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1)逆转录酶的发现: 1964年 Temin发现致癌RNA病毒(不含DNA)的复制受到DNA合成抑制 剂放线菌素的抑制,为此 Temin提出“前病毒”学说,认为遗传信息可以由RNA 传递给DNA,存在逆转录传递。 1970年从致癌RNA病毒中发现逆转录酶 (2)逆转录酶的性质 模板:RNA。以自身病毒的RNA为模板时活力最高。一些人工合成的多聚 核苷酸也表现出很高模板活力,如 polyC-dG,可在提纯逆转录酶时用作测酶活力 的模板。真核生物mRNA3端有 poly A,可作为逆转录模板(加dT,可制cDNA。 引物:长度至少要4个核苷酸,可为寡聚DNA,也可为寡聚RNA,如病毒 RNA逆转录要求特定tRNA为引物,需有3-OH 底物:四种dNTP。 Mg2+和Mn2+;还需要保护酶中-SH的还原剂 逆转录酶是多功能酶,有3种酶活力: 1.形成杂合分子RNA-DNA,为RNA指导下DNA聚合活力 2.形成双链DNA,为DNA指导下的DNA聚合活力 3.水解RNA-DNA杂合分子中的RNA,核酸外切酶活力。 逆转录酶无校正功能,因此错误率较高。 (3)逆转录的生物学意义 逆转录最初发现于致癌RNA病毒,但并不仅限于病毒,在细胞中也频繁发 生,但要在一定条件下才表达。端粒酶就是一种逆转录酶,其活性只存在于胚胎 和肿瘤细胞中 致癌病毒:逆转录产生的前病毒DNA可通过重组与宿主DNA组合在一起, 如果重组病毒携带了控制细胞生长分裂的原癌基因,使其以异常高的水平表达或 经突变失去了调节机制,就成为癌基因 AIDS病:HⅣV病毒侵入T淋巴细胞后即杀死细胞,造成宿主机体免疫系统 损伤。由此设计药物作用靶部位:HV的逆转录酶,如AZT(叠氮胸苷),在T 淋巴细胞内转变成AZT三磷酸,与dTIP竞争与HV的逆转录酶结合而作用(1) 逆转录酶的发现: 1964 年 Temin 发现致癌 RNA 病毒(不含 DNA)的复制受到 DNA 合成抑制 剂放线菌素的抑制,为此 Temin 提出“前病毒”学说,认为遗传信息可以由 RNA 传递给 DNA,存在逆转录传递。 1970 年从致癌 RNA 病毒中发现逆转录酶。 (2) 逆转录酶的性质: 模板:RNA。以自身病毒的 RNA 为模板时活力最高。一些人工合成的多聚 核苷酸也表现出很高模板活力,如 polyC-dG,可在提纯逆转录酶时用作测酶活力 的模板。真核生物 mRNA 3‘端有 poly A,可作为逆转录模板(加 dT),可制 cDNA。 引物:长度至少要 4 个核苷酸,可为寡聚 DNA,也可为寡聚 RNA,如病毒 RNA 逆转录要求特定 tRNA 为引物,需有 3 ‘ -OH。 底物:四种 dNTP。 Mg2+和 Mn2+;还需要保护酶中-SH 的还原剂。 逆转录酶是多功能酶,有 3 种酶活力: 1. 形成杂合分子 RNA-DNA,为 RNA 指导下 DNA 聚合活力。 2. 形成双链 DNA,为 DNA 指导下的 DNA 聚合活力。 3. 水解 RNA-DNA 杂合分子中的 RNA,核酸外切酶活力。 逆转录酶无校正功能,因此错误率较高。 (3) 逆转录的生物学意义 逆转录最初发现于致癌 RNA 病毒,但并不仅限于病毒,在细胞中也频繁发 生,但要在一定条件下才表达。端粒酶就是一种逆转录酶,其活性只存在于胚胎 和肿瘤细胞中。 致癌病毒:逆转录产生的前病毒 DNA 可通过重组与宿主 DNA 组合在一起, 如果重组病毒携带了控制细胞生长分裂的原癌基因,使其以异常高的水平表达或 经突变失去了调节机制,就成为癌基因。 AIDS 病:HIV 病毒侵入 T 淋巴细胞后即杀死细胞,造成宿主机体免疫系统 损伤。由此设计药物作用靶部位:HIV 的逆转录酶,如 AZT(叠氮胸苷),在 T 淋巴细胞内转变成 AZT 三磷酸,与 dTTP 竞争与 HIV 的逆转录酶结合而作用
<<向上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