此,基辛格主张华盛顿应对北京同 意接待总统特使的答复给予积极的回应。 五、华沙渠道的终结 第137次华沙会谈因美苏限制战略性武器谈判、蒋经国访美和美国武装人侵柬埔寨而最终 未能举行。事实上,美方并不认为华沙渠道能继续在中美关系解冻的预热过程中更好地发挥作 用,这主要是因为:华沙会谈举办的地,点、公众的关注程度、会谈的级别、涉及的官员使得它 难以在秘密状态下进行;其次,15年华沙会谈形成的惯用外交辞令和模式将会谈议题局限在 台湾问题和双边关系上,并且难以在这些议题上有所突破;再次,美国政府内部意见不统一。 由于华沙渠道太受“约束”,华盛顿不得不另辟蹊径同北京对话。一方面,华盛顿开启同北京 对话的心情是非常迫切的。从总统尼克松亲自向外交官斯托塞尔面授机宜,到斯托塞尔因未能 找到同中国外交官对话机会时的焦灼心情;从基辛格在中国取消第135次会谈的信中蛛丝马迹 地寻找希望,到罗杰斯为该次会谈制定谈判原则,上上下下无不希望华沙会谈能重新启动,顺 利进行。另一方面,华盛顿在处理华沙会谈的具体议题和谈判细节时,又是非常谨慎、理性 的,以至于国务院和国安会之间出现严重的分歧。换句话说,华盛顿是跑步叩响华沙会谈的大 门的。待大门开启之后,在具体的谈判议题上却是“三里一踟蹰,五里一徘徊”,反复论证, 进展缓慢。尽管如此,第135和136次华沙会谈基本上还是完成了华盛顿的预期任务:表达了 改善对华关系的愿望;阐明了不会同苏联共同合作主宰东亚事务的立场。同时,华盛顿也借此 机会揣摩北京的意图,了解到北京愿意继续进行更高级别的会谈。 在第135和136次华沙会谈前后,发生了四件不利于双边会谈进展的事情一廖和叔叛 逃、美侦察机坠落事件、蒋经国访美和美国武装人侵柬埔寨。在改善同中国关系的紧要关头, 华盛顿既没有应中方要求遣送廖和叔回国,也没有就侦察机侵人中国领空事件道款,没有推迟 蒋经国访美,更没有取消武装人侵柬埔寨的计划。华盛顿处理这些问题的方式令北京感到困 惑,使北京不得不怀疑其诚意。事实上,每当中美或大陆与台湾之间发生利益摩擦时,美国不 会以牺性其国家利益、也不会以牺牲其盟友的利益为代价来寻求同中国解冻外交关系。不管美 方表现出的心情是多么迫切,但其所做所为无疑都会以美国的国家利益及其盟友的利益为重要 参照物。在北京最关心的台湾问题上,华盛顿用了模糊的外交辞令一“随着亚洲和平与稳定 的发展(或紧张局势的缓解),美将减少驻台的军事设施”,却没有确切地界定“稳定”的标准 是什么—一没有地区性战争,还是没有世界性战争;也没有界定什么是“紧张”一越南战 争,还是苏联的扩张?从这个意义上讲,美国提出的“软”指标严重影响了台湾问题的解决。 其实,华盛顿积极的外交行为和模糊的外交辞令都是在遵循其根本的指导原则一在维持现有 多极均势、不牺性其国家和盟友利益的前提下改善同中国的关系。因而,华盛顿表现的看似积 极的态度掩盖了其在谈判内容上消极调整的实质。 [参引文献] [1]March 4,1969,George C.Denny,INR,to Rogers,Intelligence Note,"USSR/China:Soviet and Chinese ·99·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m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enki.net华沙渠道与中美关系解冻 华盛顿决策内幕 则希望两 国能在广泛 的双边 议题 中取得进 展 , 而 不是 仅仅局 限在 台湾问题上 。 美方仍坚持第 次华沙会谈时在台湾问题上 的原则 , 即 “ 随着该地 区 紧张局势的缓解 , 美 国政府有意减少 在台的军事设施 ” 。 