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2019年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第5期 (二)初步智能化阶段——计算机与互联网 计算机与互联网是智能网络社会的初步智能化阶段。在电力技术发明一个世纪之后,以计算机和通信 技术密切结合的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出现和普及为社会引入“新的尺度”,使得人类的中枢神经系统再次得 到了延伸,以至于能拥抱全球。1964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数字积分计算机 ENIAC问世;1989年蒂姆·伯 纳斯·李正式提出万维网( World Wide Web)设想,将广域范围内的众多计算机互联互通并汇合成信息网络 集合。与此同时,伴随着网络集群连接的软硬件资源的更新迭代以及信息流动的变迁,计算机与互联网还 推动着人与人、人与内容、机器与机器的汇聚并产生协作。由此可见,计算机与互联网的普及,塑造了结构 化的网络社会,标志着社会进入了初步智能化阶段 (三)正式智能化阶段——移动传播与人工智能 移动传播与人工智能是网络社会进入移动传播阶段后开启的正式智能化阶段。在该阶段,以5G、大数 据等为代表的新一代基础技术,和以人工智能、VRAR/XR、3D打印、数字孪生等为代表新一代智能技术集 群,共同构成了新的技术环境,进一步渗透到包括儿童教育、老人陪护、城市建设、健康医疗等在内的人类 社会生活中,正将人类从那些简单、笨重且重复性较强的可替代性工作中解放出来,塑造了一个“新物理世 界”,使得智能网络开始从“有形到无形”,智能网络应用开始从“有人到无人”,推动着媒介智能化与智能网 络社会转型。由此可见,移动传播与人工智能的普及,使得参与信息交换的行动者数量、智能环境中的信息 交互范围与交换频率,以及智能网络社会的数据记录、处理与应用能力以及数据总量得到了前所未有的 提升。 三、智能媒介对人类能力的延伸 荀子曾在《劝学》中提到:“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着彰”,表明 人类是“善假于物”的动物,可在借助工具和技术弥补自身的缺陷和不足的同时,不断更新并增强身体器官 的力量,最终造就“万物之灵”的人类本身。在科技创新、消费升级以及技术人性化进化内在规律的“三轮驱 动”下,媒介技术在完成对人类外在官能的延伸后,进入到了对人体延伸的最后阶段——意识的技术模拟 阶段,即开始对人类感知、认知、行动力、创造力的延伸。 (一)对人类感知能力的延伸 传统媒介虽然能够延伸人的外在感官,但其只是对人类自身具备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能力进行了 放大,而其自身并不具备感知能力。伴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智能媒介在数据计算能力基础上发展出 了类似于人的感知智能,并可通过智能感知能力与人和环境进行交互。传感器作为智能感知时代的重要硬 件基础,一方面其工作机制和效应类型不断增长并越来越“聪明”,另一方面智能化应用推动着媒体生产系 统的更新迭代在智能家居领域,扫地机器人可运用程序算法自动规划清洁路径,与此同时,其还能对家居 布局的数字地图进行自动记忆与实时更新,大幅度提升了家居智能体验的友好度,解放了人类的双手:在智 能交通领域,无人驾驶汽车可通过雷达、测距仪等设备和算法实现动态路径规划、避免碰撞和保持安全距离 等;在智能通讯领域,苹果 iPhone Xs手机可利用前后摄像头的Trπ ue Depth传感器来精确测量深度,而搭载 了麒麟980芯片的华为Mate20手机,在双NPU(神经处理单元)的加持下可实现4500张图片/分钟的惊人 计算力,诸如此类的计算智能和感知智能均是人类能力所无法比拟的。 事实上,人类平均大概能够识别大约5000张面孔。但由于移动传播带来海量较容易标签化的图像数 据,使得人工智能所能识别数量几乎没有上限,与此同时,熟悉或陌生等主观认知以及环境也不会对机器 识别产生影响。未来,纳米交互、显微交互、迷你显微交互、Pico交互、3D交互等多层次互动界面信息传递 必将会更多、更丰富。除了视觉识别,在语音识别方面CNN(卷积神经网络)、RNN(循环神经网络)等神经网 络基础算法的成熟,也使智能语音识别准确率达到97%以上。感知领域的人机协作突破了人的生理局限 这就如同温佛里德·舒茨所说:“媒介技术拓展人类的传播能力,使其打破自然的限制。”由此可见,相比于 O Winfried Schulz, "Reconstructing Medialization as An Analytical Concept", Europe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vol 19, No 1, 2004, Pp87-101 (c)1994-2019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2019年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第5期 (二)初步智能化阶段——计算机与互联网 计算机与互联网是智能网络社会的初步智能化阶段。