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兰克-赫兹实验 石河子大学物理系近代物理实验课程组 2014-2015第一学期
夫兰克-赫兹实验 石河子大学物理系近代物理实验课程组 2014-2015第一学期
历史背景及意义 1911年,卢瑟福根据o粒子散射实验,提出了原子核 模型。1913年,玻尔将普朗克量子假说运用到原子有核 模型,建立了与经典理论相违背的两个重要概念:原子定 态能级和能级跃迁概念。电子在能级之间迁跃时伴随电磁 波的吸收和发射,电磁波频率的大小取决于原子所处两定 态能级间的能量差,并满足普朗克频率定则。随着英国物 理学家埃万斯(E.J.Evans)对光谱的研究,玻尔理论被 确立。但是任何重要的物理规律都必须得到至少两种独立 的实验方法的验证。随后,在1914年,德国科学家夫兰 克和他的助手赫兹采用慢电子与稀薄气体中原子碰撞的方 法(与光谱研究相独立),简单而巧妙地直接证实了原子能 级的存在,并且实现了对原子的可控激发,从而为玻尔原 子理论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历史背景及意义 1911年,卢瑟福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了原子核 模型。1913年,玻尔将普朗克量子假说运用到原子有核 模型,建立了与经典理论相违背的两个重要概念:原子定 态能级和能级跃迁概念。电子在能级之间迁跃时伴随电磁 波的吸收和发射,电磁波频率的大小取决于原子所处两定 态能级间的能量差,并满足普朗克频率定则。随着英国物 理学家埃万斯(E.J.Evans)对光谱的研究,玻尔理论被 确立。但是任何重要的物理规律都必须得到至少两种独立 的实验方法的验证。随后,在1914年,德国科学家夫兰 克和他的助手赫兹采用慢电子与稀薄气体中原子碰撞的方 法(与光谱研究相独立),简单而巧妙地直接证实了原子能 级的存在,并且实现了对原子的可控激发,从而为玻尔原 子理论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1925年,由于他二人的卓越贡献,他们获得了当 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1926年于德国洛丁根补发)。 夫兰克-赫兹实验至今仍是探索原子内部结构的主要手 段之一。所以,在近代物理实验中,仍把它作为传统 的经典实验。 (JAMES FRANCK) (GUSTAV HERTZ)
1925年,由于他二人的卓越贡献,他们获得了当 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1926年于德国洛丁根补发)。 夫兰克-赫兹实验至今仍是探索原子内部结构的主要手 段之一。所以,在近代物理实验中,仍把它作为传统 的经典实验。 (JAMES FRANCK) (GUSTAV HERTZ)
原子内部能量量子化证据: (①)原子光谱分立性; (2)夫兰克-赫兹实验 一.第一激发电势的测定 1.实验目的:验证原子能量的量子化。 2.实验原理(结合装置介绍): GA K:热阴极,发射电子 Hg KG区:电子加速,与Hg原 子碰撞 0.5V GA区:电子减速,能量大 于0.5eV的电子可克服反向 夫兰克-赫兹实验装置 偏压,产生电流
1.实验目的:验证原子能量的量子化。 2.实验原理(结合装置介绍): 一. 第一激发电势的测定 原子内部能量量子化证据: (1) 原子光谱分立性; (2) 夫兰克-赫兹实验 K G A K:热阴极,发射电子 KG区:电子加速,与Hg原 子碰撞 GA区:电子减速,能量大 于0.5 eV的电子可克服反向 偏压,产生电流 V A 0.5 V Hg 夫兰克-赫兹实验装置
夫兰克赫兹实验玻璃容器充以需测量的气体,本实验用的是季电子由 阴级家发出,K与栅极G之间有加速电场,G与接收极A之间有减速电场。,当 电子在KG空间经过加速、碰撞后,进入KG空间时,能量足以冲过减速电场 就成为电流计的电流。 0.5 13 300 200 100 10 15 演
