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6-1砖头伤 左侧头面部可见4处挫裂创,最严重一处为左额部,两创缘可见较宽的擦伤,创底可见颅骨骨折线 创腔的左外下段有组织间桥。为砖头棱边打击所致 3.断砖头打击砖头的断端因其凹凸不平,不规则,作用于身体时因受力不均,形成损伤轻重 不一、形态不规则。在同一损伤区内可同时存在多发性、大小形状不一的擦伤、挫伤、挫裂创 、石头伤 用石头打击人体形成的损伤称为石头伤( injury by stone)。石头打击致伤的案件,多见于野 外发生的暴力性案件,其中以山石和鹅卵石损伤较为多见。受伤部位多为头部 1.山石伤山石表面凹凸不平,并有不规则的棱边和棱角,其大小和重量不等,硬度不同,故 形成的损伤形态多样。不规则的山石一次打击,常可形成大小不等、深浅不一、形态各异的损伤 与断砖打击形成的损伤相似,有时易被误认为多次打击所致。山石打击头部所致的挫裂创,可表现 为多种形状,但大多数为不规则形,有多个创角,创腔内可见石屑,呈现出周围着力较轻,中央着 力较重的趋势,并且在创口周围伴有多种形态、轻重不一的擦伤和挫伤。在法医实践中常称其为卫 星状挫裂创 山石棱角猛击头部,可形成凹陷骨折,若棱角较尖,亦可形成孔状骨折,其半径较小,周围有 伴行的环状骨裂。此种骨折的损伤范围一般较小,其着力处常有棱角戳击时形成的接触痕迹。山石 因表面不规则有多种接触面,反复打击后的创口特征和层次分辨不清,不易识别打击次数、打击顺 序和接触面的性状,但在石块上常可发现血迹和毛发。山石的边缘常呈不规则条形,打击在头顶形 成不规则条形的挫裂创,打击重时则可能形成不规则线形骨折或凹陷骨折,甚至脑损伤。因有些山 石易碎,故有时创内可检见碎石屑。 2.鹅卵石伤鹅卵石多见于河滩和一些山区,可呈不规则圆形或椭圆形,表面较光滑,质地较 坚硬致密。在暴力案件中,犯罪嫌疑人往往就地取材,其损伤部位亦多见于头部。鹅卵石打击可在 头皮上形成表皮剥脱和皮下出血,其形状多为类圆形或椭圆形,中心部位出血较严重,色泽较深 周边逐渐浅淡,边界不清。鹅卵石所致挫裂创,创口周围常伴有范围较大的表皮剥脱,皮下出血。 鹅卵石打击造成的骨折,与打击力的大小和接触面有关。在一般外力打击下,可在骨外板形成 类圆形的骨质压痕。若打击力及接触面大,可形成弧形的线状骨折,颅顶、颅底联合骨折或大范围 的粉碎性骨折。若打击力大而接触面小,则可形成类圆形塌陷骨折或粉碎性骨折,此种骨折周边不 规则,有的可呈弧形,常伴有放射状骨折线从着力中心向四周延伸,骨折区内碎骨块大,数量少 骨折区相应的脑损伤也较常见 第三节斧、锤类伤 斧由斧体和斧柄组成,斧体为铁质,分斧背和斧刃两部分。斧刃为锐器,斧背为钝器,其杀伤 力强,又容易获取,为凶杀案件中的常见凶器。斧的种类很多,常见的斧背形状以方形或长方形最 为多见,少数为圆形。其损伤部位常见于头面部。 、斧背伤( injury by back of axe) 1.斧头质量重,打击时力量大。用斧背打击头面部时,常可形成反映斧背形状、大小的挫伤或 挫裂创,有时可反映出斧背完整的边缘,有的仅呈现部分的直边和直角,其出血挫伤区的边缘为斧 背棱边所致的挫裂创,挫裂创的外创缘一般较平直,内创缘不整齐,可伴有组织挫碎。斧背快速垂 直打击在较丰满的软组织时,亦可形成“中空性皮内、皮下出血”。 2.斧背击打头部弧度较大的部位或以其角面接触时,亦可形成类圆形或三角形的皮内、皮下出 血以及星芒状或凹三角形的挫裂创。