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第二章心理实验中的变量 第一节基本变量 一、实验者的目的和任务 与其他的研究方法相比,实验的最大优点在于能更好地控制变量。如果一个实验者能控制事 件发生的条件,他就比只留心考察事件进程而不加以任何控制的观察者处于更有利的位置。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验:与朋友聊天的时候,说到某个你觉得自己好像知道的人名或地名时, 却突然“卡壳”了,尽管可能过一会或换个情境你说得出来,但当时你只有干着急。这就是我们 所说的“舌尖效应”。观察者和实验者可能都对这一现象感兴趣。对于纯粹的观察者来说,他所 作的就是花相当长的时间和精力,搜寻可能发生的“舌尖效应”的个案,通过观察,试图总结出 规律性的东西。但对于实验者这个特殊的观察者来说,他可以在他愿意的任何时候、任何地点, 设置实验条件,制造出可以发生“舌尖效应”的情境。为精确的观察做好充分的准备:他可以为 了验证,在同样的条件下重复他的观察:他可以把他设置的条件详细地描述出来,以便别的实验 者重复和检验:他还可以根据自己对“舌尖效应”的有关假设,系统地变更条件,观察结果的差 异,并分析对差异起解释作用的因素是什么,从而验证自己的假设。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实验心 理学家们是如何研究和解释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的“舌尖效应”现象的。 许多对人类记忆感兴趣的实验心理学家们作了不少有关“舌尖效应”的研究。他们认为,“舌 尖效应”通常发生在个体不完全知道问题的答案,但又觉得自己能够再认正确答案的时候。例如, Brom和McNeill发现,当人们说自己处于“舌尖”状态中时,虽然最后可能还是没能得出完整 的正确答案,但他们正确再认答案的第一个字母的比率却高达57%,即100次处于这种状态中, 57次能正确再认答案的第一个字母。 对于“舌尖效应”,心理学家们最感兴趣的是,什么样的信息有利于处在这种状态中的人得 出正确的答案?如果能够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能更好地了解人类如何在记忆中对信息进行编码 和存储。Brennen及其同事(1990)曾作过一个实验来考证他们的假设:视觉图像能促进“舌尖 状态中的回忆。第一个实验非常简单。他们以15名大学本科生为被试,向他们呈现50个有关电 视明星的问题,然后观察什么时候被试报告自己处于“舌尖”状态。结果每个被试平均有10.5 次碰到这种情况,也就是说,平均大约有20%的问题能导致“舌尖效应”。 一旦被试发生“舌尖 效应”,实验者或者重复问题,或者呈现一张相应的影视角色的头像。 实验结果见图2-1。很明显,呈现图像并不能帮助解决“舌尖效应”,它的作用和仅仅重复 问颗关不彩。第二章 心理实验中的变量 第一节 基本变量 一、实验者的目的和任务 与其他的研究方法相比,实验的最大优点在于能更好地控制变量。如果一个实验者能控制事 件发生的条件,他就比只留心考察事件进程而不加以任何控制的观察者处于更有利的位置。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验;与朋友聊天的时候,说到某个你觉得自己好像知道的人名或地名时, 却突然“卡壳”了,尽管可能过一会或换个情境你说得出来,但当时你只有干着急。这就是我们 所说的“舌尖效应”。观察者和实验者可能都对这一现象感兴趣。对于纯粹的观察者来说,他所 作的就是花相当长的时间和精力,搜寻可能发生的“舌尖效应”的个案,通过观察,试图总结出 规律性的东西。但对于实验者这个特殊的观察者来说,他可以在他愿意的任何时候、任何地点, 设置实验条件,制造出可以发生“舌尖效应”的情境。为精确的观察做好充分的准备;他可以为 了验证,在同样的条件下重复他的观察;他可以把他设置的条件详细地描述出来,以便别的实验 者重复和检验;他还可以根据自己对“舌尖效应”的有关假设,系统地变更条件,观察结果的差 异,并分析对差异起解释作用的因素是什么,从而验证自己的假设。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实验心 理学家们是如何研究和解释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的“舌尖效应”现象的。 许多对人类记忆感兴趣的实验心理学家们作了不少有关“舌尖效应”的研究。他们认为,“舌 尖效应”通常发生在个体不完全知道问题的答案,但又觉得自己能够再认正确答案的时候。例如, Brown 和 McNeill 发现,当人们说自己处于“舌尖”状态中时,虽然最后可能还是没能得出完整 的正确答案,但他们正确再认答案的第一个字母的比率却高达 57%,即 100 次处于这种状态中, 57 次能正确再认答案的第一个字母。 对于“舌尖效应”,心理学家们最感兴趣的是,什么样的信息有利于处在这种状态中的人得 出正确的答案?如果能够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能更好地了解人类如何在记忆中对信息进行编码 和存储。Brennen 及其同事(1990)曾作过一个实验来考证他们的假设:视觉图像能促进“舌尖” 状态中的回忆。第一个实验非常简单。他们以 15 名大学本科生为被试,向他们呈现 50 个有关电 视明星的问题,然后观察什么时候被试报告自己处于“舌尖”状态。结果每个被试平均有 10.5 次碰到这种情况,也就是说,平均大约有 20%的问题能导致“舌尖效应”。一旦被试发生“舌尖 效应”,实验者或者重复问题,或者呈现一张相应的影视角色的头像。 实验结果见图 2-1。很明显,呈现图像并不能帮助解决“舌尖效应”,它的作用和仅仅重复 问题差不多。 - 9 -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