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周刊202年第78期O营学史学研究 简述老子的人生哲学 孙艳红 (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无锡214000) 摘要:老子具有丰富的人生哲学思想,本文拟从“人生 二、“无为”、“处下”:老子人生哲学之落实 哲学之依据”及“人生哲学之落实"两方面对其做简单分析 老子既以“道”为人生之依据,接下来所要解决的问题便 关键词:老子人生哲学“道”“无为”“处下” 是如何在人生中贯彻“道”,从而使人达至自然之境界。其方法 主要有二:一为法,一为循 简单说来,凡探讨人生天地间,根本做人之道的学问,便 (一)所谓“法”,即法“道”之状态而行,依此而有“无为”之 是人生哲学。人生哲学的目的在于寻求“关于人生之道理”。具体说。老子说: 言之,“关于人生之道理”至少应包含以下两方面内容:1.此道理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二十五章) 为何,其依据何在;2此道理如何在人生中得以落实。本文拟由 “道法自然”,即以自然而然为法则,因任自然。在老子看 此两方面入手,对老子的人生哲学做一简单分析 来,万事万物俱有其自性,“道”仅仅是“辅万物之自然”而绝不 道”;老子人生哲学之依据 加以任何的强力主宰,此即“无为”。因此,无为之核心乃在于 道”在老子哲学体系中具有多重意藴。同时,加之解释者顺物之性 持有不同的学术立场,各家对“道”的理解“见仁见智”。但其中 无为”落实于己就是“清静自守”,顺已之性。老子认为: 有一点是公认的,即“道”是老子哲学体系中的最高范畴。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 )老子认为“道”生万物。老子说: 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彼取此。(第十二章) 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第 人的基本生活需求不过是“实其腹”、“强其骨”而已,“五 四章) 色”、“五音”、“五味”等声色物质的追求不仅不是人性之本,反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而是人性的束缚、负累,过于追求只会令人“肓”、“聋”、“心发 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日大。狂”。在老子看来,人之本真状态乃是其本初之状态,即“婴儿 (第二十五章) 之状态,在此一状态,人没有任何的私欲妄念、机心贪婪,浑然 这是说:有一个存有者(道),它先于整体存在(先天地与天地万物一体;及其欲念一起,则争名夺利,永无止息,根本 ),天地皆由之而生(“似万物之宗”“可以为天下母”)。正因的解决之道就在于用理智观照自身,对欲念“损之又损以至于 其先天地而生,所以“不知其名”;正因其作用之无限广大,是无”复归于“婴儿"之状态,从而做到“人皆昭昭,我独昏昏,人 至高、至大的存在,所以只能用“不盈”“渊兮”“湛兮”等词语加皆察察,我独闷闷”,“如婴儿之未孩 以描绘。此处,虽然由于“道”本身的不可言说性,老子尚无法 无为”用以接人,乃在于“我无为而民自化”,顺人之性 对其进行明确的界说,但结合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 人事上的“无为”要求“好静”。“好静”,即是指不以一己之成见 明确青定:“道”不仅是一种“理”的存在,更是一种类似于“母”如何,却不知此正为劳人、误人之源。故老子说:“人多利器,国 的“物”的存在。它不仅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存在,而且天地万物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第五十 皆由其创造 七章)而真正的圣人乃是“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 (二)老子认为“道”范畴万有。在老子看来“道”既是万物天下乐推而不厌”(第六十六章) 之始源,同时又是万物发展变化的最后依据。对于“道”的规律 (二)所谓“循”即循“道”之规律而动,依此有“处下 性和必然性,老子用“常”来表示。老子说:“知常目明,不知常,“守弱”之则。首先,老子以“道”为宇宙万物之最高法则,且 妄作凶”(第十六章)。