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大豆菌核病 Soybean Sclerotinia Stem Rot 大豆菌核病在世界各地均有发生。国外分布于巴西、加拿大、美国、匈牙利、日本、印 度等国。我国以黑龙江、内蒙古大豆产区发病重,发病率可达60%100%,造成绝产 症状 从苗期至成熟期均可发生,以花期危害严重。地上部发病,可产生苗枯、叶腐、茎腐 荚腐等症状,最后导致全株腐烂死亡,严重影响产量。幼苗发病,茎基部呈湿润状变褐,潮 湿时病部生长出絮状菌丝,病部干缩呈黄褐色,苗倒伏枯死,表皮撕裂状。叶片发病,多从 植株下部叶片开始,初为暗青色水渍斑,后渐扩展成圆形或不规则形斑。病斑中心灰褐色, 边缘暗褐色,外具黄色晕圈。潮湿时产生絮状菌丝,叶片腐烂,可提早脱落。茎秆发病(主 要侵染部位),多从茎中下部分枝处开始,病斑褐色,水渍状,后褐色变浅近白色,故称白 腐病。病斑不规则形,可扩展环绕茎部并上下蔓延,造成折断。潮湿时亦产生絮状菌丝,其 中形成黑色鼠粪状菌核。后期干燥时茎部皮层纵向撕裂,维管束外露呈乱麻状。严重时全株 枯死,颗粒不收,病轻时部分枯死,种子不饱满。豆荚发病,形成水渍状不规则病斑,潮湿 时产生絮状菌丝,病荚内外均可形成菌核 病原 病原为核盘菌 Sclerotinia sclemtiorum(Lib.) deBary,属子囊菌亚门核盘属 病菌不形成无性孢子,菌丝集结成粒 菌核,一般为圆柱状、鼠粪状或不规则形, 小1~4mm×3~7mm。菌核表面黑褐色 部浅粉色,经长期干燥后变米黄色。菌核 发先形成褐色子囊盘柄,顶端膨大成子囊 盘,一个菌核可陆续形成1~30个子囊盘。 囊盘浅褐色,肉质,直径为1~3mm。子 状大内萌子囊囊在 棍棒状,无色,内生8个斜列成一排的子 孢子,子囊孢子单孢,无色透明,椭圆形 子囊间杂生丝状侧丝,无色 菌丝生长温度范围为0-30°C,以 图5-2大豆菌核病菌 18~25°C最适。形成菌核温度范围为 1千耋盘·?千囊乃侧丝3菌核长出子囊盘 5~30°C,适温为10~25°C:菌核萌发温 度 范围为5~20°C,土壤相对湿度范围70%~80%。菌核萌发不需要光照,但形成的子囊盘柄 必须有足够的散射光才能膨大形成子囊盘。菌核对湿热抵抗力弱,在50°C热水中5min或 60C中lmin就死亡。但干燥条件下,0°C在l0h后其存活率仍达75%。菌核对低温抵抗 力很强,在北方土壤中可安全越冬。形成子囊盘的温度与菌核相似。子囊孢子对温度的适应 范围较广,在-1~35°C范围内都可发芽,以5~20°C时发芽最快,侵入适温为15-25°C。子 囊孢子耐干燥,在干燥环境下经2个月后,只要有85%以上的大气湿度,子囊孢子发芽率 仍为100%。但日光直射4h,子囊孢子即丧失发芽力。菌丝生长最适pH2~8,子囊孢子形成 的最适pH60~9.7。缺乏氮素时,菌丝生长衰弱,形成菌核少,反之则菌丝生长茂盛,形成 菌核多。碳素营养供应不足时,也影响菌丝和菌核的正常生长发育。 大豆菌核病菌寄主范围很广,能侵染64科225属383种植物,而以豆科、十字花科、 锦葵科、茄科为最重。在生产上受害最重的作物除大豆外,还有向日葵,油菜、甘蓝、菜豆、图 5-2 大豆菌核病菌 1.子囊盘; 2.子囊及侧丝; 3.