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尼采说道:在这两个悖论里,“无限”被利用来作为化解现实的硝酸。如果无限是决不可 能成为完善的,静止决不可能变为运动,那么,真相是箭完全没有飞动,它完全没有移位, 没有脱离静止状态,时间并没有流逝。 换句话讲,在这个所谓的、终究只是冒牌的现实中,既没有时间、空间,也没有运动。 最后,连箭本身也是一个虚象,因为它来自多样性,来自由感官唤起的非一的幻象。下面是 尼采的分析 假定箭拥有一种存在,那么,它就是不动的、非时间的、非造而有的、固定的、永恒的 这是一个荒谬的观念! 假定运动是真正的实在,那么,就不存在静止。因而,箭没有位置、没有空间。又是 个荒谬的观点! 假定时间是实在的,那么,它就不可能被无限地分割。箭飞行所需要的时间必定由一个 有限数目的瞬间组成,其中每个瞬间都必定是一个原子。仍然是一个荒谬的观念 尼采得出这样的结论:我们的一切观念,只要其经验所与的、汲自这个直观世界的内容 被当作“永恒真理”,就会陷入矛盾。如果有绝对运动,就不会有空间:如果有绝对空间,就 不会有运动:如果有绝对存在,就不会有多样性;如果有绝对的多样性,就不会有统一性。 事实上,这两个悖论中提到的这个“动与不动”的对立统一,今天都己经得到了完美的解 决,这就是极限理论的诞生。牛顿在运动学研究时,初创微积分,但由于没有巩固的理论基 础,出现了历史上的“第二次数学危机”。十九世纪初,法国科学家以柯西为首建立了极限理 论,后来又经过德国数学家维尔斯特拉斯进一步的严格化,使极限理论成为微积分的坚定基 础,运动问题也得到了合理的解释 可以想见,在微积分和极限理论发明或被接受以前,人们很难解释这一运动佯谬。感官 不同于思维,当希腊人用概念来判决现实的时候,如果逻辑与现实发生矛盾,芝诺指责感官 为“欺骗”。当思维找不到合理解释的时候,直观的形式、象征或比喻都无济于事。尼采的分 析虽然详细、精辟,但他无法把它们综合起来。2-5“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这是《庄子天下》中惠施的一句名言。二千多年前中国古人同样运用了无限的概念。 战国名家宋国人惠施(约公元前370—前310)曾任梁国的宰相,论辩奇才,是庄子的 朋友,和公孙龙并列为名家的代表人物。他的著作多已亡佚,只能从其他诸家的论述中看到 他的言行片段。 惠施的学说强调万物的共相,因而事物之间的差异只是一种相对的概念,现存与惠施有 关的奇怪命题,例如,“山与泽平”、“卵有毛”、“鸡三足”、“犬可以为牛”、“火不热”、“矩不 方”、“白狗黑”、“孤驹未尝有母”等,都可以说是悖论,但是大部份没有留下具体的争辩过 程。惠施的悖论在西方也很有影响 毛泽东从辩证法的角度基本接受惠施无限可分的观点。一九六四年八月十八日,他同哲 学工作者谈话时说:“列宁讲过,凡事可分。举原子为例,不但原子可分,电子也可分。” 又说:“电子本身到现在还没有分裂,总有一天能分裂的。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这是个真理。不信,就试试看。如果有竭就没有科学了。” 有人注意到,毛泽东十分偏爱这句话,如五十年代中期对家钱三强,一九六四年八月同 周培源、于光远,一九七三年、一九七四年接见杨振宁、李政道,等等,都提到这句话 2-6“1厘米线段内的点与太平洋面上的点一样多” 多少哲学家、数学家都唯恐陷入悖论而退避三舍。二十三岁获博士学位的德国数学家康 托尔(1845-1918)六年以后向无穷宣战。他成功地证明了:一条直线上的点能够和一个平 面上的点一一对应,也能和空间中的点一一对应。由于无限,1厘米长的线段内的点,与太 平洋面上的点,以及整个地球内部的点都“一样多”。