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老报纸上的鲜活历史 辛亥革命之于中国的意义无疑是无比巨大的,1911年的那场革命为中国的历史写下了浓墨重彩 的一笔。这场伟大的革命,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们为了拯救古老的中国免于被列强侵所进行的无畏 探索。革命终结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第一次响亮的提出国家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的先进思想, 民主共和的观念从此深入人心,成为百年来中华民族进步的历史潮流 武昌起义、各省纷纷宣布独立、溥仪宣布退位,那个甲子的辛亥年是中国历史上风起云涌的 年。2011年的我们再回首那段历史的时候,辛亥革命之于中华民族的意义无疑是十分重大的,然而 1911年,世界与国人眼中的辛亥革命又是怎样? 报纸是一个时代的鲜活写照,当时的新闻虽然已是今天的旧闻,但是泛黄报纸上的繁体字的字 与行间我们依然能够看到100年前的人们对于革命的报道与理解。笔者希望能够透过100年前老报纸 对于这场革命的记录,从另一个角度重新发现辛亥革命与20世纪的中国 武昌枪响时 1911年10月10日晚湖北的新军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经过一夜的激战,终于在天亮之前解 放了武昌。随后汉阳、汉口的革命党人闻风而动,分别于10月11日夜、10月12日光复汉阳和汉口 因为当时的报纸大多掌握在清政府手中,因此关于武昌起义的报道并不是很多,影响力较广的 《大公报》和《申报》并没有在第一时间报道辛亥革命的消息。相反,处于清廷权力中心的《国风 日报》不顾清廷的反对,在第一时间出版了号外,把这一重大新闻用“革命”二号字排出来。报纸 出版后,《国风日报》随即遭至大量帝国警察的干涉,被禁止刊登任何与武昌有关的消息。于是, 《国风日报》在第二天头版位置干脆开了一个整版的天窗,上面只印了一行字:“本报得到武昌方 面消息甚多,因警察干涉,一律削去,阅者恕之。” 这版天窗带来的更加意想不到的效果,人们以为肯定是革命党大胜,帝国已危在旦夕了,否则 怎么会空了一整版?警察在无奈之下,央求报馆,该登什么就登什么吧,只要不是谣言就行。[1]开 天窗至今都是一些媒体对于权威“沉默反抗”的方式,100年前的辛亥革命时期我们的先辈们也同 样是用这种方式表达了自己的坚持与智慧 关于革命的具体细节,1911年10月13号日本的《大阪每日新闻》和《时事新报》便分别以《军 队反乱,占领武昌城》和《军队、警察协助革命军,讨伐困难》的标题对武昌起义的具体情况进行 了详细的报告。《大阪每日新闻》从清政府的角度描写了武昌起义当夜的情况 “湖广第八镇统制张彪12日午后1时突破革命党重围,已出城门。为邦人(侨居的日本人) 所救,与从卒10名来汉口。据其言,树反旗者为两炮兵大队、四步兵大队及工兵、辎重兵,几为 派遣四川所余之全部。反乱之原因,盖怀怨于总督瑞澂,愤慨其斩杀革命党员云云,遂举事欲杀总 督。据救助张彪之邦人所言,武昌城门为左臂缠白布之反徒守备,城内已悉为叛军占领。然城内枪 声仍盛,黑烟涨天。”(2] 报纸中所描述的情形与教科书上关于当晚的记录是相似的,不同的是关于新军起义的原因,报 中只是将其简单地归结为“盖怀怨于总督瑞澂,愤慨其斩杀革命党员云云”。当时的日本媒体尚不 明确武昌起义并不是个人恩怨而引起的刺杀行动,而是由革命党人们策划的推翻清廷腐朽统治的资 产阶级民主革命。 同样是10月13日,日本《时事时报》则从革命党人的角度则较为客观地指出了武昌起义的原 因。“武昌反乱实乃革命党之巧妙运动,大奏其功。