对此类变异伤痕,应仔细观察其周围有无典型的边界清晰的直图6-1 砖头伤 左侧头面部可见4处挫裂创,最严重一处为左额部,两创缘可见较宽的擦伤,创底可见颅骨骨折线, 创腔的左外下段有组织间桥。为砖头棱边打击所致。 3.断砖头打击 砖头的断端因其凹凸不平,不规则,作用于身体时因受力不均,形成损伤轻重 不一、形态不规则。在同一损伤区内可同时存在多发性、大小形状不一的擦伤、挫伤、挫裂创。 二、石头伤 用石头打击人体形成的损伤称为石头伤(injury by stone)。石头打击致伤的案件,多见于野 外发生的暴力性案件,其中以山石和鹅卵石损伤较为多见。受伤部位多为头部。 1.山石伤 山石表面凹凸不平,并有不规则的棱边和棱角,其大小和重量不等,硬度不同,故 形成的损伤形态多样。不规则的山石一次打击,常可形成大小不等、深浅不一、形态各异的损伤, 与断砖打击形成的损伤相似,有时易被误认为多次打击所致。山石打击头部所致的挫裂创,可表现 为多种形状,但大多数为不规则形,有多个创角,创腔内可见石屑,呈现出周围着力较轻,中央着 力较重的趋势,并且在创口周围伴有多种形态、轻重不一的擦伤和挫伤。在法医实践中常称其为卫 星状挫裂创。 山石棱角猛击头部,可形成凹陷骨折,若棱角较尖,亦可形成孔状骨折,其半径较小,周围有 伴行的环状骨裂。此种骨折的损伤范围一般较小,其着力处常有棱角戳击时形成的接触痕迹。山石 因表面不规则有多种接触面,反复打击后的创口特征和层次分辨不清,不易识别打击次数、打击顺 序和接触面的性状,但在石块上常可发现血迹和毛发。山石的边缘常呈不规则条形,打击在头顶形 成不规则条形的挫裂创,打击重时则可能形成不规则线形骨折或凹陷骨折,甚至脑损伤。因有些山 石易碎,故有时创内可检见碎石屑。 2.鹅卵石伤 鹅卵石多见于河滩和一些山区,可呈不规则圆形或椭圆形,表面较光滑,质地较 坚硬致密。在暴力案件中,犯罪嫌疑人往往就地取材,其损伤部位亦多见于头部。鹅卵石打击可在 头皮上形成表皮剥脱和皮下出血,其形状多为类圆形或椭圆形,中心部位出血较严重,色泽较深, 周边逐渐浅淡,边界不清。鹅卵石所致挫裂创,创口周围常伴有范围较大的表皮剥脱,皮下出血。 鹅卵石打击造成的骨折,与打击力的大小和接触面有关。在一般外力打击下,可在骨外板形成 类圆形的骨质压痕。若打击力及接触面大,可形成弧形的线状骨折,颅顶、颅底联合骨折或大范围 的粉碎性骨折。若打击力大而接触面小,则可形成类圆形塌陷骨折或粉碎性骨折,此种骨折周边不 规则,有的可呈弧形,常伴有放射状骨折线从着力中心向四周延伸,骨折区内碎骨块大,数量少。 骨折区相应的脑损伤也较常见。 第三节 斧、锤类伤 斧由斧体和斧柄组成,斧体为铁质,分斧背和斧刃两部分。斧刃为锐器,斧背为钝器,其杀伤 力强,又容易获取,为凶杀案件中的常见凶器。斧的种类很多,常见的斧背形状以方形或长方形最 为多见,少数为圆形。其损伤部位常见于头面部。 一、斧背伤(injury by back of axe) 1.斧头质量重,打击时力量大。用斧背打击头面部时,常可形成反映斧背形状、大小的挫伤或 挫裂创,有时可反映出斧背完整的边缘,有的仅呈现部分的直边和直角,其出血挫伤区的边缘为斧 背棱边所致的挫裂创,挫裂创的外创缘一般较平直,内创缘不整齐,可伴有组织挫碎。斧背快速垂 直打击在较丰满的软组织时,亦可形成“中空性皮内、皮下出血”。 2.斧背击打头部弧度较大的部位或以其角面接触时,亦可形成类圆形或三角形的皮内、皮下出 血以及星芒状或凹三角形的挫裂创。对此类变异伤痕,应仔细观察其周围有无典型的边界清晰的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