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2数量性状遗传的多基因假说 、数量性状的多基因假说 既然数量性状呈现连续性变异,不能像质量性状那样简单的归类并表现为 定的比例关系。它们的遗传规律又像我们上面所述,那是什么原因促成的 呢? 以小麦粒色的遗传为例: 在红白麦粒的杂交试验中可以发现,F1都表现红色,但颜色不如亲本那样 红,F2分离出红、白两种麦粒,有的组合的分离比例为3:1,有的组合为红 白=15:1,有的组合是63:1,如果对红:白=15:1,红:白=63:1的组合进行分析 可以发现在15:1的比例中,红色的麦粒可以根据红色的深浅程度分为深红、 中深红、中红、浅红四个等级。63:1的组合中,红粒又可以分为最深红、深红、 暗红、中红、浅红、最浅红六个级别,这些事实反映了基因的累加作用。经分 析发现,控制小麦粒色的基因有三对,R1、Rn2、Rxr3,其中每个显性基因都 使籽粒表现红色,两个或多个显性基因同时存在时,由于累加作用而使红色加 深,三个显性基因都不存在时,则表现白粒。这样由于各个基因型所含的红粒 有效应基因数的不同,就形成红色程度不同的许多的中间型子粒。现以15:1 的组合为例来分析如图,F2麦粒的深浅程度的不同是由于控制红色性状的显性 基因数的不同而造成的,具有4个显性基因(RRRR)的籽粒颜色最深(深红 色),具有3个显性基因的籽粒颜色则浅一些(红色),显性基因越少,籽粒的 颜色越浅,没有显性基因的个体(OR),则籽粒为白色。从而可以看出,由于 基因的累加效应使性状表现为一种连续性变异趋向,同时也可以看出,基因的 传递仍然符合遗传的基因规律,也是以分离和独立分配为基础的 由于上述组合中控制不同等级表现型的基因实际上是两对显性基因§2 数量性状遗传的多基因假说 一、数量性状的多基因假说 既然数量性状呈现连续性变异,不能像质量性状那样简单的归类并表现为 一定的比例关系。它们的遗传规律又像我们上面所述,那是什么原因促成的 呢? 以小麦粒色的遗传为例: 在红白麦粒的杂交试验中可以发现,F1都表现红色,但颜色不如亲本那样 红,F2 分离出红、白两种麦粒,有的组合的分离比例为 3:1,有的组合为红: 白=15:1,有的组合是 63:1,如果对红:白=15:1,红:白=63:1 的组合进行分析。 可以发现在 15:1 的比例中,红色的麦粒可以根据红色的深浅程度分为深红、 中深红、中红、浅红四个等级。63:1 的组合中,红粒又可以分为最深红、深红、 暗红、中红、浅红、最浅红六个级别,这些事实反映了基因的累加作用。经分 析发现,控制小麦粒色的基因有三对,R1r1、R2r2、R3r3,其中每个显性基因都 使籽粒表现红色,两个或多个显性基因同时存在时,由于累加作用而使红色加 深,三个显性基因都不存在时,则表现白粒。这样由于各个基因型所含的红粒 有效应基因数的不同,就形成红色程度不同的许多的中间型子粒。现以 15:1 的组合为例来分析如图,F2麦粒的深浅程度的不同是由于控制红色性状的显性 基因数的不同而造成的,具有 4 个显性基因(R1R1R2R2)的籽粒颜色最深(深红 色),具有 3 个显性基因的籽粒颜色则浅一些(红色),显性基因越少,籽粒的 颜色越浅,没有显性基因的个体(OR),则籽粒为白色。从而可以看出,由于 基因的累加效应使性状表现为一种连续性变异趋向,同时也可以看出,基因的 传递仍然符合遗传的基因规律,也是以分离和独立分配为基础的。 由于上述组合中控制不同等级表现型的基因实际上是两对显性基因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