盖南清(华南)地方革命思想之潜在势力,超老报纸上的鲜活历史 辛亥革命之于中国的意义无疑是无比巨大的,1911年的那场革命为中国的历史写下了浓墨重彩 的一笔。这场伟大的革命,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们为了拯救古老的中国免于被列强侵所进行的无畏 探索。革命终结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第一次响亮的提出国家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的先进思想, 民主共和的观念从此深入人心,成为百年来中华民族进步的历史潮流。 武昌起义、各省纷纷宣布独立、溥仪宣布退位,那个甲子的辛亥年是中国历史上风起云涌的一 年。2011年的我们再回首那段历史的时候,辛亥革命之于中华民族的意义无疑是十分重大的,然而 1911年,世界与国人眼中的辛亥革命又是怎样? 报纸是一个时代的鲜活写照,当时的新闻虽然已是今天的旧闻,但是泛黄报纸上的繁体字的字 与行间我们依然能够看到100年前的人们对于革命的报道与理解。笔者希望能够透过100年前老报纸 对于这场革命的记录,从另一个角度重新发现辛亥革命与20世纪的中国。 武昌枪响时 1911年10月10日晚湖北的新军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经过一夜的激战,终于在天亮之前解 放了武昌。随后汉阳、汉口的革命党人闻风而动,分别于10月11日夜、10月12日光复汉阳和汉口。 因为当时的报纸大多掌握在清政府手中,因此关于武昌起义的报道并不是很多,影响力较广的 《大公报》和《申报》并没有在第一时间报道辛亥革命的消息。相反,处于清廷权力中心的《国风 日报》不顾清廷的反对,在第一时间出版了号外,把这一重大新闻用“革命”二号字排出来。报纸 出版后,《国风日报》随即遭至大量帝国警察的干涉,被禁止刊登任何与武昌有关的消息。于是, 《国风日报》在第二天头版位置干脆开了一个整版的天窗,上面只印了一行字:“本报得到武昌方 面消息甚多,因警察干涉,一律削去,阅者恕之。” 这版天窗带来的更加意想不到的效果,人们以为肯定是革命党大胜,帝国已危在旦夕了,否则 怎么会空了一整版?警察在无奈之下,央求报馆,该登什么就登什么吧,只要不是谣言就行。[1]开 天窗至今都是一些媒体对于权威“沉默反抗”的方式, 100年前的辛亥革命时期我们的先辈们也同 样是用这种方式表达了自己的坚持与智慧。 关于革命的具体细节,1911年10月13号日本的《大阪每日新闻》和《时事新报》便分别以《军 队反乱,占领武昌城》和《军队、警察协助革命军,讨伐困难》的标题对武昌起义的具体情况进行 了详细的报告。《大阪每日新闻》从清政府的角度描写了武昌起义当夜的情况: “湖广第八镇统制张彪12日午后1时突破革命党重围,已出城门。为邦人(侨居的日本人) 所救,与从卒10名来汉口。据其言,树反旗者为两炮兵大队、四步兵大队及工兵、辎重兵,几为 派遣四川所余之全部。反乱之原因,盖怀怨于总督瑞澂,愤慨其斩杀革命党员云云,遂举事欲杀总 督。据救助张彪之邦人所言,武昌城门为左臂缠白布之反徒守备,城内已悉为叛军占领。然城内枪 声仍盛,黑烟涨天。”[2] 报纸中所描述的情形与教科书上关于当晚的记录是相似的,不同的是关于新军起义的原因,报 中只是将其简单地归结为“盖怀怨于总督瑞澂,愤慨其斩杀革命党员云云”。当时的日本媒体尚不 明确武昌起义并不是个人恩怨而引起的刺杀行动,而是由革命党人们策划的推翻清廷腐朽统治的资 产阶级民主革命。 同样是10月13日,日本《时事时报》则从革命党人的角度则较为客观地指出了武昌起义的原 因。“武昌反乱实乃革命党之巧妙运动,大奏其功。盖南清(华南)地方革命思想之潜在势力,超
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