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②复矿物成分岩石中的片理(云母石英片岩) ③粒状单矿物岩(大理岩、石英片岩 (3)片麻理,深变质岩中的劈理,由深浅两色矿物条带组成,与千枚理和片理比较 通常连续性较差。 2、不连续劈理,劈理间隔肉眼可见,露头和手标本可显示其不连续的构造特征。按 微劈石域的结构,可分为间隔劈理和褶劈理 (1)间隔劈理,过去称为破劈理。显微镜下观察劈理域的主要成分是粘土质和碳质 等不溶物( Nickelsen,1972),过去认为是剪切滑动,实际是压溶成因 (2)褶劈理,肉眼可见间隔切过先存在的连续劈理为特点,间隔大小0.lmm-10mm 早期连续劈理发生挠曲或微褶皱。进一步可分为: ①渐变褶劈理 ②带状褶劈理 ③分隔褶劈理 近年来,Gray和 Durney(1979)强调压溶作用在褶劈理的成因 三、不同地质背景上发育的劈理 一)轴面劈理岩性均一,在韧性差小的岩系里,平均韧性高,与轴面平行性越高, 反之韧性差较大,强弱相间的岩系里轴面劈理则发生散开和聚钦。强岩层呈正扇形,弱岩层 中呈反扇形。 轴面劈理形成于褶皱作用的晚期,是最大的挤压面(AB面)⊥σ1。近年研究认为轴面 劈理是压扁和压溶作用结果。随着轴面劈理的形成弯滑作用逐渐为剪切褶皱作用所代替 (二)层间劈理 三〕顺层劈理代表褶皱前期一组挤压应变面,但亦有人认为是沉积变质过程中重荷 重结晶的结果 (四)断裂劈理在断裂的两盘岩石中或断层带中,与断裂具有统一的力学机制。(断 层一章讲授) (五)区域劈理 §2劈理的形成机制 劈理的形成作用 1、机械旋转 2、重结晶作用 3、压溶作用 4、晶体塑性变形 、劈理的应变意义即与应变椭球体的关系 §3劈理的野外研究 、区分劈理与层理 测定劈理参数、描述劈理的结构特征 、劈理的间隔,大间隔75mm,小间隔1-5mm,微间隔0.01-0.lmm,连续<000lmm 2、劈理域的形态 3、微劈石的结构 三、观察和测量劈理和层理之关系②复矿物成分岩石中的片理(云母石英片岩) ③粒状单矿物岩(大理岩、石英片岩) (3)片麻理,深变质岩中的劈理,由深浅两色矿物条带组成,与千枚理和片理比较 通常连续性较差。 2、不连续劈理,劈理间隔肉眼可见,露头和手标本可显示其不连续的构造特征。按 微劈石域的结构,可分为间隔劈理和褶劈理。 (1)间隔劈理,过去称为破劈理。显微镜下观察劈理域的主要成分是粘土质和碳质 等不溶物(Nickelsen,1972),过去认为是剪切滑动,实际是压溶成因。 (2)褶劈理,肉眼可见间隔切过先存在的连续劈理为特点,间隔大小 0.1mm-10mm。 早期连续劈理发生挠曲或微褶皱。进一步可分为: ①渐变褶劈理 ②带状褶劈理 ③分隔褶劈理 近年来,Gray 和 Durney(1979)强调压溶作用在褶劈理的成因。 三、不同地质背景上发育的劈理 (一)轴面劈理 岩性均一,在韧性差小的岩系里,平均韧性高,与轴面平行性越高, 反之韧性差较大,强弱相间的岩系里轴面劈理则发生散开和聚钦。强岩层呈正扇形,弱岩层 中呈反扇形。 轴面劈理形成于褶皱作用的晚期,是最大的挤压面(AB 面)⊥σ1。近年研究认为轴面 劈理是压扁和压溶作用结果。随着轴面劈理的形成弯滑作用逐渐为剪切褶皱作用所代替。 (二)层间劈理 (三)顺层劈理 代表褶皱前期一组挤压应变面,但亦有人认为是沉积变质过程中重荷、 重结晶的结果。 (四)断裂劈理 在断裂的两盘岩石中或断层带中,与断裂具有统一的力学机制。(断 层一章讲授) (五)区域劈理 §2 劈理的形成机制 一、劈理的形成作用 1、 机械旋转 2、 重结晶作用 3、 压溶作用 4、 晶体塑性变形 二、劈理的应变意义 即与应变椭球体的关系 §3 劈理的野外研究 一、区分劈理与层理 二、测定劈理参数、描述劈理的结构特征 1、劈理的间隔,大间隔 75mm,小间隔 1-5mm,微间隔 0.01-0.1mm,连续<0.001mm 2、劈理域的形态 3、微劈石的结构 三、观察和测量劈理和层理之关系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