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辽宁省抚顺市2017届高三3月模拟考试 本试题卷共10页,22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中国美学史上,伴随着审美境界由偏于外在之物发展到心物和谐,然后 再发展到偏于个体情感的变化,中国审美艺术情感本体经历了由集体主体到理性 主体,然后由理性主体再到感性主体的迁移过程 先秦两汉时期,在个体与集体的关系当中,审美的主要艺术情感本体是向 集体主体倾斜的,作为集体情感的“志”是艺术表达的重心,比如出现比较早的 《尚书·尧典》当中,最早提出了“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另外 《庄子·天下篇》谈到“诗以道志”;《孟子》当中提出“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等等。一直到写成于东汉时期的《毛诗序》,在总结文艺的本质特征时仍然说“诗 者志之所之也”。 而“缘情”说取代“言志”说,这是中国美学在魏晋时代出现的重大转 折。审美艺术情感本体由集体主体开始向理性主体迁移,然后由理性主体再向感 性主体迁移。从诗歌创作实践来看,建安诗人学习汉乐府民歌,树立了“建安风 骨”这一美学规范,他们的作品中关注社会动乱、民生疾苦,政治理想高扬,但 是也开始显示出强烈的个性以及对人生的思考,虽然有“诗言志”的成分,但是 审美艺术情感本体由集体主体开始向理性主体迁移。在汉末这个空前黑暗混乱的 时代,有很多敏感的文人已经开始对家国意识失去了兴趣,而把关注的目光转向 了人自身。从诗歌发展史上来看,汉末出现了完全表达诗人个人情感、重视个体 生命意识的诗歌作品,比较典型的如《古诗十九首》,这些作品或写游子思妇的 离愁别绪,或抒发文人士子的伤时失意,审美艺术情感本体由理性主体再向感性 主体迁移。 在诗歌理论方面,西晋时期陆机的《文赋》提出“诗缘情而绮靡”的口号, 表现了中国艺术精神的真正自觉。南朝刘勰所作的《文心雕龙》一方面认为先秦 时“诗主言志”,另一方面又专设《情采》一篇,“情”指称文艺作品内容,又 在第三十一篇《物色》中以“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来描述艺术的审美创造过程, 明显表现出以“情”代“志”的倾向。 钟嵘《诗品序》中提倡诗歌应有感而发,倾向于物我统一,强调主客观结 合。《诗品序》开篇说:“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 四候之感诸诗者也。”另外,钟嵘还提出了社会生活对于作者的冲击也是诗歌产 生的重要原因。钟嵘认为诗歌更应侧重描述社会人生的种种情态,因此只有人类 社会惊心动魄的历史演进、跌宕起伏的人生遭际、缠绵悱恻的情感纠葛,才能够 引发他足够的兴趣和激情。可以说《诗品》中个体独立地位的确立,对诗歌情感 独立地位的确立和诗歌本体地位的确立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从此,诗歌开始 摆脱经学附庸的地位,开始从群体的工具、政教的工具变成了个体生命意识的 部分,开始自觉地把情感表现放到重要的位置,从情感的体验和抒发中去追求美 展示美。也就是说,诗歌开始回归到人自身,回归到个人的心灵和情感。抒情不 仅成为诗人们在创作中的自觉追求,也同时成为诗论家们在理论上的自觉认识 钟嵘在理论上完成了诗歌情感主体以“情”代“志”的迁移。 (摘编自张艳存《论中国古典诗歌艺术情感本体的迁移》,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辽宁省抚顺市 2017 届高三 3 月模拟考试 本试题卷共 10 页,22 题。全卷满分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在中国美学史上,伴随着审美境界由偏于外在之物发展到心物和谐,然后 再发展到偏于个体情感的变化,中国审美艺术情感本体经历了由集体主体到理性 主体,然后由理性主体再到感性主体的迁移过程。 先秦两汉时期,在个体与集体的关系当中,审美的主要艺术情感本体是向 集体主体倾斜的,作为集体情感的“志”是艺术表达的重心,比如出现比较早的 《尚书•尧典》当中,最早提出了“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另外, 《庄子•天下篇》谈到“诗以道志”;《孟子》当中提出“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等等。一直到写成于东汉时期的《毛诗序》,在总结文艺的本质特征时仍然说“诗 者志之所之也”。 而“缘情”说取代“言志”说,这是中国美学在魏晋时代出现的重大转 折。审美艺术情感本体由集体主体开始向理性主体迁移,然后由理性主体再向感 性主体迁移。从诗歌创作实践来看,建安诗人学习汉乐府民歌,树立了“建安风 骨”这一美学规范,他们的作品中关注社会动乱、民生疾苦,政治理想高扬,但 是也开始显示出强烈的个性以及对人生的思考,虽然有“诗言志”的成分,但是 审美艺术情感本体由集体主体开始向理性主体迁移。在汉末这个空前黑暗混乱的 时代,有很多敏感的文人已经开始对家国意识失去了兴趣,而把关注的目光转向 了人自身。从诗歌发展史上来看,汉末出现了完全表达诗人个人情感、重视个体 生命意识的诗歌作品,比较典型的如《古诗十九首》,这些作品或写游子思妇的 离愁别绪,或抒发文人士子的伤时失意,审美艺术情感本体由理性主体再向感性 主体迁移。 在诗歌理论方面,西晋时期陆机的《文赋》提出“诗缘情而绮靡”的口号, 表现了中国艺术精神的真正自觉。南朝刘勰所作的《文心雕龙》一方面认为先秦 时“诗主言志”,另一方面又专设《情采》一篇,“情”指称文艺作品内容,又 在第三十一篇《物色》中以“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来描述艺术的审美创造过程, 明显表现出以“情”代“志”的倾向。 钟嵘《诗品序》中提倡诗歌应有感而发,倾向于物我统一,强调主客观结 合。《诗品序》开篇说:“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 四候之感诸诗者也。”另外,钟嵘还提出了社会生活对于作者的冲击也是诗歌产 生的重要原因。钟嵘认为诗歌更应侧重描述社会人生的种种情态,因此只有人类 社会惊心动魄的历史演进、跌宕起伏的人生遭际、缠绵悱恻的情感纠葛,才能够 引发他足够的兴趣和激情。可以说《诗品》中个体独立地位的确立,对诗歌情感 独立地位的确立和诗歌本体地位的确立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从此,诗歌开始 摆脱经学附庸的地位,开始从群体的工具、政教的工具变成了个体生命意识的一 部分,开始自觉地把情感表现放到重要的位置,从情感的体验和抒发中去追求美、 展示美。也就是说,诗歌开始回归到人自身,回归到个人的心灵和情感。抒情不 仅成为诗人们在创作中的自觉追求,也同时成为诗论家们在理论上的自觉认识。 钟嵘在理论上完成了诗歌情感主体以“情”代“志”的迁移。 (摘编自张艳存《论中国古典诗歌艺术情感本体的迁移》,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