〔’斯托塞尔和基辛格 预测 中国有可能准备考虑在 台湾问题上 采取更为折 中的解决办法或在其他议题上做出实质性的努力 。 〔 〕有鉴于此 , 基辛格 主张华盛顿应对北 京 同 意接待总统特使的答复给予积极 的回应 。 五 、 华沙渠道的终结 第 次华沙会谈因美苏限制战略性武器谈判 、 蒋经 国访美和美国武装入侵柬埔寨而最终 未能举行 。 事实上 , 美方并不认为华沙渠道能继续在中美关系解冻的预热过程 中更好地发挥作 用 , 这主要是 因为 华沙会谈举办的地点 、 公众的关注程度 、 会谈的级别 、 涉及 的官员使得它 难以在秘 密状态下进行 其次 , 巧 年华沙会谈形成的惯用外交辞令和模式将会谈议 题 局限在 台湾问题和双边关系上 , 并且难 以在这些议题上 有所 突破 再次 , 美 国政府 内部意见 不统一 。 由于华沙渠道太受 “ 约束 ” , 华盛顿不得不 另辟蹊径 同北京对话 。 一 方面 , 华盛顿开启同北京 对话的心情是非常迫切的 。 从总统尼克松亲 自向外交官斯托塞尔面授机宜 , 到斯托塞尔因未能 找到同中国外交官对话机会时的焦灼心情 从基辛格在中国取消第 次会谈的信中蛛丝 马迹 地寻找希望 , 到罗杰斯为该次会谈制定谈判原则 , 上上下下无不希望华沙会谈能重新启动 , 顺 利进行 。 另一方面 , 华盛顿在处理华沙会谈 的具体议题 和谈判细节 时 , 又 是非常谨慎 、 理性 的 , 以至 于国务院和 国安会之间出现严重的分歧 。 换句话说 , 华盛顿是跑步叩响华沙会谈的大 门的 。 待大门开启之后 , 在具体的谈判议题上 却是 “ 三 里 一 脚橱 , 五 里 一 徘徊 ” , 反复论证 , 进展缓慢 。 尽管如此 , 第 和 次华沙会谈基本上还是完成了华盛顿的预期任务 表达了 改善对华关系的愿望 阐明了不会同苏联共同合作主宰东亚事务的立场 。 同时 , 华盛顿也借此 机会揣摩北京 的意图 , 了解到北京愿意继续进行更高级别的会谈 。 在第 和 次华沙会谈前后 , 发生 了 四件不 利于 双边会谈进展 的事情 — 廖和叔 叛 逃 、 美侦察机坠落事件 、 蒋经国访美和美国武装人侵柬埔寨 。 在改善同中国关系的紧要关头 , 华盛顿既 没有应 中方要求遣送廖和叔回国 , 也没有就侦察机侵入 中国领空事件道歉 , 没有推迟 蒋经 国访美 , 更没有取消武装人侵柬埔寨的计划 。 华盛顿处理这些 问题 的方式令北京感到困 惑 , 使北 京不得不怀疑其诚意 。 事实上 , 每当中美或大陆与台湾之间发生利益摩擦时 , 美国不 会 以牺牲其国家利益 、 也不会 以牺牲其盟友 的利益 为代价来寻求 同中国解冻外交关系 。 不管美 方表现 出的心情是多么迫切 , 但其所做所为无疑都会 以美国的国家利益及其盟友 的利益为重要 参照物 。 在北京最关心 的台湾问题上 , 华盛顿用 了模糊的外交辞令 — “ 随着亚洲 和平与稳定 的发展 或紧张局势的缓解 , 美将减少驻 台的军事设施 ” , 却没有确切地界定 “ 稳定 ” 的标准 是什么 — 没有地 区性 战争 , 还 是 没有世界性 战争 也没有 界定什么 是 “ 紧张 ” — 越南 战 争 , 还 是苏联 的扩张 从这个意义上讲 , 美 国提出的 “ 软 ” 指标严重影 响 了 台湾问题 的解决 。 其实 , 华盛顿积极 的外交行为和模糊的外交辞令都是在遵循其根本的指导原则 — 在维持现有 多极均势 、 不牺牲其国家和盟友利益的前提下改善同中国的关系 。 因而 , 华盛顿表现的看似积 极的态度掩盖 了其在谈判 内容上消极调整 的实质 。 参 引 文 献 〕 加肠旧 , 印 块 , , 呢 , , “ 龙 列 拓 , ·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