菌核长出子囊盘 大豆菌核病 Soybean Sclerotinia Stem Rot 大豆菌核病在世界各地均有发生。国外分布于巴西、加拿大、美国、匈牙利、日本、印 度等国。我国以黑龙江、内蒙古大豆产区发病重,发病率可达 60%~100%,造成绝产。 症状 从苗期至成熟期均可发生,以花期危害严重。地上部发病,可产生苗枯、叶腐、茎腐、 荚腐等症状,最后导致全株腐烂死亡,严重影响产量。幼苗发病,茎基部呈湿润状变褐,潮 湿时病部生长出絮状菌丝,病部干缩呈黄褐色,苗倒伏枯死,表皮撕裂状。叶片发病,多从 植株下部叶片开始,初为暗青色水渍斑,后渐扩展成圆形或不规则形斑。病斑中心灰褐色, 边缘暗褐色,外具黄色晕圈。潮湿时产生絮状菌丝,叶片腐烂,可提早脱落。茎秆发病(主 要侵染部位),多从茎中下部分枝处开始,病斑褐色,水渍状,后褐色变浅近白色,故称白 腐病。病斑不规则形,可扩展环绕茎部并上下蔓延,造成折断。潮湿时亦产生絮状菌丝,其 中形成黑色鼠粪状菌核。后期干燥时茎部皮层纵向撕裂,维管束外露呈乱麻状。严重时全株 枯死,颗粒不收,病轻时部分枯死,种子不饱满。豆荚发病,形成水渍状不规则病斑,潮湿 时产生絮状菌丝,病荚内外均可形成菌核。 病原 病原为核盘菌 Sclerolinia sclerotiorum (Lib.)deBary, 属子囊菌亚门核盘属。 病菌不形成无性孢子,菌丝集结成粒 状 菌核,一般为圆柱状、鼠粪状或不规则形, 大 小 1~4mm×3~7mm。菌核表面黑褐色, 内 部浅粉色,经长期干燥后变米黄色。菌核 萌 发先形成褐色子囊盘柄,顶端膨大成子囊 盘,一个菌核可陆续形成 1~30 个子囊盘。 子 囊盘浅褐色,肉质,直径为 1~3mm。子 囊 棍棒状,无色,内生 8 个斜列成一排的子 囊 孢子,子囊孢子单孢,无色透明,椭圆形。 在 子囊间杂生丝状侧丝,无色。 菌丝生长温度范围为 0~30C ,以 18~25C 最 适。 形成 菌核 温度 范围 为 5~30C ,适温为 10~25C ;菌核萌发温 度 范围为 5~20C ,土壤相对湿度范围 70%~80%。菌核萌发不需要光照,但形成的子囊盘柄 必须有足够的散射光才能膨大形成子囊盘。菌核对湿热抵抗力弱,在 50C 热水中 5min 或 60oC 中 1min 就死亡。但干燥条件下,70C 在 10h 后其存活率仍达 75%。菌核对低温抵抗 力很强,在北方土壤中可安全越冬。形成子囊盘的温度与菌核相似。子囊孢子对温度的适应 范围较广,在-1~35C 范围内都可发芽,以 5~20C 时发芽最快,侵入适温为 15~25C。子 囊孢子耐干燥,在干燥环境下经 2 个月后,只要有 85%以上的大气湿度,子囊孢子发芽率 仍为 100%。但日光直射 4h,子囊孢子即丧失发芽力。菌丝生长最适 pH2~8,子囊孢子形成 的最适 pH6.0~9.7。缺乏氮素时,菌丝生长衰弱,形成菌核少,反之则菌丝生长茂盛,形成 菌核多。碳素营养供应不足时,也影响菌丝和菌核的正常生长发育。 大豆菌核病菌寄主范围很广,能侵染 64 科 225 属 383 种植物,而以豆科、十字花科、 锦葵科、茄科为最重。在生产上受害最重的作物除大豆外,还有向日葵,油菜、甘蓝、菜豆
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