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历史背景及意义 1911年,卢瑟福根据o粒子散射实验,提出了原子核 模型。1913年,玻尔将普朗克量子假说运用到原子有核 模型,建立了与经典理论相违背的两个重要概念:原子定 态能级和能级跃迁概念。电子在能级之间迁跃时伴随电磁 波的吸收和发射,电磁波频率的大小取决于原子所处两定 态能级间的能量差,并满足普朗克频率定则。随着英国物 理学家埃万斯(E.J.Evans)对光谱的研究,玻尔理论被 确立。但是任何重要的物理规律都必须得到至少两种独立 的实验方法的验证。随后,在1914年,德国科学家夫兰 克和他的助手赫兹采用慢电子与稀薄气体中原子碰撞的方 法(与光谱研究相独立),简单而巧妙地直接证实了原子能 级的存在,并且实现了对原子的可控激发,从而为玻尔原 子理论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历史背景及意义 1911年,卢瑟福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了原子核 模型。1913年,玻尔将普朗克量子假说运用到原子有核 模型,建立了与经典理论相违背的两个重要概念:原子定 态能级和能级跃迁概念。电子在能级之间迁跃时伴随电磁 波的吸收和发射,电磁波频率的大小取决于原子所处两定 态能级间的能量差,并满足普朗克频率定则。随着英国物 理学家埃万斯(E.J.Evans)对光谱的研究,玻尔理论被 确立。但是任何重要的物理规律都必须得到至少两种独立 的实验方法的验证。随后,在1914年,德国科学家夫兰 克和他的助手赫兹采用慢电子与稀薄气体中原子碰撞的方 法(与光谱研究相独立),简单而巧妙地直接证实了原子能 级的存在,并且实现了对原子的可控激发,从而为玻尔原 子理论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