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5.假性火药斑纹( pseudo- power tattooing)指在射入口周围因各种原因导致的细小、散在分布 的皮下出血,与火药斑相类似。由于火药斑纹是推断射击距离的重要指标,而这种假性火药斑纹容 易造成推断射击距离的偏差,因此正确识别极为重要。引起假性火药斑纹的常见原因有以下几种: (1)弹头碎片:由各种原因导致弹头在射入皮肤组织前发生碎裂,其细小的碎裂片可随弹头 起射入,在创口周围形成点片状的表皮剥脱和皮下出血。与火药斑纹最大的区别,在于由弹头碎片 所引起的假性火药斑纹大小不太一致,其密度也不如火药颗粒分布那么均匀 (2)中间靶物碎片:如果弹头在射入人体组织前先穿过中间靶物,如玻璃、木板、塑料制品 等,被击碎的中间物可随弹头一起射向人体,在创口周围形成类似火药斑纹的表皮剥脱和皮下出 血。这是形成假性火药斑纹最常见的原因。除了分布密度不如火药颗粒那么均匀外,鉴别这种假性 火药颗粒最好的方法是找到中间靶物的碎片。 (3)昆虫叮咬:有时,枪弹损伤的尸体上有昆虫叮咬所引起的点状损伤,如果发生在创口周围 则易被误认为火药斑纹。与假性火药斑纹的区别点是:①由于死后受昆虫叮咬,故这种点状损伤皮 肤表面水分蒸发而呈黄色或黄褐色:②昆虫叮咬一般呈线状排列,且多以一侧为主,而分布不像火 药颗粒那样均匀。 (4)毛根部出血:头部的枪弹损伤常引起射入口周围毛根、毛囊的出血,当头发被剃除后仅见 到小点状的出血而易误认为火药斑纹。区别这种假象的主要根据是这种出血仅在毛根部出现,呈一 定规律排列。 6.假性烟晕( pseudo-soot)是指射入口周围的皮肤组织颜色类似烟晕样的改变,其原因主要 有两种:①现场污染的结果,常见的有灰尘、杂物等;②粘膜下或皮下组织菲薄处出血干燥后使之 颜色改变。区别假性烟晕的主要方法:①用立体显微镜观察皮肤组织表面物质的性状:②进行金属 成分的测定,因烟晕中常含有被气化了的金属成份。 7.射出口处的射击残留物一般射击残留物只在射入口处存在,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射入 口与射出口间隔距离很短,发射火药量大且燃烧不完全等时,有可能在射出口处检出射击残留物, 但须排除在搬动尸体时人为造成的污染。 Lieske(1991)报道一例在左颞部进入,右颞部穿出的枪 弹创死亡案中,射入口和射出口均检出了射击残留物。后来进行的射击实验结果表明在较短的间距 内,射入口、射出口处均可检出射击残留物,但其含量及分布范围有明显的差别,而且在射出口的 射击残留物仅在创口内,不会在创口周围。在实际工作中,也往往据此来区分射入口、射出口 (三)散弹枪弹创 据文献资料报道,在民间的枪弹损伤中,以低速手枪、来复式长枪及散弹枪最常见。但相比较 而言,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对私人拥有制式武器特别是来复式短、长枪有严格的法律限制,而对散 弹枪的管理却要松得多。许多统计资料显示,散弹枪创较之于其他枪弹创为多。尤其在我国,许 多地方的枪弹创致死的案件统计分析中以散弹居大多数。由于散弹与其他的手枪、长枪子弹有较 显著的差异,因此有必要专门对其损伤及其特征进行叙述。 散弹枪弹创( Shotgun wounds)是指利用散弹枪一次发射多颗或单颗金属弹丸所造成的损伤。 散弹枪在我国多称之为猎枪,在民间主要用于打猎。散弹枪由于其枪管内壁无膛线,将其归类于 滑膛枪或平滑枪。在对散弹枪弹创的鉴定方面,正确识别散弹枪弹创并不困难,主要在于散弹创 的形态特征和散弹弹丸的分布范围与射击距离有较大的相关性,在实际检验鉴定中较准确地推断 射击距离有一定难度 散弹枪弹创也具有典型的枪弹创的基本形态,如射入口、射创管和射出口。由于散弹自身的 物理性能,不产生瞬时空腔(射创管),一般也不具有射出口,只有在射击比较薄的部位或较近 距离射击时,可见有个别弹丸穿出体外形成射出口。由于散弹枪管内无膛线,发射后散弹弹丸的 飞行方式不旋转,加之有弹杯保护,其射入口的擦伤轮不明显。较远距离射击由于散弹放散,形 成许多单个的射入口,射入人体后动能很块消失,多形成深浅不一的盲管创。在法医实际工作中 对散弹创的鉴定重点是对射入口检验,不同射击距离时的射入口形态特征如下 1.接触射击枪弹创散弹枪的枪口如紧贴无骨质衬垫的部位皮肤射击所形成的射入口呈圆形或 类圆形,边缘较整齐,直径基本相同或稍大于枪管口径。有时可较枪管口径略小,系因皮肤的弹性 收缩所致,创口周围常无烟晕。由于发射时枪身后座,使枪口稍离开皮肤,则在皮肤创口周围表面 可形成烟晕、烧灼伤、火药颗粒沉着。穿有衣服时可见衣服纤维烧灼痕迹,同时有皮肤的烧灼伤5.