万物是变动不居的,但决定万物变动的认为“道”的根本运动规律在于“反”,因此处处教人“处下 法则却是不变的。知此常理,并依之而行是“明”,反之则“凶 “守弱”。 总之,万物万象皆变幻无常,唯“道”为常。“道”不仅是万 在老子看来,“处下”、“守弱”乃生之方:“人之生也柔 物之本原,而且是万物运动之法则,因此是天地万物和人生存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第七 的依据和最高取法对象 十六章)。 山东大学,2005 联书店,1993:56 ⑧清高宗实录:第1431卷,乾隆五十八年六月辛卯条,转 ③佩雷菲特,著.王国维,毛凤支,谷炘,夏春丽,钮静籟 引自林延清:《对马夏尔尼使团·贡品·的思考》,《历史教学》,薛建成,译.停滞的帝国一两个世界的撞击.生活·读书·新知三 联书店,1993:563 ⑨马嘎尔尼乾隆英使覲见记.中卷,中华书局,1916:65. ⑩清高宗实录:第1435卷,转引自何瑜:清代海疆政策的 参考文献 思想探源清史研究,1998(02). [1][荚]斯当东,著叶笃义,译.英使谒见乾隆纪实[M].北 ①佩雷菲特,著.王国维,毛凤支,谷炘,夏春丽,钮静籟,京:商务印书馆,1963. 薛建成,译.停滞的帝国一两个世界的撞击生活·读书·新知三 ][英]佩雷菲特,著.王国维,毛凤支,谷炘,夏春丽,钮 联书店,1993:3 静,薛建成,译.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M]北京 ⑩佩雷菲特,著.王国维,毛凤支,谷炘,夏春丽,钮静籁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3 薛建成,译.停滞的帝国一两个世界的撞击生活·读书新知 [3][英]马嘠尔尼乾隆英使觐见记[M北京:中华书局,1916一 简 述 老 子 的 人 生 哲 学 孙 艳 红 (无锡机 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江苏 无锡 214000) 摘 要 :老 子 具 有 丰 富 的人 生 哲 学 思 想 .本 文 拟 从 “人 生 哲学之依 据”及“人 生哲学之 落实”两方面对其做 简单分析 。 关键 词 :老子 人 生哲 学 “道 ” “无为” “处下” 简单 说来 ,凡探讨人 生天地 间 .根本做人之 道的学 问 ,便 是人生哲学。人生哲学的目的在于寻求“关于人生之道理”。具体 言之 .“关 于人生之道理”至少应包含 以下两方面内容 :1.此道理 为何 ,其依据何在 ;2.此道理如何在人生 中得以落实 。本文拟 由 此两方面人手 ,对老子 的人生哲学做一简单分析。 一 、 “道 ”:老 子 人 生 哲 学 之 依 据 “道”在老子哲学体系 中具有多重意蕴 。同时 .加之解 释者 持有不 同的学术立场 ,各 家对 “道”的理解 “见仁见智”。但其 中 有一点是公认 的,即“道”是老子哲学体 系中的最高范畴 。 (一)老子认为“道”生万物。老子说 : 道冲 ,而用之或不盈。渊兮 ,似 万物之宗;挫其锐 ,解其纷 ; 和其 光;同其尘 ;湛兮 ,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 ,象帝之先 。(第 四章 ) 有 物混成 ,先天地 生。寂兮寥兮 ,独立 而不改 ,周行 而不 殆 ,可 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 ,强字之 日道 ,强为之名 日大。 (第二十五章) 这是 说 :有一 个 存 有者 (道 ),它 先 于整 体存 在 (先 天地 生 ),天地 皆由之而生 (“似万 物之 宗”“可以为天下母 ”)。正 因 其 先 天 地 而 生 。所 以 “不 知 其 名 ”:正 因其 作 用 之 无 限 广 大 ,是 至高 、至大 的存在 ,所以只能用“不盈”“渊兮 ”“湛兮 ”等词语加 以描绘。此处 ,虽然 由于“道 ”本身的不可言说性 ,老子 尚无法 对其进行明确的界说 ,但结合 第四十二章“道生一 ,一 生二 ,二 生三 ,三生万物 ”及第 六章“玄牝之 门 ,是 谓天地根 ”我 们可 以 明确肯定 :“道”不仅是一种 “理”的存在 ,更 是一种类似于“母 ” 的“物 ”的存在。它不仅在天地形成 以前就存在 ,而且天地万物 皆 由其 创 造 。 (二 )老子认为“道 ”范畴 万有 。在 老子看来“道 ”既是万物 之始源 ,同时又是万物发展变化 的最后依据 。对 于“道”的规律 性和必然性 ,老子用 “常”来表示 。老子说 :“知常 曰明,不知常 , 妄作 凶”(第十六章 )。