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美关系解冻系列谈判看周恩来谈判艺术 到1969~1972年中美关系解冻的系列谈判则是一个开启外交联络渠道、预备性会谈、高峰会 晤、起草联合公报的全过程,是由一系列谈判连接而成的一段历史。从第135、136次中美华 沙大使级会谈到基辛格两次访华,从黑格为尼克松中国之行做准备,到北京的“高峰之春”, 双方无时无刻不在谈。在尼克松和基辛格看来:与中方谈判的实质就是与毛泽东和周恩来谈 判。【]毛泽东运筹帷龌进行谈判战略的研究和部署,而周恩来则主持并亲历了中美关系解冻的 一系列谈判。到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时,双方因探讨的议题较为广泛和敏感,谈判分成了 三个小组:第一组是由尼克松、基辛格与周恩来就敏感政治议题进行的谈判;第二组是由基辛 格与乔冠华就起草《中美联合公报》进行的谈判;第三组是由美国国务卿罗杰斯和中国外交部 部长姬鹏飞就有关双边议题进行的谈判。中美关系解冻的系列谈判也由此演化为在中美两国国 家元首直接指导下的两个谈判团队之间的较量。 巴斯顿在《现代外交》一书中曾指出:“影响谈判的因素涉及谈判当事方的实力,包括外 交人员的数量和外交技巧、专家的专业技术水平、谈判者接近中央权力的程度”。2]中方主要 谈判者一周恩来,充分发挥了上传下达、对美淡判的“神经中枢”作用一及时向毛泽东汇 报谈判进展情况;根据毛泽东的指示,具体进行谈判操作;向下级部署谈判策略和内容。在尼 克松访华期间,“周恩来每天深夜或次日凌晨都要去毛泽东那里汇报情况(他陪同尼克松一行 赴杭州、上海时除外),交换意见,往往一谈就是一两个钟头”3]。此外,中方谈判团队的成 员构成也颇具特色。周恩来、熊向晖、乔冠华、章文晋等都曾在青年时代留学海外,有的甚至 获得博士学位。西方求学的经历不仅使他们拥有娴熟的外语能力,还具备丰富的跨文化交流经 验,从而使得他们能以一种自然、令美国人感到舒服的方式同对手进行交流。谈判者之间的良 性互动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双方在国际地位、权力对比、意识形态等宏观背景上的差异。虽然 谈判者的性格、行为方式、个人经历等均具有个体性差异,但源于同一文化的“共质”会使美 方感到同中国官员的谈判具有“同一性”和“连续性”的特征。4]服从上级、恪尽职守是中方 官员遵循的最为根本的行动准则。中方强调“一切行动听指挥”、“个人服从集体”,强调“共 性”,所以,中方谈判者表现出的“自我”意识并不强烈。“在任何谈判中,自我意识较弱的一 方往往容易取得胜利。因为,谈判者会透过自我的迷雾,读懂对方种种建议的真实目的。”[5] 中方的谈判团队上至毛泽东,下到礼宾司的服务人员,都同心协力地为尼克松访华成功而努 力。 与中方谈判团队的团结、有序相比,美方谈判团队内部则出现了一些微妙的间隙。美国国 家安全助理基辛格与国务卿罗杰斯的权力之争,使得本该主管外事工作的国务卿罗杰斯备受冷 落,被排斥在所有核心议题谈判之外,只是象征性地被安排在涉及中美双边经济、文化、医疗 卫生、体育交流等议题的谈判之中。罗杰斯先后申请加人尼克松与周恩来有关敏感政治议题的 谈判和《上海联合公报》的谈判,但均遭拒绝,颜面尽失。在基辛格与乔冠华就《上海联合公 报》草案达成共识、尼克松表示同意之后,罗杰斯和格林等人出于国家利益和排解个人愤怒的 多重原因,提出了多达十几处的异议,出现了总统同意而国务院却持反对意见的局面,迫使基 辛格重返谈判桌,并被乔冠华质问“为何总统同意的草案还需修改”。下属不和、部门间的权 力之争,使得美国总统尼克松的权威面临着来自华府内部官僚体制模式的挑战。 二、于细微处见周到的工作态度 从一定意义上讲,外交是细节的艺术。在中美关系解冻的系列谈判中,周恩来一直秉持于 ·11·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