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4)对控制系统性能的 理解对控制系统稳、准、快的要求: 基本要求 掌握控制系统动态特性的类型、控制系统0.5 稳定性、快速性和准确性的意义。 理解机理建模的步骤和非线性微分方程线 ()控制系统的微分方 性化的方法: 1 建立弹簧-质量阻尼器、无源网络、有源网 络等系统的微分方程橙型。 理解传递函数的性质和传梯函数与微分方 (2)控制系统的传递函 程之间的关系: 2控 掌握传递函数的概念和典型环节传递函数 2 数 制系 的表达式: 建立系统的传递函数模型。 统数 数学目标 学习结物图的定义、系统结构图建立的步 学 (③)控制系统的结构图 2 (8及等效变换 骤:理解控制系统结构图的意义: 利用结构图等效变换求系统传递函数 4)控制系统的信号流 学习信号流图的定义: 时) 理解控制系统信号流图的意义 2 图 利用梅逊公式求系统传递函数。 理解系统总输出的意义 (⑤)控制系统的传递函 掌握根据控制系统的结构图求取系统的开 1 数 环传递函数、闭环传递函数和误差传递函 。 学习曲型外作用与典型外作用下系统输山 之间的关系和线性系统的重要特性 理解阻尼比、无阻尼自然振荡频率对系纷 (1)一、 二阶系统的时间 性能的影响: 响应及性能指标 掌握一阶系统和二阶欠阻尼系统动态性能 指标的计算: 3控 分析系统特征参数与系统动态性能指标之 间的关系 制系 了解高阶系统动态性能的估算方法: 统的 理解闭环零点、极点分布与系统性能之间 时域 (2)增加零极点对二阶 的联系: 分析 系统响应的影响 掌握主导极点的概念 1 教学目标 4、6 法 分析增加闭环零极点对系统动态性能的影 (10 响。 理解稳定性的定义和稳定性的分析方法: 学 掌握系统稳定性的充分必要条件、影响系 时) ()系统稳定性分析 统稳定性的因素 2 利用劳斯判据分析系统的稳定性 认识减小、消除稳态误差的措施: (4)反馈控制系统的稳 理解误差和稳态误差的定义和影响稳态误 苏的因素: 态误差 掌握一般方法和静态误差系数法计算稳态 误差和静态误差系数法适用的条件。 44 (4) 对控制系统性能的 基本要求 理解对控制系统稳、准、快的要求; 掌握控制系统动态特性的类型、控制系统 稳定性、快速性和准确性的意义。 0.5 2 控 制系 统数 学模 型(8 学 时) (1) 控制系统的微分方 程 理解机理建模的步骤和非线性微分方程线 性化的方法; 建立弹簧-质量-阻尼器、无源网络、有源网 络等系统的微分方程模型。 1 教学目标 2 (2) 控制系统的传递函 数 理解传递函数的性质和传递函数与微分方 程之间的关系; 掌握传递函数的概念和典型环节传递函数 的表达式; 建立系统的传递函数模型。 2 (3) 控制系统的结构图 及等效变换 学习结构图的定义、系统结构图建立的步 骤;理解控制系统结构图的意义; 利用结构图等效变换求系统传递函数。 2 (4) 控制系统的信号流 图 学习信号流图的定义; 理解控制系统信号流图的意义; 利用梅逊公式求系统传递函数。 2 (5) 控制系统的传递函 数 理解系统总输出的意义; 掌握根据控制系统的结构图求取系统的开 环传递函数、闭环传递函数和误差传递函 数。 1 3 控 制系 统的 时域 分析 法 (10 学 时) (1) 一、二阶系统的时间 响应及性能指标 学习典型外作用与典型外作用下系统输出 之间的关系和线性系统的重要特性; 理解阻尼比、无阻尼自然振荡频率对系统 性能的影响; 掌握一阶系统和二阶欠阻尼系统动态性能 指标的计算; 分析系统特征参数与系统动态性能指标之 间的关系。 3 教学目标 4、6 (2) 增加零极点对二阶 系统响应的影响 了解高阶系统动态性能的估算方法; 理解闭环零点、极点分布与系统性能之间 的联系; 掌握主导极点的概念; 分析增加闭环零极点对系统动态性能的影 响。 1 (3) 系统稳定性分析 理解稳定性的定义和稳定性的分析方法; 掌握系统稳定性的充分必要条件、影响系 统稳定性的因素; 利用劳斯判据分析系统的稳定性。 2 (4) 反馈控制系统的稳 态误差 认识减小、消除稳态误差的措施; 理解误差和稳态误差的定义和影响稳态误 差的因素; 掌握一般方法和静态误差系数法计算稳态 误差和静态误差系数法适用的条件。 3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