万 物是 变动不居 的,但决定万物变动 的 法则 却是不变的。知此常理 ,并依之 而行是 “明”,反之则“凶 ”。 总 之 ,万 物 万 象 皆变 幻 无 常 ,唯 “道 ”为 常 。 “道 ”不 仅 是 万 物之 本原 ,而且是万物运 动之 法则 .因此是 天地万物和人生存 的依 据和最高取法 对象 。 二 、“无 为 ”、“处 下 ”:老 子 人 生 哲 学 之落 实 老子既 以“道”为人生 之依据 ,接下来所 要解决 的问题便 是如何在人生中贯彻 “道”,从而使人达至 自然之境界。其方法 主 要 有 二 :一 为 法 .一 为 循 (一 )所谓 “法”,即法“道 ”之状 态而行 ,依此而有“无 为”之 说。老子说 : 人法地,地法天 ,天 法道 ,道法 自然。(第二十五章 ) “道法 自然”,即以 自然而然为法则 ,因任 自然。在老子看 来 ,万事万物俱有其 自性 ,“道”仅 仅是 “辅万物之 自然 ”而绝不 加以任何 的强力 主宰 ,此 即“无为”。因此 ,无为之核心乃 在于 顺 物 之性 。 “无为”落实于 己就是“清静 自守 ”,顺 己之性。老子认为 : 五色令人 目盲;五音令人耳聋 ;五味令 人 口爽;驰骋 畋猎 , 令人心发 狂;难得之货 ,令人行妨。是 以圣人为腹不为 目,故去 彼 取 此 。 (第 十 二 章 ) 人 的基本生活需求不过 是“实其腹 ”、“强其 骨”而已 ,“五 色”、“五音”、“五味 ”等声色物质的追求不仅不是人性之本 ,反 而是 人性的束缚 、负累 ,过于追求 只会 令人“盲”、“聋 ”、“心发 狂 ”。在老子看来 ,人 之本真状态乃是其本初之状态 ,即“婴儿” 之状态 ,在此一状态 ,人没有任何 的私欲妄念 、机心贪婪 ,浑然 与天地万物一体 ;及其欲念一起 ,则争名夺利 ,永无止息 ,根本 的解决之道就在于用理智观照 自身 ,对欲念“损之又损 以至于 无 ”,复归于“婴儿 ”之状态 ,从而做到“人 皆昭昭,我独 昏昏,人 皆察 察 ,我 独 闷 闷 ”,“如 婴 儿 之 未孩 ”。 “无 为 ”用 以接 人 ,乃 在 于 “我 无 为 而 民 白化 ”,顺 人 之 性 。 人事上 的“无 为”要求“好静 ”。“好静 ”,即是指不以一己之成见 强 以御人 。在人之上者最易为之莫过于由公心 出而令人如何 , 如何 ,却不知此正 为劳人 、误人 之源 。故老子说 :“人多利器 ,国 家滋 昏;人多伎巧 ,奇物滋起 ;法 令滋彰 ,盗贼多有 。”(第五十 七章 )而真正的圣人乃是“处上而民不重 ,处前而 民不害 。是 以 天下乐推而不厌”(第六十六章)。 (二 )所谓 “循 ”即 循 “道 ”之 规 律 而 动 ,依 此 有 “处 下 ” “守弱 ”之 则 。首 先 ,老子 以“道 ”为宇宙 万物之 最高法 则 ,且 认 为 “道 ”的根 本 运 动规 律在 于 “反”,因此处处教人“处下 ”、 “守弱”。 在 老 子 看 来 ,“处 下 ”、“守 弱 ” 乃 生 之 方 :“人 之 生 也 柔 脆 ,其 死也枯槁 。故 坚强者死 之徒 ;柔 弱者 ,生之 徒 。”(第七 十六章 )。 山东 大 学 ,2005. ⑧ 清 高宗实录 :第1431卷 ,乾隆 五十八年 六月辛 卯条 ,转 引 自林延 清 :《对 马夏尔尼使 团·贡 品·的思考》,《历 史教学》, 1998(1). ⑨马嘎尔尼.乾隆英使觐见记.中卷,中华书局,1916:65. ⑩清高宗实录:第1435卷,转引 自何瑜:清代海疆政策的 思想探源.清史研 究,1998(02). ⑩佩雷菲特,著.王国维,毛凤支,谷斯,夏春丽,钮静籁, 薛建 成 .译.停滞的帝 国一 两个世界 的撞 击.生活·读 书·新知 三 联书店 ,1993:3. ⑥佩雷菲特,著.王国维,毛凤支,谷断,夏春丽,钮静籁 , 薛建 成,译.停 滞的帝 国一 两个世界 的撞 击.生活·读 书·新知 三 联 书店 ,1993:567. ⑩佩 雷菲特 ,著.王国维,毛凤支,谷妍,夏春丽,钮静籁, 薛建 成 ,译.停 滞 的帝 国一 两个 世 界 的撞 击.生 活 ·读 书 ·新 知 三 联 书店 ,1993:563. 参 考 文 献 : [1儿英 ]斯 当东,著.叶笃义,译.英使谒 见乾 隆纪 实[M].北 京:商务 印书馆,1963. [2][英 ]佩 雷菲特 ,著.王 国维 ,毛凤支 ,谷 圻 ,夏春 丽,钮 静籁 ,薛建成 ,译.停 滞的帝 国—— 两个世界 的撞 击[M].北京 : 生 活 ·读 书 ·新 知 三 联 书 店 .1993. [3][英]马嘎尔尼.乾隆英使觐见记[M].北京:中华书局,1916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