在电力技术发明一个世纪之后,以计算机和通信 技术密切结合的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出现和普及为社会引入“新的尺度”,使得人类的中枢神经系统再次得 到了延伸,以至于能拥抱全球。1964 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数字积分计算机 ENIAC 问世;1989 年蒂姆•伯 纳斯•李正式提出万维网(World Wide Web)设想,将广域范围内的众多计算机互联互通并汇合成信息网络 集合。与此同时,伴随着网络集群连接的软硬件资源的更新迭代以及信息流动的变迁,计算机与互联网还 推动着人与人、人与内容、机器与机器的汇聚并产生协作。由此可见,计算机与互联网的普及,塑造了结构 化的网络社会,标志着社会进入了初步智能化阶段。 (三)正式智能化阶段——移动传播与人工智能 移动传播与人工智能是网络社会进入移动传播阶段后开启的正式智能化阶段。在该阶段,以 5G、大数 据等为代表的新一代基础技术,和以人工智能、VR/AR/XR、3D 打印、数字孪生等为代表新一代智能技术集 群,共同构成了新的技术环境,进一步渗透到包括儿童教育、老人陪护、城市建设、健康医疗等在内的人类 社会生活中,正将人类从那些简单、笨重且重复性较强的可替代性工作中解放出来,塑造了一个“新物理世 界”,使得智能网络开始从“有形到无形”,智能网络应用开始从“有人到无人”,推动着媒介智能化与智能网 络社会转型。由此可见,移动传播与人工智能的普及,使得参与信息交换的行动者数量、智能环境中的信息 交互范围与交换频率,以及智能网络社会的数据记录、处理与应用能力以及数据总量得到了前所未有的 提升。 三、智能媒介对人类能力的延伸 荀子曾在《劝学》中提到:“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着彰”,表明 人类是“善假于物”的动物,可在借助工具和技术弥补自身的缺陷和不足的同时,不断更新并增强身体器官 的力量,最终造就“万物之灵”的人类本身。在科技创新、消费升级以及技术人性化进化内在规律的“三轮驱 动”下,媒介技术在完成对人类外在官能的延伸后,进入到了对人体延伸的最后阶段——意识的技术模拟 阶段,即开始对人类感知、认知、行动力、创造力的延伸。 (一)对人类感知能力的延伸 传统媒介虽然能够延伸人的外在感官,但其只是对人类自身具备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能力进行了 放大,而其自身并不具备感知能力。伴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智能媒介在数据计算能力基础上发展出 了类似于人的感知智能,并可通过智能感知能力与人和环境进行交互。传感器作为智能感知时代的重要硬 件基础,一方面其工作机制和效应类型不断增长并越来越“聪明”,另一方面智能化应用推动着媒体生产系 统的更新迭代。在智能家居领域,扫地机器人可运用程序算法自动规划清洁路径,与此同时,其还能对家居 布局的数字地图进行自动记忆与实时更新,大幅度提升了家居智能体验的友好度,解放了人类的双手;在智 能交通领域,无人驾驶汽车可通过雷达、测距仪等设备和算法实现动态路径规划、避免碰撞和保持安全距离 等;在智能通讯领域,苹果 iPhone XS 手机可利用前后摄像头的 TrueDepth 传感器来精确测量深度,而搭载 了麒麟 980 芯片的华为 Mate20 手机,在双 NPU(神经处理单元)的加持下可实现 4 500 张图片/分钟的惊人 计算力,诸如此类的计算智能和感知智能均是人类能力所无法比拟的。 事实上,人类平均大概能够识别大约 5 000 张面孔。但由于移动传播带来海量较容易标签化的图像数 据,使得人工智能所能识别数量几乎没有上限,与此同时,熟悉或陌生等主观认知以及环境也不会对机器 识别产生影响。未来,纳米交互、显微交互、迷你显微交互、Pico 交互、3D 交互等多层次互动界面信息传递 必将会更多、更丰富。除了视觉识别,在语音识别方面 CNN(卷积神经网络)、RNN(循环神经网络)等神经网 络基础算法的成熟,也使智能语音识别准确率达到 97% 以上。感知领域的人机协作突破了人的生理局限, 这就如同温佛里德•舒茨所说:“媒介技术拓展人类的传播能力,使其打破自然的限制。”①由此可见,相比于 ① Winfried Schulz,“Reconstructing Medialization as An Analytical Concept”,Europe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vol.19,No.1,2004,pp.87-101. 70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