假性火药斑纹(pseudo-power tattooing) 指在射入口周围因各种原因导致的细小、散在分布 的皮下出血,与火药斑相类似。由于火药斑纹是推断射击距离的重要指标,而这种假性火药斑纹容 易造成推断射击距离的偏差,因此正确识别极为重要。引起假性火药斑纹的常见原因有以下几种: (1)弹头碎片:由各种原因导致弹头在射入皮肤组织前发生碎裂,其细小的碎裂片可随弹头一 起射入,在创口周围形成点片状的表皮剥脱和皮下出血。与火药斑纹最大的区别,在于由弹头碎片 所引起的假性火药斑纹大小不太一致,其密度也不如火药颗粒分布那么均匀。 (2)中间靶物碎片:如果弹头在射入人体组织前先穿过中间靶物,如玻璃、木板、塑料制品 等,被击碎的中间物可随弹头一起射向人体,在创口周围形成类似火药斑纹的表皮剥脱和皮下出 血。这是形成假性火药斑纹最常见的原因。除了分布密度不如火药颗粒那么均匀外,鉴别这种假性 火药颗粒最好的方法是找到中间靶物的碎片。 (3)昆虫叮咬:有时,枪弹损伤的尸体上有昆虫叮咬所引起的点状损伤,如果发生在创口周围 则易被误认为火药斑纹。与假性火药斑纹的区别点是:①由于死后受昆虫叮咬,故这种点状损伤皮 肤表面水分蒸发而呈黄色或黄褐色;②昆虫叮咬一般呈线状排列,且多以一侧为主,而分布不像火 药颗粒那样均匀。 (4)毛根部出血:头部的枪弹损伤常引起射入口周围毛根、毛囊的出血,当头发被剃除后仅见 到小点状的出血而易误认为火药斑纹。区别这种假象的主要根据是这种出血仅在毛根部出现,呈一 定规律排列。 6.假性烟晕(pseudo-soot) 是指射入口周围的皮肤组织颜色类似烟晕样的改变,其原因主要 有两种:①现场污染的结果,常见的有灰尘、杂物等;②粘膜下或皮下组织菲薄处出血干燥后使之 颜色改变。区别假性烟晕的主要方法:①用立体显微镜观察皮肤组织表面物质的性状;②进行金属 成分的测定,因烟晕中常含有被气化了的金属成份。 7.射出口处的射击残留物 一般射击残留物只在射入口处存在,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射入 口与射出口间隔距离很短,发射火药量大且燃烧不完全等时,有可能在射出口处检出射击残留物, 但须排除在搬动尸体时人为造成的污染。Lieske (1991)报道一例在左颞部进入,右颞部穿出的枪 弹创死亡案中,射入口和射出口均检出了射击残留物。后来进行的射击实验结果表明在较短的间距 内,射入口、射出口处均可检出射击残留物,但其含量及分布范围有明显的差别,而且在射出口的 射击残留物仅在创口内,不会在创口周围。在实际工作中,也往往据此来区分射入口、射出口。 (三)散弹枪弹创 据文献资料报道,在民间的枪弹损伤中,以低速手枪、来复式长枪及散弹枪最常见。但相比较 而言,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对私人拥有制式武器特别是来复式短、长枪有严格的法律限制,而对散 弹枪的管理却要松得多。许多统计资料显示,散弹枪创较之于其他枪弹创为多。尤其在我国,许 多地方的枪弹创致死的案件统计分析中以散弹居大多数。由于散弹与其他的手枪、长枪子弹有较 显著的差异,因此有必要专门对其损伤及其特征进行叙述。 散弹枪弹创(Shotgun wounds)是指利用散弹枪一次发射多颗或单颗金属弹丸所造成的损伤。 散弹枪在我国多称之为猎枪,在民间主要用于打猎。散弹枪由于其枪管内壁无膛线,将其归类于 滑膛枪或平滑枪。在对散弹枪弹创的鉴定方面,正确识别散弹枪弹创并不困难,主要在于散弹创 的形态特征和散弹弹丸的分布范围与射击距离有较大的相关性,在实际检验鉴定中较准确地推断 射击距离有一定难度。 散弹枪弹创也具有典型的枪弹创的基本形态,如射入口、射创管和射出口。由于散弹自身的 物理性能,不产生瞬时空腔(射创管),一般也不具有射出口,只有在射击比较薄的部位或较近 距离射击时,可见有个别弹丸穿出体外形成射出口。由于散弹枪管内无膛线,发射后散弹弹丸的 飞行方式不旋转,加之有弹杯保护,其射入口的擦伤轮不明显。较远距离射击由于散弹放散,形 成许多单个的射入口,射入人体后动能很块消失,多形成深浅不一的盲管创。在法医实际工作中 对散弹创的鉴定重点是对射入口检验, 不同射击距离时的射入口形态特征如下: 1.接触射击枪弹创 散弹枪的枪口如紧贴无骨质衬垫的部位皮肤射击所形成的射入口呈圆形或 类圆形,边缘较整齐,直径基本相同或稍大于枪管口径。有时可较枪管口径略小,系因皮肤的弹性 收缩所致,创口周围常无烟晕。由于发射时枪身后座,使枪口稍离开皮肤,则在皮肤创口周围表面 可形成烟晕、烧灼伤、火药颗粒沉着。穿有衣服时可见衣服纤维烧灼痕迹,同时有皮肤的烧灼伤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