夫兰克-赫兹实验玻璃容器充以需测量的气体,本实验用的是汞。电子由 阴级K发出,K与栅极G之间有加速电场,G与接收极A之间有减速电场。当 电子在KG空间经过加速、碰撞后,进入KG空间时,能量足以冲过减速电场, 就成为电流计的电流
3.实验结果 13.9V 理论解释 9.0V E。<4.9eV弹性碰撞,电子几乎不损 失能量 4.1V E。≥4.9eV非弹性碰撞,电子损失能 量,激发Hg原子 U=n.4.9Vn=1,2,3,. 4.9V 电子经过n次加速和非弹性碰撞, 能量全部损失,电流最小。 E 4.9eV 1eV=1.60×10-19库仑×1伏特 =1.60×1019焦耳 E
3. 实验结果 I U 4.9 V e E 4.9 eV 非弹性碰撞,电子损失能 量,激发Hg原子 e E 4.9 eV 弹性碰撞,电子几乎不损 失能量 U n n = = 4.9 V 1, 2, 3, 电子经过 次加速和非弹性碰撞, 能量全部损失,电流最小。 n 4.1V 9.0V 13.9V 焦耳 库仑 伏特 19 19 1.60 10 1 1.60 10 1 − − = eV = 理论解释: 4.9 eV E1 E2
4.结果讨论 原子从态到第一激发态 激发电势为4.9V,则 第一激发能(Excited Energy)为 △E=E2-E=4.9eV 若原子从第一激发态跃迁到基态,放出能量,则 hc hv= =△E 元 M-hv = he 1.24AKev =2530A △E 4.9eV 实验=2537A 实验与理论符合非常好
4. 结果讨论 汞原子从基态到第一激发态的激发电势为4.9V,则 E = E2 − E1 = 4.9eV 第一激发能 (Excited Energy) 为 若原子从第一激发态跃迁到基态,放出能量,则 E hc h = = 2530A 4.9 1.24A = = = eV KeV E hc =2537A 实验 h E2 E1 实验与理论符合非常好
GA 二.较高激发电势的测定 Hg 1.实验装置及实验原理 1920年,Francki改进实验装置 0.5V KG G2A K:旁热式热阴极,均匀发 Hg 射电子,提高能量测量精度 KG区:电子加速 0.5V G1G2区:电子与原子碰撞 G2A区:电子减速 夫兰克-赫兹实验装置 1924年,Her☑侧得4,9ey以上的高微发能 2.实验结果(见P45,图2.12)
二. 较高激发电势的测定 K G1 G2 A V A 0.5 V Hg K:旁热式热阴极,均匀发 射电子,提高能量测量精度 KG1区:电子加速 G1G2区:电子与原子碰撞 G2A区:电子减速 1920年, Hertz测得4.9 eV以上的高激发能 Franck改进实验装置 1924年, 1. 实验装置及实验原理 2. 实验结果 (见P45, 图2.12) 夫兰克-赫兹实验装置 K G A V A 0.5 V Hg
夫兰克一赫兹实验的改进 由于原来实验装置的缺陷,难以产生高能量的电子,夫兰克对装置进行 了改进。把加速和碰撞分在两个区域进行,如下图所示: 1.在阴极前加一极板,以达到旁热式加热,使电子均匀发射,电子的能量 可以测的更准; 2.阴极K附近加一个栅极G1,并使 管内气体更加稀薄,使电子在G 区域只加速,不碰撞 3.使栅极G1、G2电势相同,即 GG区战为等势区,在这个区域内 电子只发生碰撞
三.电离电势的测定 电离:如果给原子足够大的能量,可以使原子中的电子离 去,叫电离。 电离电势:从中性的原子把一个电子电离出去需要的电压。 1.实验装置及原理 K,K1:发射电子的热阴极 G:圆柱形金属网: A:圆柱形阳极,G,A同电位。 G1:金属网
三. 电离电势的测定 电离:如果给原子足够大的能量,可以使原子中的电子离 去,叫电离。 电离电势:从中性的原子把一个电子电离出去需要的电压。 1.实验装置及原理 K G1 V A G K1 A K,K1:发射电子的热阴极 G:圆柱形金属网; A:圆柱形阳极,G,A同电位。 G1 : 金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