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最自然地是从做学问之道开始讲起。 学问究竟怎么学?怎么问?在《论语-为政篇》中,孔子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 学则殆”。字面的意思是“如果只学习不思考就会很迷茫,而只思考不学习就会很疑惑 孔子40而不惑,50知天命,我今年50岁,已经到了知天命之年,经过在北大的学习及 多年的教学、研究工作,才慢慢地对这句话里的两个“学”和两个“思的内涵有所理解。 《中庸》里主张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是对《为政篇》里这几个字的最好的 注脚 “学而不思则罔,”这个“学”字指的是学习现有的各种理论。“学”应该做到“博学”。理论 是用来解释现象的,同一个现象,从不懂的角度观察,就会有不同的理论,解释同一现 象的各种理论,有共同的地方,也会有不同的侧重。所以,我们学习不能只听一家之言 而应该是“博学 但是,单单“博学”还不行,学了还需要会思考,如果光学不思考,顶多也只能达到一部 百科全书的水平。博览群籍,看书过目不忘,这在古代可能还有一定的功能,现在有电 脑,一张光碟就能储存一整套大英百科全书,敲几下键,各种知识都能査到,百科全书 式的学者的功能已经今不如昔。更重要的是现有的许多理论有真有假,各种理论、学说 之间经常相互矛盾,如果全部记下来,照单接受,可能会使一个人,越学越迷糊,成了 学而不思则罔”了 “博学”后要怎么思考才能做到“不罔”?这就是“审问”的功夫了。“审问”时要遵循两个原 则,第一,任何理论的功用都是在解释现象,解释现象要讲因果关系,是什么因导致什 么样的果,只有内部逻辑自洽的理论才能告诉我们因为什么样的因,经过怎样的作用 导致什么样的果,而这个果就是我们要解释的现象。学习理论时,对于一个现有的理论 是否接受还是不接受,首先,要是看这个理论内部的逻辑是不是自洽。所以,元培班的 导师有个共识,就是元培班的同学要加强逻辑学的训练。学自然科学的同学,数学的训 练较好,数学是特别严谨的逻辑,在这方面的问题较少,学社会科学的同学就一定要注 意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学习理论时不能只满足于新奇的观点,即使一些观点很新,如果 内部逻辑不自洽,我们也不能接受。其次,理论的作用在于解释现象,因此,在“审问 时除了要求一个理论必须内部逻辑自洽外,还要求根据理论的逻辑,所得到的推论跟我 们所要解释的现象是一致的。如果和现象不一致,这个理论就是被证伪了,必须放弃, 只有不被证伪的理论才能暂时接受。一个现象经常会同时有许多理论的推论都和这个现 象一致,也就是这个现象可以被几个不同的理论解释。出现这种情形时,我们还要进一 步弄清楚这些理论中那些是互补的,那些是竞争性的。互补的理论可以同时是真的,也 就是这个现象可能同时由这些理论所阐述的不同的因造成,这时我们要从经验中去验证 到底哪个因是最重要的因、或真正发生作用的因。竞争性的理论则不能同时成立,在竞 争性理论中,到底那个理论应该暂时被接受,那个理论应该放弃,则要靠检验各个理论 的各种推论来决定。一个理论只有各种推论都不被已知的经验现象证伪时,才可以暂时 接受。 博学的人特别要有孟子的“尽信书不如无书”的批判精神,在“审问”上下功夫,尤其,不 仅要重视一个理论观点的新颖、内部逻辑的自洽,而且,要重视理论的推论和现象的最自然地是从做学问之道开始讲起。 学问究竟怎么学?怎么问?在《论语-为政篇》中,孔子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 学则殆”。字面的意思是“如果只学习不思考就会很迷茫,而只思考不学习就会很疑惑”。 孔子 40 而不惑,50 知天命,我今年 50 岁,已经到了知天命之年,经过在北大的学习及 多年的教学、研究工作,才慢慢地对这句话里的两个“学”和两个“思”的内涵有所理解。 《中庸》里主张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是对《为政篇》里这几个字的最好的 注脚。 “学而不思则罔,” 这个“学”字指的是学习现有的各种理论。“学”应该做到“博学”。理论 是用来解释现象的,同一个现象,从不懂的角度观察,就会有不同的理论,解释同一现 象的各种理论,有共同的地方,也会有不同的侧重。所以,我们学习不能只听一家之言, 而应该是“博学”。 但是,单单“博学”还不行,学了还需要会思考,如果光学不思考,顶多也只能达到一部 百科全书的水平。博览群籍,看书过目不忘,这在古代可能还有一定的功能,现在有电 脑,一张光碟就能储存一整套大英百科全书,敲几下键,各种知识都能查到,百科全书 式的学者的功能已经今不如昔。更重要的是现有的许多理论有真有假,各种理论、学说 之间经常相互矛盾,如果全部记下来,照单接受,可能会使一个人,越学越迷糊,成了 “学而不思则罔”了。 “博学”后要怎么思考才能做到“不罔”?这就是“审问”的功夫了。“审问”时要遵循两个原 则,第一,任何理论的功用都是在解释现象,解释现象要讲因果关系,是什么因导致什 么样的果,只有内部逻辑自洽的理论才能告诉我们因为什么样的因,经过怎样的作用, 导致什么样的果,而这个果就是我们要解释的现象。学习理论时,对于一个现有的理论 是否接受还是不接受,首先,要是看这个理论内部的逻辑是不是自洽。所以,元培班的 导师有个共识,就是元培班的同学要加强逻辑学的训练。学自然科学的同学,数学的训 练较好,数学是特别严谨的逻辑,在这方面的问题较少,学社会科学的同学就一定要注 意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学习理论时不能只满足于新奇的观点,即使一些观点很新,如果 内部逻辑不自洽,我们也不能接受。其次,理论的作用在于解释现象,因此,在“审问” 时除了要求一个理论必须内部逻辑自洽外,还要求根据理论的逻辑,所得到的推论跟我 们所要解释的现象是一致的。如果和现象不一致,这个理论就是被证伪了,必须放弃, 只有不被证伪的理论才能暂时接受。一个现象经常会同时有许多理论的推论都和这个现 象一致,也就是这个现象可以被几个不同的理论解释。出现这种情形时,我们还要进一 步弄清楚这些理论中那些是互补的,那些是竞争性的。互补的理论可以同时是真的,也 就是这个现象可能同时由这些理论所阐述的不同的因造成,这时我们要从经验中去验证 到底哪个因是最重要的因、或真正发生作用的因。竞争性的理论则不能同时成立,在竞 争性理论中,到底那个理论应该暂时被接受,那个理论应该放弃,则要靠检验各个理论 的各种推论来决定。一个理论只有各种推论都不被已知的经验现象证伪时,才可以暂时 接受。 博学的人特别要有孟子的“尽信书不如无书”的批判精神,在“审问”上下功夫,尤其,不 仅要重视一个理论观点的新颖、内部逻辑的自洽,而且,要重视理论的推论和现象的一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