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风格与传统一杨振宁等名家论量子力学名家风格 ·7列 2002年杨振宁80岁,在香港中文大学为他举办的学术讲座上有一个演讲。 演讲完毕,听众提问,有一位年轻人(很可能是大学高年级或研究生)问,杨先生您 评说了许多位大物理学家的风格,那么您对您自己的风格有什么说法?此时全场 鼓掌,但是杨振宁当时没有正面地回答这个尖锐的问题,我只记得他重申他过去说 过,他最崇拜和欣赏三位大师,D(Dirac),E(Eienstien)和F(Femi)。M.Dresden 在10年前(1992年)的文章中却代杨回答2:他写道:“杨描述他自己的风格是(1/ 3)(D+F+E)。"如果把这个式子理解为是几种偶像风格的混合,Dresden认为这并 不准确,“因为这三者并不共容(compatible),D,F和E并不对易。”Dresden认为杨 采纳了又修整了三者风格的元素,从而成长了自己的风格,有的工作类似Femi, 有的又近乎DraC,有的工作看似简单,他似乎只是顺手扭转一下,却得出完全改变 的结论,就有点像Einstein,像我们的俗语:四两拨千斤,举重若轻。Dresden举了 一个十分著名的例子,W©yl的标度不变性(Weyl称之为规范不变性),经杨振宁修 整为相位不变性,以后就产生了规范场理论。D,E,F风格元素的结合,也是一种 化合,形成了非凡的独树一帜,深邃的洞察力,原创性和完美无暇的逻辑,也像我们 常说:功底深不可测,超上乘功力。这个问题的展开和探究将超出量子力学的范畴 了,也超出了本文题目的范围。有兴趣的读者请参看参考文献[2]” 4传统和风格 物理学研究的是客观的事实,理论是寻求规律性,而风格这类元素是主观性很 强的,我们谈物理学家的风格,似乎只有知识欣赏价值,并不对一个要做物理学研 究者的人有实质的帮助。我认为其实不然,物理理论研究者只要是真正深入和渗 透了前人智慧源泉就自然有风格品味,境界的感知,特别是这个问题与科学传统的 积累很有关系,杰出人物超凡脱俗风格的出现是科学传统积累演练的体现,是建立 在深厚的文化底蕴基础上的。西方近代科学有700年历史形成了它的传统。牛 顿的Principia出版在1687年,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就更早得多。这两本著作奠 下了西方自然科学传统的两块基石 一逻辑和几何。今天我们知道的量子力学名 家大师的风格是几百年的传统延续下来。中国要出现这量级的名家大师,需要有 几代十几代的积累。这些大师们的风格,体现的是物理的洞察力,选题的眼光, 阔的视野和准确的角度,各自练成的解问题的手法武器和绝招,并不是一种供鉴赏 的T桥冤裳。这些东西不是靠书本文献可以学得来,而是一代代的言传身教和揣 摩体会。举个例子,中国京剧有十分深远悠长的传统和底蕴,有许多流派,中国人 不需要专门注意一般都能欣赏它的程式动作,眼神,身段。但是西方人就不然了, ·文献2]中把杨振宁和Ubck两人在相变统计物理的研究的风格作详细的对比,它超出本文题 的通盖,本文不打算复述,有兴趣的读者请参考该文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