尼采说道:在这两个悖论里,“无限”被利用来作为化解现实的硝酸。如果无限是决不可 能成为完善的,静止决不可能变为运动,那么,真相是箭完全没有飞动,它完全没有移位, 没有脱离静止状态,时间并没有流逝。 换句话讲,在这个所谓的、终究只是冒牌的现实中,既没有时间、空间,也没有运动。 最后,连箭本身也是一个虚象,因为它来自多样性,来自由感官唤起的非一的幻象。下面是 尼采的分析: 假定箭拥有一种存在,那么,它就是不动的、非时间的、非造而有的、固定的、永恒的。 这是一个荒谬的观念! 假定运动是真正的实在,那么,就不存在静止。因而,箭没有位置、没有空间。又是一 个荒谬的观点! 假定时间是实在的,那么,它就不可能被无限地分割。箭飞行所需要的时间必定由一个 有限数目的瞬间组成,其中每个瞬间都必定是一个原子。仍然是一个荒谬的观念! 尼采得出这样的结论:我们的一切观念,只要其经验所与的、汲自这个直观世界的内容 被当作“永恒真理”,就会陷入矛盾。如果有绝对运动,就不会有空间;如果有绝对空间,就 不会有运动;如果有绝对存在,就不会有多样性;如果有绝对的多样性,就不会有统一性。 事实上,这两个悖论中提到的这个“动与不动”的对立统一,今天都已经得到了完美的解 决,这就是极限理论的诞生。牛顿在运动学研究时,初创微积分,但由于没有巩固的理论基 础,出现了历史上的“第二次数学危机”。十九世纪初,法国科学家以柯西为首建立了极限理 论,后来又经过德国数学家维尔斯特拉斯进一步的严格化,使极限理论成为微积分的坚定基 础,运动问题也得到了合理的解释。 可以想见,在微积分和极限理论发明或被接受以前,人们很难解释这一运动佯谬。感官 不同于思维,当希腊人用概念来判决现实的时候,如果逻辑与现实发生矛盾,芝诺指责感官 为“欺骗”。当思维找不到合理解释的时候,直观的形式、象征或比喻都无济于事。尼采的分 析虽然详细、精辟,但他无法把它们综合起来。2-5 “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这是《庄子·天下》中惠施的一句名言。二千多年前中国古人同样运用了无限的概念。 战国名家宋国人惠施(约公元前 370-前 310)曾任梁国的宰相,论辩奇才,是庄子的 朋友,和公孙龙并列为名家的代表人物。他的著作多已亡佚,只能从其他诸家的论述中看到 他的言行片段。 惠施的学说强调万物的共相,因而事物之间的差异只是一种相对的概念,现存与惠施有 关的奇怪命题,例如,“山与泽平”、“卵有毛”、“鸡三足”、“犬可以为牛”、“火不热”、“矩不 方”、“白狗黑”、“孤驹未尝有母”等,都可以说是悖论,但是大部份没有留下具体的争辩过 程。惠施的悖论在西方也很有影响。 毛泽东从辩证法的角度基本接受惠施无限可分的观点。一九六四年八月十八日,他同哲 学工作者谈话时说:“列宁讲过,凡事可分。举原子为例,不但原子可分,电子也可分。” 又说:“电子本身到现在还没有分裂,总有一天能分裂的。‘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这是个真理。不信,就试试看。如果有竭就没有科学了。” 有人注意到,毛泽东十分偏爱这句话,如五十年代中期对家钱三强,一九六四年八月同 周培源、于光远,一九七三年、一九七四年接见杨振宁、李政道,等等,都提到这句话。 2-6 “1 厘米线段内的点与太平洋面上的点一样多” 多少哲学家、数学家都唯恐陷入悖论而退避三舍。二十三岁获博士学位的德国数学家康 托尔(1845-1918)六年以后向无穷宣战。他成功地证明了:一条直线上的点能够和一个平 面上的点一一对应,也能和空间中的点一一对应。由于无限,1 厘米长的线段内的点,与太 平洋面上的点,以及整个地球内部的点都“一样多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